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文选-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菇换亓司悼猓渌说氖种谢贡A粲卸蛑埂2我樵豪锓⑸思ち业恼纾喂淹分徽忌偈7ň皇θ艘训酱锿卸心桑谑侨饶茄谴雍B搅矫媸艿桨В坏貌缓芸烨I踔林灰屑钢Хü慷樱妥阋怨睦什准逗偷谌燃兜钠矫衿鹄赐品喂淹返难蛊取2我樵旱拇鸶词遣荒芰钊寺獾模蛭莔ezzo ter-mine①。费伊普决定离开热那亚,拉·瓦列特则必须留在那儿,以保证未撤走的法国人的安全。当费伊普请求发给离境护照的时候,元首召开参议院会议,因为只有它才有权发给护照。经过短时间的讨论以后,参议院决定接受总司令的要求,并且作出以下决议:1)派遣由卡姆比阿左,谢腊和卡尔博纳里三位先生组成的代表团前往蒙别洛;2)逮捕三个宗教裁判官;3)解除烧炭工人和搬运工人的武装。这个决议使费伊普公使仍旧留在他的职位上,从而安定了惊惶不安的人心。烧炭工人和搬运工人原来只照元首的命令行事,其实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根本没有个人利害关系,因此,当元首决定真心屈服时,他们就全都服从了。
①模棱两可的(意大利文)。——俄文版编者
6月5日,参议院的代表在蒙别洛签订了结束多里阿宪法而建立民主制度的协定①。
①协定条文从略。——俄文版编者
热那亚人民以党派精神和南方人所固有的活泼的特性来庆祝胜利。他们做出了过激行为:焚烧金书,拆毁多里阿塑像,等等。这种对伟大人物的纪念物的亵渎行为使拿破仑感到受了侮辱。他要求临时政府修复多里阿塑像。但极端分子却占了上风,而且宪法也反映了这一点。于是僧侣们大为生气,贵族们也顽固不屈,辞去一切职务。宪法应当在1797年9月14日交给人民批准。在各个村庄里,人们都把宪法印刷出来并到处张贴。许多乡村的区镇宣称:他们不能接受这部宪法。僧侣和贵族到处煽动农民暴动,在波耳切韦尔和比赞尼奥盆地,果然爆发了暴动。叛乱分子占据了厄彼朗要塞、帖纳耳亚要塞和控制热那亚港的兰帖隆棱堡。临时政府要求被派在这儿帮助共和国建立军队(已达到六千人)的杜佛将军出来保护自己。他赶走了叛乱分子,重新占领了要塞围墙和各个要塞。9月7日,两个盆地的秩序恢复了,农民被解除了武装。
这些消息使拿破仑大为不满。他当时正忙于和奥地利谈判,不能对热那亚的事务加以特别注意,但他主张宽恕贵族分子,并使僧侣的要求得到满足。他建议延期公布①宪法,以便根据僧侣和贵族的请求,将宪法作一些修改,从而清除其中的恶意煽动的成分。宪法应取得一致同意后才付诸实行。拿破仑喜欢热那亚,他很想亲自到那儿去使各党派和解和团结一致。可是事情接踵而来,使他不能如愿。他在坎坡-福米奥和约签订以后即将离开意大利时,于1797年11月11日从米兰写了一封信给热那亚政府,信的内容如下:
①原文这儿大概有错误,因为宪法草案本已公布了。这儿可能是说延期通过。——俄文版编者
“公民们,我赶紧写封信来报答你们对我所表示的信任。……你们必须紧缩行政开支,因为这样才不会使居民的捐税负担过重……不做任何反对宗教的事,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还必须不让信徒中间最守规矩的人有任何理由感到不安,也不要把任何武器交给存心不良的人。解除所有贵族的职务是极不公道的,你们做的事情正是他们曾经做过的……自由港的问题是抛在你们中间的不和之果……热那亚市应当根据立法团的意志保持为自由的港口……
“为什么利古里亚人民变得这样快呢?因为他们最初流露的兄弟情谊和兴奋心情已为忧虑和恐惧所代替了。僧侣起初是团结在自由之树的周围的,他们曾向你们说过,福音的道德是民主的。可是,那些在一切革命中为敌人收买的人和暴政的帮凶却利用各种失误,甚至利用某些宗教界人士的罪过来写成文字反对宗教。于是,宗教界人士逃跑了!大规模的镇压开始了,而你们的敌人人数增加了!……假如在一个国家里,特别在一个小国里,人们惯于妄加指摘而不听辩护的理由,惯于用鼓掌来欢迎演说,那是因为演说带着强烈的感情;假如人们把夸张和狂暴叫做美德,把温和与公正叫做犯罪行为,那么,这样的国家离开灭亡就不很远了……请你们相信:在我为祖国尽职所到的地方,我能够为你们的共和国做些有益的事情,对我来说这些时刻就是最宝贵的时刻……我满意地获悉热那亚人民是同心同德和幸福的。”
当时,巴黎五百人院正在讨论西哀耶斯关于把所有贵族逐出法国,并以工业产品补偿他们的领地价值的提议。拿破仑给热那亚共和国的建议看来已通知了法兰西共和国并被共和国采纳了。过缴的和可怕的方案会到处破坏秩序和引起不安,因此它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关于这个方案再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了。
法国部队一个营也没有开出托尔托纳。热那亚的革命只靠第三等级的力量就获得胜利了。
要是没有宗教裁判官玩弄阴谋诡计,要是没有莫兰迪俱乐部的蠢动,热那亚革命是可以在不破坏秩序、不引起震动和不需要法国干预、甚至连间接干预也不需要的情况下完成的。
三
撒丁国王还不了解实际情况。波伦亚条约可以说是存在,同时也可以说是不存在①。督政府虽然没有明白表示意见,可是显而易见,它不想批准这个条约。而拿破仑仍然认为,批准这个条约是必要的。这样,在意大利是有足够的借口来引起争执的。拿破仑认为,批准这个条约之所以必要,是为了给奥地利施加压力,促使谈判的成功。在谈判失败和战争重起的情况下,他认为促进老皮埃蒙特部队中的精锐师团加入法军是很重要的,因为他知道皮埃蒙特部队的价值。他认为自己同这个条约的条文有关系,因此采用一切办法来保障国王各个领地上的内部安宁。但他这种行为受到严厉的批评。心怀不满的皮埃蒙特人一天多似一天,他们竟诉诸武力,可是这些革命者被粉碎了。这种极其微妙的情况引起法国和意大利的所有雅各宾人的不满。当保皇党得势的时候,它采取的逮捕和高压手段是人们经常向大本营提出申诉的原因。
①条约全文从略。——俄文版编者
当督政府于9月底就坎坡-福米奥和谈签发自己的最后通牒的时候,它通知拿破仑说,它坚持原来的决定,不批准和撒丁结盟的条约。外交部长把督政府的打算告诉了拿破仑,建议他利用意大利的募兵人,把撒丁士兵勾引过来。这样,就可以在不对都灵宫廷承担任何义务的情况下,获得一万名皮埃蒙特士兵的援助。可是,构成撒丁部队主力的正规兵却勾引不过来,并且这种做法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现在的问题是毫不迟延地出发远征。督政府的这种行为是促使拿破仑签订坎坡-福米奥和约的原因之一。他没有考虑政府9月29日的最后通牒。据他看来,把最后通牒的意见列入和谈记录,就会使谈判破裂。但是,督政府最后终于懂得以一万名皮埃蒙特军队来加强意大利方面军的重要性,所以它决定批准都灵条约,并于10月21日把条约交给立法团。可是它这样做已经晚了,因为对奥和约已于17日在坎坡-福米奥签字。这样一来,在拿破仑的征意战争以后,撒丁国王仍旧保存了他的王位。不过,由于萨瓦领地和尼斯领地的丧失,由于一部分要塞被破坏和另一部分要塞沦陷而交给了法国卫戍部队守卫,他的势力已大大削弱了。然而他与共和国结盟却获得了很大的好处,亦即共和国保障他的领地不受侵犯。这位国王对于自己的处境已不抱任何的幻想。他知道,他的王位的保存应归功于拿破仑个人,而督政府对他的友谊是很不真诚的。他没有忘记督政府是由于什么样的政治考虑才接受了这种联盟的。他已预感到自己日暮途穷。他不但处在法国、利古里亚和南阿尔卑斯等国家的民主势力的包围之中,而且还必须同国内人民的舆论作斗争。当皮埃蒙特人大声疾呼号召革命的时候,宫廷已经把撒了岛看作避难所了。
四
罗马教廷起初确实遵守了托连提诺条约,但是后来由于受到布斯卡和阿耳巴尼两位红衣主教的影响,就又开始招募军队,召请普罗维腊将军担任军队总司令,并且不识时务地公开向法国挑衅。同时,它还拒绝承认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共和国的一系列胜利和法国公使的再三警告,很快就迫使它停止了这种枉费心机的闹独立的行为。普罗维腊在罗马一共只呆了几天就被迫返回奥地利。南阿尔卑斯共和国乘有利时机占领了教皇的几个省,并向梵蒂冈宣战。罗马教廷的那些衰弱而狂妄的老头子眼看大祸临头,就赶紧屈膝求和,并答应南阿尔卑斯共和国所要求的一切。如果说,从他们这次行为中看不出近几世纪来为梵蒂冈增光的那种古老的政策的遗迹,那只能用罗马的政治制度业已腐朽这一点来作解释。教皇的世俗权力不能再继续维持下去了,它也象帝国①内的红衣主教的权力一样行将消失。
①德意志帝国。——俄文版编者
五
那不勒斯宫廷由一位女王统治着。这位女王是一个聪明的妇女,但她对事物的概念如同控制她心灵的激情一样是紊乱不堪的。1796年10月在巴黎签订的条约没有改变这个政府的结构,它在1797年这一整年中没有停止武装自己,而且仍然继续制造麻烦。其实,对它来说,再没有比这个更为有利的条约②了。当拿破仑在科尔马克威胁罗马的时候,那不勒斯驻大本营的公使品亚帖利·别耳蒙特公爵在和拿破仑单独会面时,把女王的一封信交给了他,并且声明说,女王准备派三万人去保卫罗马。总司令回答他说:“感谢您这种坦白的态度,我也可以拿同样的坦白态度来答复您。”他喊来他的秘书,吩咐他把那不勒斯的案卷拿来,他从案卷中取出1796年11月在拿下曼图亚以前他寄给督政府的一份紧急报告的底稿。报告里面说:“阿尔文齐到来给我所引起的困难,绝不会妨碍我派出六千伦巴迪亚兵和波伦亚兵去膺惩罗马教廷。但是必须预见到那不勒斯国王可能派出三万人去保卫教皇。因此,我只有在曼图亚投降和你们答应派给我的援军到达的时候才能向罗马进军。这样,如果那不勒斯宫廷敢于违反巴黎条约,我就可以派二万五千人去占领那不勒斯,迫使它的宫廷到西西里岛上去找避难所。”这位公使当晚派出一个专门信使。毫无疑义,这个信使的使命是去通知女王:她的暗示受到了怎样的对待。
②条约全文从略。——俄文版编者
从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起,那不勒斯驻各国宫廷的使节对待法国人比在战时更加敌视和更加蛮横无礼。他们时常任意大嚷大叫,说和约将不会长久存在下去,等等。这种狂妄行为没有妨碍那不勒斯政府建筑空中楼阁。在蒙别洛、乌迪内和帕谢亚诺几次会议期间,女王的代表竟想得到克基拉岛、赞特岛、卡法利尼亚岛、圣莫尔岛、马切腊塔、斐拉拉、安科纳和乌尔比诺公国。他这样想入非非,竟然表示希望靠教皇和威尼斯共和国的遗产来使自己发财致富。女王希望在法国的协助下得到这些果实,她尤其期望从拿破仑的干涉行动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其实,这些痴心妄想都只能使人好笑。它们只能证明管理这个欧洲最反复无常的政府的人们的狂妄无知和放荡不羁,何况那不勒斯王国的军队又是意大利所有军队中最蹩脚的军队呢!那不勒斯王室经受了坎坡-福米奥和约的考验。如果它能奉行比较合理的政策的话,它本来是能够在震撼欧洲及意大利的风暴中平安无事地幸运地存在下去的。
六
法军不得不对伦巴迪亚人的央求让步,并为他们建立一个名叫外帕丹的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的领土包括整个伦巴迪亚,即波河左岸从明乔河到提契诺河的所有地方。
内帕丹共和国的疆域绵延于波河右岸,从不列入它的版图的帕尔马各领地起到亚得里亚海止。它的宪法由全民选举的代表大会制定,并交给全民批准。它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成,于4月末开始生效。贵族和僧侣都达到选出自己的代表担任各种公职的目的。资产阶级指责他们对新制度缺乏诚意。这种情况引起普遍的不满。拿破仑感到必须对两个共和国作出最后安排。
当维也纳政府撕毁了由加洛侯爵签字的、包含了最后和约基础的蒙别洛协定的时候,拿破仑建立了南阿尔卑斯共和国。他决定把内帕丹共和国和外帕丹共和国组成这个共和国。这一合并就把三、四百万居民团结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之下,并且使这个国家具有巨大的力量来影响以后的一切事变。同这两个共和国的当局进行谈判,以促使它们自愿联合,拟定建立南阿尔卑斯共和国的制度的详细办法,这些都是拿破仑留在蒙别洛时工作的一部分。内帕丹共和国当局囿于地域观念,顽强地拒绝合并。列则奥、莫德纳、波伦亚和斐拉拉等地的当权者经大力说服后才勉强同意合并,接受一个统一的政府领导。地方割据主义到处阻碍着波河两岸居民的联合。看来,在没有使他们产生以下希望,即此种合并将成为半岛上各民族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下联合起来的先声以前,这种合并大概是不可能取得他们一致赞同的。但是,所有的意大利人要求成立一个统一而伟大的国家的内心愿望却占着上风,终于克服了地方当局的地方主义情绪。除了这个共同的原因以外,还有两个促使合并的情况:根据托连提诺条约,由教皇让出来的罗曼尼亚在艾米利亚名称下宣布自己独立,并且由于对波伦亚有恶感而不愿加入南阿尔卑斯共和国。但是,罗曼尼亚人民则热情地接受关于加入南阿尔卑斯共和国的思想,而且在许多请愿书中,请求成立这个共和国;同时,威尼斯和因初步和约的秘密谈判而弄得惶惶不安的大陆各省,在人民议会上也投票赞同成立意大利共和国。这两种情况消除了一切障碍。地方主义情绪在国家理性面前低头了,局部利益在共同利益面前消失了。结果达成了关于合并的共同协议。
新的共和国取名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并宣布米兰为它的首都。巴黎领导人对这个国家名称表示不满,他们希望把它叫做外阿尔卑斯共和国。可是意大利人的梦想是一贯力求恢复古罗马那个样子,力求把整个半岛合并成一个国家,而“南阿尔卑斯”一词即可使他们的这种愿望得到满足。因为当他们还不敢采用“意大利共和国”这个名称的时候,他们是宁愿保持“南阿尔卑斯共和国”这个名称的。根据坎坡-福米奥和约,位于阿迪杰河右岸的威尼斯的一些地区,将并入南阿尔卑斯共和国。而在瓦耳帖利纳合并进来以后,南阿尔卑斯共和国的居民就达三百六十万人。它的所有领土分成十个省,是欧洲最美丽和最富庶的地区。这个地区北起瑞士山脉,南到托斯卡纳亚平宁山脉和罗马亚平宁山脉,西起提契诺河,东至亚得里亚海。拿破仑想使这个新的共和国颁布一部与法国宪法不同的宪法。他请求调派象西哀耶斯这样卓越的法国政论家到米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