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卧如
死,气息如常,次日方醒而愈。
一人夏发大热大汗,恶寒战栗,不自禁持,且烦渴,此暑病也。脉虚微细弱而数,其人好赌,致功而虚,以人参、
竹叶
作汤,调辰砂四苓散,数剂而安。
项彦章治一人病甚,医皆以为瘵,尽愕束手,项诊之脉细数而且实,细数者暑也。暑伤气宜虚,今不虚而反实,乃
热伤血,药为之也,家问死期。曰∶何得死?为作白虎汤,饮即瘥。
吴茭山治一妇人,冬月偶感,患洒洒恶寒,翕翕发热,恶食干呕,大便欲去不去。诸医皆以虚弱痰饮治之,以二陈
补心等药服不效。延及半月,吴诊其脉,虚而无力,类乎伤暑,众不然之,究问其病因,其妇曰∶因天寒换着绵
衣,取绵套一床盖之,须臾烦渴,寒热呕吐,绵延至今耳。吴曰∶诚哉伤暑也。盖绵套晒之盛暑,夹热收入笥中,必有
暑气,尚未开泄,今人体虚,得之易入,故病如是。其妇曰然,遂制黄连香薷饮,连进二服而愈。
逢年岁热甚,凡道路城市,昏作而死者,此皆虚人劳人,或饥饱失节,或素有病,一为暑气所中不得泄,即关窍皆
窒,非暑气使然,气闭塞而死也。古方治暑无他,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害矣。崇宁乙酉,吴为书
局,时一马夫驰马出局下,忽仆地绝,急以五苓大顺散灌之,皆不验。已超时,同舍王相,使取大蒜一握,道上热土杂
研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渣,决其齿灌之,少顷即苏,至暮此仆为吴御马而归。乃知药病相对,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
沛县门,忽有板书钉其上,或传神仙救人者,沈存中王圣美皆着其说,而吴亲验之,出石林老人《避暑录》。
汪希说治一壮男子,形色苍黑,暑月客游舟回,患呕哕,颠倒不得眠,粒米不入六日矣,脉沉细虚豁,诸医杂投藿
香、柴、苓、等药不效,危殆。汪曰∶此中暑也。进人参白虎汤人参五钱,服下呕哕即止,鼾睡五鼓,方醒索粥,连进
二三服,乃减参稍轻,调理数剂而愈。
霖按∶治暑之案甚多,此于千百中只有其一,附选数则,以补其不足。
许叔微治一人头痛身热,心烦燥渴,诊其脉大而虚,授以白虎汤数服愈。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
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者,皆虚脉也。
仲景以弦为阴,朱庞亦云中暑脉微细,则虚可知。
霖按∶白虎汤数服愈者,其脉大而虚也。若弦细芤迟,则中含濡象,暑伤气而中挟湿故也。非白虎汤所宜,亦
不可泥执补气全作虚治也。凡医案须发明其脉证之所以然,方可为后学程法,惟许学士其庶几乎。
万密斋治县丞李天泉,六月中暑腹痛,渠有婢外家,医谓病寒,进理中汤一剂痛止,乃发热,一身骨节尽痛,又进
十神汤,发汗热退身不痛矣。万候之,李称病愈,观其面色带赤,知病未解,请脉之,洪滑而数。(色脉相对。)经曰∶
大则病进。今汗后脉犹洪数,病方进也,而彼自称愈,万去。食顷而病作矣,满腹急痛,状如奔豚,上下左右,举手按
摩,亟延万至曰∶汝先诊脉,不言而去,知我病也,幸急救我。万曰无伤,乃进建中汤一服而痛定。次日有省祭官万
朴来问疾,朴善医诊之,且骇且顾,李亦疑惧,万诊之,谓朴曰∶汝怪其脉之促止乎?盖心下怔忡,故脉如是耳。李即
应曰∶我心下跳乱不宁,即命取药方,用人参、麦冬、甘草、白芍、生地、五味、 猪心,煮汤煎一服,心跳止,脉不
促矣。盖心恶热,用热治热,向服理中、十神俱犯禁,故病复作也。
霖按∶面赤脉洪数,色脉相参,自是暑病方进,以建中定痛然矣。但暑先入心,伤其营血,况以理中、十神用热治
热者乎?万以尚未清理暑热,故见脉数歇止,则知其热伤心营,虚而跳止也。西士言由肺入心之血,从心入脉
管,以荣养脏腑经脉皮毛,血由心左房落脉管一次,则脉跳一次,西医听心血之声,知脉有病变,而营卫循行之道,六
气标本之理,莫不由此悟入,总在细心体察耳。粗工视人命同草菅,乌足与言此。
江应宿治其岳母年六十余,六月中旬,劳倦中暑,身热如火,口渴饮冷,头痛如破,脉虚豁二三至一止,投人参白
虎汤三贴,渴止热退,惟头痛,用白萝卜汁吹入鼻中良愈。
孙子华赴试南都,六月初旬梦遗,畏寒惊惧,重裘浓被,取汗过多,身热,六脉滑数无力。与清暑益气汤,次日舌
强,语言不清如癫,目瞪不识人。江曰∶此为暑风,与人参白虎汤,加胆星、僵蚕、秦艽、天麻、竹沥、姜汁渐愈,数
日后,舌心黑如墨,与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不退,与犀角地黄汤而愈。
一人瘦长而脆,暑月过劳,饥饮烧酒,遂身热汗出,昏懵语乱。江视之,脉皆浮小而缓,按之虚豁,曰暑伤心,劳
伤脾也。盖心藏神,脾藏意,二脏俱伤,宜有是证,法宜清暑益脾,用八物汤,加麦冬、山栀、陈皮,十余贴而愈。
霖按∶江公三案,平正可法,其第二案解毒凉膈不应,易犀角地黄汤始愈。同一凉药,有对与不对之别,读者最宜
深思。
张路玉治金鲁公触热,劳形醉饱不谨,后受凉,遂发热头痛,胀满喘逆,大汗如蒸,面赤戴阳,足冷阳缩,脉弦数
无力,
曰∶此伤暑夹食而复夹阴也。与大顺散一服不应,转胀急不安,因与枳实、理中,加浓朴、大黄,是夜更衣
二次,身凉足暖而痊。
霖按∶此案于不谨后受凉,而见面赤阳缩,足冷汗多且喘,最易作阴证,其辨在发热头痛胀满,与阴证不合,更察
其不
谨之前,有醉饱之病因,故大顺散不应,即用枳实、理中加浓朴、大黄,得更衣而愈。若误以白通、四逆,殆矣。此暑
天变
证,非暑证也,要亦不可不知。
汪石山治一人年三十八余,形瘦弱,忽病上吐下泻,水浆不入口七日,自分死矣。诊脉八至而数,曰当夏而得是脉,
暑
邪深入也。吐泻不纳水谷,邪气自盛也。遂以人参白虎汤进半杯,良久复进一杯,觉稍安,三服后减去石
膏、知母,而人参渐次加至四五钱,黄柏、橘皮、麦冬等随其所兼之病而佐使。一月后平
复。
霖按∶此暑热霍乱之轻者,吐泻至七八日而不死,亦由未服温补燥热之剂故耳。汪公制剂固当,而进退操纵有法,
暑盛气伤之治,此案可师。
一人病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 痛,脉之沉伏如无,此干霍乱也。急令盐汤探吐宿食痰涎碗许遂泻,
与六和汤愈。
霖按∶痛脉多伏,以盐汤探吐,乃开其上窍,上窍开则下窍自通,而得吐泻,即可治矣。
孙文垣治程氏子,先醉酒,后入房,次早四肢冷,胃腕痛极,脉仅四至,或以郁火治,投以寒凉,痛更甚。三日前
所食西瓜,吐出未化,乃翁以为阴证伤寒,欲用附子理中汤不决。逆孙视之,面色青惨,叫痛而声不扬,坐卧烦乱,
是霍乱兼蛔厥证也,先当止痛安蛔,后理霍乱,可免死也,迟则误事矣。急用醋炒五灵脂三钱,苍术一钱五分,乌梅三
个,川椒、炮姜、桂心各五分,水煎饮下,痛减大半,下午以大腹皮、藿香、半夏、橘皮、山楂、茯苓、五灵脂,两贴
全安。
霖按∶此人以纵欲贪凉,恣食生冷致病,而又误设寒凉之剂,故以温胃安蛔,和中化滞而效,其霍乱亦不甚重。
张石顽云∶一少年新婚,陡然腹痛麻瞀,或令饮火酒半杯,腹痛转剧,旋增颅胀,身发红点,与芦根汁得吐痛解。
复有
鼻衄口燥,胸腹略见红斑,啜童子小便稍安,又浓煎葱豉汤,仍入童便,续续与之,得大吐汗出而痊。
霖按∶此证即夏日之暑沙伏毒,得酒愈炽,先以芦根汁清热解毒,以杀其势。继进葱豉汤,倍用童便解秽清营,仍
从宣
达分消而愈,治法稳当。
怀抱奇治一男子,恣饮梅水,吐泻无度,手足厥逆,面色惨晦,声音不出,而脉沉伏小水点滴不通,服药入口即吐,
医告技穷,怀思梅味酸主收,故小便癃闭,而果得麝则败,麝又香窜走窍,乃取麝半入脐中,半入鼻孔,病者即以手拂
其鼻曰∶此何物也?少顷小水大下二三行,忽如醉而醒,梦而觉,越日索粥渐安。
霖按∶此亦暑厥,而无外因者,以败果通窍,即能奏效,然其巧思,正不可及。
童 庐治陈氏妇,盛夏病霍乱吐泻,腹中 痛,四肢厥冷,冷汗溱溱,转筋戴眼,烦躁大渴,喜冷冻饮料,饮已即吐,
六脉皆伏,虽曰霍乱,实脏厥也。经云∶大气入脏,腹痛下注,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速宜救阳为急,迟则肾阳绝
矣。以四逆汤、姜、附各三钱,炙甘草、吴茱萸各一钱,木瓜四钱,煎成冷服,日夜连进三剂,四肢始和,危象皆退,
口渴反喜沸汤,寒象始露。即于方中佐以生津存液之品,两服而安。
霖按∶肢冷脉伏,大渴喜冷冻饮料,此霍乱属乎热者,但喜冷冻饮料而饮已即吐,服热药后反喜沸汤,此真寒假热证也。故
宜四逆汤,然而小溲必清白,吐出泻出,必无秽浊气味,方是真寒的候,否则真假莫辨,杀人事矣。
倪姓患霍乱吐泻,审知始不作渴,四肢不逆,脉不沉细。一医用大顺散两帖,渐至于此,因见四逆,复加附子,脉
证更剧。童曰∶此病一误再误,命将殆矣。若果属寒,投热病已,今反四逆,脉转沉细欲伏,乃酿成热深厥深,与热
邪传入厥阴者何异?即以竹叶石膏汤,人参易西洋参,加黄连、滑石,两剂而安。同时有陆姓患此,医用回阳之剂,日
夜兼进,厥逆烦躁日增,病患欲得冷水,禁绝不与,甚至病者自起拾地上痰涎以解渴,迁延旬日而死。噫!即使
真属阴寒,阳回躁渴如是,热药之性,郁而无主,以凉药和之,病亦立起,不学无术,曷胜浩叹?
霖按∶此非真热霍乱,然其证甚轻,医者药误,致酿热深厥深。竹叶石膏汤,人参易西洋参极是。即使寒证回阳后
躁渴,亦当参以凉润和之。此千古不刊之论也。
卷下治暑主方
六和汤
属性: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
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痢,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中亦可服。
缩砂仁(研)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各一两)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一两) 赤茯苓
(去皮) 藿香叶(去土)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两) 香薷 浓朴(姜汁制,各四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盅温服。此清火调中和解之剂,治暑要药也。
卷下治暑主方
香薷饮
属性: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一方加黄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老黄色,名黄连香薷饮
。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
香薷(去土,一斤) 白扁豆(微炒,半斤) 浓朴(去皮,姜汁炙熟,半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盅,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热则作泻,香薷须陈者佳。
卷下治暑主方
十味香薷饮
属性:消暑气,和脾胃。
香薷(一两) 人参(去芦) 陈皮(去白) 白术(土炒) 黄 (去芦) 白扁豆(炒,去壳) 甘草(炙)
干木瓜 白茯苓(去皮) 夏朴(去皮,姜汁炒黑色,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调下。
以上辛散驱暑之剂,盖香薷气浓能散暑,木瓜善胜暑,浓朴宽中,故为要药。
卷下治暑主方
五苓散
属性: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如心神恍惚加辰砂,又名辰砂五苓散。
白术(二钱) 白茯苓(去皮,二钱) 猪苓(去粗,一钱五分) 肉桂(一钱) 泽泻(去毛,一钱五分)
上 咀,作一帖,水一盅半,煎八分温服,或作散用亦可。
卷下治暑主方
桂苓甘露饮
属性:治伏暑引饮过度,肚腹膨胀霍乱。
白茯苓(去皮) 白术(土炒) 猪苓(去皮) 滑石(研,各二两) 寒水石(研) 甘草(炙) 泽泻(各一
两) 肉桂(去皮,五钱)
上为末,拌匀,每服二钱,热汤冷水任下,入蜜少许更妙。
卷下治暑主方
益元散
属性:治中暑身热,小便不利,此药性凉,除胃脘积热,又淡渗湿,故利大便而散湿热也。又名天水散、六一
散,加朱砂良。
滑石(白腻者,去黄垢,水飞,六两) 甘草(去皮,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服。
以上清利消暑之剂,但孕妇禁用。
卷下治暑主方
藿香正气散
属性:治人感四时不正之气,头痛憎寒作热,上喘嗽咳。反胃呕吐,恶心泻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气。
大腹皮(黑豆水洗七次)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广陈皮(去白,三两) 半夏(汤泡洗七次,二两) 白芷
(一
两) 白术(土炒) 浓朴(姜制,炒) 桔梗 甘草(炙) 紫苏(各二两) 藿香(三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盅,姜三片,红枣一枚,煎一盅温服。
卷下治暑主方
二香散
属性:治暑湿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
藿香(二两) 半夏(姜制) 广陈皮 桔梗 白术(土炒) 浓朴(姜汁炒) 白茯苓 紫苏 白芷
(各一两) 甘草(二两五钱) 黄连(去须,二两) 香薷(一斤) 扁豆(炒,八两) 大腹皮(黑豆水
捶洗七次,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盅,生姜三片,葱白二根,煎一盅,食后温服。
卷下治暑主方
九味羌活汤
属性:治发热恶寒无汗,或自汗头痛项强,或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并宜服之。此药不犯
三阳禁忌,为四时发散之通剂也。温证如神,暑亦可解。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五分) 甘草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细辛(各一钱,细辛用五分亦或可)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一片,煎至一盅温服。
卷下治暑主方
人参败毒散
属性:治伤寒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鼻塞声重。如心经蕴热,口舌干燥者,加黄芩,温暑
通用,皆臻神妙。
柴胡(去苗) 甘草(炙) 桔梗 人参(去芦) 羌活(去苗) 川芎 白茯苓(去皮) 枳壳(去穣,
麸炒) 前胡(去苗,洗) 独活(去芦,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盅,姜三片,薄荷少许,同煎七分,去滓温服。
以上正气驱邪之剂,但暑不可汗,微发解之,败毒散尤为调和之宗也。
卷下治暑主方
香朴饮
属性:治伏热吐泻,虚烦霍乱。
人参(去芦,八分) 茯苓(一钱) 甘草(炙,三分) 紫苏叶(七分) 木瓜(七分) 泽泻(五分或七分)
香薷(一钱) 白扁豆(炒,七分) 法半夏(汤泡七次,五分) 广陈皮(七分) 浓朴(七分) 乌梅肉(七分)
上 咀,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盅,食前热服。
一发一敛,一驱一补,巧力并中长技也,当与六和汤并善。
卷下治暑主方
枇杷叶散
属性: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二两) 香薷(七钱五分) 白茅根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干木瓜(各一两)
广陈皮(去白) 浓朴(去皮,姜汁炒) 丁香(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盅,姜三片,煎服,如止渴燥,去丁香,加知母,冷水调下。
以上辛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