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泄止后服椒术丸。
x椒术丸x
苍术(二两) 蜀椒(一两去目炒)
上为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温水下。一法。恶痢久不愈者。加桂。
如小儿病。丸如黍
米大。
治泻痢脓血。乃至脱肛。x地榆芍药汤x
苍术(一两) 地榆(二两) 卷柏(三两) 芍药(三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一大盏半。煎至一半温服清。病退药止。
五泄伤寒。乃分三节。初说暴,次说中。后说久泄。
此说在难经二十二难。是三节内包十五法。初以暴药。中以的对证药。后疾得中也。末治久泄法。仲景论
厥阴经治法是也。
治久泄法。先进缩煎小续命汤。是发其汗。使邪气不能从外侵于内。然后治其痢。秋冬间下痢风。吐论中
加减浓朴丸大效。
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
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x浓朴汤x主之。
浓朴(姜制五两) 白术(五两) 半夏(二两) 枳实(一两炒) 陈皮(去白二两) 甘草(三两炙)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实秘者物也。虚秘者
气也。
x平胃丸x 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和中消痰去湿。及浓肠胃。
进饮食。
浓朴(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陈皮(八钱去白) 木香(一钱) 生半夏(汤洗一两) 槟榔(二钱半)
枳实(五分) 甘草(三钱炙)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或温水送下。
卷中
心痛论第二十
属性:论曰。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
其脉洪大。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
铃子散。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有大实心中痛者。因食受时气。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滞闷。心胸
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 本汤去其余邪。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
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当急救之。是知
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当用x金铃子散。x
金铃子 玄胡(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大实心痛。x煮黄丸。x
雄黄(一两研) 巴豆(五钱去皮生用研细入雄黄末)
上再研二味。白面二两同和。再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丸。煮一二十
沸。涝入冷浆水沉冷。一时服二丸。一日二十四丸,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送下。此治胁下 癖痛如神。
治大实心痛。大便已利。宜x 本汤x。彻其毒也。
本(半两) 苍术(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清。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宜x术附汤。x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细切一两) 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为粗末。入附子令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入生姜五
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此药又治风湿相搏。身重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者。不知食
味。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治男子妇人心经中热。搐如痫病状。宜服妙香丸。
风痫者。煎羌活为引。下妙香丸。血痫当归汤引下。
刺心痛诸穴于后。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刺足少阴。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溺难。刺足厥阴。
心痛短气。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穴刺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则已。
按经三法
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刺京骨昆仑。不已刺合谷。
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刺大都太白二穴。
心痛如锥刺。乃脾心痛也。刺然谷太溪。
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休息。乃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益痛甚者。其色不变。此肺心痛也。刺鱼际太渊。宣通气行。无所凝滞。则病
愈也。
太溪穴足少阴肾经土也。为 。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此泻热厥心痛。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亦可泻热厥心痛。
卷下
咳嗽论第二十一
属性: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
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
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
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
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
皆令人咳。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
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
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饮
自除。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浓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
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
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蜜煎生姜汤 蜜煎橘皮汤 烧生姜胡桃
此三者皆治无痰而嗽者。当辛甘润其肺故也。如但用青陈皮药。皆当去白。本草云。陈皮味辛。理上气。
去痰气滞塞。青皮味苦。理下气。二味俱用散三焦之气也。故圣济云。陈皮去痰。
穣不除即生痰。麻黄发汗。节不去而止汗。
治风痰热咳嗽。其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躁怒。水煮金花丸。
南星 半夏(各二两生用) 天麻(五钱) 雄黄(二钱) 白面(三两) 寒水石(一两烧存性)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浆水沸。下药煮令浮为度。漉出淡浆水浸。另用生姜汤下。
或通圣加半夏。及局方中川芎丸防风丸。皆可用也。
x小黄丸x 治热痰咳嗽。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宜小黄丸。
南星(汤洗) 半夏(洗各一两) 黄芩(一两半)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后姜汤下。及小柴胡汤中加半夏亦可。
x白术丸x 治痰湿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宜白术丸。
南星 半夏(俱汤洗各一两) 白术(一两半)
上为细末。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用。
x玉粉丸x 治气痰咳嗽。脉涩面白。上喘气促。洒淅恶寒。愁不乐。宜服之。
南星 半夏(俱洗各一两) 官桂(去皮一两)
上为细末。薄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及局方中防己丸亦可。玉粉丸加减在后。
心下痞者。加枳实五钱。身热甚者。加黄连五钱。体重者。加茯苓一两。气上逆者。加苦葶苈五钱。气促者。
加人参桔梗各五钱。浮肿者。加郁李仁杏仁各五钱。大便秘者。加大黄五钱。
x双玉散x 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
治痰x千缗汤x
半夏(生末一两) 大皂角(去皮子半两 )
上同于绢袋中盛之。用水三升。生姜七大片。同煎至一半。以手操洗之。取清汁。分作三服。食后。并
服二服效。
x防风丸x 治痰嗽。胸中气不清利者。枳术丸亦妙。
防风(半两) 枳壳(半两去穣麸炒) 白术(一两)
上细末。烧饼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
x天麻丸x
天麻(二两) 半夏 南星(各一两) 雄黄(少许)
上以白面二两。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煎淡水令沸。下药煮十余沸漉出。食前生姜
汤下。
x利膈丸x 主胸中不利。痰嗽喘促。利脾胃壅滞。调藏秘泻。推陈致新。消进饮食。治利膈气之胜药也。
木香(一钱半) 槟榔(一钱半) 人参(三钱) 当归(二钱) 藿香(一钱半) 大黄(酒浸焙一两)
浓朴(姜制三两) 枳实(一两炒) 甘草(三钱炙)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皆可下。
x款气丸x 治久嗽痰喘。肺气浮肿。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槟榔 木香 杏仁(去皮尖) 郁李仁(去皮) 茯苓 泽泻 当归
广术(炮) 马兜铃 苦葶苈(以上各三两) 人参 防己(各五钱) 牵牛(取头末一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加至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服。
x玉粉丸x 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
半夏(洗五钱) 草乌(一字炒) 桂(一字)
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岁不愈者。亦效。
x枳壳汤x 治久痰胸膈不利者。多上焦发热。
枳壳(麸炒去穣三两) 桔梗(三两) 黄芩(一两半)
上同 。每日早。用二两半。水三盏。煎至二盏。匀作三服。午时一服。申时一服。临卧时一服。三日七
两半药尽。服生半夏汤。
x生半夏汤x
半夏(不以多少洗七遍切作片子)
上每服。秤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大片。同煎至一盏。和滓食后服。一日三二服。服三日毕。再服枳
术丸。尽其痰为度。论曰。先消胸中气。后去膈上痰。再服枳术丸。谓首尾合尽消其气。令痰不复作也。
x清镇丸x 治热嗽。
小柴胡汤内加人参一倍。青黛(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
x半夏丸x 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已吐加槟榔三钱。
半夏(一两汤洗切) 雄黄(研三钱)
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小儿丸如黍米大。
x白术散x 治夏暑大热。或醉饮冷。痰湿不止。膈不利。
白术 茯苓 半夏(洗) 黄芩(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二盏。入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调陈皮末一钱。神曲末一钱。食后服。
法曰。大热大饮。盖酒味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故痰作矣。甚者宜吐之。吐后服
五苓甘露胜湿去痰之剂。
x白术汤x 治痰潮上如涌泉。久不可治者。
白术 白茯苓 半夏(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两。病大者一两。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取清调神曲末二钱。顿服之。病甚者。
下玉壶丸一百丸。大效永除根。
x天门冬丸x 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
天门冬(十两去心秤) 麦门冬(去心八两) 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子)
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或服王氏博济
方中。人参荆芥散亦可。如面肿不已。经曰。面肿曰风。故宜汗。麻黄桂枝可发其汗。后服柴胡饮子。去大黄。
故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俞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家
围魏救赵之法也。
卷下
虚损论第二十二
属性:论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损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
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
一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
自下而损者。一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论曰。
心肺损而色蔽。肾肝损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损。感此病者。皆损之病也。渐渍之深。皆虚劳之疾也。
x四君子汤x 治肺损而皮聚毛落。益气可也。
白术 人参 黄 茯苓(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六钱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温服。
x八物汤x 治心肺虚损。皮聚而毛落。血脉虚损。妇人月水愆期。宜益气和血。
白术 人参 黄 茯苓 川芎 熟地黄 当归 芍药(各等分)
上粗末服五七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x十全散x 治心肺损及胃。饮食不为肌肤。宜益气和血调饮食。
白术 人参 黄 茯神 桂枝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芍药 甘草(等分)
上为末。加生姜枣同煎。水一大盏。药五钱。煎至七分。食前。日三服。
x金刚丸x 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
萆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等分)
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x牛膝丸x 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筋缓不能收持。宜益精缓中。
牛膝(酒浸) 萆 杜仲(炒去丝) 苁蓉(酒浸) 防风 菟丝子(酒浸) 白蒺藜(各等分)
桂枝(减半)
上细末。酒煮猪腰子。捣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x煨肾丸x 治肾肝损及脾损。谷不化。宜益精缓中消谷。
牛膝(酒浸) 萆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破故纸(等分) 桂(半之)
上和剂服饵如金刚丸法。腰痛不起者。甚效。
黑地黄丸。加五味子。名x肾气丸x。治阳盛阴虚。脾肾不足。
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宜此药养血益肾。
苍术(一斤米泔浸) 熟地黄(一斤) 川姜(冬一两夏五钱春七钱) 五味子(半斤)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二百丸。食前米饮下或酒。治血虚久痔甚效。经曰。肾
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五味子味酸。故酸以收之。此虽阳盛不燥热。乃是五脏虚损于内。
故可益血收气也。此药类象神品药也。
治阳虚阴盛。心肺不足。宜八味丸。若形体瘦弱。无力多困。未知阴阳先损。夏月地黄丸。春秋宜肾气丸。
冬月宜八味丸。
卷下
消渴论第二十三
属性:论曰。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
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经曰。热能消
谷。知热在中。法云。宜下之。至不欲饮食则愈。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而
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治法宜养血。以整肃分其清浊而自愈也。法曰。燥上而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