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阅读改变人生 >

第8章

阅读改变人生-第8章

小说: 阅读改变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人们开始推崇轻阅读。轻阅读追求轻松,愉悦,实用,浅显,流行,直观,动感,总之,它要刺激更多的感官,而少动用脑细胞。这样的阅读是快乐的。

  人们似乎有理由拒绝沉重的阅读。名著经典常常被束之高阁,成为“纸家具”。一位参加《东方书城》节目录像的同学告诉我,他不喜欢阅读,只是为了老师布置的写读后感的作  
业才去读书。有多少孩子是以这样的心情阅读呢?

  “阅读不能承受之重”——有些名著是晦涩的、深奥的,令人望而却步,买到家中,吃不透,嚼不烂,读不懂,也道不明,最终成为摆设。但是,你总要读几本。试一试,总有可以看进去的吧?试一试,总有可以继续阅读的理由吧?因为,生命不是纸家具,不可能不承载任何意义,不负担任何重量,你必须用坚实的阅读将它充满。这样的阅读最初可能充满了沉重与痛苦,但当你走过泥泞崎岖的山路,到达峰顶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与哲人对话的快乐甚至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快乐,就会油然而生。这是心灵的快乐,是灵魂的升华,较之感官的生理快感,是一种超越具像的人生感悟,是更高境界的快乐。

 

陈村:站着做人 躺着读书  
   
  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步入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榕树下网站艺术总监。数十年笔耕不辍,拥有作品众多。
 
书约陈村 
巴丹  
 

  穿越绮丽的霓虹,透过缥缈的岁月,你可以看到陈村。他是都市中的村庄,只有他一个人的村庄。在作家云集的上海,陈村的名字是响亮的。每当你走过这个村庄的时候,你会感到他的沸腾。对于陈村来说,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生命的支撑。无法想像,假如没有书籍,没有写作,他的人生将怎样的曲折与无奈。沉疴在身,常年弯腰驼背,跛足拄杖,沧海茫茫,人生之舟何处归航?然幸有书在。于是可以躺着读书,而站着做人。于是可以小记世事,大书人生。虽然,疾病使他变成了“弯人”,但你仍然可以触摸他那特立独行的  
灵魂。

 
陈村简介 
巴丹  
 

  陈村,1954年生于上海。 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步入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现任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榕树下网站艺术总监。数十年笔耕不辍,拥有作品众多。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少男少女一共七个》、中长篇小说《住读生》、散文集 《躺着读书》、短文集《今夜的孤独》等多种。他的小说一类主要是对亲历的知青生活的描写,采用“我”作为叙述者,表达对农村和农民的复杂情感。另一类是对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对外物的无助的情境下展现人的自尊与自  
卑的交织心理,显露他对人生的忧思。

 
陈村:读书啊读书 (节选) 
巴丹  
 

  读书啊读书。自识了字,便年复一年地读着。所读的书95%以上是在床上看完的。这不合用眼卫生守则,但合另外的科学。身体静了,书才读得下去,读来才有收益。何况身体放平,脑中血量充沛,大脑才活跃得起来。

  读书就是读书。若读的同时想到升官、发财、中奖、应考,以及什么“颜如玉”的,此书休矣。读通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小时候觉得十分乏味、恶劣的书,长大或许能爱不释手  
。相反,以前曾认为最像样的书,再读或许会冷笑数声。在书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没意思都不容易。读书不是为了写作。否则,可读的书就非常有限了,所写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读得入了神,书中自有分子向脑中运动,不牵强,不突兀。当然,也可边读边想的,想想作者何以要来这般写。能作这种触景生情的思想,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但最大的乐趣无过于挑剔了。能将一本书读出破绽来,可算是读得入门了。小到找出个错字,大到将一本书都据理否决了。我曾当过几天教师,学校不太正规,上课就可以随意发挥。边教课文,边以小人之心将课文的字词句段改上一改,自以为得计,心中有了幸福之感。我改过杜甫的诗,他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历来都说写出了李白的神韵。我想,将末句中的“臣”换作“爷”就更好了。“自称爷是酒中仙”,那醉意,那神气,全出来了。既然不满意别人写的,那就自己试着写写。读书的遗憾也造就作家。

  读书的困难是借书不易,买书贵而不易,藏书不易。最大的障碍却是读着读着便没了兴致。读书要是不能越读越宽广深入,难免读没了兴致。没了兴致而硬读,则苦不堪言矣。恰如临考的学子,手不释卷然而怒气冲冲,考完也就完了。

  人是越来越聪明了,发明了电影、舞会、音乐茶座等。最好的是发明了电视,有声有色地将故事演给人们看,而且足不出户,如唱堂会。据说在美国,将名著录进磁带的做法时兴起来了。我是个落伍者,既无舞技又不去茶座,连电视都绝少看。在我看来,冬夜躺在被窝中,捧一册好书,身下有条电热毯或脚下有只汤婆子,读到夜深人静,读到东方既白,这便是无上的享受了。

 
 
陈村书缘(1) 
巴丹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改变我人生的是生活,不是书。但书对人生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光是文采,更是精神。如鲁迅的著作,那是可以读上一辈子的书。

  您青少年时期最喜爱的书籍是什么?

 
  在我年轻时,最爱读的小说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译)。对逆境中的人,它是良师益友。这书有四厚本,现在的年轻人,从中挑一些看看也可。

  您为青少年推荐的书是什么?

  丰子恺的散文,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楚图南翻译的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选》。男孩读《西游记》,女孩读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您的读书格言是什么?

  站着做人,躺着读书。

  您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不管什么书,拿在手里先一通乱翻;看书先看前言后记;向朋友打听什么书好看。多看经典,少读时尚。

  您读的第一本经典作品是什么?

  《毛主席语录》。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是“宝书”,人人必须读而背诵。

  您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

  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听那些善良智慧的人怎么说。

  您怎样看待读书与做人的关系?

  就像饭和菜的关系。做人是饭,读书是菜。饭是根本的,关系到生存;菜是情调也是营养,关系到生活质量。

  您认为中小学阶段的读书量应为多少?

  两个星期看一本书,翻阅尽可能多的书。

  您建议哪些书可不读?

  不喜欢的,读了要睡着的书可不读,虽名著也不例外。

  读书有什么捷径?

  读好书。读一本好书远胜过读一打中庸的书。

  您怎样辅导自己的子女读书?您对他们读书有要求吗?

  我有空就在看书,这比命令、指导都要有效。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却成为“书呆子”?

  到生活里去,观察体会活人的情感,投身运动,及时大笑,这样就一定不呆了。

  有些青少年迷恋上网和看电视,您的忠告是什么?

  等到上网和看电视都不时髦了,大概就会少看。等到有了沉静的需要,书就出现了。书是一个人的密友。

  您上网吗?也看e…book吗?

  是的。我还当过两年的版主,主持过三届网络文学评奖。

  读书能不能吃“快餐”?

  对付快餐文化的办法是快读。读过之后就没有牵挂了,可以放下了。读多了,发现它的雷同和肤浅,就不好奇了。

  陈村今日在读

  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

  ◆天书。我在读它的时候有很多想法,因为是在医院读的,我觉得这个环境是对的,在很喧闹的时候,你去读普鲁斯特可能安不下心来,因为《追忆似水年华》里面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情节,没有太多的生死跌宕。在这本书里面会用很大的结构叙述一个故事,而且那些细节的描写都是非常之好的,甚至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些病态的东西,我们平常用眼睛看不到的东西都被普鲁斯特看到了,他写得那么好,一层一层地就推了出去。

  ◆他用心灵之光看这个世界。他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是个有异禀的人,一看就让你很叹服,这是大师。

  ◆我买的是七卷本的,以前也曾经读过几次,读着读着就放下了,这次再读突然不一样了。由此我觉得这部小说你不能很着急的去看它。我们平时看小说总有人物的命运,故事的情节或者某种煽情语言来激动你,但在这部小说里这些东西全没有,它很平淡,你老老实实跟着它走就可以──你也许很草率地很粗糙地把很多东西给看了,但是那些东西是值得你再看的,当你再看的时候,它会发出不一样的光亮的,当你检讨自己的一生的时候,再重新回顾一生的时候,甚至于想到某些话语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异样的情感的。那么你就好好地跟着它,我觉得像一个朋友跟你谈心或者你跟一个人在散步一样,读下去你会慢慢地读出很多内容。但是这种东西有人评论过,说它是没有风格的,它的风格是包含着所有的风格。确实如此,比如你不会觉得某种是诙谐的,某种是灰色幽默的,某种是魔幻现实的,他用一种最平的办法在叙述。

 
陈村书缘(2) 
巴丹  
 

  ◆我会读完它。它就放在我的床头柜上,有时候会翻几页,而且不着急,读这部书就跟写长篇一样不是很着急,因为它不像《基督山恩仇记》或者福尔摩斯的小说。

  ◆它有很多是人生的感悟,它只不过是在通过不同的道具向你阐述,这会儿是通过抽烟,那会儿是通过吃饭,它讲的是差不多的事情,你在读它的时候不是因为某种情节的连贯性而对它感兴趣,那可能违反中国人阅读的习惯,中国人一般都是喜欢有故事的,喜欢让你悲  
伤莫名或者欣喜若狂的东西,而《追忆似水年华》不是这样的,因为人生不是这样的,它跟我们的人生有些相近,我想人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平稳的,很少的时候是跌宕起伏的,大多数时候是灰色的,很少的时候是有光亮的。这部书你看完以后还会经常地翻翻它,因为它对你说的事情是永远存在的。

  ◆这是你读得一种书,但是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幸生活在大师之后,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积累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都应该去看一眼,也许那儿是你要到达的最好的地方。

  ◆这本书给我的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种安静。我在想,人生本身像一条大河,一条大河进入成熟期之后不是波澜壮阔的,它是很平静的,表面上甚至看不出水的流动。我想,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东西,而不是那种喧嚣、奔腾、一泻千里,就是在那么平稳的流动,而且是有力的。

  ◆对,你读着读着就进入它的一个东西。就像有一次我坐船,在武汉上船以后就不能适应它的速度。因为平常我都是坐汽车坐飞机,火车都很少坐,你想这船速有多慢啊,我没事就拿把椅子坐在船尾看河岸,岸上有个人在走,然后船慢慢地超过他,超得是很缓慢很吃力的,我心里其实是有点焦灼的,但过了一天以后慢慢就适应了这个速度,船就是应该这么开的,就应该是这样缓慢的,让你不必着急地就把周围的风景尽收眼底。读这本书也是一样,一二百页之后你就慢慢地进入了它的语境,这是你能够适应它的奥秘,你想,就这样下去吧。这时候你就不贪图什么了。

 
陈村:躺着读书(节选) 
巴丹  
 

  读书的最佳姿势不是在课桌前,而是枕上。凡读书人都知此诀窍。身体安静了,脑瓜才活跃得起来。何况读书也是一类占有,当然以躺卧为首选姿势。能有资格躺在自己身边的,不能不是密友。自己能不拘礼仪躺着相会的,也是密友。无拘无束的,平平等等的,心心相印的。推想开去,放在床头而不嫌的,必是人们心爱的物件。

  人的生命过于短暂。人的目力不远,听力不深,舌头不长。人的欲望无限。感谢书中的  
天地,延伸了人的感官,时间与空间顿时化作眼前的小小的平面。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却不是生命的方式。

  因此,对书的诅咒历来也是空前的。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个别的坏书,而是这种生活方式。书迷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生活,除了生产酒后饭余的谈资,并不生产书。人类容不得这样的纯粹的消费者。我很想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了此一生,然而又必须当一名“作者”。没有“作”是“读”不成的,人不能饿着读书。
 
陈村语录 
巴丹  
 

  我爱好书。只有一种想与之亲近的冲动。当你将身子放平,带着思想的欲望和摩挲书页的快感与其共享你生命中的时间时,你将无意追寻任何意义和见识,你只有一份过后才能体味的愉快。

 
巴丹:网上话语权 
巴丹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一句名言。在网上真是爽呀,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汪一声也好,汪两声也行,尽管叫。无论何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这里,你和作者是平起平坐的。这使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有了分野:网上没有霸权,没有权威,人人平等。

  在作家里,陈村对网络的态度是十分前卫的,甚至做了版主。及至后来,不堪其弊,视  
之为附累,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在网络上,陈村猛然发现,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话语权,它是网民话语的平台,话语权均分给每一个人。虽然以往每个公民都有发表作品的“权利”,可以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是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

  现在好了,网络成为失语者的天堂,只要你想说,你就可以通过比特方式最便捷地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这里是无序的,甚至目前也无法可依。于是,这里可以恣意任性,可以不具真名,点了火,放了炮,拔腿就跑。他们导致了话语秩序的终结。当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网站的帖子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偏激的、狂妄的、谩骂的、泄愤的话语总是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微弱。有人说,这不正是网络存在的意义所在吗?读书人常常把自己当作公众代言者,久而久之,便有了话语霸权的瘾,公众反而成为失语者。在网络上,大家哇里哇拉地喊起来,乱糟糟搅作一团,还真让读书人狗咬刺猬,没地方下嘴呢。

  的确,我们不能不为平民话语权的获得而欣慰。曾经有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实验:几只小白鼠被关在笼子里,漫无目标地跑跳嬉戏,体能被无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