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 >

第4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4章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篇诗作《麦布女王》(1813)写进了他参加爱尔兰斗争的体验。

  1814年6月,雪莱访问了他心仪已久的英国著名思想家葛德汶,葛德汶的《社会正义论》坚决主张废除各种形式的人为的等级差别,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人的平等关系,在思想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雪莱把葛德汶奉为良师益友,也与他亡妻、著名女奴运动者玛丽·活斯顿克莱夫特遗下的女儿玛丽成了朋友。他们相爱,于1814年7月私奔,6周后回到英国。在社会舆论压力下,雪莱与玛丽于1816年5月再到瑞士。在日内瓦,雪莱与拜伦相遇,两人彼此投合。9月份,雪莱回到英国,年底,海里蔼投河自杀后不久,他与玛丽正式结婚。雪莱的婚变在上流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报刊对他进行攻击,法院判决剥夺他对儿子的监护权,他不得不于1818年3月12日,最后一次离开他的祖国,去了意大利。在去意大利前,诗人创作了《伊斯兰的起义》等重要作品。而他主要作品大多写于意大利时期。在意大利,他与拜伦频繁交往,共同讨论创作和政治问题。雪莱钦佩拜伦的豪放诗才,但婉惜他忧郁、怀疑、悲观的人生态度。在《朱理安与马达罗》(1818)中说拜伦过于自尊,过于注视自由的光辉而“使他雄鹰般的精神盲目了”。他创作诗剧《解放了的普洛米修斯》、悲剧《钦契》和许多优秀的政治诗、抒情诗。还有为希腊人民斗争鼓励而作的抒情诗剧《海拉斯》(1822)、为悼念济慈而作的挽诗

  《阿都内伊斯》。

  1822年6月,雪莱与友人驾船去迎接另一位朋友亨特,在7月8日归途上,船遇到风暴沉没,10天后,雪莱的遗体才被冲到岸边。拜伦等朋友们悲伤地为这位刚刚走到人生第三十个年头的天才诗人举行了葬礼。

  雪莱早期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长诗《麦布女王》(1813)写于 18岁,21岁时出版。出版人怕受迫害,要求诗人自费印刷,但还是遭到了被判4个月监禁的处罚。《麦尔女王》是15世纪英国民间传说中仙女们的女王,她用仙法携带少女伊昂珊的灵魂遨游天地,纵览古今,评说人间。东方、西方世界的古代遗迹都历历在目:帕尔麦拉的宫殿、埃及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庙宇、雅典、斯巴达、罗马的建筑和艺术,诗人从中看到隐藏在辉煌背面的人民的牺牲。现实生活更是充满惊人的苦难,成为“封建野蛮和不完美的文明的混合物”。诗人谴责与人权作对的帝王君主,以上帝名义营私的教士,睥睨一切的金钱势力,用幻想去描绘光明美好的未来:“未来的世界不再是地狱,而是爱情,自由,健康。人类通过理智、科学和道德完善而获得新生”。这首长诗以梦幻和寓言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社会观点,艺术上较为粗糙肤浅。

  《伊斯兰的起义》(1817)是首12章的长诗,原名《莱昂与西丝娜》,副标题是《黄金城的革命》或《十九世纪的一个幻梦》。诗的开头是激荡风云中鹰与蛇的博斗。自由之蛇被鹰击落海中,一位仙女救起它并为它治好了伤,蛇又重新战斗。情节在这以后便转移到伊斯兰的黄金城,由于暴君的统治,昔日的黄金国土沦为人民辗转呻吟的苦难之地。一对情侣、勇敢的自由战士莱昂和西丝娜,号召并领导人民推翻暴君。莱昂把启蒙和纯洁心灵作为斗争途径,对敌人的宽容却导致暴君卷土重来。莱昂与西丝娜被烧死,后来在仙女的帮助下又复活,相会在自由之庙。雪莱在自序中说他“要在读者的心中燃起对自由和正义的高贵热情,对善的信念和希望”,诗篇充溢法国大革命的战斗精神。诗中用了许多象征、寓意的手法,但与《麦布女王》相比,诗的说教成分有所减少。

  著名诗剧《普罗米修斯》(1819)创作于意大利时期,被看作是雪莱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的心爱之作。根据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是巨人伊阿珀托斯和女神克吕墨涅的儿子,他曾协助宙斯争得天帝的宝座。他窃取天火给人类,受到天帝的惩罚,被绑在高加索的岩石上,白天秃鹰啄食他的肝脏,夜晚肝脏又复生,痛苦无休无止。但是普罗米修斯掌握了天帝的一个秘密——即他与海上女神忒提斯结婚所生的孩子会推翻他,他不肯泄露这个秘密,忍受了3000年的苦难。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采用此神话故事写了悲剧三部曲,留存于世的只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余两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盗火者普罗米修斯》都已失传。但根据留传的著作和断片残句,故事的结局是普罗米修斯与天帝妥协。雪莱取材于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但他在序言中说:“我对这样软弱的结局——即人类的保卫者和人类的压迫者之间的妥协——感觉嫌弃”。他赋予诗剧新的意义。普罗米修斯被缚在岩石上,他不妥协,也不悲泣。天帝朱庇特 (宙斯的拉丁文名)派神使麦鸠利和复仇女神来逼问预言,他坚守秘密,深信未来的胜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力量的代表来描写,他体现了道德和精神的完美,不为神仙们“声色的欢乐”所诱惑,也不为恶鬼们的威胁所恐吓,挺身而出拯救人类,朱庇特则代表暴君和人民的压迫者,他“把信仰、法律、爱全部抛弃”。“拿了恐怖、怨艾和绝望/去酬报他们 (人民)的顶礼、祈祷和赞美,/艰苦的劳动以及大规模伤心的牺牲”。诗人认为宇宙是不断运动的,暴力和压迫会带来怨恨和反抗,到第三幕,除恶之神来到,朱庇特被打入地狱,普罗米修斯获得释放,“人类从此不再有皇权统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类从此一律平等,/没有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区别/也不再需要畏怕、崇拜、分别高低;/每个人就是管理他自己的皇帝;/每个人都是公平、温柔和聪明”。诗剧第4幕全是有韵的歌唱,人类宇宙一片欢欣景象。雪莱把原剧高加索的背景扩展到宇宙、天空地府人间、太阳月亮星星、太平洋都尽收笔底,想象丰富,抒情性强。

  无韵诗剧《钦契》(1819)力图表现“悲惨的现实”,悲剧取材于意大利史藉中记载的16世纪一桩耸人听闻的弑父案。富有罗马贵族钦契一生纵欲邪恶,他以巨额钱财贿赂教皇,得以逃脱处罚。他的暴虐和淫邪发展到自己的家中,侮辱妻子,害死儿子,甚至强奸女儿。女儿贝特丽采求助政府和教会遭失败,就与继母、兄弟一起设计雇杀手杀死钦契,受到教会的残酷迫害,被判处死刑。雪莱把家庭悲剧写成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表现反对世俗和教会的暴政、热爱自由的思想,肯定复仇和不妥协的精神。贝特丽采用暴力手段弑父,是忍无可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反抗,是受迫害者的正义的斗争,因此,这个既温柔又勇敢的姑娘至死既不认为自己有罪,也不后悔自己的举动。从《麦布女王》到《钦契》,诗人经历了依靠道德改善到依靠正义的暴力争取社会平等的政治观点的演化。剧中充满激情,创造了戏剧性场景,成为唯一可以上演的诗剧。

  雪莱始终是个充满政治热情的诗人。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8万群众集会抗议政府的“谷物法”,政府派骑兵镇压,死伤400多人,造成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曼斯特大屠杀”。诗人采用寓言的形式,创作了《暴政的假面游行》 (1819)。诗人在梦中看见一些酷肖反动政府内阁人员的寓意人物:“谋杀”、“诈骗”、“虚伪”等组成游行队伍,为首的是“暴政”,额上刻着“我乃上帝、人王、法律”,他们受到国王、教士、银行家的欢迎,但遭到“自由”的抵抗。人群听见声音,号召英国的儿女们为自己的权利而战:“起来吧,像睡醒的狮子!结成不可征服的人群,/快摆脱你们身上的锁链,/像把睡眼时滴在身上的露珠摇掉,/你们人多,他们身少”。《给英国人的歌》、《一九一九年的英国》、《自由》、《自由颂》和《政治的伟大》,都是写于1819—1820年间的优秀的政治诗,表现诗人对社会不平的愤慨,呼吁人民起来争取平等自由和正义:“英国人,为什么为那些/蹂躏你们的贵族们耕种,/为什么辛辛苦苦地为那些暴君/织造华美的长袍?/……种庄稼,别让那暴君收割,/创造财富,别让骗子们积累;/做长袍,别让那懒汉们穿,制造武器,要拿来保护自己。”他这些正义的诗句在宪章运动中广为传诵。

  雪莱描写自然和爱情的抒情诗尤为突出。他深受泛神论影响,否认超自然的造物主,认为神存在于自然万物中,崇拜自然,把自然看作自己的力量。他的自然诗,没有拜伦式的忧郁,华兹华斯的感伤,而是乐观热烈;没有他自己长诗中的说教,但保有深刻的哲学和政治意义。《西风颂》是英国名诗,诗的前3节赞美西风扫荡落叶,传播种子、驱散乱云、放释雷电、激荡大海的力量,它摧枯拉朽、催发新生。后两节,诗人倾诉自己的情:“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吹向宇宙,/像扫走落叶,去促成新生!/凭我这首诗为你作符咒。/把我的话散布给全人类,就像从炉子里吹出火花!/通过我的口,吹起预言的号角,/去唤醒沉睡的大地!/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能很远么!”诗以三行联韵体写成,押韵式为ada,bcb,cdc……,绵绵不绝,与阵阵西风相应,每章末尾以双韵句结束,层次分明,气势磅礴。 《云》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精确的描写能力。他描绘云无穷的变幻,把自然看作是永恒不灭的力量。《致云雀》感奋于直冲云霄的云雀在歌声。《含羞草》相信爱与美并不随花草凋零。雪莱的爱情诗感情热烈而崇高,他把对异性的爱与对光明、幸福、和谐的追求联系在一起;“我奉献的不能叫爱情,/它只算得是崇拜;/连上天对它都肯垂青,/想你该不致见外?/还有如飞蛾向往星天,暗夜想拥抱天明,/怎能不让悲惨的尘寰,/对遥远的事物倾心?”(《给——》)。 《爱的哲学》、《给珍妮:一个邀请》、《心之灵》、《有个词说得太滥》等,都为爱情名诗。

  《诗辩》(1821)是雪莱著名的文艺论文,集中代表着诗人的美学和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他针对皮科克《诗的四个时期》一书里提出的诗已过时的观点,对诗的发生、发展史进行研究,对当代诗歌状况进行分析,(后一部分未完成)。他认为诗歌有重大认识价值,在人类社会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把诗人称为世界的立法者或先知,把莎士比亚、但丁、弥尔顿等诗人看作“最高级的哲学家”。他受唯心义哲学很大影响,对直觉、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作了探讨。他的诗论代表了积极倾向的浪漫主义美学观点。

  3、咏美的“夜莺’济慈

  雪莱在他的挽诗《阿都内伊斯》里把济慈比做古典神话中的美少年阿都尼斯,为爱与美之神维纳斯所钟爱。确实,这位浪漫主义天才诗人在他 25岁的生命里,始终热情地讴歌美,留下了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

  约翰·济慈(1795—1821)出生于伦敦。父亲经营马车行,生意兴隆。济慈8岁时进入恩菲尔德一所私立学校读书,校长的儿子克拉克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引导他广泛阅读荷马、斯宾塞等人的文学作品。1804年,济慈的父亲不幸坠马身亡,母亲再嫁后又婚姻破裂,损失了许多家财。母亲病倒后,外祖母委托保护人经营济慈弟兄的财产,保护人从中克扣,致使孩子们生活窘困,济慈15岁辍学,到艾德芒顿给一个外科医生当了4年学徒,又到一家医院实习了两年,在1816年取得助理医师职称。这期间,济慈仍然保持对文学浓烈的兴趣。在克拉克鼓励下,他开始摹仿斯宾塞的诗歌进行创作。1815年2月,济慈结识了激进的政论家、诗人李·亨特,受到他很大影响。5月份,他在亨特编的 《检察者》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十四行诗《孤独》。经亨特介绍,他与雪莱、哈兹列特、兰姆等浪漫主义诗人、散文家来往。1816年11月,济慈弃医从文。

  1817年,济慈的第一部诗集出版,收入他在1813—1817年间写的诗歌,大多数诗歌带有较明显的摹仿痕迹,但也有佳作,如《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蟋蟀与蚱蜢》、《睡眠与诗》等,初次显露了他的才华。紧接着,诗人又开始创作长诗《恩底弥翁》,于1818年出版。长诗受到保守刊物的恶意攻击,他们不满济慈与亨特等进步文人的交往,把他归入“伦敦佬诗派”,剥薄地讥讽他的诗才,就像数年前攻击初涉文坛的拜伦一样。这一年是济慈充满不幸和痛苦的一个,手足情深的弟弟乔治经商失败破产,汤姆染上肺结核。济慈在病榻旁照料弟弟几个月,但仍然看着死神夺走19岁的弟弟而无能为力。他与18岁的范妮·布朗相爱,但因为健康和经济原因,婚姻无缘缔结。在种种不幸的打击下,济慈努力写作,1818——1820年初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完成了长诗《伊莎贝拉、《圣爱格尼斯之夜》、《拉米亚》和《许佩里翁》的两章,写了《夜莺》、《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等著名短诗和优秀的抒情诗《无情的美人》等。

  在护理弟弟期间已染病的济慈,到1820年病情恶化,不得不停止写诗,于9月间遵照医嘱去意大利疗养。但是他终于没有敌过病魔,在1821在2月23日逝世于罗马。

  济慈的抒情诗素有很高声誉。这位生性敏感的诗人在他短短5年的创作生涯中。致力于美的意境、形象、韵律的创造。他挚爱自然,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中驰娉想象,进入更高的境界。在 《我踮脚站立在小山上》中,诗人深深陶醉于自然美景中,描写花卉林泉,又揉入希腊神话故事。《呵,在夏日的黄昏》描绘夕阳西沉是壮观的画面,对照现实的污浊,诗人“多愿意远远地、远远抛下/一切卑微的念头,暂时摆脱/小小的顾虑,好随处去寻觅/芬芳的野景,自然的秀丽,/把我的心灵骗入一刻欢乐”。济慈热爱古典美,十四行诗《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是他早期诗作中最重要的一首诗,表达阅读荷马史诗时的惊喜感受和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景仰。他的一系列颂诗是他抒情中最好的,都表现美丽的自然、美妙的艺术世界与丑陋的现实的对照。《夜莺颂》是诗人最著名的颂诗之一,诗人听到夜莺歌唱,想在陶醉中忘怀苦闷的现实:“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而“瘫痪”有几根白发在摇摆;/在这里,稍一思索就充满了/忧伤和灰眼的绝望,/而‘美’保持不住明眸光彩,/新生的爱情流不到明天就枯凋”。诗人的想象随鸟飞翔,希望“悄然离开尘寰,和你(夜莺)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希腊古瓮颂》与《夜莺颂》齐名。诗人看到希腊古瓮上刻画的动人画面:一组是结婚仪式,一组是祭神游行,青年追逐着少女,他们的恋情和美貌永不消逝,那听不见的笛声在想象中分外甜美:“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美就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诗人在惊叹古希腊艺术的伟大和不朽的同时,思索艺术与人生真谛的关系,提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著名思想。《秋颂》以赞美的心情描写秋天生气勃勃的精美画面,眼观秋景,耳听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