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金融战败-[日]吉川元忠 >

第4章

金融战败-[日]吉川元忠-第4章

小说: 金融战败-[日]吉川元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的名义GDP,金融/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及证券投资的增长
(以美元计, 1980 年为1)
(此表格无法以文本显示,忽略)
出处:(通商白皮书)1998 年版
让我们再深入地看一下货币经济的机制。
传统的日元与美元间的交易,具备了与现行的进口与出口同时并举的性质。丰田汽车公司出口汽车收取美元,又将收到的美元拿到外汇银行兑换日元,就是说把美元卖掉。而这种货币的买卖以往是必须伴随贸易等实体经济的运作的,这就是外汇交易中需求原则的〃管制〃。
在过去的年代里,上面提到的学院式的本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行得通的。比如日本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因为日本出口企业将出口获取的美元兑换成日元) ,体现在日本抛售美元的增加上,也就不难理解这一切是怎样招致了日元的升值和美元的贬值的。那么,如果提高日元汇价,来拉动进口、控制出口,同样通过美元贬值增加美国的出口、控制其进口的话,贸易不平衡也就自行解决了。
可是今天,外汇管制在许多国家已经被废除,在外汇管制的前提下根据进出口所需额度兑换日元或者美元,这种形式的外汇交易在世界外汇交易中所占比例已经非常有限。世界主要市场的外汇交易额,日平均达11900 亿美元(1 995 年4 月) ,而1995 年的世界贸易总规模仅占上述外汇交易总额的1。 2% ,其余的98。8% 都是上面那张图表所显示的伴随证券投资的外汇交易,以及用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这是占很大部分的) ,即所谓通过市场手段的外汇买卖。
货币的买卖,就是一种在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中投机取巧的行为。
8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出口当中,以日元结算的交易占30% 、美元结算的占70% 左右。因此,仅就贸易而言,按上面的学院式的逻辑推论,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扩大,抛售美元的压力自然就会产生。不仅如此,上面的图表还显示,持续的美元坚挺基本源于资本的流动。日本的机构投资家并未能看透或者将其看得过于简单的是,美元坚挺的背后是货币经济的发展。
关于外汇汇率的变化,传统的学院式的逻辑并没有为它描绘出曲线。就是说,尽管美国这个国家实际贸易赤字或者反映着贸易赤字的经常收支在在断扩大,美元却仍然坚挺,这完全是由另一种原因的资本流入造成的。
如前所述,流入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资金,而其真身正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铸成金融战败错误的第一步,正是于80 年代初如此迈出的。


日美经济的奇妙共生
日本将贸易顺差带来的资金运作到美国,并通过这种手段扩大美国从日本的进口。这一奇妙的资金流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卡特的美国民主党政府当政期间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将官方利率提高到两位数,从而开始了严格的紧缩银根政策。当时日本和联邦德国等经常收支顺差国家也提高了官方利率,但不过是6% 左右的水平,与美国的官方利率之间仍有6 个百分点的差距。日本对美国大量的资金输出首先是由明显的内外利率差引发的,这从经济本身来看,不能不说是合理的投资行为。
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除贸易收支赤字外,财政赤字也急剧扩大。美国为解决赤字,急速增加了中、长期国债的发行。日本的人寿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家争相购买这种美国国债。同时,日本的证券公司也非常热衷于向个人投资家推销美国国债。历次美国国债的发行,都会很快地吸收到占总发行额0%~40% 的日本资金。
1982 年爆发了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实施救援等,美国下调了利率。但是这一次对美元升值的期待,仅仅是诱发了那些对汇率差损经验不足的投资家们的对美投资热情。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减税和放宽金融管制等措施的实施引发了消费的增加,美国经济自1982 年起进入了一个持续了较长时间的上升期。表面上看,这反映了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成果,但这一切带来的副作用却是贸易和财政的双重赤字。由于大规模减税,美国的财政赤字自1982 年度起明显增加, 1983 年度便占到了GNP 的6% ,达2000 亿美元以上,这一水平一直延续到1986 年。而这个财政窟窿却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被日本资金一举填平。


取代联邦德国的骨干作用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美国的高利率,并使之成为对美技资的诱因的呢?
应该看到的是上面曾提及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为抑制超级通货膨胀所采取的强硬措施。
不过关于这一点,下面的假设也存在成立的可能一一如此高的利率是美国以吸引日本资金为最大目的而故意出台的。80 年代前后,许多专家学者已经预见到随着里根政府的上台,美国财政赤字会有所扩大,而期待日本填补赤字、积极发挥支撑美元作用的看法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至少,美国在这前后对于非居住者(外国技资家)持有美国证券采取的减税的优惠政策,就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已经完善了对外国资金的依赖体制。
如果再进一步客观地观察其背后的现象的话,最终势必会看到日、美、德(前联邦德国)三极政治力学问题。1979 年1 月,欧洲货币体系(译注16) 成立,联邦德国将自己的经济命运与欧洲共同体而不是美国,联系到一起。这是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70 年代末,美元发生动荡时,美国发行了以联邦德国马克结算的〃卡特债券〃 (CarterBonds ,译注17) 。虽然联邦德国承购了债券,但并不能说明它当时感到了支撑美元的必要性,而是欧洲货币体系自
身为了避免美元动荡所产生的危害,由欧洲共同体国家共同采取的措施。在这当中联邦德国马克发挥了核心作用。
美国80 年代初的高利率政策,使得支撑美国经济的角色由联邦德国转成了日本。这一点在当时引起了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注意。
日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 1976 年是19700 万美元,10 年后的1986 年4 月就达到了138 亿美元。日本1985年一年的对外投资额为818 亿美元,其中535 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特别是对美国国债的技资。吉尔平教授从〈纽约时报〉传递的信息中引用这一数字作了如下论述:
〃没有从日本向美国的资本流动,就绝不会有里根政府的一边剌激国内消费、一边进行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与平时军备扩充等互不相干的投资行为。里根政府为了使与经济和国防有关的政策都能取得成功,利用了来自日本的资金。相比之下, 1979 年的卡特政府在对联邦德国的关系中甚至没有考虑经济政策。由于联邦德国对支撑美元采取了不合作态度,美国不得不实施了金融紧缩政策。美联储减少了货币供给量,直接导致卡特政府时的经济倒退,也助成了里根政府的诞生。由于外来压力而改变了国内经济政策,这在战后美国历史上还是首次。这种政策变化意味着美国在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美国今后必须依靠日本的资金。〃(原著〈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
那么对于日本经济来说,这一时期的巨额对美技资又意味着什么呢?为此,吉尔平教授在他的同一本著作中援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日本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因此开始面临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在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
吉尔平教授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也许会这样说〃的见解之后,比较肯定地提出,巨额经常收支的顺差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命运,而是日本的自民党政府没有将过剩的储蓄用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结果。然后吉尔平教授继续作如下论述:
〃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剩余资本的‘殖民地'。日本终于在根据里根经济政策进行试验的美国为自己的剩余资本找到了出路。于是新的日本‘共荣圈'的地域跨越了太平洋,吸收进了里根的美国。〃


罗纳德?里根与康弘?中曾根的经济

国际政治学家吉尔平教授描述了日美两国间的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但在上面提到的论述中他还没有论及日美两国间的货币问题,围绕汇率变化的力学关系也未在他的视野当中。事实上日美两国相互依存的经济所孕育的最大矛盾,在80 年代的前半期尚未暴露出来。
对于把对苏冷战的胜利放在首位的里根政府,最大的精神支柱莫过于军费的增加,而在财政上因此留下的窟窿都指望日本资金回填。第一任里根内阁时,总统的政治向心力是非常强大的,那时他希望日本成为美国对苏冷战的〃忠实盟友〃。当时的日本甚至有人期待政治家能利用美国。中曾根康弘首相曾说〃希望美国把日本全部国土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对外他吹嘘和里根总统是互称〃罗、康〃的亲密朋友,在内心也是把自己当成美国总统对苏冷战的盟友。
以冷战格局为背景放眼看去,日本经济简直是西方经济的希望。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评价说,日本的现状是资本主义经济取得成功的典型,是非常宝贵的。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关于日美经济融合的〃美利坚债〃(Amerippon ,译注18) 之说,被理解成为美国提示了有利的思路。
这样看来,是日美两国在80 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
当然,对日美两国国民而言,两国的经济是各自不同的现实。呈现在美国人民面前的是经过减税和消费的剌激、自1982 年开始进入时间较长的增长期的美国经济。只是里根政府自然不会进一步说明,这一成果靠的是从日本借钱以维持美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取得的。
另一方面,惹人注目的大债权国日本及其投资家们,认定美国国债是安全的、有利可图的投资热点,甚至不求甚解地蜂拥而至。
不过,吉尔平教授断定,一旦日本流向美国的资金断流,美国必然要大规模地压缩经常收支的赤字。就是说一旦里根的经济政策中途受挫,美国国民只能大幅度地减少消费。另外,从军事上看,冷战末期的形势必然会发生许多变化。
所幸的是,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照常发展,来自日本的资金补充源源不断。1984 年美国经济进一步增长,里根讴歌着〃美国的黎明〃顺理成章地赢得了连任总统的选举。
80年代的前半期,自70年代以来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日本突然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却由于不断累积的经常收支的赤字而沦为债务国。这一时期有5 年时间,应该是战后国际经济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5 年。只要依循上一章所说的历史观来看,这5 年便不容置疑地成为〃核心债权国改朝换代〃的时期。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一重要历史变迁竟然进展得无比顺利,或许是因为,日本是美国对苏冷战中的〃盟友〃。日本保证了美国人丰厚的消费生活之后,
冷战结束了,这时日本才掉头去认识〃经济威胁〃。毫无疑问, 80 年代前半期,日美两国是陶醉于一个奇妙的共同幻想的。


利率无成本论

80年代突然出现的两个经济大国的一体化与贸易、资本两个方面的非对照性,作为国际经济中的实际状况是极为异常的现象。霸权国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明确说明的演变过程,而新兴的大债权国日本所孕育的问题就更谈不上明晰。
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呈增势是70 年代以来的现象。表面上的经济繁荣掩盖不了赤字好转元望的失落。到1985 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已达1000 亿美元,况且高达10% 的长期利率,第二年便在账面上累计了100 亿美元的利息债务。债务与利息如滚雪球般地增加,据估算, 5 年后将达到1 万亿美元。这元疑是苦于高利率带来的债务自行增殖的发展中国家的模式。美国若想摆脱困境,就应该通过改善产业竞争力扩大贸易收支的顺差,这才是我们在进行评论时应该指明的理所当然的解决途径。
不过,当时日本的资本输出,可以说是高科技产业显示出的强劲的竞争实力,搭上了美元坚挺的顺风船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结果。也就是通过最有利的有价证券综合运作(将证券或债券组合起来的有计划的投资行为) ,以债券投资的形式,走向了对美国资金还流的极端。
1985 年4 月,美国由于对外技资收益的增加终于实现了贸易外收支的顺差,日本则如同前面提到过的〃维多利亚循环〃达到了由贸易收支顺差、经常收支顺差带来的对外资产进入自行增值阶段的状态。而在〃维多利亚循环〃中,英国通过债券投资得到的平均利率不过是5% ,可是日本对美投资的收益却享受了高达10% 的利率,对自行增殖速度的预测也是惊人的乐观。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健全的经济关系。笔者于1985 年上半年,曾作过如下评论:
〃日本快速的大债权国化孕育了极大的问题,这种状态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国际社会所接纳。纵观英国、美国的先例,核心的资本输出国同时还应该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中成为世界政治、军事的核心。在缺少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日本一味扩大对外资产,到底能否被国际社会接纳?如果有人批评日本固守‘利息元成本我看是不幸而言中。”
笔者在这篇论文中还曾假设,美国的异常的高利率政策,正是考虑了美元汇率风险的,这也被我言中了。不过,超出笔者预测的是,事态发展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及其后的〃国际政策协调〃究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章  国际政策协调中的病理分析 1985…1990


贸易顺差的本来面目

也许日本的机构投资家是被日美间鲜明的利率效益深深吸引,也许是美国为吸引日本的资金而故做手脚使日本取联邦德国而代之。这似乎无需吉尔平教授的分析,事实更接近于后者。
进人80 年代以后,日本资金大规模进军美国国债,由此形成的日美间的新的金融关系基本上成为贸易关系的另一面。外国民间持有的美国国债, 1981…1985 年净增加了620 亿美元(美国商业部统计)。由于联邦德国已经抽身,可以说这一金额是来自日本的投资。同时,这期间日本的经常收支顺差,在5 年里累计约达1200 亿美元。就是说日本经常收支顺差的约半数,是以获取美国长期国债的形式稳定地还流到了美国。
这一时期的美国,靠着以日本为主的外国资金填补了经常收支的赤字,并将剩余部分用作了自己的海外投资。这一点我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并使用了〃帝国循环〃这一说法。
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日本资金收支显示出的与此相符的态势。1984 年,日本贸易收支顺差的扩大使得当年的经常收支顺差达到近350 亿美元。可是长期资本收支方面的赤字,却总是高于经常收支的顺差(美国的对外投资额高于对日投资额的话,就形成资本收支赤字)。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机制下,经常收支的顺差就是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可是日本加入到了美国的经常收支中,并且亲手筹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采取了比提供〃资金来源〃更为积极的投资行动。
1984 年底,日本的对外净资产为740 亿美元,较1980年末增加了约600 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