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18章

宏观经济学-第18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乘数效应随处可见,看来是不难理解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正是需求(消费)导致供给(生产)   
    ,但反过来,也因为有了生产形成的人们的收入,才会形成现实的需求。   
    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流转中,需求带动生产,生产提供了需求的手段,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所以乘数效应无非是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这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往复的动态序列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此可以指出,乘数效应对称地在相反方向发生作用。即,假如投资减缩,由此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减缩量将是初始投资减缩量的若干倍。   
    经济危机爆发后将出现生产和就业的累积性下降,也是乘数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假设出现了棉布生产过剩,开头是织布工人失业,织布厂主停止采购棉纱织机等,因而棉布生产过剩势必带来棉纱、纺织机以及棉花的减产和有关工人的失业,由此导致这些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减            156   
    。   
    041。现代西方经济学   
    产和有关工人的失业等等①。   
    现在要问,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为什么不能无限地进行下去?为什么乘数的数值恰好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前一个问题很简单。   
    按照CFY<1的F假定,每一轮收入增量继续带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生产以及由生产形成的收入增量,是按几何级数递减的,所以迟早必将趋近于零。   
    但是假如CFY=1,则乘数K=1C=,这R F                               1-FY意味着生产可以无限扩大,怎样理解这种情况?   
    请读者注意,乘数效应发生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存在着可用于增加生产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是由于缺乏有效需求而闲置未用。投资在这里代表对劳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作为打破已有的均衡的突破口,在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的动态序列中导致生产和收入的累积扩大,因此,乘数效应不是无限的,而是以充分就业作为最终的极限。   
    例如假设上例新增投资20恰好用完闲置未用的资源,生产就不可能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CFY=F0,因而K=1,即Y=I=S,这里的I表现为新建成F       F        F                   F的一爿工厂,S即是参与该厂生产的人们新增的收入。   
    又如F假设建成该厂耗用的生产资料和工人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来自上一时期的资本存量,本期内未得到更新补偿,则乘数原理公式Y=KI的被乘数I=0,因而Y=0,就是说,本F期间的国民收入同上时期一样,资本存量也同上期一样(净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Ⅱ册第596—598页。            15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41。   
    投资=0)   
    ,只是资本存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上时期价值20的存货(生产资料和工资商品)本期内转形为价值为20的新建的一爿工厂。   
    为什么乘数之值恰好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这里涉及到读者在微观分析中已经很熟悉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就本问题来说是指,假设有关的一些自变量(在这里是指I与CF F               Y)为给定,当由于新增投资形成的需求引起供F给与需求暂时失衡以后,社会生产在相互抵销的供求两种力量的作用下重新达于均衡状态的时候,有关的因变量(这里是指Y)之值应为若干?具体说,乘数原理考察的问题是,F设CFY为给定,当投资增加I引起国民生产发生一系列连续F变动(也就是国民经济处于不均衡状态)   
    ,一直到生产和收入不再发生变动(也就是国民经济重新处于均衡状态)   
    为止,由此引致的Y之值累计应为若干。如上指出,国民经济达于F均衡状态的条件是:Y(=C+S)   
    =C+I;或S=I。据此,乘数原理所表达的I与Y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应是:YF(=C+S)   
    =C+I,或S=I。这样,由于CF F                            Y<F1,即C<Y,也就是每一轮收入增量Y继续带动消费品F           F                                                F的需求和生产的C,只占Y的一部分,即C=0。   
    75Y,F从而S=0。   
    25Y。   
    由以上论及的社会生产达于均衡状态的F条件应是S=I的命题可以推论,当I引起生产和收入F发生变化到生产和收入不再发生变化为止,每一轮收入增量累计之和即∑Y之值,应恰好有这么大:即每轮收入增量F    158   
    。   
    241。现代西方经济学   
    (Y1,Y2,Y3……)中,除了花费在消费方面(C1,FC2,C3……)以外,余留下来的S1,S2,S3……   
    F累计之和即∑S,应恰好等于I,即∑S=I。   
    例如在F上例中已知条件是:I=20和SF F                              Y=14,即储蓄增量在收入F增量中的比例是14,所以,为使国民经济重新恢复均衡状态所   
    需S=I=20,要求Y×1S,即Y=80,以便由F F           F                                 F              2=20F此产生的S=1I。   
    所以,若边际储蓄倾向SF F           4×80=20=F                                                                  YF=14,那末,乘数K之值等于14的倒数,即4。   
    以上的文字说明,如果用数理方法进行推导就是:C=a+bYI=I0均衡条件:Y=C+I=a+bY+I0求解:I=I0的均衡国民收入Y。得(Y0-bY0)=a+I0   
    Y0=aS                            1b+I01b=11b×(a+I0)   
    B现设I增为I1,其他条件不变,同样推理可得   
    Y1=a1b+I11b=11b×(a+I1)   
    B投资从I0增为I1,收入的增量   
    Y1-Y0=(a1b+I11b)-(a1b+I01b)   
    B即 Y=1F                1b(I1-I0)   
    B    15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41。   
    =11bIF B=KI0F三、消费函数的变化与乘数   
    在消费函数C=a+bY中,我们实际上是假定人们的消费支出除了取决于收入以外,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诸如财富的多寡、利率的高低,人们的偏好以及对通货膨胀、失业等前景的预期等给定不变,这样,消费的变化唯一地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消费的变化还可能源于其他因素,这就是,(例如)   
    对通货膨胀前景的预期发生了变化引起的消费函数本身发生了变化,例如从C=10+0。   
    75Y提高到C=120+0。   
    75Y,它表示与任一收入水平相对应,后者的消费支出比前者增加20,这在坐标图上表现为消费线向上平行移动的垂直距离为20。   
    在以上论述乘数原理时,我们假定,在四个需求项目中,作为突破口的是私人投资增加,通过连续带动消费最终导致新的国民收入按乘数原理多倍扩大。   
    设原有的均衡模型:消费函数 C=10+0。   
    75Y投资函数 I=I0=50均衡条件 Y0=C+I0   
    =10+0。   
    75Y0+50   
    =(10+50)×11-0。   
    75=60假设消费函数保持不变,投资I1=70,即I=I1-I0=70F    160   
    。   
    41。现代西方经济学   
    -50=20,则国民收入的均衡值Y1是C=10+0。   
    75Y1I=I1=70Y1=C+I1   
    =10+0。   
    75Y1+70=(10+70)×11-0。   
    75=680就是说,由于投资增加I=20,新的国民收入均衡值,从F600增为680即Y=KI=1IF F           1-bF=11-0。   
    75I=1I=4×20=80F            0。   
    25F现在考察消费函数本身发生了变化,即从C=10+0。   
    75Y增为C′=120+0。   
    75Y,但投资保持不变,I=I0=50,在这场合:均衡国民收入Y0=C+I0   
    =120+0。   
    75Y0+50=(120+50)×11-0。   
    75=680就是说,消费函数本身发生变化同投资增加一样,有完全相同的乘数效应。   
    两者不同之处是,在投资增加I=20场F合,均衡国民收入的增量80中,有20是投资增量本身,其余60是消费增量,80Y=20I+60C,而在消费函数发F生变化场合,80Y=80C,即全部是消费需求增加带动的F    16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41。   
    消费品生产的扩大以及由此形成的收入的增加。现作图对比显示这两种情况的乘数效应。   
    (1)   
    储蓄函数不变,投资增加(2)   
    储蓄函数向下移动,投资不变。   
    在图20。   
    6中,储蓄线S=-10+0。   
    25Y与投资线I=I0=50相交于E点,均衡国民收入Y0=60;若储蓄函数给定不变,投资线I=I1=70(I=20)   
    与储蓄线相交于E1点,Y1F=680,即Y(Y1-Y0)=80=1I=4×20。   
    F                                              0。   
    25×F储蓄线S′1=-120+0。   
    25Y表示消费函数发生了变化,            162   
    。   
    641。现代西方经济学   
    即从C=10+0。   
    75Y增为C′=120+0。   
    75Y,所以储蓄线S=-10+0。   
    25Y平行下移到S′=-120+0。   
    25Y,S′线与I=I0=50相交于E′,均衡国民收入Y′=680。   
    复习思考题一、怎样理解凯恩斯“有效需求”这个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继后的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凯恩斯将采取何种对策?   
    二、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三、设消费函数为C=20+0。   
    75Y,试求收入为10Y和20Y时,MPC、APC、MPS和APS,并说明MPC和APC、MPS和APS的关系。   
    四、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   
    8Y,投资为50,试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 (2)均衡的储蓄水平(3)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实际产出为80Y,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4)如果投资增加到10,均衡收入为多少?   
    五、假定上题中消费函数是C=10+0。   
    9Y,投资仍是50,请回答:(1)均衡收入比上题中的(1)提高还是降低?   
    (2)如果投资从50增加到10,新的均衡收入将是多少?   
    (3)本题中投资增加50所增加的收入,与上题中投资增加50所增加的收入相比,为何不一样?   
    六、什么是简单投资乘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何关系?题四和题五中的投资乘数各为多少?            16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41。   
    七、什么是储蓄函数?   
    试求题四和题五中的储蓄函数并作图表示。   
    八、假定每个消费者希望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多储蓄一些,储蓄函数如何变动?并用图形表示。   
    九、按凯恩斯理论,增加储蓄率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请假设一例说明。            164   
    。   
    841。现代西方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政府开支税收出口和进口   
    上一章已经说明:假设一个国家由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两大部门组成,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在到达充分就业以前,在市场供求竞争机制作用下,国民收入的均衡值决定于有效需求。假如有效需求足够大,以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实现了充分就业,就是“萨伊法则”   
    暗含的推论——充分就业均衡;假如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以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存在着非自愿的失业,即是非充分就业均衡。其次,我们还说明了,假如投资增加(或减少)   
    ,或者消费函数本身发生变化,则由此引起的国民经济供求失衡重新达到供求平衡时,国民收入会发生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将是初始的投资或消费的变化的若干倍——乘数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国民收入和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因素并不限于消费和投资,还包括政府部门的开支和税收;在开放经济中,出口和进口对国民经济的            16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41。   
    运行显然也有重要作用。这一章在上章基础上引进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考察政府开支与税收和出口与进口以及它们的变化怎样通过乘数效应在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   
    第一节政府开支与政府开支乘数   
    这一节暂时撇开税收引进政府开支(以G表示)这个变量,并假定政府开支是由政府当局或立法机构决定的外生变量,G=G0这样,宏观经济模型是:C=a+bY=10+0。   
    75YI=I0=50G=G0=20均衡条件 总供给=总需求Y(C+S)=C+I+GS=I+G求解上列方程组Y=a+bY+I0+G0   
    Y=1(1-b)   
    (a+I0+G0)   
    =11-0。   
    75(10+50+20)   
    =680就是说,假如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三项,则国民收入的均衡值=680,其中消费支出C=10+0。   
    75×680            166   
    。   
    051。现代西方经济学   
    =610,I0=50,G0=20,总供给680=总需求(C+I0+G0)   
    =610+50+20,或储蓄(S)70=(I0)50+(G0)20为了与上一章没有政府开支的情况对比,假定在Y=a+bY+I0+G0这个均衡等式中G0=0,则上一章已有的结果可重述如下:均衡国民收入Y0=10+0。   
    75Y+50   
    =11-0。   
    75(10+50)=60令 I=20=GF则 =C+I0+IF=10+0。   
    75Y+50+20=11-0。   
    75(10+50+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