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投资界的大学圈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也是,例如强调绝对收益的江晖与主张和市场保持磁性接触的吕俊,虽然同出自武大,但风格和选股迥异。
“相对来说,我们是个自然而然的圈子,没有刻意去组织,但更多是出于志同道合。”武当资产一位人士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吧。”
此外,在公募基金领域,武大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如易方达基金总裁叶俊英、副总裁刘晓艳、大成基金总经理王灏、泰信基金总经理高清海、嘉实基金副总经理戴京焦、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郑文祥等都毕业于武大。
珞珈山的传统
虽然也有不少从别的院系毕业后转行投身金融行业,但大部分金融圈的武大毕业生毕业于珞珈山上的经济与管理学院。
有着110年历史的百年名校武汉大学,早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时期就成立了“商务门”,其后几经更迭,“经济系”、“商学院”并最终更名为现今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活跃在国内投资界的武大系人物多数出自该院。
在武大的诸多院系中,经济与管理学院是最大的一个院系,学院设有8个系、4个研究所及若干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首屈一指的学界泰斗就是2004年去世的董辅 。一向骄傲的邹恒甫也认为,“董老师是我回到中国后交到的最好的师友。”
另外一位不得不提的传奇人物是邹恒甫;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个哈佛经济学博士,在武汉大学进行了全新教育改革实验,全套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教育模式,使武汉大学的数理金融经济学教育为世界瞩目。
如果说董辅 、邹恒甫等薪火相传的名师为武大经管院培育了深厚的学术土壤,而刘道玉则为武大创造了一个自由宽容的学习氛围。
对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于武大的学子来说,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刘道玉同样是他们不会忘记的大师。1981年至1988年间,学生们在路上可以轻易地拦住他们的校长,讨论问题;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贷学金制这些国内首倡的做法让武大享有“高校界的深圳”、“自由的武大”等声誉。
对于武大文化;吕俊如此形象描述:“武大建在山上,混在树丛之中。武大校风可以说是非常自由,强调个性,鼓励开拓。所以那时深圳特区成立后,很多武大毕业生跑过去了。武大不是做官的文化,而是一种自由文化。”
与吕俊差不多同期在武大读书的伍军认为,“武大相对于武汉其他学校更加开放,开放性对我帮助很大。其实投资是学习的过程,不断会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在投资中保持开放思维,开放心态。基金经理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武汉大学,这所拥抱着珞珈山,斜倚着东湖畔的大学,被称为全国最美丽的大学,全国最自由的大学。现任武大校长刘经南在他上任之际,就什么是武大精神与珞珈文化说过,“武大人的文化和精神面貌,特点是‘求异’,求异体现了学术自由的文化氛围。”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专业特色
设有数理金融试验班,是最先在国内建立的直接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班,主要专业课程采用国际上最新版本的权威原文教材。
》》知名导师
董辅秖
》》杰出校友
康晓阳深圳天马资产管理公司掌门吕俊上海从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中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 “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
》》专业特色
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财政学、统计学、金融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知名导师
葛家澍
》》杰出校友
赵丹阳深圳市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玮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厦大“葛家军
深圳是厦大毕业生除厦门外,多年来就业人数最多的单一城市。在会计和金融专业,一个班中甚至有超过一半的人都选择了深圳。
身为厦大深圳校友会会长的深圳广电集团总编辑陈君聪说,深圳有一种说法,没有厦大的毕业生,深圳开不成证券公司,也办不成银行。深圳金融证券一半以上的骨干来自厦大。
但由于校友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他们没能形成一个有效地影响投资界的圈子,其影响力也只停留在潜力上。
缺乏紧密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基于月饼文化的当地特色的民间习俗。因此,每到中秋节前,举办博饼活动也成了厦大校友们难得的大规模聚会。
9月18日晚,厦大深圳计划统计系校友举行了中秋博饼活动,当天有来自南方、易方达、融通、宝盈、鹏华、招商等多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券商的投研人士参加。
“那天我们也邀请了一些高管身份的校友参加,最后都没来,来头最大的是一家小基金公司的副总”,一位参与了博饼活动的厦大校友称,这项活动开始的时候也联系过其他系的校友,想多组织一些人参加聚会,但后来发现他们兴趣都不大。
实际上,厦大深圳计统系的校友这种稍大规模的机会一年一般也就一到两次,他们当中还有很多人都叫不出对方的名字。而那些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路上的会计系的厦大校友们彼此之间就更加陌生了。
据了解,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和各大券商在深圳分部中有大量来自厦大的毕业生。其中,宝盈基金甚至一度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来自厦大,实际上,有一段时间该基金公司的高层全部来自厦大。宝盈基金也形成了每年去厦大招聘的惯例。国泰君安在深圳的投资银行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厦大会计等专业。
潜力有待提升
在投资界,知名度最高的厦大校友是被业界称为 “阳光私募基金教父”的赵丹阳。不过,赵毕业于厦门大学自动化系。
“投资界的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赵丹阳,我也没见过他”,招商证券资产管理部的一位厦大校友称,他曾经还给赵丹阳打过电话,但是没人接。
此外,现任职港交所总裁的李小加、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兴业证券董事长兰荣等都是毕业于厦大。
上述招商证券人士称,南方的学校毕业的人和北方学校的风格不太一样,南方人更独立,自我意识更强,相互不怎么搭理,北方人在深圳更容易抱团,而且更有合作意识和生意头脑。
尽管在深圳的厦大会计系牛人甚多,但是如今在深圳的厦大会计校友很少相聚。作为校友基本交流的曾经非常活跃的厦大深圳校友会的网站已经停止运行,最新的消息也是停留在2006年。
在深圳,清华、北大、人大的毕业生有更天然的优势。早期的深圳券商和基金、银行高管全部来自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部门,这些从北京过来的高管们不可避免地对本部门有所倾斜。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宝盈基金基本都是厦大的,而易方达基本都是清华的。
而且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这些北方毕业的校友中的成功人物愿意出面召集学弟学妹举办讲座等活动。深圳一位北大毕业的知名创投人士近期还给北大的学生举办过讲座。在他的公司中,很多人都来自北大。短短两三年时间,他投资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
但是,厦大每年为深圳输入的毕业生接近千人。厦大就业中心的数据显示,深圳是厦大毕业生除厦门外,多年来就业人数最多的单一城市。在会计和金融专业,一个班中甚至有超过一半的人都选择了深圳。
一位厦大校友称,如果厦大深圳校友联合起来,足以影响整个深圳乃至全国的投资圈。
会计专业优势
在注重会计和法律知识的投行,一些券商在深圳的华南投行分部招聘了大量厦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据国泰君安一位厦大毕业的投行人士透露,会计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国泰君安2007年有一半都来自厦大,在兴业、华泰联合等券商界,活跃着大量厦大校友的身影。
精通会计知识和基本的财务分析技术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所必备的条件,而厦大的优势就是其特色而强势的会计专业为中国投资界输送了大量精通财务知识和技术的毕业生。
厦大的一位校长曾说过,我们培养不出一流的CEO;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流的CFO。正是基于厦大在会计上的全国专业优势和对华南地区的接近性,厦大校友在深圳才具有广泛的基础影响力。
厦大会计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第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提到会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葛家澍。
厦大的会计专业在全国常年排名第一,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厦大是国内会计学专业名师汇聚之地。在中国最早的四名会计学博导(分别是财科所的杨纪琬、上财的娄尔行、厦大葛家澍和余绪缨)中,厦大独占两位。此外,潘序伦、杨时展、李宝震等近五十名国家著名会计学专业名师也都长期在厦大执教。
自1945年毕业厦大并留校任教,已年满90岁的葛家澍培养了一支目前身居重职的“葛家军”,其间创造了好几个新中国 “第一”——“第一个经济学和会计学博士”、“第一位审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是师从葛家澍的1994级厦大会计学博士。他曾任中国本土最大的创业投资机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CIVCFund合伙人、中新基金董事长,以及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等职。陈所在的东方富海是第一家有限合伙制的创投。
多年来,作为会计学科重镇的厦大会计系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目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会计学研究,基本上是厦大人在支撑;香港浸会大学商学院院长,大陆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都是厦大培养的博士;从北方的北大、清华,到南方的南大、上财,都有厦大会计人的影子
北工商:期货大鳄家族
从1990年开始起步的中国期货市场,经历了试点、整顿、规范发展、迅速扩张等阶段,如今已经迎来它的第20个年头。
与之共同萌生和成长壮大的是期货行业人才,而这个人才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其他体系有着显著的不同。它的主体是一个“家族”式的树形结构般的网络,诸多期货公司高管、央企衍生品专家、交易所监管机构“智库”……形成期货业关键节点的繁茂枝叶,其汇聚根植的则是北京工商大学(下称“北工商”)这片肥沃的土壤。
著名经济学家童宛生及其弟子常清和胡俞越在北工商共同创建了我国最大的期货人才培育基地,主导了中国衍生品人才的本土培养格局。北工商输送的人才及研究成为推动期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断壮大的期货业也为北工商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及成长平台,从业校友还会将资源和疑问带回来。如此的良性循环,令这个圈子保持着新鲜和热度。
衍生品生力军
中国的期货业私下规模最大的聚会,常常和北京工商大学扯上关系。
百人以上规模的聚会一年两次,从期货公司高管到央企衍生品专家、交易所监管机构智囊团,期货业大腕济济一堂,而将这些人凝聚到一起的只有一点:他们都曾在北京工商大学证券和期货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拜师学艺”。
院长胡俞越就是这些聚会的召集人。“6月份聚了一次,来了80多人,教师节又有40多人的聚会。每年上百人规模的聚会至少有两次。”胡俞越说。
北京是校友们最常聚集的地方,都在期货行业浸淫的校友们之间见面更加频繁。“每月都有聚会,大的上百人,小的二三十人,大家回到学校来见老师、见同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就是个圈子。”研究院高扬副教授说。
在胡俞越的观念里,同学是一个外围不断扩张、流动的团队,经常的聚会让这个流动的团队纵向链接起来。 “中粮期货公司总经理黄辉,所有同学都认识他,虽然他并不一定认识其他人,但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师兄。黄辉经常会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来和学弟学妹们一起讨论。”
刚刚当选为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的黄辉,是北京工商大学期货市场方向的第一批毕业生。如今,他的师弟师妹也成为各大期货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例如金鹏期货副总经理喻猛国、宏源期货总助丛小虎、经易期货总助邱菡仪、经易期货公司营业部总经理李宏涛、南华期货公司营业部总经理池洪涛……
胡俞越介绍,研究院的毕业生几乎都驻守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金融重镇。在校生也因学校在业内的人脉资源而纷纷进入大型期货公司、央企和外企的期货部以及交易所、期货业协会等机构。
“80后的学生,目前已经有不少成为了营业部总经理。”胡俞越说。
因为研究院在教学中讲求“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前沿”,并成立了期货实验室让学生熟悉期货操盘等务实内容,许多学生都将投资作为志向所在。
“学生们似乎对投资热情很大,喜欢一些能做期货交易的地方。”胡俞越介绍,毕业生的另一个重要流向,就是进入央企做衍生品交易。
中航、中粮、中纺、五矿……研究院的校友们驻守重地,每天操作着几十亿的资金在国外衍生品市场上进进出出,设计套保方案。93级的朱璋,中粮集团嘉海国际贸易公司副总经理;01级的裴勇,中纺集团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俞越随口就罗列出十余个在央企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学生。
此外,证监会期货部相关领导称研究院为监管部门的 “智库”。这个“智库”的种种课题对中国期货市场上层建筑的布局和规则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期协每年给我们两个以上的课题,而证监会期货部的调研、教材等也有很多交由研究院进行。”胡俞越表示。
“硕士后流动站”
校友圈子聚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从业校友把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来解决。中国的期货市场尚处在“青春期”摸索阶段,发展迅猛但也经常冒出一些新鲜问题,研究院校友们基本和中国期货市场同步成长,于是也经常带着新的课题来到聚会上。
校友徐欣23岁毕业后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工作,24岁就开始独立承担课题,因为年轻还没有助手,徐欣就经常带课题回到母校,寻找 “群众智慧”,在圈子的共同努力下,他的课题受到多方肯定。
这种模式渐渐固定下来,校友们打趣说,研究院有一个“硕士后流动站”,三五成群的聚会正是这个非官方“流动站”的载体。
在外做投资、做管理的校友们,经常还会在胡俞越的邀请下回到学校讲课,“一般都安排在晚上,但是来听的人很多,因为全是最贴近市场、最贴近行业的信息。”
在央企、外企做衍生品交易的校友,带来很多计量经济学的话题,不少学生对建模、程序化交易和结构性的产品产生了巨大兴趣。
“学生们开始向国外交易衍生品的高级人才方向发展,这一特征越来越明显,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胡俞越称。校友郑强在中谷等机构多年从事外盘投资,后来还出了一本叫做《操盘芝加哥》的书,销售得非常好。
溯源
北工商圈子之所以能成为期货行业的中流砥柱,与学校的教育是直接相关的,这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这个衍生品家族的家族长——童宛生。
“国内最重要的两个衍生品人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