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4章

历代皇陵-第4章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的,他以全国税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建造陵园,用了53年的时间才完成,《汉书&;#8226;贡禹传》说:他的地宫中:“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相传武帝身穿金镂玉衣,玉箱、玉仗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入金箱,一并埋入。虽然记载武帝殉葬品甚多,但是他的地宫结构却没有记载,想必宏大,是否也是大型木椁玄宫,现在还不知道,但根据已发掘的同时代帝王陵墓来看,春秋和西汉这个时期的地宫大都是木椁墓,还没有发现大型砖石砌筑的墓室。唯有一个未解之迷,就是处在春秋战国和西汉两个时代之间,今陕西临潼由于科学技术等原因而无法打开的秦代秦始皇陵。关于秦始皇的地宫,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这样记载:地宫穿三泉,下铜而置棺,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今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思是说秦始皇的地宫挖的很深,直到地下水层,用铜液浇灌,并涂以丹漆,上面再放棺椁,地宫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有大量的珍宝器皿、珍奇异兽。地宫门上置有弩机暗器,以防止人盗掘。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地下则模拟山岳九州的地形,灌注大量的水银做成江河大海,并以机械的动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鱼脂膏做成蜡烛,这种蜡烛可以点燃很长时间。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有的以得到证实,如地宫中灌有水银,1981年和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所用地球化学探汞方法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测试,发现秦始皇陵封土的中心部位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呈不规则的几何形,面积达12000平方米,封土堆中的水银成分大大高于周围地区,这说明两千多年来,地宫中的水银还在不停的蒸发,直到今天还起着作用。在陵墓中使用水银,并不是秦始皇的创造,在秦始皇以前就有人使用了,如江苏苏州春秋时吴国国君阂闾和山东临淄春秋时的齐桓公等,他们的陵墓中就有水银。在陵墓中放水银,一是因为水银有防腐作用,二是水银易挥发,盗墓者如进入地宫,就会被毒死,所已,秦始皇陵地宫中有大量水银是有可能的。

  另外,秦始皇地宫中有上具天文的记载,在今天发掘的西汉陵墓中大量发现,如近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发现的一座西汉墓中, 其上顶部即有28宿图象。活人在世时受日、月、星、辰的影响,死后必然有所反映,因而秦始皇陵地宫中出现天文图像不以为怪。 

  人鱼膏为烛的问题:人鱼即娃娃雨,人鱼膏就是娃娃鱼的鱼油。在今天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仍在使用鱼做蜡烛。有一种叫“艾乌拉霍”的鱼,体内含有大量脂肪,它除了可以吃之外,还有一种作用就是照明,扑来这种鱼之后,先把它晒干,用一根绳从鱼身穿过当作灯芯,然后把它挂起来点燃灯芯照明,出海的人经常用这样的灯。据说这种办法是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发明的。从史记的记载来看,中国人在秦以前也发明了这种用鱼做灯的方法,而且在陕西秦岭一带盛产娃娃鱼。

  从目前来看,通过对秦始皇陵地宫的钻探得知,秦始皇陵地宫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108320平方米,相当于270亩地。秦始皇陵地宫的建筑结构因为没有发掘,我们不得而知,如按史记记载,这样一个浩大的地宫恐怕不是木椁玄宫所能承担的,因为秦始皇陵地宫顶端跨度为392米,而据说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只有200米,如秦始皇陵地宫中不是木椁玄宫构造,或者出现了砖石砌筑或发券的结构,那将又是一个世界奇迹了。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木制结构地宫建筑的高峰。黄肠题

  凑这种墓葬形式,根据文献记载,最晚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到了西汉时期这种地宫形式更趋于完善。黄肠题凑就是“以柏木的黄芯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的一端皆向墓室中心,故曰“题凑”。但这种地宫形式,以前只是知于史书记载并没有发现过实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一直是个谜。直到1974年6月在北京丰台区郭公庄发现一座西汉时期可能是燕王旦的陵墓,才算真正发现了黄肠题凑这种地宫形式。这一发现,我们还可以设想,西汉长安的帝王陵墓可能也是黄肠题凑这种地宫形式,当然,这些真正的天子地宫肯定会比燕王陵墓的地宫大的多,也豪华的多。随着1991年开始发掘,我国保护最完整的西汉第四位皇帝刘启的阳陵,西汉帝王陵地宫之谜和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将得以解决。

  (4)砖石砌筑和砖石发券的地宫:可能是由于木椁地宫容易被盗、被焚的教训以及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已经基本上放弃了木椁玄宫的建筑形式,并逐渐被砖石结构所代替。从考古发掘得知,在西汉后期,已经出现了砖石结构的墓室,如在河南安阳曾发现了好几座西汉后期砖石结构的墓室。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砖的结构,砖长1米左右,有的1米多,宽40至50厘米,厚10几厘米,砖的表面刻有各种装饰花纹。这种大型空芯砖好像现在的预制构件,用它来砌筑墓室非常方便。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用小砖发券起拱的墓室,从墓室的规模和墓主人的情况来看,这些墓室不是帝王陵墓,而是一般中等官吏和一般平民的墓室。自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种砖石发券和叠涩砌筑的墓室和地宫一直都在发展。由于早期帝王陵墓发掘的不多,只能从晚期的陵墓中得知一些帝王陵地宫的情况,如前面谈到的南京五代时南唐李弁、李景,成都前蜀王建墓等都是用砖石发券和叠涩砌筑的。明清帝王陵的地宫规模更大,建筑材料更为坚固,如1956年5月发掘的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就是汉白玉、艾青石和花斑石等巨大的石块以发券的结构建筑的,铺地的青砖为所谓的“金砖”(即澄泥砖)。这种以砖石材料发券的结构比木椁方式优点更多,它即能使地宫更为宏大、坚实,并且还具有防腐、防火等功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宫殿”,在杨弃了木椁方式以后,砖石结构的地宫形式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从清东陵开放的几个地宫来看,基本上是继承了明代帝王陵地宫的形式。

  (5)土洞地宫:由于黄土高原的土质良好,在六朝、隋、唐时期还盛行过由天井、壁龛等组成的土洞地宫,如西安乾陵陪葬墓中的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等墓的地宫,就是这种土洞结构,也就是现代人所称的“生土建筑”,它虽然不是砖石结构,但甚为坚固,不易毁坏。

  四、帝王陵园的发展

  我国的墓葬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即1、墓坑、墓穴和地宫;2、封土坟头、宝城宝顶;3、

  地面陵园。这三个部分都是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古人迷信向先人祷告祭祀,除了封土坟头以外,还需要有一个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和祭祀时使用的建筑物,如庙和祠。出现高封巨冢以后,祭祀建筑就更发展了,不仅帝王陵如此,一般大小官吏、平民百姓的墓也是如此,现四川、河南、山东、北京等地保留的石祠、石阙、墓表、石兽等就是我国最早的墓葬地面建筑,如四川雅安市的高颐墓阙,芦山县的樊敏墓阙,渠县的冯焕、沈府君墓阙,梓潼县的李业墓阙;山东嘉祥县武翟山的武氏石祠、石阙,长青县的郭氏石祠;北京的秦君墓表等等。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加之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早以毁坏,当时的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可能要比秦汉时期简单的多。自秦汉以后,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才有址可寻,并且有了完整的实物存在,在现存的遗址和实物中得知,帝王陵的封土或宝城前面,还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即祭祀建筑区),和“像生”仪仗队(即神道)以及陵园管理机构的建筑群(即护陵监)。陵园占地面积非常之大,同帝王们生前的宫阙没什

  么两样,如秦代,秦始皇陵园面积达56&;#8226;25平方公里,以后帝王陵园的范围更大,如唐代,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连同陪葬墓的陵园范围周长60公里,占地30万亩。北京的明十三陵陵园范围40平方公里,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陵园面积达250平方公里,河北易县                   清西陵陵园面积也达100多平方公里。

  帝王陵园的地面建筑由三个部分组成:

  (1)祭祀建筑区:这是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作祭祀之用。主要建筑物是祭殿,早期也称作亨殿、献殿、寝殿、陵殿等。明代叫棱恩殿,清代叫隆恩殿。棱这个字的意思是祭而受福,恩字是说祖宗的恩德深厚之意。在这一主殿两旁,还有配殿、廊庑,前面还有焚帛炉(烧纸帛之用),棱恩门等建筑。大殿前还有朝房,值房等,这一组建筑往往用围墙围成一个大的区域,建筑物非常多,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曾有房屋378间。帝王陵园的建筑群和皇宫中的主要宫殿一样。

  (2)神道:又叫“御路”、“甬道”等,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它纯属是摆排场,壮观瞻之用的。神道也是从很小发展起来的,自从出现了封土坟头之后,前面又有亨殿,通向坟前必然要有一条整齐宽大的道路,称作墓道或神道。起初神道并不长,唐代乾陵的神道只有1公里左右,而到了明代十三陵的神道全长7公里,清东陵的神道也长达5公里。在神道的两旁,排列着一群大型石刻,由文武官员和珍贵的动物组成,象仪仗队一样,名叫“石像生”。意思是犹如生的一般,表示与帝王生前一样的威仪,俗称“石人石马”或“石人石兽”,因为它们一共有18对,也有叫做“18对”的。

  (3)护陵监: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历代帝王都把保护祖宗的陵墓作为一种特别重大的事情来办,第一是相信祖宗有灵,还在保佑他们的江山社稷,永远统治着他们所打的天下。第二是对祖宗的感恩报德,因此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花费很大的财力、人力来保护,担任护陵任务的一般都是具有高威望的亲王大臣。护陵护墓的建筑同样很早就有了,但是非常简单,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就曾分别到他的墓去庐墓,当时就是搭一个简单的房子在那里守墓。一般坟墓不一定专门看管,也不一定常住,而帝王陵墓几千年来盛行“厚葬”制度,殉葬品极多,就必须要设立一个护陵的机构,以防止盗掘和破坏。护陵监的外面也有城墙,里面有“衙门”、“街市”、住宅等,设置了陵令、属官、寝庙令、门吏等专职管理人员。西汉武帝的茂陵采取了将文武大臣, 豪绅富户迁居陵区的做法,以加强保护,并把原来的茂乡升格为县,当时迁到茂陵的官宦富商很多,人口达27万,使当时的茂陵县有富甲长安之称。有了这样多的护陵人员,就得有更多的为他们服务和供应的人员,据记载,当时茂陵只是在陵区负责浇水,打扫的人员就5千多人。这样,处在荒郊僻野的一个陵区很快就繁荣发展起来了,如西汉长安的汉高祖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就先后分设了5个陵县,使这里都成了富庶之地。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除设置了护陵监外还专门修了一座“新城”作为护陵之用。

  五、帝王陵的殉葬

  (1)原始的殉葬:殉葬也叫陪葬或随葬。原始社会早期,当时生产力还十分低下,人们对死者的埋葬并不十分注意,更谈不上有什么东西来为死者殉葬了。殉葬是在人们注重了埋葬死者以后开始的,因为在人们埋葬先人或同伴的遗体时,往往会想起他们生前所喜爱和使用的东西,于是就把它们同时埋葬起来,以使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使用、玩赏。

  通过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殉葬大约是从原始氏族制度形成的时候开始的。如距今1800年前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下洞中埋葬的一个青年妇女,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已经有了生产工具,装饰品等殉葬物了,其中,有取火用的燧石,石制的生产工具和作为装饰品用的兽牙。随着氏族公社制度的发展,出现了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以后,生产力

  有了一定的提高,殉葬物品也相应的提高了,这时的殉葬品一般都有一套3件或5件用于炊煮、储盛、打水和饮食方面的陶器、少量的生产工具和少数骨簪、骨珠、玉坠、陶环之类的装饰品。还有一些作为防身武器的工具,从这时殉葬的物品来看,数量很少,也很有限,只是他们个人日常使用的物品,与其它各氏族之间所用的物品大同小异,数量和质量也差不多。虽然如此,一些制造不易并且经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如磨制的刀、斧等石器,则殉葬的不多。

  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有了剩余,一些物品被少数人占有,逐渐形成了贫富分化,殉葬品的差别也随之增大,如南京北阴阳营青年冈文化墓葬群中,有一座墓殉葬石器12件,实用陶器4件,玛瑙等装饰品11件,个别石器20多件。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氏族墓葬群中,一般富有者殉葬品30至40件,最多的达180件,其中有精美的彩陶、黑陶、白陶器物,磨制精细的石制工具,骨制工具和非常精制的装饰品。有的墓葬中还有透雕的骨梳和象牙筒,而同一时期的另一些墓葬殉葬品就很少,甚至没有。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随着宗教迷信观念的增强,在“事死如事生”观念和礼制的支配下,厚葬之风盛行。厚葬风起于商代,如商王武丁诸妇之一的妇好墓中,就随葬有铜、玉、石、陶、骨、蚌、象牙、宝石制品1900多件,贝币6800多枚。两周时期,丧葬礼仪开始制度化、法律化。西周天子随葬品中单是衣服一项就有120称(衣服的一单一复为一称),王公国君的丧事拟比天子。《吕氏春秋》记载,帝王死后:“载之以大春(载棺柩的车),羽旄旌旗如云……珠玉以备之,黼黻(福伏,绣有火和龙黑白相间的衣服)文章以饰之,引佛(下葬时牵引灵柩入穴的大绳)者左右数万人以行之”。在帝王的墓穴中《墨子&;#8226;节丧》说:“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系官印的青丝带)组(佩印或佩玉的绶带)节(一种古乐器)约(捆束之意),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梃、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可见帝王随葬奢侈至极。

  到了秦朝,帝王殉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水经注》记载:“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秦始皇13岁刚一即位便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公元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秦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当时的秦国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实力都是比较雄厚的。因此,他把营建陵寝与修建宫殿同样看重。《史迹&;#8226;秦始皇本纪》记载,皇陵地宫设施与地面宫殿一样,墓内地底见水,用铜加固,上置棺椁;文武百官依次排列,宫廷楼阁塞满了奇珍异宝。《吕氏春秋&;#8226;节葬》记载;“国弥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