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

第14章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第14章

小说: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朝,也创立了一个短命王朝;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辟了一个时代。   (一)读书,不是发迹的唯一温床   袁世凯,河南人。中国近代自曾国藩以下,大人物多出生江南,袁世凯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   世人通常评价袁世凯是“不学有术”。   他不止在晚清政局中一柱擎天,还一手开创了民国的政治版图。历史曾经以他为分界线。他却因阻碍中国民主化进程而成为罪人。   他以孔武有力、深谋远虑的民族英雄的刚健姿态登上了大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但到谢幕的时候,他已经是“不惜以一己之私害及天下”的无耻政客的活标本了。但谁也不能替老袁的晚年遗憾和叹气,因为人生不能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我曾仔细观察过他的许多照片,试图从相貌上了解这个轰轰烈烈而又神秘的人物。他身材不高,壮实,头大,但据史载并没有读多少书。   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居然有如此惊人的作为?   袁世凯于清咸丰九年生于一个大家族。清末北方有捻军起义,袁家遂于项城县东北张营筑寨号为“袁寨”,练乡勇自保。袁世凯就出生于袁寨之中,似乎这是他将戎马一生的征兆。   据说,出生当天,恰好叔祖袁甲三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其父袁保中大喜,遂取名为“凯”,并按照“保世克家”的排行,命名“世凯”。这似乎也在预示着这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能搞军事的坯子。   他的家乡项城常常闹灾,当地民风彪悍,能打能抢的人备受尊重。   那时的小袁,不爱念书爱骑马,自小便彪悍。打架打累了才回家看几页书,而且他对八股文章实在不感兴趣。要是搁现代社会,这种孩子是极令父母老师头痛的,撒到社会上也极危险。别说以后当皇帝,就是村长也轮不上。   幸好袁家有背景。同治八年,世凯的养父袁保庆,调任到南京当江南盐巡道,有权又有钱。生父袁保中就带着袁世凯到南京“利益均沾”了。   那时,世凯不过十一二岁,由于自小迁徙四方,他比同龄人早熟。也就是说,别的孩子在读万卷书的时候,他在行万里路。   在南京,世凯可没闲着,一手抓武术,一手抓交际。我们都知道要做老大就得“仗义疏财”,仗义是虚的,疏财才是真的。别人凭什么都听你的,首先你要能领着大伙弄来钱,然后还得会分钱。据说,世凯从小就拿钱当王八蛋,挥霍得很,你借一百,我给你一千,听戏喝酒什么的更是抢着结账。所以,很快就拉拢起一批死党。   如果仅仅根据以上事例分析,世凯其人不过尔尔。   但是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特点——既有远大抱负又善于有目的地学习。世凯自小虽然轻视读书,却喜爱兵法,立志要学“万人敌”。常常对朋友说:“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他酷爱兵书,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有空儿就翻兵书。可见,世凯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读那些枯燥无味的书,征战杀伐的专业书,他还是爱读的。     
  袁世凯旧照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的同时,他又从袁保庆那里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袁保庆身为朝廷命官,数十年官场风习的磨炼,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悟很深。袁保庆常常把感悟教给这个义子。这些感悟颇为有趣,今日读来,也非常有意思,如:“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角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伶人所窃笑乎?”袁世凯后来于官场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早期教育。   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通常评价袁世凯的“不学而有术”其实是误解。袁的不学,是有所学有所不学,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学习。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   所以,他虽然读书并不用功,但是,才气却是有的。十三岁时袁世凯曾制联“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豪气无二,而文采尤过之,从中不难看出少年袁世凯的才华和抱负。   他为学不喜欢文章,仅仅为应试科举勉强学习了一点八股的技法。袁世凯的文章写得极度另类。也是在他十三四岁时,塾师命其作八股,恰巧其师与客人下围棋,袁世凯忽然来了灵感,挥笔疾书:   “道千乘之国,若著此局焉。夫著棋不厌诈也,治国亦不厌诈也。治国非为著棋乎?”   其师看毕,大惊失色。据说袁保庆在看过这篇八股后说:“这个孩子志向不小,苟不慎之,覆家灭门,也是可能的。”   稍大些,老师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要他撰写一篇八股文。袁世凯的八股文章从整体上看,糟糕得一塌糊涂,不过其中两段却的确让人惊叹: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能将僵化枯燥的八股文写得如此豪放,虽然不合体制,倒的确是很难得。   袁世凯既然胸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业,当然也希望自己有“传世之文”,所以也搞过一点文学。他的诗不计平仄,不讲对仗,一味以气势取胜。十五岁在南京时,袁世凯曾登雨花台,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他业余时间还组织过文社“丽泽山房”和“勿欺山屋”,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文艺生活。但终究不是这块料,“高考”失败后,一怒之下,烧毁了所有的复习资料,说大丈夫要效命疆场不应窝囊在教室里。终于,他带着几十个人跑到登州府,找到父亲的好友、一位叫吴长庆的“庆军”首领当了大兵。   当时天下越来越乱,他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使他终究还是以做事的才干取胜。这个人最厉害的就是乱局中取胜,越乱越成功。按老官场的标准,他也确实能力强,做地方官,搞外交,练兵,办洋务,没一样不成的,没一样不体面的,而且全是真功夫,不像北洋水师成了“银样蜡枪头”。后来,他甚至庆幸自己没有科举成功,否则,人间只是多了一个腐儒。     
  (二)紧盯紫禁城,做大事要有大靠山   老袁还是小袁的时候,就很会交朋友。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一个讲义气,豪爽而又有钱,简直天生就是朋友坯子的人。李寻欢也是这样的人。   最关键的是小袁不傻,而且精明过人。他不是什么人都交,只去拉拢那些潜力股,如徐世昌,这一点和胡雪岩很相像。也就是说,小袁的便宜很好占,但不是谁都能占。   但小李探花就不行了,他交朋友,只凭爱好,不重实利。搞政治的人,如同商人一般,得“重利轻别离”。所以,李寻欢辞官是对的,他干不了政治。   这对我们的启示也很明显,就是当你给人好处时,只给少数人,这叫激励,如果一人一份,那就是福利了。   从所知史料来看,袁世凯堪称政治强人。如果不把天下作为满足自己一己私利的工具,又有几人肯孜孜追求这无上的权力呢?   每个人的发迹,归根结底都是靠“关系”,靠人生路途上不同的“贵人”关照、提拔,这是很难否认的。甚至有人深有感触地说:“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看法。”关键人物的一念之差,可以成全你,令你花上几千块请客庆祝,也可以让你万念俱灰,深夜里默默流泪。   我们年少时往往张狂,认为自己今后一定无所不能,给自己开出巨额的期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理想越来越小,目标从大官大科学家大作家缩小成处长科长副研究员。这时就会认为自己当年可笑。其实没什么可笑的!年少时,涉世未深,坐井观天,纸上谈兵,自然就会认为自己可以一手擎天,能够一往无前,当人生历程渐行渐高,渐行渐远时,就明白了世界并非为你一人存在。要想成功,就要像在北京西单商场门口挤公交车一样,要站准位置,摆好姿势,要耐心等,用力挤,还要“稳准狠”,同时要正确认识插队现象。当你奋力挤上车后,往往发现有些人根本就不必和你竞争,他们有自己的小车,人家一溜烟似的把你甩得没影了。这时,你要摆正心态,不能像个愤怒青年一样地抱怨。   在挤车时,人们前后左右推拉拥搡,这时,要是有人拉你一把,你将何等地爽啊!同理可证,成功的诀窍就在于你怎么去寻找、去开发这些“关系”,让这些“关系”成为升迁的“助推器”。其实,成功者和庸碌无为者的关键区别也就在这里:成功者知道哪些人是真正值得他关注的“关键人物”,知道如何赢得这些关键人物的支持,使他们在自己身上“下注”——投资于自己的前程!   袁世凯,就是这样的人!他具有灵敏的政治嗅觉,他能迅速地捕捉各种权力关系中的潜在脉络,将这些脉络一丝一丝地往自己身上牵连,最后他自己可以安然躺在这千丝万缕的权力经纬中指点江山。且看他是如何编织这张网的。   女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专业一直是做饭洗衣,连个知县都当不成。可是大清就比较另类,女人当了实际掌权者。那时,紫禁城里的西太后,一边逗着八哥,一边说话。她说:“要教训教训洋人。”义和团就蜂拥至东交民巷。她说:“皇上该歇息了。”光绪就被炒了鱿鱼。这是顶级危险的政治人物的典型。她的危险之处就在于,身居高位,无治国之才,却极精于权术。在这样的官场生态环境下,我不禁为袁世凯捏了一把汗。谁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何况还是一只母老虎。但介于牛A与牛C之间的老袁,他就能玩得转。他与荣禄、奕劻先后两个军机领袖保持了亲密关系。
   其实,慈禧对袁是一直有顾虑的,荣禄曾经说过一句话:用袁,大清未必亡国;不用袁,大清肯定亡!袁世凯凭借他的势力与手腕,已经是尾大不掉的威胁了,大清既怀疑他,也离不开他,说白了,已经没辙了。而且,袁世凯向上爬的欲望是如此强烈,甚至敢于出格地扩大自己的人脉。按道德判断,袁世凯是吴长庆带出来的,他就应该忠于吴长庆,可是老吴在淮军系统里虽资历老,但慢慢落后于另一个老大——李鸿章,这时袁就渐渐冷落吴长庆,而热心追随李鸿章。以袁世凯的头脑,他当然看得出吴长庆是没办法和李鸿章抗衡的,靠老吴这棵枯树,是乘不到多少凉的。所以,袁早在朝鲜的时候就想尽办法结交李鸿章,一回国,就去汇报工作。   以后,在很多重要关头,袁世凯都毫不犹豫地在各种权力靠山之间转移活动,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这般举动是由他对政治权力的欲望所决定的,换句话说,这是他的活动原则。但这样的原则在张謇这样看重“一仆不事二主”的人来说就是背叛吴长庆,是反水,是二五仔。于是,书生意气的状元张謇纠集老吴的几名部下,写了一封致袁的绝交信。而袁世凯没有作答。可见,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同的,没必要争论辩白了。不久,张謇就去专心地搞公司了,没有继续玩政治。   十年后,两人重聚了,这时候的袁世凯已经不是当年的袁世凯,张謇也不再是当年的张謇了。中国的政治改变了他们性情中很多本来最率真的东西,使他们抛弃纯洁,融入职场。这是他们的幸,抑或不幸?很难说清了。   袁世凯告诉我们:在造假的时候,千万不要假设上司是蠢驴。也许他真的很愚蠢,但万一他忽然聪明起来,那么你一辈子的机会说不定就一把输光了,至少在他手里不可能翻身了。     
  (三)生活中的枭雄本色   清末官场有“三屠”之说:“士屠”张之洞,因他奏废科举,断了士子做官之路;“官屠”岑春煊,因他在广东大整吏制,导致无数人丢官弃爵;袁世凯则是“民屠”,这主要指的是他任山东巡抚时,在境内大肆杀剿义和团拳民,以致民间流传歌谣曰“杀了袁鼋蛋,我们好吃饭”,可见其杀戮之烈。   袁世凯戎装像袁世凯第一次杀人是在外国动的手。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他随军进驻朝鲜平乱。当时袁世凯年仅二十三岁,军中职务是营务帮办,属于不入品的下级军官,因在兵船达到朝鲜抢滩登陆时表现英勇,被授权负责督察军纪。清军到了附属国难免骄横,一伙士兵公然抢劫朝鲜百姓财物,被当地族长告到统领吴长庆处,吴长庆又羞又怒,当即传令召袁世凯责问,不料袁世凯直接提了七颗人头进帐面见,称此七人抢劫民财,已按军纪当众斩首。于是族长拜服天朝军威,清兵也被此强悍手段震慑,一时军纪肃然。   强悍是强悍,可这样展现他的形象,未免单薄了。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袁枭雄吧,这也算文中插播的一点愉快的小片花。   根据后代的回忆,袁世凯是从不用手绢的。但对于穿着却比较讲究,不用说在公共场合,就是在家里吃饭,也要穿得整整齐齐,可见他的军人做派。可他并不讲究个人卫生。他的饭量很大,每天早上六时半要吃一大碗鸡丝汤面,而且吃面的速度很快,一大碗汤面,只需几分钟就风扫残云地吃个精光。这般狼吞虎咽的劲儿,常常使得他那嘴唇、胡子和整齐的衣服沾满了汤汁,而对这不甚雅观的污迹,袁世凯从不动手,总是由他的姨太太们用沾湿的手巾帮他擦拭干净。冬天,他的每顿饭必备一个火锅。他舀汤时常常把鼻涕掉进锅里,为此他女儿总是在他喝汤之前,先舀出一碗来单吃。倘若是遇着鼻涕流出的时候左右无人,袁世凯就用衣袖一擦而过,从不用手绢。粗旷的枭雄本色立显纸上,这是张之洞等书生出身的大臣们断然不会的。   他有轻微风寒症,到了冬天穿得很多。上身是绒小褂、厚驼绒坎肩、厚毛线衣、皮小袄,外套一件黑色皮呢制服。下穿绒裤、厚毛裤,脚蹬一双黑色短筒皮靴。居仁堂内烧有暖气,他全身裹得严严实实,一遇上吃东西就满头大汗。夏天炎热,袁世凯更是大汗淋漓。居仁堂虽有高级澡堂,但他却从不“光临”,而是让姨太太们给他通体擦擦了事。袁世凯的习惯是一年只洗一次澡,即每年除夕洗一次。   袁世凯的好色也为人们非议,大抵权力欲强烈的人,性欲也往往强烈,老袁一生娶了一妻九妾。元配于氏,是河南一个财主的女儿,不识字,也不大懂得旧礼节。袁世凯不喜欢她,生了长子袁克定后,就不再与她同居,只把她作为主妇看待。到袁世凯接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场面大了,这位元配夫人就更加不能胜任“第一夫人”这一角色了。有一次新年袁世凯接见各国公使,第一夫人自然要陪同接见。忽有某国公使走到这位夫人面前,要和她行握手礼,她当时不明所以,大为惊慌,嗯的一声,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弄得那位公使十分尴尬。从此,袁世凯嫌她上不得台盘,只把她作为一个牌位看待。   大姨太太沈氏,是苏州名妓。袁世凯在21岁的时候,由于科举无望,不得不辗转北京、南京、上海求出路,一无所获,不料却在烟花柳巷中寻到了一位红颜知己。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