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宜顺为先。四七汤半帖。加桑白皮杏仁五味子人参阿胶各半钱。
有嗽血痰。与食俱出者。此盖饮食失节。致肝气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浊道。肺清道
清浊相干。宜二陈汤。加木香、杏仁、细辛、枳壳各半钱。
有饮冷热酒。或饮冷水。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菀饮。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
因病
劳久嗽者。其证寒热往来。或浊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
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补肺汤半帖。加杏仁、贝母、款冬花、阿胶、百合各半钱。煎去
渣。调钟乳粉。咽痛者。更加桔梗半钱。热甚者。更加秦艽半钱。呕者。去地黄。加半夏如
其数。气急者。加灵砂丹。或三炒丹。
经年累月久嗽不已。服药不瘥。余无他证。却与劳嗽不同。宜三拗汤。仍佐以青金丹。
脾胃如常。饮食不妨者。加味人参清肺汤。参粟汤。有暴嗽。服药不效者。或教之进
生料
鹿茸丸。大菟丝子丸方愈。此乃肾虚所致。有本有标。却不可以暴嗽为疑。遽补之非。然所
以易愈者。亦觉之早故也。
嗽而有血。见诸血门。嗽血证。
时行嗽。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气急。状如伤冷热。连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两日
即轻
记壬午秋。满城有此病。继时甲午年夏秋之交。此病又自南而北。得免者少。并呼为虾蟆
瘟。用参苏饮。加细辛半钱。
卷之六·诸嗽门
哮喘
属性: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
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并于前嗽药中。加桑白皮。则续
加仍吞养正丹。间进青金丹。风寒喘嗽。宜九宝汤。若干喘不嗽。不分久远近发。宜苏子
降气汤。或神秘汤。吞养正丹。重则四磨饮。或六磨饮。吞灵砂丹。或应梦观音散。吞养正
丹。尤宜。
喘而服药不效者。利导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气自急。有二证。须用分别。有外邪迫肺。而气急者。病初得。气不急。必兼外
证。
此谓之喘。若用耗气除邪之药。则元气愈脱。而气愈上奔矣。宜于虚损门气急痰证求之。气
急。而膈间更有刺痛处。宜分气饮。治嗽与喘。用五味为多。但五味有南有北。生津止渴。
润肺益肾。治劳嗽者。宜用北五味若风邪在肺。宜用南五味。不若二者兼用。
卷之六·诸嗽门
呕吐
属性:(附恶心)
呕与吐之辨。已于伤寒论之。然证亦不一。有寒呕。有热呕。气呕。痰呕、吐食呕、吐
血、
吐蛔、恶心、干呕。除热呕吐血外。近世呕吐二字。皆通用。然却无甚利害。理亦自不妨。
并小半夏茯苓汤。或二陈汤。或理中汤。多加生姜煎。生姜呕中之圣药。大痛色如青菜叶者
死。
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汤加
枳实
半钱。不效。则温中汤。甚则附子理中汤。或丁附汤。并须冷服。盖冷遇冷则相入。庶不吐
出。有痰饮。粥药到口即吐。人皆谓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气结在咽膈之间。宜先以姜苏汤
下灵砂丹。俟药可进。则以顺气之药继之。
外有吐泻及痢疾。或腹冷痛。进热剂太骤。以致呕逆。宜二陈汤。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钱
甚
则入沉香少许。寒、热、气、食、痰、血六呕。外有漏气走哺。漏气者。上焦热。食必先吐
而后下。汗出身。胃热走哺者。下焦热。气逆不续。大小便不通。呕吐不禁。
热呕。见诸伤门。伤寒呕吐证。凡进热药愈增者。当于寒呕中求。热呕宜二陈汤。加黄
连一
钱气呕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饮食而然。宜二陈
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或吴茱萸汤。不效。则丁沉透膈汤。及五膈宽中汤。
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食不节而生。大概治以理中为先。二陈汤。加
枳实一钱。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汤或导痰汤。
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发。俗谓之冷痫。或服新法半夏汤。或抓脾汤。外有热痰而呕
者。
宜小半夏茯苓汤。加竹茹如钱大。若呕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逆闷。谓之痰厥。宜姜附汤。
以生附代熟附。
吐蛔。乃胃寒所生。经云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则吐蛔。成蛔厥。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
粒。
槟榔半钱。吞乌梅丸。恶心干呕。欲吐不吐。心下映漾。人如畏舡。宜大半夏汤。或小半夏
茯苓汤。或理中汤。治中汤。皆可用。呕吐。诸药不效当借镇重之药。以坠其逆气。宜姜苏
汤下灵砂丹。须百粒作一服。俟药得效。却以养正丹。半硫丸导之。呕吐。津液既去。其口
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为热。
又有呕吐。诸药不效。又别无前项痰气等证。乃蛔在胸膈作呕。见药则动。动则不纳药
药
出而蛔不出。虽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药。或于治呕药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见椒。则头
伏故也。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加丁香。到口即吐。后去干姜。只参附。加丁木二香煎
更磨入沉香。药立吐定。盖虚痰气凝结。丁附既温。佐以沉木香则通。干姜白术则泥耳。
卷之六·诸嗽门
吐血
属性:(见血门)
卷之六·诸嗽门
停饮伏痰
属性:饮凡有六。悬溢交痰留伏。痰饮。特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久。未
有不
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譬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
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无是理也。
凡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为晕、心嘈、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
、为
壅闭。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如水冷。皆饮食所致。此即如水之壅。有瘀浊臭秽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并宜苏子降气汤。导痰
汤各半帖。和煎。或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木香各半钱。吞五套丸。或以五套丸料。根据分两
作饮子煎服。尤好。平居皆无他事。只有痰数口。或清或坚。宜二陈汤小半夏茯苓汤。痰多
间进青州白丸子。和来复丹服。来白丸如和以八神来复丹。即名青神丸。此非特治痰饮。
尤甚疗喘、嗽、呕、吐逆、翻胃。若服药未效者。二生汤。加木香半钱。若顽涎随气逆上
不为药解。当自下部利之宜五膈宽中散。加半夏半钱。吞破饮丸。仍佐以半硫丸。恐大便复
秘。饮利不尽。半硫丸当常服。若大便先不因药自利。及老人虚人。当利其小便。宜小半夏
茯苓汤。改用赤苓而倍之。或导痰汤。加猪苓半钱。
痰饮晕眩。及成饮厥者。宜别加木香二生汤吞青州白丸子和灵砂丹名青令丹或吞养正丹
半
硫丸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疼。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
姜黄各半钱。
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牵掣。妄言作名。且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有
卒然
昏闷。口眼 斜。似中而实非中。四肢战曳。身如浮云。似虚而实非虚。皆痰饮所为也。又
有肾虚寒。不能摄水。致邪水溢上。故作痰饮。宜八味丸。
卷之六·诸嗽门
翻胃
属性:翻胃之病。所以重于呕吐者。呕吐食入即吐。翻胃则或一日半日食复翻上。不化如故。
腹中
非不欲食。不肯留。胃气不温。不能消食。食既不消。不为糟粕。而入大肠。必随气逆上。
从口而出。故翻胃人胸膈多为冷气所痞。二陈汤。加丁香十粒。枳壳半钱。或治中汤。加枳
壳砂仁各半钱。半夏一钱。入米与生姜同煎。
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钱。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
若胸膈痞甚而翻。宜谷神嘉禾散。生附一钱。或丁沉透膈汤。五膈宽中散。加生附一钱
仍
以来复丹。升降其阴阳。通其隧道。半硫丸。亦可通之。隧道久不通。名结肠翻胃。半硫丸
尤宜。百药无效。势危笃者。宜桂香。青金散以坠之。一法用胡椒一味。醋浸之。晒干。醋
浸不计遍数。愈多愈好。碾末醋糊为丸。淡醋汤下十丸。加至三四十丸。
卷之六·诸嗽门
不喜食
属性:脾运食而传于肺。脾气不足。故不喜食。宜启脾丸。煮朴丸。若脾虚而不进食者。当实
脾。
宜鹿茸橘皮煎丸。若脾冷甚而不进食者。理中汤。未效。附子理中汤。加砂仁半钱。或丁香
煮散。心肾虚。致脾气不足以运者。鹿茸橘皮煎丸。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者也。
卷之六·诸嗽门
噫气吞酸
属性:吞酸者。宿食所为。故曰中脘有饮。嘈有宿食。则酸。噫气吞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
亦
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皆饮食伤。兼中脘所致。生料平胃
散。加神曲麦 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
卷之六·诸嗽门
咳逆
属性:胃实即噫。胃虚即哕。逆者。胃中虚。膈上热也。咳逆为病。古为之哕。近为之呃。乃
胃寒
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此证最危。间有热呃。已见伤寒证。其有他病发呃者。皆属寒。宜
用半夏一两。生姜两半。水一碗。煎半碗热服。或用丁香十粒。柿蒂十个。切碎。白水盏半
煎。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各半钱。半夏一钱。不效。更加丁香十粒。
亦有无病。偶然致呃。此缘气逆而生。重者或经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汤。加枳实半夏
汤。
或用煎汤。泡萝卜子。研取汁。调木香调气散。乘热服。逆气用之。最佳。若胃中寒甚。呃
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以及附子粳米汤。增炒川椒丁香。每
服各二十三粒。
卷之七·寒热门
疟寒热
属性:疟证不一。其名亦殊。初得之。病热正炽。一二发间。未宜遽截。不问寒热多少。且用
清脾
饮。草果饮。或二陈汤。加草果半钱。或生料平胃散。加草果半钱。前胡半钱。亦有非疟非
劳等疾。而自成寒热。乃是痰饮为之。不可不审。去痰行饮。则愈。
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常自畏风。宜草果饮。或养胃汤。
每服
加川芎草果各半钱。热少者。进取微汗寒多者宜快脾汤。或养胃汤。每服加草果半钱。服药
后寒仍多者。养胃汤。每服加熟附官桂各半钱。独寒者尤宜。不效。则七枣汤。热多者。宜
驱疟饮。或参苏饮。每服加草果半钱。大热不除。宜小柴胡汤。渴甚。则佐以五苓散。入辰
砂少许。独热无寒。宜小柴胡汤。热虽剧不甚渴者。于本方加桂四分。热多而脾气怯者。柴
朴汤。寒热俱等者。常服。宜如上项二陈汤。平胃散。加料之法。发日进柴胡桂姜汤。候可
截则截之。有独热。用清脾饮效者。内烦增参作一钱重。然恐非特可治独热也。食疟。乃是
饮食伤脾得之。
或疟已成。而犹不忌口。或寒热正作时。吃食。其人噫气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
散。每服加草果半钱。砂仁半钱。仍佐以红丸子。七香散。
暑疟。其人面垢口渴。虽热已退后。无事之时。亦常有汗。宜养胃汤一帖。香薷饮一帖
和
匀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饮。间进辰砂五苓散。不问未发。其人呕吐痰食俱出
宜多进二陈汤。每服草果加之半钱。又恐伏暑蕴结为痰。宜消暑丸。更于暑疟中求之。有
四五发已后。应诸证。并可截疟丹。未愈再进。
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进四
兽饮
间山甲丸。疟愈后调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参茯苓各半钱。或用四君子汤。加陈皮
一钱半。即异功散。
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然伤寒寒
热如
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疼。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发烦热。劳倦
咳嗽。久乃成寒热。与正疟自不同。诸病皆有寒热。如失血痰饮。 瘕积聚。小肠 气。风
寒
暑湿。食伤发劳。劳瘵。疮毒。香港脚。已各见本门。其余不能尽举。应有不如发疟之传为寒
热
者。须问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热。则随病施治。寒热发作有期者。疟也无期者。诸病也。
近世因寒热发作。见其指甲青黑。遂名曰沙。或戛或挑。或灌以油茶。且禁其服药。此
病即是南方瘴气。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正宜所治。岂有病而无药哉。
卷之七·寒热门
独寒
属性:有寒而未即为热者。或寒一二日后。方热。有寒而终于无热者。惟伤寒有此为多。他证
亦或有之。当随证施治。
有虚常自畏寒。或觉冷在骨肉间。或冷从下起。经旬积月。宜以果附为君治之。
卷之七·寒热门
独热
属性:三消。诸失血后。蓐劳久痢诸虚后。发热者。皆非美证。有当直攻其发者。有不当专治
其热者。因他病而发为热者也。当随证用药中。加入退热药。
外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患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
血虚
阴不济阳。宜润补之。参苏饮二分。四物汤一分和匀。名茯苓补心汤。候热稍减。继以养
荣汤。十全大补汤。
又有服金石辛热者。甘草乌豆汤下。火邪者。艾汤下。饮食者。干姜汤下。炙爆者。枳
壳甘草汤下。
卷之七·寒热门
潮热
属性:(附虚烦)
潮热有二。有实而潮热者。有虚而潮热者。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
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潮热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 然睡卧不着。此皆气
盛。所谓实而潮热者也。轻宜参苏饮。重则小柴胡汤。
若潮热而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 羸。虽病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
虚证。宜茯苓补心汤。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病后欠调理者。八珍散主之。
有潮热似虚。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服补药不效者。此乃饮证随气而潮。故热随饮而亦
潮。宜于伤饮中寻药。
诸汗并霍乱吐泻后。应有渗泄。而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者。皆能虚烦。以阴血不足以济
阳。
阳气偏胜。故虚热而烦。宜参苏饮。去苏倍参。加麦门冬半钱。烦而渴者。独味人参汤。加
以小便不利者。春泽阳。加以心经热而躁者。辰砂五苓散。烦而呕。不喜食者。橘皮汤。烦
而睡。不宁者。温胆汤。大烦身热甚者。竹叶石膏汤。血虚生烦见前诸证者。茯苓补心汤。
外有一得病时节。即恶寒身不疼。头不痛。但烦热者。亦名虚烦。内外俱不可攻之。必遂损
竭。宜参苏饮。去苏倍参。或更加石膏半钱。不愈者。竹叶石膏汤。兼有上项证候者。于前
药选用。其人虚甚。不宜专用凉剂者。茯苓补心汤。
卷之八·大小腑门
小便多
属性:小便多者。乃下元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宜菟丝子丸八味丸。玄兔丹。生料鹿茸
丸。
有人每日从早至午前。定尿四次。一日之间。又自无事。此肾虚所致。亦由脾肾泄。早
泄而晚愈。次日又复然者也。
若小便常急。遍数虽多。而所出常少。放了复急。不涩痛。却非淋证。亦有小便毕。少
顷忽
再出些小者。多因自忍尿。或忍尿行房事而然。宜生料五苓散。减泽泻之半。加阿胶一钱。
吞八味丸。此丸须用五味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