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女孩一生的6位杰出女性传记%2b女生-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妮的教学方式是宽松的,她没有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海伦融入自然中去,从她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她的教育完全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她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海伦的学习热情,使海伦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在对海伦智慧启迪的同时,她还用其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心性对海伦进行了爱的教育。在她的影响下,海伦变得热情、善良、富有爱心。在她不懈的努力下,海伦的初期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之后,她又陪伴并辅导海伦学完大学课程,并多次陪海伦旅行进行巡回演讲,直至终老。
一生当中,海伦对安妮是充满感激的。
关于三天光明的种种设想
光明,这个词语对于海伦来说是奢侈的,但是她又是那样的渴求着光明。光明,应该是圣母微笑着的脸庞,微笑、祥和、温暖……海伦对于幸福的种种设想真实而又遥远,她对光明的设想或者正是对真善美的渴求,是一种本能的向往。
海伦·凯勒 第五章 海伦的内心世界(3)
她渴望着拥有光明,哪怕只有三天时间。
第一天,她说她的第一天要看人,看他们的善良、温厚和友谊。因为正是他们的爱,才使得她的人生充满了光彩。
第一个要看的人是安妮·莎莉文。
安妮·莎莉文,这是个对海伦很重要的人,她的出现对于海伦的成长是一个关键,乃至在她的一生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海伦是心怀感激的,从六岁那年一直陪伴在海伦的身旁,她要好好地看着这个人,把她的样子牢牢地记在心里,镌刻在心里。每一个表情,说话时温和的样子,海伦都要好好珍藏,仔细地记忆着。
海伦还说,她的第一天会把她所有的朋友汇集起来,拼命地记住他们地样子,脸上的雀斑也好,嘴角的皱纹也好,把他们外在的美和他们的内在的美好的东西结合起来,铭记在心里。还有邻居老人的脸上皱巴巴的松弛皮肤,婴儿纯色透明的眼睛……留着以后好好的体味。
还要去曾经远足的小树林,让眼睛尽情享受生命的绿色。野果子的鲜红,树叶嫩绿欲滴的样子,还有那些和海伦一样的在林间悠闲地散步的人们。在黑暗到来之前,把色彩的东西放进眼睛里,用力地记住。
当夜色弥漫地时候,把夜色的光华也要深刻铭记,篝火的明亮和闪耀,还有夜幕下的家园。第一天的光明对于海伦来说是珍贵的,不用睡去,用每一秒的时间去记忆,只是怕时间流逝得太快。
第二天,她说她要去看看世界的文明,在博物馆里尽情享受着数千年来古文明的沉淀。用手摸一摸放在那里的展览品,用眼睛记录人类文明的进程。还有海盗船上强壮的水手的样子……
海伦还要在第二天的晚上去看一场真实的演出,让真实的人物和剧情在眼球中扩张、侵袭。艳丽的服饰,招摇的挂饰,还有那个名角开心演唱时嘴角的起合……她都要去记忆。
仍然要一夜不睡觉,珍惜着每一个夜晚的时间去欣赏戏剧文学……
第三天了,海伦设想的光明已经接近尾声了。这天,海伦将会在日常生活中度过,到为生活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城市、乡村、小径、工厂。
结束了,夜色开始下垂了,海伦似乎没有感到丝毫的悲伤,只是一味的记录着光彩斑驳的世界。
时间太匆忙了,但是,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设,都是不可能的,海伦永远只能在黑暗和寂寞中徘徊。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伤。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是应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啊?或者,海伦留给世人的只有两个字:珍惜!
成长的启示:
海伦·凯勒,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坚强的代名词,一种意志力的象征。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对待她是苛刻而严厉的,而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虽然我一直生活在阴暗和沉默之中,可是我不会错过了”。逝去的海伦留给我们的是她在一片黑暗中的倔强,满是生命的抗争和惊叹——
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命的力量;
她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参考书目: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李汉昭译,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②《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陈炼译,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③《海伦·凯勒传》李杰,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版。
宋庆龄 第一章 不平凡的童年(1)
来到人间
1893年1月27日,即清朝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在中国东部沿海美丽的港城上海,在一个富有的且具有革命性的基督教家庭里,一个白净柔嫩的女孩降临人世。她,就是宋庆龄。
宋庆龄,原名庆林,亦曾写作庆琳,昵称Rosa(罗莎)。追随孙中山革命后,曾化名中山琼英、孙琼英、宋琼英、安娜、马丹,后来也常以常林泰署名。但宋庆龄的朋友们更喜欢称她为Suzi(苏西)。她是宋耀如的第二个女儿,有一个年长她四岁的姐姐蔼龄。
在宋庆龄出生的时候,宋耀如已经辞去专任的教职,转而从事实业,而且渐获成功。他一家住在坐落于绿色田野中的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楼房里,在当地十分显眼。家境的殷实,使这里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天堂。宋庆龄后来在致美国友人的信中,描述她家庭的生活状况:“我们这里的生活和你们那儿的一模一样。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欧洲式的。甚至连屋中的摆设也是欧洲式的……我们家里有许多卧室、浴室和‘盥洗室’。”
宋庆龄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就是在这片乐土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儿童及少年时代的宋庆龄,在她接触到的社会生活中也看到了穷人,看到了不平等,看到了外国人的专横跋扈。从父亲那里,她还知道了外国列强对祖国的欺凌……并引起她的深思。
对于儿女们来说,父亲宋耀如是慈父,母亲倪珪贞是严母,但他们教育孩子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他们反对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对他们影响是如此之深,使他们认为孩子们长大后必须为社会服务。母亲还教育女孩子“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为此,他们必须具备为社会服务的知识。
宋庆龄在11岁进入中西女塾(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收费女子学校)进行学习。此前,在家里跟随由父亲请来的美国女教师学习英文和拉丁文,又向另一位中国教师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宋庆龄从小勤奋,好学深思。中学时代的宋庆龄,对许多事情更是勤于思考。中西女塾经常举行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会,宋庆龄是热心的参加者,有时她会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一次妹妹美龄也参加的讨论会后,美龄愤怒地责问庆龄:“你为什么向李牧师提问?难道你不忠实于信仰?”到美国留学以后,宋庆龄的独立思考,更多地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注和如何为祖国服务方面。
知识点:基督教
基督教,或称基督宗教,是指所有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教会。它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景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在历史进程中分化为许多派別,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別。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
快乐的大家庭
宋庆龄是在一个充满浓郁的宗教气氛而快乐的大家庭中成长的。父母养育了三男三女六个孩子,宋庆龄排行第二,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八口之家雇请了一位劳动妇女———“阿妈”操持家务。
父亲乐天慈爱。工作之余,他不时会和孩子们在林间草地游戏耍笑,教给他们一些生物和农作知识;也容许孩子们在田间小道上追逐嬉闹,采花捕虫,让孩子们的个性自由发展。母亲则较为严厉,她经常要求孩子们以宗教戒律自省,教育他们要待人有礼貌、有爱心,生活要节俭等等。父母亲还用自己的行为作榜样———乐于周济穷人,热心赞助学校和教堂公益事务等等,教育孩子要“行善、敬人”。总之,他们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有文化,能自立,品德良好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宋庆龄 第一章 不平凡的童年(2)
为此,母亲甚至采取严格教育手段,在大女儿5岁的时候,就把她送到教会开办的寄宿学校去读书,锻炼她的自立能力,并使她成为弟妹的榜样。及至孩子十四五岁时,都无一例外地送到美国去留学。这样的家庭在20世纪初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
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刻,莫过于晚饭后围坐在一起,听父亲讲述他青少年时代传奇而坎坷的经历,讲述异域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趣事。父亲的坚忍耐劳勇敢开拓使孩子们肃然起敬,那一个个陌生的国度更是使他们神往。父亲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的帮助,是孩子们最早的爱国主义的启蒙;而父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进取精神,对孩子们性格的形成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很多时候,在母亲的钢琴伴奏下,父亲会用他浑厚的男低音,教孩子们唱美国民歌和通俗歌曲,母亲也常会和孩子们一起唱宗教的赞美诗,家里一派欢乐温馨。
宋庆龄深爱自己的双亲,听从他们的教导。在少年时代,她就知道父亲在秘密进行着一些危险而正义的工作,尽管她当时并不理解这些事情的全部意义,但她了解和相信自己的父亲。她也知道父亲有一个被清政府通缉的好友——孙中山。
父亲宋耀如的言行,无疑给了宋庆龄最早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思想启蒙。后来,他又亲自把宋庆龄推荐给孙中山当助手和秘书,使宋庆龄踏上了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的道路。他无疑是宋庆龄参加革命的第一位导师。
知识点: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1866…1925),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
他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广州革命政府大元帅。他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
过人的品行
宋庆龄从小就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孩子。一次小妹美龄在路边玩耍,西式的衣裙随着她的跳蹦而飘舞,几个顽皮的男孩扯着嗓子喊:“小洋人,小洋人!”活泼爱动、伶牙俐齿的美龄不甘示弱地回敬说:“你们说,谁是小洋人?”小男孩说:“就是你,就是你,”边叫边拣着石子向她扔来,美龄也不是吃亏的女孩,拣起石头和他们对扔起来。正在这时,庆龄走过来,站在他们中间,说:“都不许扔了,这是野蛮行为。”
回到家里,美龄又唱又跳,把刚才的事完全抛到了脑后,庆龄却怎么也忘不了“小洋人”那刺耳的声音。到了晚上,她问父亲“为什么有人叫我们‘小洋人’?”父亲心里一沉,停了好一会儿,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们:“爸爸对你们的教育也许有欠缺,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许有点洋,但我们不是洋人,你们也绝不可做小洋人。”
“我们是中国人,是真正热爱祖国的中国人。”父亲那凝重的声音,常常深刻地印在庆龄的心里。从这天起,庆龄没有一天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经常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这样对人对已都有好处。宋庆龄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从小就以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做客。
小庆龄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她最喜欢到那位叔叔家去了,因为叔叔家养着一只鸽子,长着尖尖的嘴巴、红红的鼻子、黑黑的小眼睛,漂亮极了!叔叔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小庆龄想到这些心里就高兴,她急急忙忙跑到自己的房间里,把最漂亮的衣服找出来穿上,准备和爸爸一起出门。
她跟着爸爸妈妈离家不久,突然想起来今天上午已经约好了小珍要来跟她学叠花篮,于是就不知不觉地停住了脚步,心想,我是该回去还是去叔叔家呢?
父亲见庆龄站在那里不动,就问:“庆龄,你怎么了,难道你不想去看鸽子了吗?”
庆龄说出了原委。父亲说:“没关系,明天你到小珍家里教她也是一样的。”
庆龄为难地说:“不行,我们已经约好了,不见不散。我走了会让她失望的。”
姐姐说:“小珍不会怪你的,明天见到小珍,解释一下就行了。”
可是庆龄仍然站在那儿不动,她说:“爸爸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确实是我忘了,明天见到她,还可以道歉,可是现在我想起来了,我就得在家里等她,不然就是不守信用啊。”
宋耀如听了女儿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就对其他的孩子说:“庆龄做得对,你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父亲到了朋友家,把这件事跟他的朋友讲了,那位朋友便让父亲给庆龄带回了两只鸽子,算是对她的奖励。
知识点:宋庆龄的兄弟姐妹简况
大姐宋蔼龄(1889—1973);大弟宋子文(1894—1971);妹妹宋美龄(1897—2003);二弟宋子良(1899—1987);三弟宋子安(1906—1969)。
宋庆龄名言: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胜利的把握,不简单决定于客观条件的顺利,同时决定于主观努力方向的正确。
宋庆龄 第二章 革命之路(1)
美国求学
1907年,不满15岁的宋庆龄经过考试,成为大清国首批三名官费女留学生中的一员。7月她带着10岁的妹妹美龄赴美国留学。她们先入一所私立学校补习法语和拉丁语,准备投考大学。
两个异国小姑娘在这个当时的小城镇中,很是令人注目,以致数十年后,她们的一些师友还记得她们。该城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清晰地记得姐妹俩到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借书阅读的情况。她回忆说庆龄贪婪地阅读成年人看的书,无论是文艺类或非文艺类的书,她都阅读,而且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超出一般同龄少女们的鉴赏水平”。而小美龄却喜欢读童话故事。
1908年9月,宋庆龄进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读书。美龄则因为年纪太小,未能同时入学。直至9个月后,才以“特别生”的资格就读于该学院。而当时,大姐宋蔼龄已经是该学院三年级的学生了。三姐妹能在异国团聚,真是无比快乐。
大学时代的宋庆龄以她的好学深思和讨论问题时态度的温雅雄辩,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有老师表扬她“在英文课上,她写的文章最好”。宋庆龄努力吸纳各种知识,师友们认为“她非常用功,从不漏掉任何一门功课的作业,总看见她在工作”。“她温柔而好思考”,“她沉思、内向,就她这样年纪的孩子说来,她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总之,“她是一个有学问的、严肃的和有理想的学生。”当然,宋庆龄的性格并不呆板,兴趣也很广泛,她曾经是学校的舞蹈戏剧社社员。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伴随宋庆龄的一生。
师友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宋庆龄既是一个用功的学生,又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她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责任感和义务感。
有一次,上历史课时,讨论“历史进程与历史演变”问题。一位女同学发言说:“世界文明的中心曾经很长时间是中国,后来则是欧洲,现在转移到了年轻的美国。我看不出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对于这种有悖于“中国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