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国崛起-德国 >

第8章

大国崛起-德国-第8章

小说: 大国崛起-德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不同,威廉决不把他的士兵出租,因为他认为士兵对王国来说是无价的财富。他因此被人们称为“士兵王”。
  威廉是个沉迷于军队的人,当他的儿子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他打算用军队的方式来管理小王子,他安排了一张时间表,从诵读祈祷文到锻
  炼身体,无所不包。威廉对王子的老师说,“我不希望菲特烈脑子里有无用的玩意。只能教他现代的德意志历史,政治经济学,军事策略,数
  学,德语和法语。他不需要学习任何16世纪以前的历史,之后的也仅仅是德意志的日耳曼历史。不准教他拉丁语,绝对不需要!”
  于是小王子很小就穿着朴素的小军服,一个人睡在一张小床上,稍大一点还要陪父王巡视军营,旁听军事会议,有时就在烟雾弥漫的大会
  议室里一直呆到深夜。
  可是偏偏这位王子情感丰富,跟他的母亲索菲亚王后(汉诺威王室公主,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姐姐)一样,喜欢艺术,爱吹长笛、读小说还有
  舞蹈,讨厌炮火和军营。为此,威廉大发雷霆,指责妻子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懦夫和花花公子,在无用的消遣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不能专注于
  “男子汉的事业”。他还挥舞着手杖到处追打王子的老师。
  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18岁时,王子实在受不了了,在好友卡特的帮助下,他想逃 
  到自己的舅舅——英国国王那里去,但是两个年轻人的小把戏瞒不过威廉的眼睛,于是德国历史有名的一幕上演了。
  1730年11月6日清晨,在库斯特林要塞的一间牢房里,一个看守粗暴地叫醒王子,并强迫他站在窗户旁边观看血腥的一幕,在要塞的空地上
  ,卡特跪在那里,随着一声令下,刀斧手手起刀落,卡特人头落地,王子面无人色。
  被关了18个月后,王子向父亲屈服,服从父亲的命令。而威廉命令他从基层干起,以了解王国的运转。王子的表现令国王满意,于是这次
  他得到一个军团,而王子也的确精心研究战略战术,也许他依然不喜欢这些东西,但得承认他具有军事天赋,而他在所喜欢的音乐上的才华就
  比较普通了。
  王子再次让父亲满意,威廉为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公主,但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美丽故事没有发生,虽然公主仰慕王子的才华,眷恋着他,
  但王子却并不喜欢她,两人一生都没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情感上,两人一生痛苦,他们没有孩子。以至于腓特烈的姐姐每次到无忧宫来看
  他,都说“这里简直就是修道院,而你自己就是修道院院长。”而菲特烈则只能一笑了之。
  这一婚姻唯一让王子满意的是,威廉允许他在莱茵斯贝格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王子部分地获得了自由,他小心翼翼地操心国事之余,开
  始组织舞会、音乐会、戏剧,研究文学和哲学。但这次威廉没说什么,因为国王相信王子不会“误入歧途”,威廉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
  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死而无憾”。
  威廉是一个让整个欧洲王室感到好笑而又迷惑不解的人物,这个国王用全部力量建立起一支8。3万人的庞大军队,但却像一个老妈妈约束儿
  女一样,不让他们出去惹事,威廉很少使用这些军队为王国谋取地盘和利益。在维也纳的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宫里,经常拿他做笑料,说他“一
  直舞刀弄枪,却从不扣动扳机”,威廉的普鲁士在欧洲政治棋局上还只是一个二流的小角色。
  威廉在普鲁士历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赋予这个国家强烈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两点使这个国家蕴含着危险的力量,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意识到。其实也并不是威廉不想有作为,在他粗鲁武夫的外表下,有一颗精细的

  心,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长于内政,在外交和战术上却没什么天赋,一旦调动大军向他国开战,一定会毁了自己辛辛苦苦
  建立起来的基业。所以他一直在建设,在训练,却把建功立业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子孙。他曾经自嘲自己在欧洲只是一个“边角料诸侯”,但
  就是这个“边角料诸侯”培养出了一只“普鲁士雄狮”。
  2、国王头衔是一种光荣的苦役。
  王子登上了王座,加冕成为菲特烈二世,然而他这个国王当得不很情愿。后来,一位大臣恭维他的功绩,菲特烈回答说“您不了解我,当
  国王实在不是我的愿望,音乐家或是诗人才是我的追求。”
  腓特烈一生没有子女,生活简单,自嘲是“欧洲最寒酸”的君主。他的全部精力用于建设国家和军队,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缝隙中拓展
  疆域。
  他以德意志特有的严谨履行一个国王的责任,虽然对他而言,“国王头衔是一种光荣的苦役”。但刚一上台他就表现出了不逊于乃父的才干。
  菲特烈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约束军队,不得扰民,禁止强征青年入伍,在军事学院不许虐待新生,他还把父亲的高个子卫队遣散,因为他
  认为军队是富有效率的战斗单位,不需要装点门面。他开设公共粮仓,降低食品价格,成立贸易工业部,促进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他 
  延续父辈政策,吸引新教徒进入普鲁士。他允许新闻出版界享有更多的自由,他希望人们认为普鲁士是一个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威廉的高压下解脱出来的普鲁士人民欢呼这一崭新时代的来临,但人们没想到,最先来临的是战争。
  在菲特烈登上王位的同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领袖查尔斯六世驾崩,他的女儿特蕾西亚继位,消息传来,菲特
  烈直觉地感到机会来了,他不顾大多数大臣的反对,以女性没有继承权为借口出兵奥地利,他的目标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西里西亚,这一
  举动很大胆,但并非不可行,因为特蕾西亚的女性身份,使欧洲很多国家找到了干涉德意志内政的机会,菲特烈利用这种心理,与法国结成盟
  国,解除后顾之忧。
  但是菲特烈的动机并不那么单纯,28岁的青春热血在他身上沸腾,在他写给好友的一封信中说:“我正处于血气方刚之年,我追求荣誉。
  我的朋友,我不向你隐瞒。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在一种神秘本能的推动下。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彪柄青史!这是多么大的满足啊!它
  引诱我去做一切。”
  因为菲特烈的动机不纯,引起后人对他的批评,但必须承认他选择的时机还是合适的,他进行的外交铺垫也很到位,而且他手里还握着父
  亲训练出的虎狼之师。于是没有任何悬念,菲特烈一举成功,占领西里西亚。但战场上残酷的厮杀与鲜血横飞的场面,让第一次见识的菲特烈
  受惊不小,他对一位将军说:“战火让我感到头晕目眩,我把指挥权交给你,我现在需要休息一下。”
  西里西亚当地居民多为新教徒,对普鲁士有认同感,而天主教徒知道他对宗教的宽容态度,也并不反对他的统治。在各国的压力下,特蕾
  西亚只得承认菲特烈的统治。
  但是这场战争并没结束,三年后,特蕾西亚缓过劲来,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她决定夺回西里西亚。此时普鲁士处于下风,国库空虚,军队
  疲惫,而法国盟友被英国人牵制。欧洲王室普遍认为普鲁士输定了,但菲特烈的精彩演出让欧洲王室第一次估计普鲁士的力量。
  菲特烈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1745年6月4日,当奥地利与萨克森联军打算伏击普鲁士军队时,腓特烈当机立断,打破传统战争规则,派骑兵向山上的奥萨联军侧翼发起
  攻击,彻底打乱对方的作战计划,经过一天苦战,普鲁士胜利。
  两天后,奥萨联军整军再战,以两倍之众猛攻普军,菲特烈再次袭击对方侧翼,获得胜利。奥地利无法承受这一系列惨重的失败,只得求

  和。普奥签订德累斯顿条约,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而菲特烈则同意选举特蕾西亚的丈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一条约让普鲁士的疆域和人口一下增长了30%,而且西里西亚比普鲁士任何地方都富饶。
  菲特烈的表现让整个欧洲大跌眼镜,打算看他笑话的欧洲国家开始重新估量菲特烈和他那令人生畏的军队,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周边国家没人愿意看到在欧洲腹地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强大的战争机器,欧洲的政坛暗流涌动,各国的政客和外交使节们窃窃私语。
  不过此时的菲特烈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当他带领大军凯旋回柏林的时候,兴高采烈的市民突然高呼“菲特烈大帝万岁”,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喊出来的,但无疑菲特烈的胜利令他在民众中享有了崇高的威望,而这个称号还将响彻欧洲上空。
  这一仗让菲特烈得到了十一年休养生息的机会,以继续推动他的改革大计。他普及义务教育,成立柏林科学院,设立科学奖学金,对各种发明进行奖励。据一位普鲁士作家记载:“国王的钱柜好像就摆在市场上和道路旁等着,谁一有什么发明,就付给报酬。”
  这种对教育和创新异乎寻常的重视,被德意志民族顽强地继承下来。教育像宗教一般得到国人的膜拜。许多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就在这片土
  壤中培育出来。
  他采取一切手段大力发展经济,把普鲁士搞成一块近代气息甚浓的绿洲。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税收,发展军事力量,其用意按菲特烈
  的话说:“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
  此外,菲特烈还第一次开放了普鲁士的言论出版自由,打破了新闻禁忌,甚至允许柏林的书店里公开展出丑化他的漫画;他说“我和我的人
  民达成了协议,我干我想干的事,而人民则说他们想说的话。”
  菲特烈的政策很合当时启蒙运动领袖们的口味,伏尔泰致函菲特烈:“相信我,真正好的国王就是像你这样的国王。他们教育自身,了解
  人类,热爱真理,并且憎恶迫害和迷信。”
  1750年夏,伏尔泰给菲特烈登基十周年献上了一份礼物:他决定定居于普鲁士。腓特烈和伏尔泰仿佛一对密友,两人经常彻夜长谈,共同
  欣赏音乐、参加宴会,伏尔泰为王室编写各种书籍,还顺便帮助菲特烈提高散文写作水平。
  不过两人的蜜月不长,伏尔泰认为菲特烈还不够开明,他说:“这里绝对没有信息来源,有的只是大量的刺刀。”而菲特烈则认为伏尔泰
  太书生气,他毫不留情地大骂伏尔泰,命令刽子手焚烧伏尔泰的书,甚至指控他盗窃自己的诗集。
  但此后两人又恢复了友谊,也许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那个时代,真正杰出、值得对话的人并不太多,毕竟高处不胜寒。两个人像两只刺猬
  一样小心翼翼地重新靠近对方,生怕伤了自己和对方。但此后两人的交往非常理性,给予彼此应有的尊敬。菲特烈视伏尔泰为导师,他说:“
  能生活在伏尔泰世纪是一种幸福”。而伏尔泰在临终前也一再说,再也没有人像菲特烈大帝那样尊重哲学和文学了。
  从两人的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出,菲特烈的反应过于强烈,就好像一个自尊心被伤害的少年一样任性。不过这也反映出这位“普鲁士伟人”
  跟他的德意志同胞一样有着矛盾的性格。他自封为“哲学家国王”,作为文人和艺术家的时候,他情感脆弱,有时数月不见部长们,执着于内
  心的忧郁,能够理解并贯彻某些启蒙思想。他只有在无忧宫中的音乐厅,才能无拘无束地找回自己的心,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写了300首长
  笛曲,虽然多系模仿之作,他曾经一夜一夜地吹奏自己的作品。
  可是作为一个国王,他又有着强烈的统治欲,他对部属明确表示:“我是主宰”,他直接处理大量的文件,只有他自己才能作出决定,从
  外交措辞(虽然他的语言上的功力很差,不管是法语还是德语)到军装的材料都得他说了算。他对所有的下属都不放心,他认为99%的文职官员

  都是“贼”,他让官僚互相监视,委派几个官员办同一件事,整个国家都处于他的绝对掌握之中。
  菲特烈对军队的训练与他的父亲一样,他也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军队,赋予军人特殊的社会地位。正如18世纪末,法国米拉波伯爵就说过一
  句至今仍被反复引用的名言:“别的国家都拥有一支军队,而在普鲁士却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但为了防止影响经济的发展,他把王室80%的收入投入军队,尽量不从国家财政克扣,这样就不会对国家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菲特烈从实战出发,对军队的作战方式和兵种构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还写出了一部军事专
  著,《军事教典》,被奉为西方军事经典,对拿破仑及以后西方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他提出了那条著名的军事法则:“战争中的一
  条永远的公理是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尽量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这条铁律是他从许多次血战中提炼出来,并使他从胜利
  走向胜利。
  3、我将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1756年,菲特烈因为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变得忧心重重,奥地利在整军经武,特蕾西亚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奥地利军队的强大,我将不惜
  卖掉我的最后一条裙子!”该国首相公开声称夺回西里西亚,俄国在东边虎视眈眈,为此,菲特烈与英国签署协定,却不料将法国盟友推入了
  奥地利的怀抱。
  欧洲列强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普鲁士在卧榻之旁崛起,三个欧洲强国法、俄、奥联合对付普鲁士,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也站在奥地利一
  边。普鲁士面对着几乎整个欧洲,它必须为生存而战斗了,而这场战斗长达7年。
  “让我的敌人骂我是一个侵略者,这是小事,但却不能让整个欧洲先联合起来对付我的国家。”菲特烈对他的姐姐曾这样说道,他决定先
  下手为强。
  菲特烈作为军事统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智慧和经验。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理解战争的精髓,他穿着最朴素的士兵制服和自己的战士
  呆在一起,他用军人的自豪感来激励士气。在鲁腾会战中,他对部队说:“ 一旦战斗打响,我下令出击后,如果骑兵中有谁在冲锋中踌躇不前
  ,战斗结束后我得叫他滚下马鞍,充任后备部队。如果战斗打响后步兵中有谁表现犹豫不决,甚至胆怯得提不起军刀,我就叫人撕去他军服上
  的花饰。先生们,再见!用不了多久,我们要么在胜利中相会,要么就此永别!”。
  险恶的形势要求他必须做出最精确的指挥,甚至做出看似不可能的冒险计划,这要求完美的指挥和坚决执行命令的军队融为一体,菲特烈
  和他的军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以至于拿破仑赞叹说:“除非有菲特烈的精神,否则这种菲特烈式的行动毫无用处。”
  菲特烈要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哪怕前进一步就是死亡也决不后退半步。但他并不是嗜血的魔君。他说,“如果毫无理由地让士兵流
  血,这是非人道的屠杀。”
  有一次,菲特烈问一个逃兵:“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