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54-难经集注 >

第12章

454-难经集注-第12章

小说: 454-难经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 
妄行不休是也。 
丁曰。狂病者、病在手三阳。而反汗。故阳盛即发狂也。病在足三阴。而反下。故阴盛即发癫也。杨曰。狂病之候。 
观其人初发之时。不欲眠卧。又不肯饮食。自言贤智尊贵。歌笑行走不休。皆阳气盛所为。故经言重阳者狂。此之谓也。 
今人以为癫疾。谬矣。 
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丁曰。经言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今三部阴阳俱盛者。寸为阳。尺为阴。寸尺俱盛极而沉也。杨曰。癫、颠也。发 
则僵仆焉。故有颠蹶之言也。阴气太盛。故不得行立而侧仆也。今人以为痫病。误矣。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 
脑者。名真头痛。 
丁曰。手三阳者。阳中之阳。今受风寒。伏留不去。即是三阳逆于上。故名曰厥头病。入连在脑者。名曰真头痛。 
脑者。髓海。风寒入即死矣。杨曰。去者、行也。厥者、逆也。言手三阳之脉。伏留而不行。则壅逆而冲于头。故名厥 
头痛也。足三阳留壅。亦作头痛。今经不言之。从省久故也。(按久字疑当作文。)虞曰。风冷之气。入于三阳之经。故 
头厥痛也。其痛立已。真头痛者。谓风冷之气。入于泥丸宫。则为髓海。邪入则曰真头痛也。头脑中痛甚。而手足冷至 
肘膝者。名真头痛。其寒气入深故也。风寒之气。循风府入于脑。故云入连脑也。 
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杨曰。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 
家自痛也。 
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丁曰。真心不病。外经受五邪相干。名曰厥心痛。其痛甚则手足青而冷。神门穴绝者死。病名真心痛也。杨曰。心 
者、五脏六腑之主。法不受病。病即神去气竭。故手足为之青冷也。心痛手足冷者。为真心痛。手足温者。为厥心痛也。 
头痛亦然。从今日平旦至明日平旦为一日。今云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是正得半日而死也。 

卷之四
神圣工巧第十一(凡一首)
属性: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 
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杨曰。望色者、假令肝部见青色者。肝自病。见赤色者。心乘肝。肝亦病。故见五色知五病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杨曰。五音者、谓宫、商、角、征、羽也。以配五脏。假令病患好哭者。肺病也。好歌者。脾病也。故云闻其音知 
其病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杨曰。问病患云好辛味者。则知肺病也。好食冷者。则知内热。故云知所起所在。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丁曰。视当作持字。为以手循持其寸口也。杨曰。切、按也。谓按寸口之脉。若弦多者。肝病也。洪多者。心病也。 
浮数则病在腑。沉细则病在脏。故云在何脏也。(按脏下似脱腑字。)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丁曰。夫脉合五色。色合五味。味合五音。故有此望闻问切之法。经内前篇具说。习之者能知此。乃是神圣工巧之 
良医也。杨曰。视色听声、切脉。皆在外而知内之病也。 

卷之四
脏腑井俞第十二(凡七首)
属性: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 
与三焦共一气也。 
丁曰。三焦者、臣使之官。位应相火。宣行君火命令。使行于诸阳经中。见置一俞名曰原。所以腑有六。亦是三焦 
之一气。故三焦共一气也。杨曰。五脏之脉。皆以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谓五俞。 
以应金木水火土也。六腑亦并以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其俞亦应五行。惟 
原独不应五行。原者、元也。元气者、三焦之气也。其气尊大。故不应五行。所以六腑有六俞。亦以应六合于干道也。 
然五脏亦有原。则以第三穴为原。所以不别立穴者。五脏法地。地卑。故三焦之气经过而已。所以无别穴。六腑既是阳。 
三焦亦是阳。故云共一气也。虞曰。天以六气司下。地以五行奉上。六气者、风寒暑燥湿火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十一之气相因而成。人应之。乃六腑法六气。五脏法五行。亦十一之气相因而成也。天得六。谓天属阳。以阴数配之。 
地得五。谓地属阴。以阳数配之。而成阴阳也。人腑脏亦然。六腑配六气者。谓胆木配风。膀胱水配寒。小肠火配暑。 
大肠金配燥。胃土配湿。三焦少阳配火。三焦为原气。在六腑阳脉中。自立一为原也。五脏配五行者。肝木。心火。脾 
土。肺金。肾水。五脏法阴无原。一穴者。谓五行阴脉穴中原气暗主之。故原并俞同一穴也。(按五脏以俞为原。此井字 
疑衍。)故曰。三焦共一气。其理明矣。详此经义前后问答。文理有阙。 
六十三难曰。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然。井者、东方春也。 
虞曰。经言井者、东方春也。春者、施化育无求其报。春者、仁也。在五常。仁乃法水。水之有仁者。井水也。井 
水济人亦无求报。故经云。井者、东方春也。易曰。井养而不穷。可象春仁也。 
万物之始生。 
虞曰。万物始生。由春气之化育也。 
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 
虞曰。井有仁焉。故圣人涉春育物以象于井也。夫葭灰方飞。蛰虫始振。所以 虫行。喘虫息。 虫飞。蠕虫动。 
皆因春气而生故也。 乃井中虫。 
故岁数始于春。 
虞曰。春木也。下文甲亦木。井有仁。仁亦木也。今以井为始者。谓仁道至大。在岁春为首。在日甲为首。在经脉 
井为首故也。 
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杨曰。凡脏腑皆以井为始。井者、谓谷井尔。非谓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 
义也。泉水既生。留停于近。萦迂未成大流。故名之曰荥。荥者、小水之状也。留停既深。便有注射输文之处。故名之 
曰俞。俞者、委积逐流行。经历而成渠径。经者、径也。亦经营之义也。经行既达。合会于海。故名之曰合。合者、会 
也。此是水行流转之义。人之经脉。亦法于此。故取名焉。所以井为始春者。以其所生之义也。岁数始于春者、正月为 
岁首故也。日数始于甲者、谓东方甲乙也。正月与甲乙。皆属于春也。 
丁曰。十二经气穴三百六十五穴。皆以井为始。各有其终矣。 


卷之五
属性: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庾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 
丁曰。经言刚柔者。谓阴井木。阳井金。庚金为刚。乙木为柔。阴荥火。阳荥水。壬水为刚。丁火为柔。阴俞土。 
阳俞木。甲木为刚。己土为柔。阴经金。阳经火。丙火为刚。辛金为柔。阴合水。阳合土。戊土为刚。癸水为柔。 
杨曰。五脏皆为阴。阴井为木。荥为火。俞为土。经为金。合为水。六腑为阳。阳井为金。荥为水。俞为木。经为 
火。合为土。以阴井木配阳井金。是阴阳夫妇之义。故云乙为庚之柔。庚为乙之刚。余并如此也。虞曰。所克者为妻。 
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故井荥亦名。夫妇刚柔相因而成也。 
六十五难曰。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 
杨曰。奈何犹如何也。 
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 
为合也。 
丁曰。人之阳气。随四时而出入。故春气在井。夏在荥。秋在经。冬在合。其所取气穴。皆随四时而刺之也。 
杨曰。春夏主生养。故阳气在外。秋冬主收藏。故阳气在内。人亦法之。 
六十六难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 
丁曰。在右手掌后。鱼际下。是脉之大会。故云肺之原。出于太渊。杨曰。穴在掌后是也。虞曰。针经言。五脏有 
俞无原。原与俞共一穴所出。难经又言。五脏有原所出。乃亦针经中俞穴也。两义皆通也。 
心之原。出于大陵。 
丁曰。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此是心包络之原也。虞曰。在掌后两骨间。 
肝之原。出于太冲。 
虞曰。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是。又曰。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是也。 
脾之原出于太白。 
丁曰。在足内侧核骨下。 
肾之原。出于太溪。 
丁曰。在足内踝后跟骨间是也。 
少阴之原。出于兑骨。 
丁曰。神门穴是也。此是真心之脉也。杨曰。此皆五脏俞也。所以五脏皆以俞为原。少阴真心脉也。亦有原在掌后 
兑骨端陷者中。一名神门。一名中都。前云心之原出于大陵者。是心胞络脉也。凡云心病者。皆在心包络脉矣。真心不 
病。故无俞。今有原者。外经之病。不治五内也。 
胆之原出于丘墟。 
丁曰。在足外踝下微前是也。杨曰。足内踝后微前也。 
胃之原。出于冲阳。 
丁曰。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是也。 
三焦之原。出于阳池。 
丁曰。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是也。杨曰。手表腕上也。 
膀胱之原。出于京骨。 
丁杨曰。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大肠之原出于合谷。 
丁曰。在大指次指间虎口内。杨曰。手大指岐骨间。 
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丁曰。在小指腕骨内。杨曰。在手腕陷中。指腕者。误也。虞曰。以上十二经。皆配之五行。其五行行胜之年。于 
王前先泻其原。不足之年。先补其原。即此原也。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 
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 
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杨曰。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腑也。男子以藏精女子 
主月水。以生养子息。合和阴阳之门户也。在齐下三寸。方圆四寸。附着脊脉两肾之根。其中央黄。左青。右白。上赤。 
下黑。三寸法三才。四寸法四时。五色法五行。两肾之间。名曰大海。一名溺水。中有神龟。呼吸元气流行。则为风雨。 
通气四肢。无所不至也。肾者、分为日月之精。虚无之气。人之根本也。齐者、人之命也。分为一名太中极。一名太 。 
一名昆仑。一名持枢。一名五城。五城有真人。即五帝也。五城之外有八使者。即八卦神也。八使者。并太一为九卿。 
八卦之外有十二楼。楼有十二子也。并三焦神为二十七大夫。又并四肢神为八十一元士。齐中央名太一君之侯王。王天 
大将军。特进侯。主人身中万二千神也。郊在头上脑户中。庙在项后顶上。社在脾左端。稷在大肠穷。风伯在八门。八 
门在齐旁。雨师在小肠穷。四渎云气在昆仑。弱水在胞中。所以备言此者。欲明肾为人生之本焉。故知丹田者。性命之 
本也。道士思神。比邱坐禅。皆行心气于脐下者。良为此也。故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三焦合气于肾故也。虞曰。在 
天则三元五运相因而成。在人则三焦五脏相因而成也。素问曰。其气三。其生五。此之谓也。启玄子曰。人之所存。秉 
五行之运用。征其本始。从三气以生成。此则天地之原气也。故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也。丁曰。三焦者、是十二经根 
本。是生气之原也。为臣使之官。宣行荣卫。所以在阳经辄有其原也。 

卷之五
井荥俞经合图
属性:(此图明其经络始终五脏六腑之原。) 
手厥阴心包络之经。起于中冲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天池穴。在腋下乳后一寸。着胁肋间 
是也。 
r图pt40a17。bmpr 
手太阴肺之经。起于少商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中府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是也。 
r图pt40a18。bmpr 
手阳明大肠之经起于商阳穴。在手大指次指之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迎香穴。在鼻孔旁禾 上是也。 
r图pt40a19。bmpr 
手太阳小肠之经。起于少泽穴。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是也。终于听宫穴。在耳内珠子上是也。 
r图pt40a20。bmpr 
手少阳三焦之经。起于关冲穴。在手小指次指之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耳门穴。在耳前起肉缺者是也。 
r图pt40a21。bmpr 
手少阴真心之经。起于少冲穴。在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极泉穴。在腋下筋间动脉是也。 
r图pt40a22。bmpr 
灵枢经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言外经病而脏不病也。是治外不治内也。故少阴真心应君火之位。故不治内而治外也。 
足厥阴肝之经。起于大敦穴。在足大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期门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二肋端是也。 
r图pt40a23。bmpr 
足阳明胃之经。起于厉兑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头维穴。在面五行额角发际本神旁一 
寸五分是也。 
r图pt40a24。bmpr 
足太阳膀胱之经。起于睛明穴。在目内 泪孔边是也。终于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 
r图pt40a25。bmpr 
足少阴肾之经。起于涌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是也。终于俞府穴。在璇玑旁二寸巨骨下是也。 
r图pt40a26。bmpr 
足少阳胆之经。起于窍阴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瞳子 穴。在目外 五分是也。 
r图pt40a27。bmpr 
足太阴脾之经。起于隐白穴。在足大指内侧之间。去爪甲角如韭叶是也。终于大包穴。在渊腋下三寸九肋间是也。 
r图pt40a28。bmpr 
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放令募在阴。俞在阳。 
丁曰。人背为阳。腹为阴。是言五脏俞皆在阳者。背俞也。故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 
是也。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 
是也。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是也。肾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同身寸之一寸 
五分是也。肺之募。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是也。心之募。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是也。脾之募。章门 
二穴。在季胁下直齐是也。肝之募。期门二穴。在不容两旁一寸五分是也。肾之募。京门二穴。在腰中季胁本是也。杨 
曰。腹为阴。五脏之募皆在腹。故云募皆在阴。背为阳。五脏之俞皆在背。故云俞皆在阳。五内有病。则出行于阳。阳 
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入行于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