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

第5章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第5章

小说: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人们更大的选择自由的政策,可以给人们带来更高的主观效用。比如,若要对贫困家庭进行补贴,经济学家更赞成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货币补贴而不是发放食品券,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任何东西,而食品券只能用于购买食品【严格说来,得到食品券的家庭可以通过“黑市”等将食品券兑换成货币再购买其他东西,但黑市兑换意味着家庭得到的货币价值必然低于食品券的购买价值(也就低于与食品券购买力等值的货币补贴价值)】,所以货币补贴可以比等价值的食品券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是一种更有效率的补贴方式。又如,对于国内户籍和劳动力流动的管制,政治家或许有其出于各种目的之考量,但经济学家大多主张放松这些管制,放松管制意味着人们选择工作地和居住地的机会大大增加,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所渴望的生活和梦想。

甚至在孩子的教育中,扩大选择机会这一原则也是适用的。茅于轼先生写过一本书《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他谈到了父母总是希望管教孩子,帮助孩子决定专业、婚姻等诸多人生大事,但这样做未必见佳;真要想让一个人更好地成长,最好的途径应该是给他(她)自由。给一个人自由,就是给予一个人选择的机会,这是让他(她)幸福的前提。也许,有人会说,孩子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但问题是父母的选择也不一定就正确。一个人没有理由用一种可能不正确的选择去干预另一个人可能错误的选择;倘若一个人的选择并不构成社会公害,那么限制其选择的自由将始终是不对的。

扩大一个人选择的机会,尊重一个人选择的自由,有时会以牺牲他人的机会和自由为代价,但大多数时候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不同人的机会和自由是可以同时增加的。若确实遭遇到人与人之间在机会和自由上的冲突,则“平等”就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任何一个人不应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因此我们在这些冲突的时刻应试图促进人们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自由。

理性人的行动目标:效用

效用

一个拥有各种机会的理性人,他(或她)应该选择哪一个或者哪一些机会?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他(她)的选择目标是什么?

幸福!经济学家如是回答。

的确,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的天性。

但,幸福是什么?如何定义幸福?不同人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每个读者朋友都可以对幸福下一个自己的定义。如果翻开哲学家们的各种著作,关于幸福的论述就更多。比如,我自己曾读到的对幸福的最美的定义,是卢梭在《漫步遐思录》中写下的一段文字: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得苦也不觉得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3)
然而,在这纷扰的尘世,常常流动的心情,没有什么感觉是可以永恒持续的。卢梭所定义的幸福,可遇而不可求。反而是另一位悲观主义的哲学家叔本华所宣称的倒更具生活的常识理性基础,他说:欲望得到满足即是幸福。

我是先读叔本华的哲学,后来才开始接触到经济学的。所以我见到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中的“幸福方程”时,总是在想这位20世纪的经济学天才是否也读过叔本华的哲学。所谓幸福方程是这样的:

效用

幸福= ――

欲望

所谓“效用”,是对人们从产品消费或闲暇享受中得到的愉悦和满足程度的一种度量。显然,人们从产品消费或闲暇享受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越高,人们会越幸福;或者,给定既有的效用水平,若人们的欲望越小,则人们也会越幸福。

给定一个人的欲望,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就等同于追求最大的效用。因此经济学家常常将效用最大化作为理性人行动的目标,并分析人们如何达到最大的效用。

幸福方程式中的世俗智慧

幸福方程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更多可消费的产品或者更多的闲暇时间,我们就可以有更好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意志,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我们就能实现更大的幸福。因此,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一,是努力创造财富,拓展我们想拥有的资源和机会的基础(因为我们要用财富去购买或交换产品消费与闲暇享受)。然而,给定我们拥有的财富,欲望越大,则欲望得到满足的程度就越低;若欲望越小,则欲望得到满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二,就是节制个人的欲望。

通过努力创造财富,拓展满足欲望的资源和机会之基础,是经济行为,是经济的力量。通过节制欲望而知足常乐,是宗教所倡导的理念,是宗教的力量。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是他那个时代英国正统经济学的领袖)曾说:人类的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和宗教这两种力量来塑造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每消费一单位物品或服务,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效用。但对于同样的物品或服务,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常常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定义为边际效用。“边际”的本意,是一个非常小量的变动,通常我们就把它理解为一个单位的变动。

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即对同一种物品或服务消费得越多,则该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越低,甚至可能为负。

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一个更通俗的理解可以是这样的:一种物品,拥有得越多,则我们对这些物品中的每一件物品的评价都会变得越低(所谓拥有得越多便越不珍惜);而对一种物品拥有得越少,则对这些物品中的每一件物品的评价都会变得越高(所谓越是稀罕越是倍加珍惜)。

如何可以验证边际效用递减是一条规律呢?建议读者不妨来做一个内省式实验:

有一天,你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比较口渴了,突然看见前面有个茶铺。你决定坐下来喝几杯茶再走。问:

●情形1:当你坐下来,才发觉已经是最后一杯茶了,而且有好几个长途跋涉者与你同时到达,于是茶铺老板决定把这杯茶拍卖给你们中出价最高者,但只需要支付第二高者的出价。你愿意为这杯茶出多少钱呢?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4)
●情形2:很幸运,你和所有其他的跋涉者都以公平价格得到了一杯茶;当你们喝完第一杯之后,大家都还想喝第二杯。但茶铺实际上只剩下一杯茶了,因此你们需要竞拍这杯茶,仍然是价高者得,但只需要支付第二高者的出价。你愿意为这第二杯茶出多少钱呢?

●情形3:你们实在是幸运,你和所有其他的跋涉者都以公平价格得到了两杯茶;但喝完这两杯之后,不少人(也许包括你)都还想喝第三杯。但茶铺实际上只剩下一杯茶了,因此你们需要竞拍这杯茶,仍然是价高者得,但只需要支付第二高者的出价。你愿意为这第三杯茶出多少钱呢?

●以此类推至N杯。第N杯总是要以上述拍卖方式得到,你愿意为第N杯出多少钱呢?

这个实验中首先有个策略问题,即在拍卖竞争中如何出价?聪明的读者会明白:按照自己对每杯茶的真实评价来出价是最优的。【这里使用的拍卖机制实际上正是二级价格拍卖,这种拍卖机制可以令人讲真话,即真实报告自己对拍卖标的之主观评价。为什么呢?以情形1为例,不妨这样思考:你对这拍卖的第一杯茶的真实效用评价为X1元;假设除了你之外,其他所有人出价中的最高出价是Y1元。显然,任何高于X1的出价对你来说都是不利的,因为这样的话即使得到这杯茶你也亏损了;任何出价低于Y1的出价将会使你得不到这杯茶;因此你的出价应该在[Y1;X1]之间;倘若,你的评价小于其他所有人之最高评价,即X1Y1,则你选择[Y1;X1]之间任何一个出价与选择出价X1都是一样的结果:你得到这杯茶,但只支付第二高(即Y1)的价格――问题在于,你只知道X1,却不知道Y1,所以,结果一样,但为了保证胜算,你最好选择出价X1。综上所述,在二级价格拍卖机制中,你最好如实按照自己的真实评价来出价。当然,这里给大家讲这些道理,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你应该在这个内省式实验中如实报告自己的评价。】从而,根据你对于每个情形的回答,我们就得到了你对第一杯、第二杯……直至第N杯茶的效用的真实的主观评价。

把你的答案写下来,不必告诉我。而且我也知道,答案将因人而异,也将因其他环境设定而异――比如泡的是什么茶,是武夷山的大红袍茶,还是一般的红茶或绿茶?你可以自己设定一个环境。假如是我,我的答案是什么呢?正好我确实有过类似的经历,一次在外地旅行,跋山涉水之后,到了一家茶铺,茶是5元一杯。我喝了两杯。我当时想,若只有一杯茶,我是10元钱也愿意喝的;若要竞拍第二杯茶,我愿意出5元;第三杯我只愿出2元了;第四杯,除非免费送我才会喝;第五杯,免费送我大概都不想喝了,除非老板花5元钱请我喝,这还可以考虑一下。

你的答案如何?我相信,你我的答案或许金额有出入,但评价数据呈现的规律可能是差不多的:对第一、二、三……杯茶的主观评价,正好是从高到低,直至不愿再支付任何正的价格。

在我那次经历中,我愿意为每杯茶支付的最高价格(注意,并非我实际支付的价格,我实际支付的价格仍是每杯5元),可视为我每杯茶的效用评价之货币度量。于是,第一杯茶对于我来说边际效用为10元,第二杯茶的边际效用为5元,第三杯为2元,第四杯为0元,第五杯为…5元。10,5,2,…5,边际效用正好是递减的。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5)
这个世界上,人们对绝大多数物品的消费以及闲暇的享受,都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我们没有办法证明边际效用递减是一条定理,它只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的一条规律。而且,边际效用递减也不仅仅体现在产品消费或闲暇享受中,我们生活中有诸多情形可能都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世界,才不会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递减的快乐

为什么一项工作,开始让你心潮澎湃,而后逐渐地又冷却下来,以至于最后你终于决定要换一份工作了?都因为那份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上的幸福感觉越来越小,最后甚至是负的幸福感觉,即你从这项工作中再也找不到半点乐趣,只有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什么人生的某项欲望得到满足,只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该项欲望得到满足的主观评价越来越低,这似乎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呵呵。

如何告诉他人好消息或坏消息

你是否曾经犹豫过该不该告诉一个人好消息或坏消息,或者如何选择告诉的时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比如,你要请朋友到一家他非常喜欢的高档餐厅吃饭,最好是提前两周告诉他,而不是在要请的那天下午才告诉他。这固然有礼节和时间安排方便上的考虑,但也是提高对方效用的一种方法。如果你当天下午才告诉他,他可能得到20单位效用(这个数字是虚拟的,仅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但过程就结束了。如果提前两周告诉他,他在这种快乐的期待中有更多时间去憧憬高档餐厅的美食和愉悦情景,这样他获得消息第一天可能有20单位效用,第二天还有19单位效用,第三天还有18单位效用……最后,他的总效用达到了20+19+18+……远远大于当天下午才告诉他所得到的20单位效用。所以,要告诉一个人好消息,记住最好早点告诉他而不是晚点告诉他。反过来,对于令人痛苦的坏消息,早点告诉他就不如晚点告诉他,这样他的总效用损失会比较小一些。比如,要通知一个人去完成他不乐意的某项工作,提前告诉他,势必让他在这一段时间中都闷闷不乐;等到最后时刻才告诉他,他忍受一时很快就过去了。

此外,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人们通常会以“次”来考虑好消息和坏消息。这意味着,两个好消息合并在一次告诉某个人,不如分作两次告诉他。因为,虽然第二次告诉他时,边际效用下降了,但他的总效用却增加了。反过来,如果是两个坏消息,分作两次告诉他就不如一次告诉他,这样他的总效用损失会更小一些。

边际效用递减与丰富多彩的生活

因为害怕单调,我们才追求创新和多元化,才有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这一切也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致。因为从事一项活动的边际效用递减,所以我们才会开始尝试不同的新的活动;因为不安于现状,喜欢追求新奇,所以才涌现创新行为;因为始终消费一种物品会越来越无味和无趣,我们才希望尝试消费其他的物品,才会有多种多样的物品需求。我们会不断创造多种多样的物品,来满足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我们的生活因此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如果边际效用不服从递减规律会怎样?这将会是一个单调的世界、疯狂的世界。譬如我喝茶的例子中,要是茶对于我并非边际效用递减,就意味着我越喝就越想喝,越想喝就越愿为随后的竞价付出更高的价格――简直不可思议!显然,边际效用若不服从递减规律,人们就会只消费一种物品,因为越消费它边际效用会越高。现实中,有一些成瘾物品似乎就可以视为不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比如毒品。然而我们也看到,吸毒者常常不惜一切代价来支撑吸毒,这真是够疯狂的。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6)
边际效用递减的一个例外: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任何规律,总是可以找到例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一个例外是:货币。货币的边际效用并不是递减的,而是恒常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不变也意味着,人们从来不会因为多拥有更多货币而感到满足甚至痛苦。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钱太多。

货币边际效用为什么不变呢?正如我们将在本书第3章讲到,货币是固定充当交易媒介的物品。这就是说,拥有货币就等价于拥有任何一种物品,这是其他物品所办不到的。因此,你总是可以把货币调整到能够给你带来最高边际效用的物品上。在第3章我们会发现,假如不考虑货币,在直接以物易物的经济中,你的最优消费选择总是要求两种互换物品的单位交换边际效用相等;而你的货币,又总是可以调整为其中任何一种物品;结果,只要你始终处于最优的消费状态,你的货币效用就一定是一个常数。

货币边际效用不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些启示意义。比如“高薪养廉”,如果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是永远贪婪而没有止境的,“高薪”何以养廉?只要制度不能对贪污形成有效的制约,再高的薪,也无法养廉。建立更有效率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才能真正地促进官员们廉洁自爱。

如何最大化效用

借助于最优化理论,可以很容易从数学上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