私募英雄:中国七大投资高手-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管理资金的规模增大,赵丹阳管理的资金规模也在壮大,“赤子之心”已经从当初依托单枪匹马的个人发展到20多人的基金团队,赵丹阳也逐步从国内享有盛名的私募基金经理演变成一个公司的管理者。
如果把赵丹阳放在2000年,他肯定不会担心自己管理的资产过多,但随着资产规模扩大,赵丹阳的压力也在增大。
股市是经济上的晴雨表,投资者深谙此道,所以,晴雨表上任何指针的轻微变化都会触痛这些专业投资者的神经。
我们上面多次提到,赵丹阳的投资风格一直比较谨慎。同时,由于过分谨慎,赵丹阳反而在投资中错失过一些很好的机会,例如在2005年由于对市场判断悲观导致其开始兑现仓位。
当时支持其减仓的理由有,他认为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际上是失败的,原油对中国的打击十分大。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石油危机,所以都认为危机不是很大,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经历石油危机时,由于海湾战争,油价上涨,石油资源缺乏,导致GDP倒退,危及国内整个经济。
而且中国还处于一个高度发展、外贸依存度很好的半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十分大,很多原油、原材料都是进口。所以2005年下半年或者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特别大。
关键是,赵丹阳还看到,由于国内政府会干涉国内企业运作,一方面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存在投资上的矛盾,会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由于无效的资源配置,经济可能会大起大落。
考虑越多,忧虑越多,从2005年下半年,赵丹阳经常晚上睡不着觉。这在私募基金也是一个通病,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廖梓君女士就说:“私募基金也有压力,我们必须要有持续的高收益率才能吸引投资者。”
但赵丹阳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疑惑,这些疑惑困扰着他,他不断地问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满仓投资。
这些问题在2006年仍然没有很好的解答。
此时,国内资本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迹象:国内证券市场开始逐步启动,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开始看多,公募基金发展速度超过任何一个时间段,私募基金纷纷回流。
此时,赵丹阳反而选择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部分原因是,他极力想把公司从依靠个人奋斗的年代拉到一个有管理、能够进行风险控制的轨迹上。而招聘更优秀的人才加盟才能突破“赤子之心”发展中的瓶颈。
在2007年,国内市场一片大好形势。人们总是喜欢以成败来论英雄,赵丹阳就经常被国内投资界或媒体拉到PK台上,他的投资结果经常被一些媒体拿去做对比,这时,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对赵丹阳业绩的质疑和批评。
在一些人眼中,赵丹阳表现得有些胆小。但“活着是第一位”,这句话不但是赵丹阳的投资哲学之一,而且也贯穿到他对公司的管理当中。每当招聘员工,他会问对方有没有亏过大钱。亏过,好,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只有那些曾经倾家荡产的人才懂得风险,知道在这个市场上赚钱是件蛮难的事情,才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手中的资金。而且被重创后还能在这个行业做下去,说明他们具备了做优秀投资人所必备的勇气和意志。”
赵丹阳:向上的力量 后记一:私募,一个时代的符号(1)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50:02 本章字数:1587
中国经济进入黄金十年,中国股市将走出长期牛市,在过去几年中,私募们潜行水下,默默地抓住市场中的投资机会,现在浮出水面的私募不断增多,公募转投私募的消息频繁传出,私募们有了张扬的理由和条件。
私募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而这本书正是顺应时代潮流,记录下来我们这个时代私募基金个人风格。
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切身感受。
一直关注国内公募基金的发展,也与国内公募基金多位人士多次交流过。
我认为,在投资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特色,但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性格差距巨大。一个基金经理,其在公募基金中的表现可能是相对压抑和保守,但如果更换了环境,可能表现就尖锐和张扬。
私募基金这个行业,就给我这个印象。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
“私募”的核心在于“私”,其背后是一个个私募基金创始人,国内声名正旺的私募大佬:赵丹阳、刘明达、杨骏、康晓阳、李振宁、但斌、李驰、林园等,都是自己公司的创始人。
这些创始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创建公司之后,发行了一些信托产品,比如截至目前,赵丹阳、刘明达、杨骏、康晓阳、李振宁、但斌、林园都发行过自己的信托产品,这些产品名字基本上都是××证券信托产品。
同时,因为私募的私,私募基金都能张扬的自己的观点。我们经常会对某某私募基金经理发表的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不感觉惊奇。
私募,还是一个个复杂而微妙的圈子的代名词。
三种模式
国内私募基金基本上分为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和北京模式三种。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私募基金发展水平依次递进。其中,北京仍旧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绝大多数私募基金以投资公司、证券咨询公司、工作室甚至单纯的私对私的形式存在,更多的是以私人投资公司形式存在的,通过在客户账户上操作的方式居多。
深圳模式的特点是,私募机构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其中私募担任投资顾问角色,在信托中,除了吸纳投资者资金外,私募机构也要投入一定比例资金。费用分配模式是:私募机构收取投资顾问管理费和超额奖励,一般是20%,投资者分得剩余的80%收益,私募机构不承担保证本金的责任。深国投和平安信托主要采用了风险共担的模式。
由于深圳模式具有分配明晰的优点,所以国内多数私募基金都采取这种模式。而国内声名正旺的私募大佬:赵丹阳、刘明达、杨骏、康晓阳、钟兆民、但斌、林园等,都汇聚于深圳。
从现在看,深圳模式是国内私募基金业发展的方向,上海多数公司采取这个模式。2007年3月30日,上海景林资产与深国投合作,发行了深国投·景林丰收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之前,上海景林已通过深国投发行了景林稳健证券投资信托;类似的还有上海市涌金资产管理公司,也通过深国投发行了两期亿龙中国证券投资信托;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推出了深国投·睿信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在上海,上国投和华宝信托所采取的模式则要求私募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投入资金作为保底资金,并承担投资者本金的责任,在保底的模式下,私募机构获得绝大部分超额收益,所以上海模式与以前券商集合理财类似。
投资模式差异
由于运行模式差异,北京、深圳、上海三地的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不同。
在投资模式上,很多深圳私募在坚持、实践价值投资,如东方港湾但斌推崇“专注长期股权投资”、林园称“投资中国最赚钱的公司”、同威的李驰主张“快乐投资”、明达基金“寻找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导型企业,分享企业持续高成长带来的二级市场高溢价收益”等等。这些相对成熟的私募则开展了大量的上市公司调研,组织了较强的研发、客户服务团队,有着相对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
赵丹阳:向上的力量 后记一:私募,一个时代的符号(2)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50:03 本章字数:1367
而在北京,私募基金显得更为低调,但又更善于采用灰色的操作方式。京城私募基金更多的认为沪深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主力市、消息市,因此把关联这三个方面的信息作为重点。获得信息成为重要投资决策工具,这也导致京城部分私募基金除了正常市场技术分析外,还大力培植特殊的人脉资源,重要部门官员、各券商、基金公司职员、资金运作掮客等,甚至对他们涉及的会议、计划、资金流向等了解甚多,并以其中获得的信息作为投资的依据。
圈子文化
正是因为私募“私”的特性,决定了私募基金行业会形成一个个圈子,每个圈子里面都有自己的灵魂人物,即使在每个看似融洽的圈子里面,也并不是每个人之间都会相互认同的,“私募基金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之间会经常沟通,但永远不可能充分沟通。”深圳一位知名私募人士说。
因为私募基金都有自己的圈子,作为圈子必然有自己文化,私募的圈子文化是:相容相斥。
在平常情况下,私募机构之间也需要沟通,其沟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及其对市场影响的判断。大家相互沟通,都会从中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沟通是对私募发展的制度方面的研判。
由于私募是一个贩卖智慧的行业,尤其在当前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的初级阶段,个人声望几乎决定了私募机构的影响力。
赵丹阳因为最早与深国投合作“赤子之心”而成为私募公开、透明化的先锋人物,自赵丹阳之后,一批新的私募基金人士登上舞台,如近两年规模迅速做大、声名日盛的刘明达,保持了一惯的自信与进取;从外表上透露出与其理工科出身不一样的艺术气质的李驰,他一直强调证券投资很简单,关键买到有价值的便宜货,就可以做到快乐投资;林园则保持了一惯的游侠特质,今年与深国投的“深国投·林园投资”证券信托产品,只是为了证明其高额的收益而走向前台;杨骏有着很多的经历,自信而深沉;但斌因为立志要做中国富豪的财富管家,经常一对一地沟通,使得其气质与其演讲一样诗情、自信。这些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从各人的内心深处,几乎都是相容、相斥的。
选择合适的私募
市场中活跃的私募越来越多,如何选择合适的对象去购买其产品呢?
资金多少决定。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你资金比较多,你可以选择私募,如果你资金比较少,就可以选择公募。
风险承受能力也是选择公募和私募的原因之一。
市场上的多数私募从事的都是高风险的投资股票行业,但是,由于在私募信托模式下,私募人士多数投入资金在里面,所以相对风险可能还会降低。也有很多私募从事一级、一级半市场、私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行业。如果你同时投资,就可以避免部分风险。
投资理念成熟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私募。
很多业内有名的富豪选择了私募行业。如果你的投资理念也相对比较成熟,则可以选择私募去投资。
同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比如说你在股市上投资比较多,则可以选择从事一级、一级半市场、私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人士去投资。
当然,你可以不选择投资私募,而是追随他们的投资模式,比如很多投资者都选择一些模仿对象去学习。
总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模拟对象去学习。
后记 后记二:你或许就是未来中国的巴菲特
书香中文网 更新时间:2008…6…19 9:50:03 本章字数:937
谁是中国的巴菲特?
谁是中国的私募英雄?
要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的选择远远多于本书中记述的人物。未来中国的巴菲特或许已出现在本书中、或者大隐于市、或者就是你,亲爱的读者。
一切皆有可能。尽管我们希望本书记述的人物有朝一日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的巴菲特,以令我们作为记录者有追寻实现后的成就感。
但我们更希望的是,你,亲爱的读者,未来,可能就是本书的正确答案。这几乎是我们记述完这次小规模的未来中国巴菲特海选之后找到的,赋予本书出版发行最好的理由:透视多个具有代表性、已经获得一定财富与投资修为的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经历与投资理念,以给更多渴望获得投资成功的读者以参照。
为了使这种参照更为直接、有效,我们没有选择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选择了与当今中国投资最为成功的一批私募基金经理进行坦诚的交流,将他们投资生涯浮沉的心路历程、投资理念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他们投资中财富的增减等等一一呈现。
我们这么做的原因是:论及投资的一套套理论相对容易,而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获得成功则困难得多,而已经获得一定成功,并且具备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潜质的人实实在在的投资经历就显得弥足珍贵。
不同的性格一定呈现不同的投资方式、接纳不同的投资理念。
因此我们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参照标本:李驰、刘明达、但斌、赵丹阳、林园、李振宁、刘宏、石波、吴险峰。在当今中国,这些人可能不一定是因为投资而获得了最巨额的财富,但一定是最能代表各类主流投资风格的标志性人物。
我们希望,你,亲爱的读者,在遍览各种投资人物、风格之后,能相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样本,以此坚定并渐次使自己的投资理念趋向成熟,终至使自己的投资不断走向成功。
如果有幸能达到这一目标,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为此,我们要感谢本书中记述的基金经理,感谢他们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我们要感谢某某老师,在此书记述过程中的指导与教诲。我们要感谢你,亲爱的读者,专注地读完本书。
如果有一天,你,亲爱的读者,成为了中国的巴菲特,记得在拍卖与你共进午餐的权益时,给我们优惠。
Copyright (C) 2005…2007 sxcn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提供的私募英雄:中国七大投资高手版权属于作者周涛;孙健芳;赵娟。私募英雄:中国七大投资高手情节内容;书评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无关。如本站发布私募英雄:中国七大投资高手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益,或是含有非法内容,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应!
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