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犹太商道 >

第16章

犹太商道-第16章

小说: 犹太商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克菲勒石油家族也有许多钻法律空子的故事:   
  一是钻法律的空子抢铺油管。洛克菲勒想独占全美石油资源,泰特华德油管公司自然就成了他的眼中钉。尤其是泰特华德油管公司从石油产地铺了一条输油管直达安大略湖畔的威汤油库,这给洛克菲勒带来了很大威胁。不搞掉这条油管,他寝食不安。   
  洛克菲勒想铺设一条与之平行的油管,可是油管必须通过巴容县境,而巴容县是泰德华特公司的势力范围。而且泰德华特公司早就促使议会通过一个议案,声明除了已经铺设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该县县境。   
  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洛克菲勒苦思了许久,才得一妙计。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在巴容县的东北角突然来了一群大汉,他们手拿铁铲只顾挖土掘沟,很快掘出一条沟,接着又一个劲地把油管埋入沟内,并迅速填平。天还没亮,他们已经全部完工。   
  第二天,人们发现美孚石油公司已在巴容县安置了一条油管,当局政府准备控告洛克菲勒。这一事件也惊动了报界,记者们纷纷采访,洛克菲勒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他说:“县议会的议案规定,除了已经铺设好的油管外,不准其他油管过境,希望大家到现场参观一下,以判定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铺好。”    
  县议会自知议案不严密,被钻了空子,无可奈何,官司不了了之。   
  二是美孚石油公司逃脱起诉的“假独立”。联邦政府反托拉斯法通过以后,许多大企业被解散,洛克菲勒财团的美孚石油公司虽然也被起诉,但是由于公司的努力,案子未能成立。   
  美孚石油公司是全美数一数二的大企业,自然引起众人的注目。迫于舆论的压力,国会又叫嚷对美孚石油公司进行起诉。这一次,洛克菲勒也认为是在劫难逃了,整天闷闷不乐,无精打采。   
  这时,公司的法律顾问中有一个青年律师,想出了一个绝妙主意,他建议把各州的美孚石油公司宣布为独立的公司,如纽约美孚石油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这些公司都各自有一名伪称独立的老板,但实际上还是由洛克菲勒操纵。   
  那位青年律师为了这件事,连续一周日夜工作,替各公司设立账目,供参议院审查。最后,参议院表示满意,不再提起诉一事。   
  犹太人如此守法,可真叫人拍案叫绝。现代律师行业中,犹太人大出风头,以北美为例,30%的律师都是犹太人出身。可以想见,正是他们这种运用法律、善于守法的民族智慧促成了他们的成功。   
  犹太商人继承了犹太民族的传统,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他们不但可以严于守法,而且还非常善于守法。   
  从逻辑上说,尊重法律就应当尊重法律规定的一切,从内容到手段到程序,漏洞也不能例外。因为,一则漏洞本身就是某一法律条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则一个煞费苦心钻法律漏洞的人,本身还是尊重法律的,他做的仍然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可是由于钻漏洞毕竟还需要有别出心裁(即同立法者有不同思路,或者能高屋建瓴地洞悉其奥秘)的心智和机敏,所以,漏洞对聪明人来说是存在的,大部分人只能在“天衣无缝、固若金汤”的法律条文面前抓耳挠腮。   
  对于把研究律法看作人生义务或祖传手艺(这两种态度分别指向犹太人自己的律法和其他民族的法律)的犹太人来讲,任何一种法律都有漏洞(否则《塔木德》中也不会有这么多“议而不决”的案例)。   
  从犹太人已养成的习惯来看,与其破网而出,不如堂而皇之地钻漏洞更为自然,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既不引人注目,也不会于心不安,还可以让漏洞长存,以便后人进出。   
  堂堂正正的精明   
  我讨厌模仿,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的成功之路。   
  ——《塔木德》   
  商人应该十分的精明、干练,要突破现实的障碍,运用自己的精明。做商业的人真正需要的就是精明,做生意不懂得精明就是不会做生意。   
  犹太人很精明,这让他们在商界占尽了便宜,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精明,他们理直气壮地说,只有精明才有钱赚。   
  有一个叫菲勒的犹太富翁,他活了77岁,临死前,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个消息,说他即将去天堂,愿意给逝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每人收费100美元,这一看似荒唐的消息,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结果他赚了10万美元。如果他能在病床上多坚持几天,可能赚得还会更多些。他的遗嘱也十分特别,他让秘书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礼貌的绅士,愿意和一位有教养的女士共居一个墓穴。结果,真有一位贵妇人愿意出资5万美元和他一起长眠。   
  这就是“爱财如命”的犹太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和生命结束后也不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在犹太人的眼睛里,上帝是万能的神,而金钱则是上帝。崇拜上帝,敬慕上帝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么金钱就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犹太人的精明看起来很神奇,其实说开了,不过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已。一个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如果多从别人经常忽略的地方看问题,不要拘束在大家惯性思维的旧套路里面,往往就有出其不意的想法。   
  他们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精明就要堂堂正正,这没有什么错误,其他民族的人经常对精明的人怀有敌意,认为那是不好对付的人,其实只是因为他的心智不如别人聪明,由佩服别人的机智转为敬畏别人精明。   
  精明既没有违反法律,也不会妨碍自己的道德。犹太人只是用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别人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而这种精明是大家所接受的,大家也很欢迎这样的精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精明观。他们明明白白地告诉顾客“我要赚钱”,他们让别人清清楚楚地看着他们怎样赚钱。   
  一个犹太职员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干得很出色,公司的老板打算提拔他担任一个重要的职务,但是这个老板是个天主教徒,他希望这个犹太职员能够放弃犹太教而改信天主教。   
  于是,当地一个最著名的天主教神甫被派去劝说这个犹太青年,会晤安排在老板的办公室。   
  3个小时过去了,两个人终于走出了办公室,老板迎上前去,问道:“尊敬的神父,在您感召下,我想我们又增加了一名天主教徒,你是怎么说服他的呢?”   
  “很遗憾,我们没有能够得到一位天主教徒,相反,他劝说我买下了5万元的保险。”   
  看看这就是犹太人,他们的精明简直让人惊叹!   
  在商务中,犹太人总是很小心地应付每一笔生意,把每一笔生意看得都很重要,他们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忽略每一笔生意所能获得的利润。他们生意场上的名言就是“每次生意都是初交”。   
  有一个故事就是说一个法国人掉以轻心而被精明的犹太人所戏弄情形:   
  在法国商界有个很著名的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吃饭,宾主坐定,在等菜的时候,画家没有事情干,想练练笔,于是,就给坐在旁边的饭馆女主人画起画来。   
  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他把自己的画递给法国人看。他果然画的不错,画上的饭馆女主人被他画的形神兼备。法国人看了连声称赞:“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法国人的夸奖,犹太画家面对着他,开始在纸上勾勾画画起来,还不停地向他伸出大拇指。   
  法国商人一看犹太画家的这个架势,知道这回是给他画了,于是他迅速摆好姿势,让犹太人画家给他画。   
  法国人坚持着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看着画家一会在纸上勾画,一会又向他竖起大拇指,足足10多分钟,“好了,画好了。”画家停下笔来说道。    
  听到这话,法国人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欠身过去看。结果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家画的根本不是那位法国商人,而是他的左手大拇指!   
  法国商人有点恼怒地说,“我特意摆好姿势,你……却捉弄人。”   
  犹太画家却笑着说道:“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察考察你。你怎么看我第一次画了别人,就能肯定我第二次一定画的就是你呢?要知道我们犹太人做什么都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啊,从这里看来,你太轻易相信别人了,这点可比我们犹太人差远了。”   
  法国商人不禁连连点头,开始佩服这个犹太画家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精明,从来不轻易相信上一次的合作伙伴,哪怕自己上一次和他们合作得十分愉快,到了下一次的生意上,他们还是一样地对待。要和对方认真地谈,那真是斤斤计较,似乎上次从来没有合作过一样。   
  犹太人和对方合作的时候,会显得十分亲热,他们会很热情地请你吃饭,和你亲切地交谈,极力地和你套近乎。他们通常殷勤地劝酒,和你称兄道弟,吃饭的气氛十分热烈。他们觉得这样才显得隆重和友好。   
  但是,一旦离开餐厅进入了谈判的时候,他们是丝毫不顾及刚才大家是如何“情同手足”的,他们寸步不让,你休想占到他们任何的便宜。这笔生意做完了,人情也就结束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精明,哪怕同熟悉的人做生意,他们也决不会因为上一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作一次独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作第一次合作的伙伴。   
  其他民族的人也许会觉得犹太人这种做事情的逻辑很奇怪,但是他们却正是靠着这种精明的逻辑获取了大量的好处。生意毕竟是生意,容不得“温情脉脉”,否则第一次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犹太商人深知,由于人情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层面,往往在人们的漫不经心中被忽略了,而其厉害之处就在于使人想不到去纠正它,直到事情结果出来了,人们在大失所望甚至绝望之余,才不无懊悔地察觉自己的疏忽。   
  只有一个创立了精神分析学的民族商人,才会在这种极其细微、极不容易觉察的地方,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并且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这真是一条保持内心平衡、不被他人策动的精明。   
  有意思的是,对自己,犹太商人要求做到“每次都是初交”,不为别人策动;但对别人,犹太商人则精明地利用对方对“第二次”的先入之见来策动别人。   
  生意场上无禁忌   
  律法是相对的,政治是相对的,国界是相对的,甚至道德也是相对的,只有你承诺过的合同是永恒的。   
  ——《塔木德》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生意场上只能遵守商业规则,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礼让、助人等等其他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必须服从商业规则。在生意场上,一切都是商品,而商品则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增值、生钱,一切都应该服从这个最高目的。一句话,为了赚钱,一切都可以放弃,只要能赚到钱,除了犯法的事不能干,违背合同的事不能干,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去做。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使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之前,先排除了众多伦理道德规范的掣肘和情感的障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眼界看得宽,手脚放得开,处处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   
  比如一般企业家对于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大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视之如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终身厮守,然后传之后代,而后代对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公司,也就自然带上了一层祖先崇拜的色彩。这些做法在犹太商人看来,就显得非常可笑,因为创立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只要能赚钱,出售自己的公司也是生意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道理,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也从来没有什么顾忌,只要是有利于赚钱,且不违犯法律,就怎么好用怎么用,完全不必考虑过多。   
  对待政治也是这样,不管你是谁,只要有钱赚,犹太人照样和你做生意。   
  当年,俄罗斯刚刚成立,许多商人把俄罗斯看作洪水猛兽,只有犹太人哈默不受局限,独辟蹊径,结果在俄罗斯发了大财。   
  成功使哈默信心大增,他想,我为什么不回国一趟,联合机器和其他产品的生产企业,与俄罗斯进行更多的贸易呢。他说服的第一个人是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早已闻名遐迩,其创始人亨利·福特也是个有名的的反俄罗斯派。哈默经人介绍与福特见了面,可是这位汽车巨擘开门见山地对他表达了反对意见,福特不否认在俄罗斯市场上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可以赚钱,但是,他说:“我绝不运一只螺丝钉给敌人,除非俄罗斯换了政府。”   
  福特的态度非常坚决,但是哈默并没有气馁,他说:“您要是等俄罗斯换了政府才去那里做生意,岂不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丢掉一个大市场吗?”哈默把自己在俄罗斯的见闻、经商的经历以及列甯如何对自己开绿灯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福特听,哈默说:“我们是商人,只管做我们的生意,而生意就是生意。”   
  福特对哈默的话渐渐产生了兴趣,还和哈默共进午餐。餐后,福特又陪哈默去参观自己的机械化农场,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福特终于同意哈默作为自己产品在俄罗斯的独家代理人。哈默从福特这里首先打开了缺口,很快又成了橡胶公司、机床公司、机械公司等许多家企业在俄罗斯的独家代理。   
  后来,在哈默的斡旋下,福特公司和俄罗斯政府又达成了联合兴办汽车、拖拉机生产工厂的合作协议,福特由此获得了滚滚利润,哈默自然也受益匪浅。   
  犹太人认为,在商场上,首要的不在于道德不道德,而在于合法不合法,只要合约是在双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并且符合有关法规,那么结果即便是再不公正,也只能怪吃亏的一方为什么事先不考虑周全。这样一种信念的确立,为商业化大潮席卷一切领域开启了闸门,从而使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商品的标签,不管是宗教的、伦理的、美学的、情感的等等,统统丧失了原先神圣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金钱的颜色——金黄或者铜绿。   
  犹太民族在生活上的禁忌之多、之严格,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并且这些禁忌历经2 000多年而能一以贯之,至今极少改变。但是在另一方面,犹太商人在经营商品时的百无禁忌也是在各民族中不多见的。现代世界的许多原先非商业性的领域,大都是被犹太商人打破禁区而纳入商业范围的。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犹太商人罗恩斯坦,使用自己的美国国籍作为资本,为自己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斯瓦罗斯基家族是奥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世代相传从事仿钻石饰品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地利被盟军占领,法军当局要没收斯瓦罗斯基公司,理由是在大战中,该公司曾接受纳粹德国的订单,为德军生产了望远镜等军用物资。   
  这时,有个叫罗恩斯坦的美国籍犹太商人正在奥地利,他得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