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 >

第29章

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闷。为了对付这种可悲的感觉,人们争相从事仅可欢娱一时的琐事,希望
这样可以让意志作用,从而得以运用智能,因为完成意志的动机是智能。跟自然
的真正动机相比,这些动机只是纸币和银币的关系,因为前者的价值是随意定的
——纸牌和麻将牌等,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而发明的。一个人在无所事事的
时候,可能玩弄手指,敲打任何东西,甚至拿着一支雪茄烟也好,以代替运用大
脑。

    不受打扰的闲暇,并不是大家都能拥有的,它跟人的天命是根本相抵触的,
因为一般人的命运是为个人糊口和家庭生计而终其一生。它是贫困、需要奋斗、
并非才智驰骋的天之骄子。一般人对不受打扰的闲暇,不多久就会感到烦闷,要
是没有设想的或必然的目标,例如各种游戏、消遣和嗜好,把闲暇占据,闲暇立
即变成负累。因为这样,闲暇是极有可能充满危险的,所谓“人无事可做时,很
难保持安静”。

    在另一方面,超越普通人的那份智慧不但不自然,而且是反常的。但如果它
的确存在,而且具有那份智慧的人能够获得快乐,那人需要的就是别人发现是负
担或是危险的“不受打扰的闲暇”。没有闲暇,好比飞马神被牢牢地捆绑着全副
辔头,他是不会快乐的。如果不受打扰的闲暇和大才智这两种不寻常的外在和内
在条件都碰巧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将是极大的幸事。如果命运如此有利,人就
能过着高层的生活,不为人生的两大相对的苦源(痛苦和烦闷)所侵扰,一方面
不必为自下而上作痛苦的挣扎,一方面又有能力承受闲暇。人们要逃避这两重不
幸,惟有让它们彼此抵消。

    内心的幸福

    我们从外在世界所能获得的东西很有限。外在世界充满悲哀和痛苦,我们要
是离开,那些烦闷又在各处等待我们。不仅如此,邪恶一般都占尽上风,愚蠢的
叫闹声最为洪亮。命运是残酷的,人类是可怜的。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内在丰
富的人好比圣诞节之时的一间明亮、温暖、充满快乐的屋子,而外边是结冻下雪
的隆冬夜晚。毫无疑问,世上最快乐的命运是个性丰盈的珍贵禀赋,而更为特别
的是具有可羡的才智。这是最幸福的命运,虽然可能不是最光辉璀璨的人生。

    一般人把毕生的幸福置于自身以外,他们把幸福寄托在财产、地位、配偶和
孩子、朋友、社团之上,一旦那些身外之物有所丧失或令人失望,他们的幸福基
础就被毁了。也就是说,这些人的重心不在自己,愿望和幻想每有变动,他们的
重心也会变动。如果他有钱,他今天的快乐是乡间的别墅,另一天是买马,或欢
宴朋友,或是旅行。总之,一生享尽荣华,理由是他在自身之外寻求乐趣。像一
个失去健康的人,他试图用补品和药物来恢复健康,而不想发展自身的生命力,
也就是未顾及他失去健康的真正来由。

    我在这里所强调的真理——人生的幸福,主要来自内心,得到亚里斯多德所
做出最为正确的观察的确认。亚氏在《尼可马氏伦理》中说:“每一乐趣都必须
先要进行某种活动,也就是先要运用某些能力。做不到这些,乐趣就不可能存在。”
亚氏主张,人的快乐幸福在于自由运用个人的最大才智。上天所赋予人的那些能
力,原本的目的是让他跟大自然的困难搏斗,但如果无须作这样的搏斗,未能使
用的能力或精力倒变成人的负担。因而我们就得用工作或玩耍消耗精力,其目的
只是为了避免生活烦闷的痛苦。感到烦闷的最大受害者是有钱的上层人士。

    保持和刺激意志

    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必然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只是体力和精力跟心智
能力有所不同,无法长时期维持高峰状态。到后来,那些绅士淑女或是缺乏心智
能力,或是心智能力未能获得发展,或是未能储存材料让心智能力有所作为。他
们的困境是可悲的,然而,他们仍旧保有意志,因为只有意志力是不会枯竭的。
他们于是用极度的激情,例如输赢巨大而必然会令人堕落的财博,来刺激他们的
意志。一般而言,人要是无所事事,他一定会选择适合他能力的娱乐——打球,
下棋,狩猎,绘画,跑马,搞音乐,玩牌,做诗,研究宗谱、哲学或是其他业余
嗜好。

    一般人感兴趣的事,也就是跟个人利害有关的事,只能刺激自己的意志。经
常去刺激意志,怎么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换言之,它牵涉到痛苦。玩牌是各处
“高尚社会”的普遍消遣,是提供这一类刺激的工具,因为涉及的刺激甚小,所
造成的痛苦不大而短暂,并非真实而永久。事实上,玩牌只是给意志搔痒罢了。

    /* 67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二章处己之道(8 )

    智力高超的人

    智力高超的人有能力对纯粹是“知识”、跟“意志”无关的事物抱有浓厚的
兴趣。不但如此,这类兴趣对他也是必须的。这可以让他生活于没有痛苦、十足
是神仙安居的境界中。于是我们见到两种景象——一般大众的生涯,全力地为个
人的微小利益,为所有的不幸,作长期无奈的争斗和努力。

    一旦这些目的达到,稍能返回自我,又为无法忍受的烦闷所包围,这时惟有
靠激情的野火才可以使自己再度振作;在另一边,我们见到智慧高超的人,他的
生命具有丰富的思想,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自身具备高贵的快乐源头,一旦能
摆脱俗务,便为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忙碌。他所需要的外界的激励,大多源于自
然的现象,对人生事物的思考,以及古今中外人的事功,这一切只有这类优异分
子才能充分欣赏、理解和同情。

    正因为有这类优异分子,那些伟人才真正地生活过,由于这类优异分子的存
在,那些伟人被看成是伟大的。对于那些伟人及其追随者,其他的人只是道听途
说,一知半解。当然,睿智人士的这一特点意味着他比其他人多一层需要,他需
要阅读、观察、研究、沉思、练习,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空闲时间。

    两个生命

    伏尔泰说得好:“没有真正的需要,就没有真正的乐趣。”自然、艺术和文
学具有不同的美丽,这些趣味之所以为那些人欣赏,而跟另一些人无缘,就是因
为前者有这些需要。把这些乐趣奉送给无此需要、也不会欣赏的人,好比期望白
发苍苍的老朽沉溺于热恋一般。具有这些天赋的人生活于两个生命之中,一个是
自身的生命,一个是睿智的生命。后一生命而且会逐渐被看作真实的生命,前一
生命只是当作导致睿智生命的手段而已。其他人则把这类肤浅、空虚而充满困难
的自下而上的自身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目的。智者会让睿智的生命获得优待:由于
洞察力的知识不断增长,睿智生命就像缓慢形成的艺术品一样,需要持之有恒、
长久的强烈感情,一种越来越完整的同一性。与这一生命相比,专注于达成自身
安乐的生命,纵然范围可以加宽,但绝对无法深刻化,它毕竟只是拙劣的表演。
然而,一般人把这类卑下的自下而上的自身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目的。

    可能的乐趣来源

    第一类是维持和满足“生命力”——诸如从食物、饮料、消化、休息和睡眠
所得来的乐趣。世界上有若干种族就以这些作为他们典型的民族性的乐趣。

    第二类是从“体力”得来的乐趣,包括步行、跑步、摔跤、跳舞、斗剑、骑
马,以及类似的体能活动,有的当作运动,有的成为军事生活或真实战争的一部
分。

    第三类是满足“感受力”或感性所得来的乐趣,包括观察、思考、体验、欣
赏诗文或音乐、学习新事物、阅读、静修、从事发明、搞哲学等等。

    大家都明白,我们所运用的能力越为高尚,它所给我们的乐趣就越大,因为
乐趣总是涉及我们如何运用能力,而“快乐”就在于“乐趣”不断地重复。在这
方面,感性所带来的乐趣,无疑会超过其他基本的两类。其他两类在牲畜中同样
地存在,甚至更为显著。让我们跟其他动物有所区别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感性。

    我们的智力包括感性的各种形式,充足的感性使我们能享有心智方面的乐趣,
即所谓“知性的乐趣”。感性越为充分,乐趣就越大。

    心境平静的来源

    不管友谊、爱情、婚姻是如何的亲密,一个人完全要靠自己照顾自己,大不
了可以向孩子求助。在业务上,或是在情谊方面,你与一般人越是不需要接触,
你的生活就越为理想。寂寞和独处固然有其各种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马上一
一感觉出来,至少我们能够看到它们的藏身所在;另一方面,与人交往就包藏着
阴险奸诈。在表面上我们可能获得愉快社交的消遣,带来的却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大祸害。年轻人应该很早接受训练以便能够独处,因为独处是快乐和心境平静的
一个来源。

    心灵的内在财富是真正的财富

    上天赋予充分智慧的人是最快乐的,所以主观因素比客观条件对我们的关系
更为密切。客观条件无论是哪种,对我们的作用都是间接的、次要的,而且必须
经由主观因素,才得着落——这一真理,鲁西安(Lucian)表达得最好:

    心灵的内在财富是真正的财富,

    其他一切都可能弊多于利。

    (《警言》第12章)

    具有内在财富的人,并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就能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之开
花结果,也就是他得以享用自己的财富。总之,他需要在一生中的每天每时,能
够保持“真我”。如果他有天分给全人类留下他的独特思想,那么只有一个准绳
决定他是否快乐——他能否充分发展他的才智,完成他的作品,其他都不重要。
因此,古今的伟大人物,都把不受打扰的闲暇,看作跟自身那么同样有价值。

    伟大的天分

    伟大的天分意味着一种性质很敏锐的活动,也就是对每一种痛苦都特别敏感
;而且,这种天分包含极为强烈的性情,观念范围大而生动,这就使得拥有者在
情绪上相应地表现那么强烈,其超出一般人的程度简直是无从比较的。

    在这世界上,能导致痛苦的事物,比之能产生快乐的事物,要多得多。天分
高的人,容易跟他人和他人的所作所为疏远。因为天分越高的人,所能发现他人
的天分就越少,他人喜欢的各种事物,他都觉得肤浅无趣,到处可以感觉到的
“补偿律”。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另外一个例子,这是我们时常听到的,那就是
:才智有限的人说到底是最为幸福的,说来也不无道理,虽然他的命运并不值得
羡慕。

    人类的需求

    幸福研究大师伊壁鸠鲁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三类。他的区分很精确。首先是自
然而必然的需求,例如食和衣。如果不能满足,便会导致痛苦,这类需求很容易
得到满足;第二类需求虽然合乎自然,但并不是必要的,例如满足我们的性欲。
我要补充的是,在戴奥基尼•;赖尔提斯的记述中,伊壁鸠鲁并没有说明是
满足哪些感官,因此我在这里所叙述的他的主张,比原文更为确定。这类需求比
较难于满足;第三类需求既非自然也非必要,这些需求包括奢侈、挥霍、讲究排
场和炫耀。这是没完没了的,非常难于满足。

    /* 68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二章处己之道(9 )

    财富的欲求界限

    要使用理性把我们对财富的欲求定出界限,纵然可以做到,但也是非常困难
的,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或确定的财产数字,能拿来满足每一个人。这数字永远
是相对的,只是在他“所求”和他“所得”之间维持一个比例。要衡量一个人的
幸福完全依靠他得到什么,而不同时知道他希望得到什么,就好比只知道一个分
子式的分子,不知道分母,而要想得出它的数值,只会徒劳无功。一个人若是对
某些东西无希求,决不会觉得有所缺失,没有那些东西,他照样快乐。另一人比
他多一百倍的财物,只要有一件他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便会苦不堪言。事实上,
在这方面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平线,他所期望的只是他觉得可能得到的。
在他的地平线之内的每一件东西,如果他认为有信心可以得到,他会快乐,其间
要是发生阻碍,他就会觉得痛苦。在他地平线之外的东西,对他没有影响。

    财富的支配

    人们爱财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钱财像永不疲乏的海神,人们不管有什
么意愿,一时间决定要什么,他总是能立刻变成什么。

    我奉劝大家对于所赚来或是继承的钱财,应该小心保存。这一话题,我认为
是值得讨论的。人在一生开始之际,若有一笔钱能让自己独立,也就是无须工作
而能生活舒适(即使是足够个人而非全家),其益处是无法估计的。贫困像瘟疫
一样,紧紧地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中,钱财能使人免于这一慢性病的侵害,它使我
们从自然命运的强迫劳动中解放出来。

    如果继承财产之人具有高度的智力,他又决心要从事跟赚钱不相配的事业,
这样的一笔遗产能达到最大的价值。人经由命运这么双重的赐赠,可以按天分而
生活,这样的人可以达到他人无法达到的成就,他的伟大作品可以促进大众的福
祉,给全人类增添光荣。另外有人可能会利用他的财富从事公益事业,这令人赞
佩。无数的人最终陷于贫穷,就是因为他们在有钱的时候,为了解除烦闷的压迫
感,大手花钱,以求得片刻的平静。

    适度的比较

    如果我们把自己在自己心目中的价值,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作一个适度的
比较,对于促进我们的幸福将会大有帮助。在另一方面,别人对我们若有认识,
则发生在他们的意识中,并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只是我们在他们眼中所呈
现的人物,以及我们的形象对他们所引起的思想。但是这些对于我们并不是直接
的和立即的存在,只是对我们具有间接的影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受到那些
印象的指导。即使是这样,那些看法和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也只在于它们对我们
“心目中的自我”具有修正的作用。

    幸福的因素

    幸福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健康,其次就是维持独立生活和免于忧患的能力。一
方是前述的那些基本因素,另一方是荣誉、排场、勋位和名声。这之间无从比较
或补偿,不管我们怎样重视后者。若需要牺牲后者换取前者,没有人会犹豫的。

    当我们见到人们全力争取某些事物,费尽千辛万苦,冒险犯难,无非是为了
让人刮目相看;当我们见到不但官职、头衔、勋章的猎取,就是财富甚至知识和
艺术修养的获得,都是为了赢获人们更大的尊重——这些难道不是确凿的凭据,
证明人类的愚蠢已悲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吗?把他人的意见给以过高的评价,是
各处的通病。这毛病可能根植于人性的本身,或是文明和一般社会制度所导致的
结果。但不管其来源如何,它对于我们所作所为的影响太大,对我们的幸福造成
莫大的障碍。

    人的幸福主要存在于心境平安和满足,因此,如果我们能把人性之中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