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txt-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2001 年迅速回落到了48%。在一系列文件发布之前的全国十几万个加油站中,一夜间只有
一半左右成为合法的,而其他的则必须搬迁或关闭,让这些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很高的加油站一
夜间价值降到几乎为零。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3)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3
像张大姐和加油站这样的故事很多,类似的行政性关闭命令往往以“保证质量”、防止“恶性
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为由。但是,谁来保证具体行政命令真的与这些原则相符呢?谁来掌握
这些主观、模糊原则的分寸呢?—这些故事说明,当对行政权力缺乏实质性司法审查和可靠立
法监督的情况下,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艰难(关于这一点,我在《什么妨碍我们创业?》一文
中有更多讨论)。面对产权的未来处境的不确定性,即使张大姐和那些投资兴建成千上万个加油
站的创业者们已经看到了自己事业的成功,他们也不敢感到“很富”、不敢去增加消费,因为他
们知道自己成功创办的资产的价值是非常脆弱的,这些资产的未来太不确定了。这种不确定性
不仅妨碍创业者的积极性,而且迫使每个人把已经挣来的收入尽量积蓄在银行而不去消费,经
济增长链因产权的未来不确定性而被卡住了。
2003 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高达9。9%,应该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有许多学者预测未来
3 年中国GDP 增长会达到9%。如此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微观上应该表现为企业扩大生产规
模,必然要招聘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但事实上2003 年大学、MBA 毕业生找工作比以往哪一
年都难,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在微观上没有增加多少新的就业机会呢?
金融创新、财富创造与经济增长
产权保护和其他制度机制的作用是为创业者以及财富拥有者提供正面的激励,为进一步投
资增长提供稳定的预期。但是,仅有合理的产权与法治框架还不够,还必须有足够的金融证券
品种帮助社会大众规避风险、调配不同时期的收入。为什么金融创新对社会财富增长、扩大本
国经济的内在动力这么重要呢?
实际上,中国近几年在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这两种简单金融创新上的经历,即可证明
金融创新的威力。我们可注意到两个现象:第一,在2003 年4 月号《新财富》中国400 首富排
行榜中,如果按所创造的财富计算,房地产业创造了最多财富(占23。8%);第二,在过去几年
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同时,中国一枝独秀地保持了高增长。这两个现象都不能与住房按揭贷款这
一金融创新无关。从图2–1 中看到,1997 年底全国住房贷款余额为190 亿元,1998 年底为426
亿元,1999 年底为1 358 亿元,到2002 年底上升到8 253 亿元,约占当年GDP 的8%。汽车贷
款较住房贷款起步晚,2002 年是汽车贷款真正运作的第一年,2001 年底全国个人汽车贷款余额
约为435 亿元,但是到2002 年底总余额上升到1 150 亿元。从表面上看,按揭贷款显然创造了
房地产业的财富,使房地产开发成为近年任何想快速发财的创业者的首选,也让更多居民尽早
购到自己心爱的住房;按揭贷款对房地产业的财富效应也预示着汽车业正在成为新的快速致富
行业。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效果之外,金融创新在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中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
的更一般性启示是什么呢?这种经验对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抉择有何更
一般性意义呢?
图2–1 全国住房货款余额
当然,我们会认为,只要银行愿意随意多贷款,自然会促进经济增长、自然让一些人成为
首富。但实际上,个人住房贷款与汽车贷款等这类金融创新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和财富效果,其
内涵远非这么简单,因为一方面银行的这些个人贷款风险非常低、收益好(至少比给国有企业
贷款更可靠),另一方面从经济效益上讲这种按揭贷款的对象—居民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原动力
所在。如果能按照由住房贷款所启动的金融创新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益与社会福利
会快速提升,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启动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才能使中国经济更多地靠内需
而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经济的现状和美国过去70 年的金融创新历
程。图2–2 给出北京市自1978 年来的城镇居民储蓄率(人均年储蓄除以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
年的人均储蓄率为4。8%,随后年年上升,到1998 年为17。7%,1999 年为18。3%。这种高积蓄
率一直成为经济政策决策者的痛点:如何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呢?当老百姓不肯花钱
时,经济只能以出口为增长点。但像过去几年一样,在国际经济处于萧条时,出口增长就成为
问题。以往的做法是:当出口吃紧而国内老百姓又不肯自愿花钱消费时,政府只好通过发行公
债把银行储蓄借过来,代替老百姓花费。于是,过去几年中政府只好增发国债,然后将借来的
钱大量投入高速公路、桥梁和其他基建项目以及学校建设等。
图2–2 北京市城镇居民储蓄率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4)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3
十几年的基建项目的确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这种靠政府发债并由政
府代替居民做消费决策的模式只能是一种短期的政策行为,因为最终更为有效的消费决策还是
应该由老百姓自己来做,他们更能知道如何消费才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最多的福利,而政府代
替老百姓消费必然会产生太多浪费与低效(比如建设太多没有实际意义,但非常昂贵的标志性
建筑)。可是,居民们自己不肯消费、只愿储蓄存钱,那么如果政府也不通过发债来代替居民消
费,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需求从哪里来呢?没有新的消费需求,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就无法增长,
财富就无法增长。
或许,我们可从美国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示。众所周知,20 世纪之前美国多数人也是以农
为主。到一战结束时,美国虽然已经很富,但并非世界最富、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二战之后美
国的财富猛增,使其一跃在世界上最富最强。促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富最强的国家的因素很多,
这里不可能都一一谈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二战之后美国的内需逐年快速增长,而且越来越
过剩。过去几十年中,这些膨胀的内需是如何产生的呢?
为看清金融创新在其中起的作用,我们不妨把一个居民的财富分成两部分:流动财富(比
如现金、银行存款、股票、金银、房地产)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其中流动财富是随时
可以变现的,而人力资本则不然,不可随时变现。人力资本的价值通常等于一个居民未来数年
的劳动收入的总折现值。一般讲,年轻人的流动财富少、人力资本很高,而老年人的情况却正
好相反。总之,一个人未来的收入越高,其人力资本则越高。
问题也恰恰在于人力资本不可随时变现这一点,因此当金融证券不够发达时,人们只能花
费流动财富,而不能花费人力资本。年轻的李四刚刚博士毕业,他的人力资本可能非常高,但
流动财富有限,他即使想要大大增加消费也无能为力。他可以在总体上感到很富,但却没钱花。
住房按揭贷款是一个很自然的金融创新,它可以最直接地帮李四把部分人力资本“变现”、
变活,让他可以提前消费。我们意识到,对多数居民而言,住房可能是一辈子最大、最重要的
消费和投资。比如,若干年前,在北京一套普通的100 平方米公寓的价格可能是48 万元,对于
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这可能意味着要节省存钱10 年,每月约存4 000 元。如果这样,一家人
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外,在十几年里可能无法有太多的其他消费。如果各大中城市的居民都
如此,全国的内需水平可想而知。
但是,如果李四能得到30 年的住房按揭贷款,假如年利息是4%,那么他每月只需付2 300
元就能立即买到100 平方米的住房,而不是等10 年。另一方面,正因为李四每月只要支付2 300
元(而不是每月存下4 000 元),那么他现在每月可多消费1 700 元收入,这显然有利于内需的
增长。因此,住房贷款不仅能改善众多老百姓的生活,让每个人尽早住上自己的房屋,而且能
启动更多的内在经济动力。
美国2002 年的人均储蓄率在3%左右(见图2–3),跟北京2002 年17。5%的储蓄率相比(见
图2–2),美国人真能“大胆”消费。实际上,美国并非历来如此,二战之前美国的人均储蓄率也
曾停留在20%左右,到七八十年代还在10%以上。这些消费能量在很大程度上是自1934 年开
始的一系列金融创新、社保创新与退休金项目的产物。还是以住房贷款为例,自从有银行以来,
住房质押贷款一直都是美国银行的正常业务。但在20 世纪30 年代之前,住房贷款的期限都很
短,不超过5 年,因此能给居民带来的好处有限。另外,那时的按揭贷款在结构安排上也有许
多问题,比如,在住房贷款到期之前,借款方每月只需支付利息,等贷款到期时再把所借的本
金一次性还清。这种支付安排一方面使银行承担过多风险(因此银行不愿意作太多住房贷款),
另一方面给借款方带来太多的支付压力:一次要还清48 万本钱,从哪里找这么多现金?因此,
一般大众享受不到住房贷款的好处。有意思的是,20 世纪20 年代期间美国股市泡沫越涨越大,
使很多人买下大房子,房地产价格也越涨越高。1929 年10 月到1931 年期间,股市泡沫持续破
裂,使许多股民血本无归、众多公司相继破产,失业率达到空前高度(最高时为25%,即每4
人中就有1 人失业)。这样一来使许多人无法在其住房贷款到期时归还那笔一次性的本金,这些
居民只好选择个人破产、搬出住房,让贷款方银行接过被质押的房屋。毕竟,这些房产的价格
也随股市泡沫的破裂而大跌,迫使大批中小银行和信贷机构倒闭。因此,当时的住房贷款在证
券结构上的弊端加重了那次经济危机、银行危机的深度。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5)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3
反过来看,也恰恰是那次经济危机的深度与广度,迫使美国国会在1933~1935 年间进行了
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经济立法,包括重造股市的《证券法》(1933 年)和《证券交易法》(1934 年)、
重组银行业的《银行法案》(1933 年,也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
《社会安全法》(1935 年),以及重整居民房地产业的《全国住房法》(1934 年)。其中,《全国
住房法》的立意在于成立“联邦住房管理局”(简称“联邦房管局”或者FHA),由联邦房管局专门
为低、中等收入的家庭提供住房贷款保险,这种担保产生了两个主要效果:第一,贷款期限从
原来的5 年增加到30 年;第二,低、中等收入的家庭都可以通过按揭贷款在成家时就能买下住
房。一般而言,住房贷款期限越长,居民的短期支付压力越小,越有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
图2–3 美国人均储蓄率
根据《全国住房法》的授权,联邦房管局于1938 年成立“联邦全国住房贷款协会”,也简称
为Fannie Mae,其作用是从银行手中买走住房贷款,搞活二级住房贷款市场。这样一来,在银
行为居民作按揭贷款后不用担心手中持有的住房贷款的流动性问题,这反过来又促使银行更愿
意向居民作房贷。到20 世纪40 年代初期,随着二战结束,许多从前线回来的军人开始成家立
业。为照顾这些军人成家,国会于1944 年通过法案授权退伍军人服务部为退伍军人免费提供住
房贷款担保,而且要求即使借款的退伍军人无法支付任何首期款也应为他们担保。1970 年,由
Fannie Mae 分离出来的“政府住房贷款协会”(Ginnie Mae) 开始推出住房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其运作方式是把不同种类、不同地区的按揭贷款打成包,然后将该贷款包分
成数份、以质押证券的形式向公众和机构投资者发行。这一金融创新成为首例成功的资产证券
化,它大大扩张了住房贷款的资金来源,不仅让更多居民得到利息更低的住房贷款,而且也为
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提供了更好的分散风险的手段、增加其投资资产的流动性。
从图2–4 看到,1950 年全美国的住房贷款余额为730 亿美元,到1960 年为2 090 亿美元,
1970 年为2 890 亿美元,到了1981 年则猛升为10 037 亿美元。由此可见,由于二战退伍军人
效应,20 世纪50 年代的房贷余额增长了1。86 倍,20 世纪60 年代则仅增加了0。38 倍。但是,1970
年开始的房贷资产证券化使20 世纪70 年代的房贷余额新增2。47 倍。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对住
房消费的促进作用。
图2–4 全美国住房货款余额
20 世纪30 年代和40 年代把住房贷款期限延长到30 年,这一变化也给信贷银行带来了利
率风险问题,因为到1981 年推出浮动利率住房贷款之前,居民房贷都是固定利率贷款(证券)。
当贷款期限为30 年时,这种固定利率特点就成为大问题。道理很简单,银行的钱是存户的,它
必须付给存户们利息,这种利息对银行是成本;银行拿存户的钱贷给居民,居民付给银行的房
贷利率则是银行的收入。换句话说,由于客户存款往往是短期存款,那么实际上银行是拿客户
的短期存款以30 年固定利率的形式贷给居民,使客户存款与贷出去的房贷在期限上存在重大差
别,这种差别使银行承担过多的破产风险。比如,如果张三在1971 年贷下20 万美元的住房贷
款,如果那时30 年期限的固定利率为6%,也就是从1971~2001 年间的年利率被固定在6%。
可是,在银行贷出这笔钱之后,到1981 年美国的银行短期存款利息高达16%。这样一来,银行
付出的利息是16%,而从早期贷出去的30 年固定利率房贷上得到的利息收入却只有6%,因此
银行要亏损10%。
正是由于上述利率风险,当20 世纪70 年代末美国利率高涨时,众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因
早些年放出的长期固定利率贷款而出现重大亏损,迫使一系列银行与信贷公司破产倒闭,引发
了一场金融危机。那次危机又为下一轮金融创新创造了条件。1981 年初推出浮动利率住房贷款,
居民可选择逐年浮动、每3 年浮动一次、每5 年浮动一次,等等。这一创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
利率风险规避能力,使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各类信贷机构在内的公司更愿意为各种收入阶层
的老百姓提供住房贷款。
20 世纪70 年代末的利率波动也为另一类金融创新奠定了基础:1983 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 )首次推出长、中期利率期货,随后又推出利率期货期权。这些衍生证券再一次为各
类信贷机构规避利率风险提供了方便。换句话说,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越强,它们提
供各类贷款的能力就越高。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6)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作者:陈志武2008…10…29 03:13
一系列金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