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巨著:经济周期循环论-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品的实现有贡献。因此,它们从后者那里获得了自身的价值;消费品的价值,如果有,那么就好像是回射到它们身上。价值〃归属于〃它们,依赖这种归属的价值,在每一种经济结构中,它们获得了自己的地位。所以,要对生产资料的储存量或者对两个原始生产资料中的一个的总价值进行确切的表述,并不总是可能的,因为这种总价值常常是无限大的。然而,对于一个从事实践生产的人或者对理论来说,知道这个总价值也是没有必要的。这绝不是一个放弃每一个生产可能性的问题,也就是放弃存在性的问题,而仅仅是为达到这一目的或另一目的来安排一定量的生产资料的问题。
例如,一个孤立的个体,如果他没有两种原始生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就根本不能从事生产(或者生活),他也就不能对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价值进行确切的表述。如果从这个范围上说,穆勒认为劳动服务和土地的服务是不确定的以及是不可衡量的,他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但是他又进一步说,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人们绝不能对一个产品说出它的〃自然〃份额和劳动份额,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诚然,从物质上说,这两者是不能划分开的,但就经济体系的目的来说,这种划分是不必要的。对于后者来说,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的,也就是,它的满足的增加,有多少是归因于每一种生产资料的任何小量的增加。然而,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对归属理论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相比较,生产物品的这种价值不同,它是〃收益价值〃,或者也可以像某些人所说的,是生产力价值。与前者的边际效用相对应的是后者的边际生产用途,或者用一个常用的术语:边际生产力;每一单位劳动服务或土地服务的重要意义是由劳动或者土地的边际生产力给定的,因此,它被定义为:借助于一单位劳动服务或土地服务的给定存量,至今所生产的最不重要的一单位产品的价值。这个价值表明了在总的社会产品的价值中,每一个别劳动服务或土地服务所占的份额,因此就能够被明确地称为某种劳动或土地服务的〃产品〃。对一个不完全懂得价值理论的人来说,以上这些简短的说明并不能表达它们的全部意义。
这里我给读者指出一本书:J。B。克拉克的《财富的分配》,在这本书中作者精确地表达了这种理论,阐述了理论的意义,这里,我只想说,从一种纯粹的经济论述的目的考虑,这种描述是〃劳动产品〃一词的唯一精确的含义的表达。在这里我们仅仅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也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土地和劳动所提供服务的价格,即地租和工资,是由土地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因此在自由竞争情况下,地主和劳动者获得了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资料或者生产方式的产品。在现代理论结构中这个命题几乎是没有争议的,在这里我仅仅是提及一下。在以后展开的论述中,这个命题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第37节: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13)
下面这一观点对我们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实际中,个人是这么容易地利用他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为个人在经验上对这些生产资料所能生产出的消费品是很熟悉的。由于生产资料的价值依赖于所生产的消费品的价值,所以,当要生产迄今为止尚未生产过的消费品时,生产资料必须改变。同时由于我们希望忽视或者不顾这个给定经验的存在,并让它在我们眼前出现以便研究它的本质,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一点开始,在这一点上个人对如何在现有的各种使用可能性之间作出选择还不是很清楚。于是个人将首先使用他的生产资料生产那些当前他最需要满足的物品,然后将逐步生产那些需要的迫切性不断下降的物品。
此外,每走一步他都将考虑,由于为了满足当前选定的需要而使用生产的货物,那么有什么其他的需要的感觉就必然得不到满足。只有当更迫切的需要的满足不会因当前的选择而变得不可能时,那么每一步的选择才会是经济的。只要还没有作出选择,那么生产资料的价值就是不确定的。对于每一种所考虑的使用可能性,相应地每一增量都将有一种特定的价值。那么在这些价值中哪一个与任意的增量一定有联系,这只有在作出选择之后并且经受住了经验的考验,才能显现出来。一个给定的需要在比它更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是不会得到满足的,这一基本条件最终将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商品都将在它们不同的可能的用途之间进行划分,使得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在它们所有的用途中相等。在这样的安排中,个人在给定的条件下并从他自身的观点看就找到了最好的可能的安排。
如果他这样行动,那他就可以说,他已经尽其所能地充分利用了这些环境。他将努力实现他的商品的这种分配,改变每一种所考虑的和执行的经济计划,直到达到这种分配。如果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那他就必须探索着一步一步地实现这种分配。如果可以从先前各经济时期已经积累的经验中获得这种经验,他就会试着遵循同样的路径。如果这种经验所要表达的条件发生变化,那么他就会因新条件的压力而屈服,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评价以符合新的条件。?
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存在着一种确定的方法使用每一种物品,因此有一个明确的需要满足,反映这种需要的商品的各自增长都有一个效用指数。这个效用指数能表明每一增长在个人经济中的地位。如果产生一种新的使用生产资料的可能性,就必须根据这个价值来考虑它。然而如果我们返回到个人的〃选择行为〃,这个选择行为是已经作出的并且已经实现了这个效用指数,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每一种情况下,是另一种而不是这个确定的效用起决定作用。如果我已经把某种商品按照三种使用的可能性进行划分,当第四种使用的可能性出现时,我将会根据前三种已经实现了满足状态去考虑它。然而就这三种划分来看,这个效用并不起决定作用,因为效用只是在划分的决策已经作出之后才产生的,但是对每一种商品而言,最终都存在一个确定的效用尺度,这个尺度反映了该商品所有用途的效用,并且提供了这种商品的一个确定的边际效用。就一种生产资料而言,也提供了同样的东西,正如我们已经说的,通过它的〃产品〃,或者根据维塞尔的表述,通过它的〃生产贡献〃。?
第38节: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14)
既然所有的生产都包含着在各种竞争的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并且总是意味着放弃其他物品的生产,那么产品的总价值就绝不是一种净收益,而只是在减去如果可以生产出来的而实际未生产的其他产品的价值之后的余值。后者的价值代表对所选的产品的反向论据,同时也衡量了它的需求强度。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成本要素。成本是一种价值现象。在最后的分析中,对于生产者而言,生产某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就是那样一些消费品,它们本来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来,而由于选择生产现在的产品不能生产出来。因此使用生产资料包含着一种牺牲,在其他生产资料方面就像和在劳动方面一样。当然,在劳动方面还有另一个条件必须满足,就是每一次劳动的支出都必须产生一种效用,这个效用至少能够弥补由于劳动支出所产生的反效用。然而,这绝不会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这个条件的限定内,个人选择劳动支出的行为,与他选择其他生产资料支出的行为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绝不是不重要。随处可见它们的效应,每一个生产决策都必须与它们作斗争。沿着一个给定的方向,生产者将生产推得越远,这种斗争就变得越困难;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在同一线上想要得到更多的这一欲望的强度就会越小,因此,通过进一步生产该商品所得到的满足感的增长就越少。此外,伴随着这个方向的生产所带来的牺牲也在同时增加。因为,为生产这种产品所用的生产资料必须从越来越重要的需求类型中抽出来。从某一个方向的生产中获得的价值因此就不断变得越来越小,最终近乎消失。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种具体的生产也就走到了尽头。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谈到一种生产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然而,这同物质生产递减规律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我们的命题是否有效合理与物质生产递减规律是毫不相干的。显然,成本不断增长的经济规律最终会起作用,即使物质的命题没有效,不合理,即使它的反面是正确的。因为即将作出的投资的价值最终会上升很多以至于通过生产所得的效用的增加将消失,即使这种投资的物质数量不断降低。如果后者变为现实,那么很显然,每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本质的现象不会因此而有不同。?
因此,实际上生产者对生产成本要素的考虑,只不过是考虑使用生产货物的其他可能的生产方式。这种考虑构成了对每一种生产使用方式的制约,而且成为每一个生产者所遵循的准则。但在实际上,很快习惯就把它提炼成一句简短方便的表述,使每一个人都能使用它,而不必每一次都重新构造它。生产者用它在现实中工作,在必要的时候调整它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在那里,需求与现有的资料之间的所有关系都被描述了,而且大体上都是不自觉地形成的;在那里生产者的所有生活条件和他的经济地位都被反映了。?
第39节: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15)
成本,作为生产资料其他潜在使用方式的价值表现形式,构成了社会总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这是成本现象最深刻的意义。生产者的商品的价值必须同这个概念区分开来。因为成本所代表的根据假设是实际创造出来的产品的更高一层的总价值。但是根据上面的叙述,在生产边际上,两者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因为这些成本上升到产品的边际效用的高度,因此也上升到参与生产资料构成的高度。在这一点上出现了相对最好的位置,通常它被称为经济均衡,只要保持给定的数据,这个均衡在每一个时期都会以自身的方式重复。?
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结果。在那里得到这样的结论:首先,每一产品的最后增量将在得到的效用不高于成本的情况下生产出来。如果对这句话正确理解,就会发现它确实只是一个显然的道理。但是,进一步说,可以得到这个结论:一般而言,在生产中不会得到超过生产货物的价值的剩余价值。生产只能实现在经济计划中预先安排的价值,这个价值是早先已经潜存于生产资料价值中的价值。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而不只是上面所说的物质意义,我们说生产不〃创造〃价值,意思是,在生产过程的进程中不会发生价值的增值。在生产完成它的工作之前,未来对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对必要生产资料的拥有,就像这之后完全依赖于对产品的拥有一样。个人将努力避免前者的损失,就像他努力避免后者的损失一样,他放弃前者也正像放弃后者一样只是为了得到同样的补偿。?
现在归属的过程必须回到根本的生产要素上,即劳动和土地的服务。它不能停止在任何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上,因为那样的话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会重复相同的争论。因此,直到现在没有一种产品能显示它有超过它所包含的劳动和土地服务价值的剩余价值。就像我们先前把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分解为劳动和土地一样,现在我们看到,它们在价值评价过程中只是暂时的项目。?
因此,在一个交换经济中暂且我们稍微提前一点预测在自由竞争下,所有产品的价格必须与体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服务和自然服务的价格相等。因为这个价格就是生产以后产品所得到的价格,就一整套必要生产资料来说它必须是预先可以获得的,因为依存于生产资料的恰恰与依存于产品的一样多。每一个生产者都必然将他们的总收入转让给那些为他们提供生产资料的人,而且由于这些人又是某个其他产品的生产者,他们也必然将自己的收入转让出去,直到最后整个原始总价值回到劳动和自然服务的提供者手中。不过,我们稍后将回到这个问题。?
这里我们接触到成本的第二个概念,就是交换经济的成本。商人们把那些他必须支付给其他个人以获得商品或者获得为了生产产品所用的资料的总货币额看做是他的成本,也就是他的生产费用。为了将他的核算更完整,我们把他的个人努力的货币价值也算在成本之中。那么在本质上,成本就是劳动和自然服务的总价格之和。而且这些价格之和必然总是等于从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因此,在这个程度上,我们说生产必然在实质上没有源源不断的利润。说经济系统在其最完美的条件下不会产生利润,这是一个矛盾。可是如果我们还记得我们论述的意义,这就不是矛盾了,至少部分地不矛盾了。当然我们的论证并不意味着,如果经济系统处于完全均衡的状态,它的生产就没有结果,而只是说,生产的结果将全部流向原始生产要素。正如价值是我们贫困与否的象征一样,利润也是不完善的象征。然而矛盾仍然部分地存在着。显然,生产者一般确实获得的东西远超过他们付给劳动的工资以及他们可能拥有的土地的地租。难道就没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净利润率,即超过成本的剩余吗?竞争可能冲刷掉一个部门的个别剩余利润,但是它不会销毁所有生产部门所共有的利润。但是姑且假定生产者获得了这种利润。那么相应地他们就必须对其拥有的产生利润的生产资料进行评价。既然这些生产资料要么是原始的生产资料,即个人努力或者自然的力量,这样我们就回到我们原来的地方;要么就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这样它们必然相应地被赋予更高的评价,也就是说,体现在它们身上的劳动和土地服务必然得到比其他的这种服务更高的评价。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劳动者和地主能够与先前投入的劳动和土地的数量进行非常有效的竞争。因此,净利润是不会存在的,因为即使生产过程在这么多独立的企业中分割开来,原始生产性服务的价值和价格总是会吸收产品的价值和价格。我不想让读者感到太多厌倦,我把本应在这里进一步分析的放在后面分析。
第40节:在给定环境条件下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16)
这一点不像某些读者可能看到的那样,甚至与古典学说相对立。价值的成本理论,尤其是李嘉图的劳动理论,非常强烈地表明了相同的结论。某些理论趋势,比如把所有各种收入,甚至有时把利息都称为工资的这种趋势,就是用它来解释的。在古典时期如果这一点没有被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首先年纪较长的经济学家对认可他们自己的理论的推论不是非常严格。第二是因为我们的结论似乎显得与事实过于相悖。庞巴维克确实是第一个说出这一观点的人,即如果生产过程想要在理想的状态下进行,那么产品的整个价值必须在原则上根据劳动和土地进行划分。这自然就要求整个经济系统必须精确地调整适应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