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之衄。误发其汗。为阴之衄。二者大不同也。又云阳盛阴虚。汗之则死。
恶寒。阴阳皆有之。太阳经伤寒。病在表。故恶寒。少阳半在表半在里。亦微恶寒。阳
明在里。本不恶寒。阳明或恶寒者。与太阳合病。未可下。宜小柴胡汤。
三阴。惟少阴经有恶寒之证。太阴厥阴皆不恶寒然少阴恶寒。又有二证。发于少阴者。
无热
而恶寒。宜温之属。理中汤、四逆汤。少阴无热恶寒。似与前太阳经未即热一条相似。所谓
寒未即热者。为太阳证具而未热耳。此之无热恶寒。盖无太阳头痛等证知为少阴也。阳气传
入少阴者。或恶寒而倦。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属大柴胡汤。
若太阳得汗后。大恶寒者。表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表虚恶寒。而筋惕肉 者。真武
汤。外有太阴自利不渴。厥阴下利厥逆。俱或恶寒。太阴宜理中汤
厥阴宜四逆汤
前既言二阴不恶寒。今又言或恶寒。要知太阴厥阴。皆不恶寒者。此阳传阴者也。三阴皆
能恶寒者。阴入阴者也。特在少阴为多耳。皆恶寒有二证。三阳合病。皆恶寒者。必口中不
仁。口燥舌干也。少阴病皆恶寒者。必口中和也。以此别之。合病白虎汤。少阴附子汤。(
仲景云。有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与此理同。)
身体痛。阳证病在太阳。阴证病在少阴厥阴。在太阳宜汗。于前本经求药。自利而身体
痛。
无热证者。为阴病也。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或加官桂。如
其
数。若发汗后身大痛不止。宜小建中汤。和其荣卫。加以筋惕肉 者。真武汤。外有阴毒身
疼。如被杖。与中湿风湿等证。皆能身体痛重。活人书载之。以详兹不复述。
自汗九证。备见活人书。但少阴不得有汗。而或反自汗出以阳气衰少。无以固阴液。故
汗不
当出而出。宜真武汤。阳明病法多汗而或反无汗。如虫行皮中状者。以病患久虚。津液竭不
能为汗。宜用黄 建中汤。得津液既和。而阳明证仍在。徐用小柴胡汤。若太阳发汗多。遂
漏不止。其人恶风。宜桂枝汤。加熟附子一钱。漏汗而筋惕肉 。身欲振振擗地者。真武汤
外有头汗数证。引饮。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已见前发黄证。胸胁微痛。但头汗出、往来
寒热心烦者。小柴胡汤。心下紧满。无大热。但头有汗。此名为水结胸。以头汗别水结证。
小半夏茯苓汤。内加苓倍半夏。
白胎。舌上微白者。未可便为热证。必胎白而浓。其上如刺焦裂破纹。摸之略无小润
甚
成黑胎。方为热极。加以下证。悉具。无表里证。方可用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亦有病属阴
证。下利清谷。阳气客于上焦。烦躁引饮。舌胎如前证。或鼻烟煤。欲去衣被。不可误以为
阳。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冷服。
阴阳之病。皆能发厥。故有阳厥。有阴厥。皆病之深也。二厥惟阳厥易误。当问其初得
病如
何。若初得病。头不痛。四肢逆冷。足多挛卧。而恶寒或汗。自引衣盖覆。或不渴。或利清
谷。或小便自调。人多惺惺而静此寒厥也。是为阴中之阴。宜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若初得病
头痛身热。外别有阳证。至五六日方发厥。其人虽厥。或畏热或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
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多昏愦者此热厥也是为阴中之阳宜白虎汤。或大承气汤。热厥。虽手足冷
而指甲暖不若寒厥。并指甲俱冷此辨阴阳要法也。
近有阳病。自腰以上极热。两脚常冷。盖三阴脉。上不至头、故头不疼。三阳脉。下不
至足故足冷也。
咽喉痛。有阴阳二证。面赤。身发斑如锦。睡脓血而咽喉痛者。此阳毒证。宜阳毒升麻
汤。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喉痛者。此少阴证。宜通脉四逆汤。于中加桔梗一钱。
又有非是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旬月方发。先咽痛而次下利。宜半夏桂甘汤。谓之
肾伤
寒(此证人罕知。)亦有初得病。头痛发热。无阳毒少阴诸证。而咽喉自痛者。此因感冒后。
顿浓衣被。或用蛮法。服生姜热酒即卧。遂成上壅。或先有壅热。欲取凉快。致为外邪所袭
既有风寒又有热壅。宜参苏饮倍桔梗加木香半钱。或消风百解散。或败毒散。或五积散。
败毒散。各半帖。名交加散。
腹肚满痛。有阴阳之别。腹痛属里。正太阳经腹不痛。少阳有胸胁痛而无腹痛。若有阳
明腹
满急而痛此为里实。宜大柴胡汤。小承气汤。此总论三阳经。阳中之阴。三阴下利清谷。而
又腹痛者。里寒故也。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阳气传太阴经。腹满而痛。其证有二。有实痛。
有虚痛。肠鸣泄利而痛者。虚痛也。此独论太阴经。阴中之阳。小建中汤即桂枝加芍药汤。
但桂有浓薄耳。不瘥则小柴胡汤。去芩加芍药如数。腹满大便秘。按之痛者。实痛也。桂枝
汤加大黄一钱。此之虚痛实痛。乃是以阳邪渐消为虚。阳气正大为实。又阳气传少阴。六七
日。腹胀满。不大便者当下。宜大承气汤。痞结胸。皆误下所致。按之胸膈石硬而痛。小结
胸也不按自痛者。大结胸也。心下满而不痛者。痞也。恶寒身热。病发于阳。未有下证而反
下之。则为结胸。恶寒无热病发于阴。不当下而反下之。则为痞。二证之中。又各分阴阳。
痞结胸皆应下。表未解尚恶寒者。且宜解表。用桔梗枳壳汤。和桂枝汤各半帖煎。如表已解
则可用小陷胸汤。以攻小结胸。大陷胸汤以攻大结胸。或先宜用桔梗枳壳汤。不效则用大
小陷胸汤。此大小结胸。乃为热结。其人必烦躁渴。心中懊 。(仲景云结胸证。脉尚浮。
未全结也。宜桂枝汤。)
又有寒实结胸。虽痛而无烦躁等证。此因下后虚逆。寒气独结。宜理中汤加枳实半钱茯
苓一钱。或枳实理中丸。(寒实结胸。仲景用三白散。)
又有水结胸。无大热证。头微汗出。宜小半夏茯苓汤。如寒痞。则用理中汤加枳实半钱
茯苓
一钱。或枳实理中丸。阳痞时有热证者。先用桔梗枳壳汤。次用黄连泻心汤。虽有热而复恶
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
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痞而有阴阳杂证。半夏泻心汤。痞而渴。饮水即吐者。五苓散。亦
有不因误下而自痞者。审在何经。且当治本经病痞。甚则攻其痞。
大结胸为阳。然亦有阴结。用理中热剂。痞则为阴。亦有阳痞。用三黄凉剂。此盖随阴
阳变
通。不可执也。喘嗽有阴阳。太阳经喘嗽。略于前本经言之。详见嗽门。少阳有嗽无喘。有
喘非少阳也。其见少阳证而嗽者。宜小柴胡汤。加北五味六分。干姜四分。阳明有喘。无嗽
有
嗽非正阳明也。其阳明证喘有潮热者。宜大承气汤。阴证喘。惟少阴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
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真武汤去芍药。加北五味干姜各半钱、细辛三钱。此阴中之
阴。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咳。四逆汤加北五味干姜各半钱。下利呕渴。身烦不
得眠而咳嗽者。猪苓汤。此阴中之阳。诸阴喘促。最为危证。反阴丹。
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言出无伦。常对
空独
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繁、语虽谬而谆谆重复不自已。年老之人、遇事则谇语不休
以阳气虚故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隔
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热烦渴而妄言者。乃里实之谵语也。小便
如
常。大便洞下。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乃阴隔阳之谵语也。里实宜下。调胃承气汤。
热躁甚而妄言不休大渴喜冷。宜理中汤。阴隔阳。宜温胆汤。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又有不
系正阳明。似困非困。间时有一二声谵语者。当随证施治。
外有已得汗。身和而言妄者。此是汗出后。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阳非阴者宜小柴
胡汤
和建中汤各半帖。和荣卫。通津液。若阳传入阴。自利。手足厥逆。语或错乱。此虽已自
利。其中必燥屎。犹当下之。阴中之阳。宜调胃承气汤。瘀血在里。大便黑。小便利。小腹
痛。其人如狂。谵语者。桃核承气汤。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隔断。此热入血室。其血必结。
亦能谵语。宜小柴胡汤。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多于梦寐中。不觉失声如魇。此不系谵语
郑声。宜温胆汤。去竹茹、入人参半钱。或用六君子汤。
多寐四证。风湿多寐。见活人书。不可更发汗。宜败毒散。属阳经。
久不得寐。一旦欲寐。别无余病。此为阴阳和而愈也。若少阴得病。但欲寝者。急投四
逆汤。外有狐惑。忽忽喜寐。当于活人书求之。
小便难。须别阴阳。经云。阴虚则小便难。然阴虚则阳必凑之。于小便故难。而其色
赤黄者。为阳所凑。中有热也。是阴血虚。不足以胜阳气。则阳盛而便难。宜五苓散加滑石
末。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而小便难
者。是阳气虚。不足以固阴液。则液干而便难。宜桂枝汤。加熟附子一钱。或更加茯苓。又
有阳明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身黄。小便难。潮热而哕者。小柴胡汤。
加茯苓一钱。经云。日晡所发潮热者。胃家实也。此属阳明当下证。然亦有每
至脯时发热。五更复退。而大便自利。用姜附辛热剂而愈。岂可以日晡潮热。遽谓之阳遽谓
之实。要须以他证参之。愚曾治患人沈其姓之子。乃所亲见而亲试者也。
三阳有头痛。三阴无头痛。此论古矣。然阴间有头痛。厥阴循喉咙之后。与督脉会于颠
阳
间不头痛。似非正法。曾治邻叟范家。身热、头略不痛。进小柴胡汤八服才愈。亦不可不知
诸病已解。无别证。但头疼者。连须葱白生姜煎汤。若发汗太过。致头疼甚者。宜小建中
汤加芎一钱。
阳病能食。阴病不能食。热则消谷善饥。阴证能食。为欲愈以阳气复也。然犹不可多与
之食
恐脾气尚怯。不能消化。阳病不节食。则增病。愈后多食。则病复生。古谓之食复。今谓
之发哺。以谷气多。则助阳气。稼穑作甘。辛甘辛发散为阳也。所以病后虚寒一证。先贤以
为慎谷则愈。
伤寒治法。阳有此证。阴亦有此证。似阳而阴。似阴而阳。最难分别。毫厘之差。千里
之谬
前之所述虑。正及此。故逐条辨论。其如阴毒、阳毒、风温、湿温、温疫、温疟、吐血
、
吐蛔、发斑、两感、百合、狐惑、阴阳易、毒心气包络、当并遵南阳活人书。用药何在。具
陈况治伤寒大纲。不出阴阳。举其纲。则虽节目纤悉。有未能尽。不妨于活人书参考。胃中
冷必吐蛔。吐蛔人能皆知为阴也。然亦有阳证吐蛔者。盖胃中空虚。既无谷气。故蛔上而求
食。至咽而吐。又看别证如何。不可专以胃冷为说。曾记一人。阳黄吐蛔。又大发斑。阳毒
证。口疮咽痛。吐蛔。皆以冷剂取效。非亦有阳证矣。伤寒先犯太阳。以次而传。此特言其
概耳。然耳中变证不一。有发于阳。既少阴受之者。有夹食伤寒。食动脾。脾太阴之经。初
得病。即腹满痛者亦有不循经而入。如初得病。径犯阳明之类不皆始于太阳也。亦有首尾止
在一经。不传他经。亦有止传一二经而止者。不必尽传诸经也。至如病之逾越。不可泥于次
序。当随证施治。所以伤寒得外证为多。仲景云。日数虽多。有表证者。犹宜汗日数虽少。
有里证者。即宜下。
上论。少阳居阳明之次。此以五行生克论。若谓阳主生。则水生木太阳膀胱阳水合传之
少
阳胆木。兼太阳在表。少阳表里之间。阳明在里。自外渐入内。次第正当如此。果如伤寒论
中所
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岂可第二日病在里。而第三日方半表半里者乎。愚固
不能辄反其说。然于心终所未安。
伤寒六日。或七日。若一手有脉。若两手俱无此欲成候也。宜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
汤。此合病之剂。
阳明下证已具。其人喘嗽。或微恶寒。为太阳阳明。或往来寒热。为少阳阳明。于阳明
证中而有太阳少阳证未罢。此非正阳明也。慎未可遽下。所以古注阳明有三。常须识此。
有伤寒杂病。有伤寒正病。伤寒杂病者。难以正病治。如病患证状不一。有冷有热。阴
阳显
在目前。当就其中大节先治。徐治其余证。然亦不可用独热独寒之剂。又如呕渴烦热。进小
柴胡汤。呕渴烦热者止。而下利不休。以小柴胡汤为非。则呕渴烦热不应止。以为是。则下
利不应见。吐利厥逆。进附姜汤。吐利厥逆止者。而热渴谵语。昏不知人。以姜附为非。则
吐利厥逆不应止。以为是。则热渴谵语不应见。此亦伤寒杂病。虽无前项冷热二证。显然并
见之迹。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潜伏其间。未即发见。用药一偏。此衰彼盛。医者当病有
可疑之处。能反复体认。无致举一废一则尽善矣。
伤寒有坏病者。缘已发汗吐下。仍不解。为坏病。如或病中、又感寒热异气。若重感于
寒。
则先热后寒。而为温疟。重感于风。则四肢不收。头疼身热。常自汗出而为风温。重感温热
则身发斑。为病最重。而为温毒。至此则经候传变。无复纪纲。皆名坏伤寒。当活人书中
本病而治之。
伤寒要紧处。在分表里。而为汗下。有病患自汗自下者。有医用药汗之下之者。中间节
目颇
多。汗药宜早下药宜迟。此亦大纲之论耳。且如失血家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如此等类
岂宜遽用表剂。当徐徐解散。
苟或不当汗而强汗。则津液耗竭。变生百病。因兹夭伤。岂可一以汗药宜早为说。阳
明汗
出而多。宜急下少阴下利而渴。宜急下。厥阴舌卷囊缩。宜急下。如此等证。当速用利下之
剂。苟或当下而不下。则热毒转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疗。岂可一以下药宜迟为说。
又发汗法。但欲遍身 不欲如淋漓。下之法。进一服后。如人行十里许未通。方进次
服。
已通之后。服不必尽剂。伤寒用药。不可轻易解表。虽当用麻黄桂枝。亦且先用芎芷朴术。
如和解散。芎芷香苏饮加苍术之类。攻里虽当用大承气。大柴胡。且先用小承气。小柴胡。
又阴证虽合用四逆汤。且用理中汤。欲用真武汤。且用三白汤。庶不失古人重敌之意。若证
候已危。不可失机。勿拘此说。
伤寒有阴证而头或疼。未有正阳证而头略不疼者。有阴证而反发热。未有正阳证而身不
热者。有阴证而或小便自赤。未有正阳证而小便不赤者。此当正法也。
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
则是
正伤寒。初感用药。与前项太阳证亦同。今病患往往恶言伤寒。不知轻则为感。重则为伤。
又重则为中。有其病而讳其名。甚为无义。特以俗呼为大病。故讳言之耳。
曾人发热畏寒。身疼头痛。医谓太阳证。以五积散表之。六日后。发渴谵语。大便自得
病
竟不通。用小柴胡汤。继以大柴胡汤。得利后。忽四肢逆冷。舌卷囊缩。气息喘急。面里睡
卧。用真武汤。利不止。而病如故。遂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方得利止。手足稍温。当夜
帖然。次日忽又发热。谵语口渴。小便赤痛。又经六七日。大便仍复不通。再用润肠丸。通
得大便。而诸证不减。后来只用温胆汤。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