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圣-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蠡 第4节:3。经商治产,获利千万
3。经商治产,获利千万
范蠡离开越国后,凭借着一叶扁舟,出三江,逐五湖,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和险阻。终于,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北上,来到了一片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齐国海畔。在这里,范蠡怕自己的名气太大惹上麻烦,于是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鸱夷”的意思是“用生牛皮制成的袋子”,从字面上理解是说自己像牛皮袋子一样,能容纳世间一切。这个名字很不起眼,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对比较安全。另外,范蠡给自己起这样一个名字还另有原因。他在吴国辅佐越王勾践时,曾经多次用计离间伍子胥和吴王的关系,吴王在杀死忠臣伍子胥之后曾将尸体装入“鸱夷”之中。因此,范蠡自觉对不起这个楚国的同乡伍子胥,自称“鸱夷子皮”也有“带罪流放”的意思,是说他的命运其实和伍子胥一样,是对伍子胥的一种敬重和纪念。在这里,海盐成为范蠡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大海无垠,晒盐、煮盐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拥有鱼盐之利”是这片土地最出色的地方。在神州华夏,诸侯各国之间,范蠡的盐业市场很快就打开了。一天下来,在一家人收拾完盐场后,范蠡擦了一把汗,看着晒成的盐堆成了一大堆,亮晶晶光闪闪的,他舒展开了面容,捋着胡子,笑了。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海,给了人类无数的恩泽,海中有鱼虾、海带,能让人食用养生;无边无际的海水可以煮盐,内地食用的盐无不出自海畔。而且,大海能行船,交通便利,与各国间的交易自不成问题。常言道:天能生物,地能载物,人乃万物之灵。凡能成就事业者,非得天时、地利、人和不可,而范蠡在齐国占尽了所有各项。提起范蠡从商,就不得不重新提起一个人物——计然,我们知道,范蠡理政是受其师计然影响,其实范蠡经商也是。计然是道家先祖老子的弟子,他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早年曾为勾践出谋划策,是越国有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主要管理越国的生产与经济。但计然并不是他的真名实姓,而是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对于理政和经商来说,虽然从表面来看是两回事,但其中的道理却大有相通之处。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计然曾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这些大约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范蠡学习完计然七策之后,只用了其中的五策,便使越国变得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精明的范蠡把握住了其中的精髓所在,使其同归于一,从而能够左右逢源,经商理论深刻于心。除了受计然的指点,范蠡还善于思考,总结出很多经商之道。他的一个重要的经商思想就是“农末兼营”。除了贩卖鱼盐之外,范蠡还聘请了木工、丝工以及一些各具专长的男女奴仆,并把他们分成多个不同工种的小组。女仆主要负责桑麻纺织,由西施监管,男仆则负责耕种、渔猎等,由他自己和儿子统帅。他们先后建造了房舍、粮仓,开垦了农田,并在山坡上种植了桑树,开辟出了一大片桑园。就这样,他们在这个穷困的海滨之地,很快就建立起了一个集农、工、渔、商为一体的海滨大家园。自从家园建好之后,范蠡便带领家人及奴仆到附近的蓬莱及齐鲁以东各地考察年景和商业贸易情况。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会现状、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商品产地及供需量。回到海滨后,他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绢、纱、绸、缎、食盐等,用车运往各地销售。说起做蚕丝生意,其实范蠡很早就有这个念头。因为生在楚国,他自然不会不知道浙水生丝的好处,也不会不知道生丝生意有钱好赚的道理,只是此前他没有资本和条件来涉足这一行。在一次浙水旅行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做蚕丝生意的决心。旅途中,朋友与他在船上的一夕交谈,使他大开眼界,他细致地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蚕缫丝的常识,比如土法缀丝是怎么回事、丝分三种等。并且他也知道了专做生丝生意的茧行、丝行的一些门道,比如带了现金到产地去买丝的人叫“丝客人”,在产地开丝行收购新丝从中取利的人叫“丝主人”,在当地买当地用的小户叫“用户”,专做中间转手批发生意的叫“划庄”等。除此之外,他还知道了做丝生意其实也没什么深奥的诀窍,归根到底就是一要懂得丝的好坏;二要懂得掌控蚕丝市场的行情。虽然丝价每年有起有落,但最有赚头的就是收购当年的新丝。在当时,丝价的行情多半都是人为制定出来的,价格的起落往往掌握在几个大户手里。比如主要做蚕茧生意的茧行,同行有“茧业公所”,新茧上市,哪一天开秤收茧,哪一天封秤停收,甚至蚕茧价格,都是同行公议,不得私自变更,蚕农出卖蚕茧,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价格。对于这些,范蠡相信自己无疑已成了一个行家。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范蠡马上在浙水一带开了一家丝行,自己做起了“丝客人”。另外,范蠡还大量经营人们生活生产所必需的铁器、木器、陶器、粮食等。当遇到农业丰收之年,粮价跌落时就大量地收购储存粮食。等到农业受灾之年,再把储存的粮食,以平价出售给周边的国家或平民。这样一来,在经商赢利之余,还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奸商、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在这里,范蠡一家一天到晚地劳作忙碌,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经过无数个风雨黎明、无数个沙舞黄昏和不眠之夜的苦心经营,几年的时间,范蠡就在这茫茫无边的浩瀚大海之畔,积资达数十万,成为当地的巨富。再加上范蠡向来怜贫恤苦,仗义疏财,所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置业奇才鸱夷子皮”的美名就这样传遍了齐国大地,他的事迹还被一些艺人编成了《鸱夷》十篇来歌颂。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齐国王庭,齐王十分震惊,于是决定立即派人亲授相印,要拜鸱夷子皮为相。
范蠡 第5节:4。谢还相印,弃官散财
4。谢还相印,弃官散财
人才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重视,吸引着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的开明人士。此时,财富不仅给范蠡带来巨大的声望,同时他的贤明也商圣范蠡引起了齐王的注意。齐王看到范蠡从贫到富甚至有超过齐国财富的势头,便产生将他推举为相的念头。齐王喟叹道:“吾以国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止于临淄。而鸱夷子皮,以一家之财力,施仁德于百姓,且大于齐国,足见其贤能。”于是,齐王经过再三思索,决定委派最宠信的三公子子玉,带上他为范蠡准备的相印,前去请范蠡出任相国。这一日,子玉的车队经过数日奔波,来到了海畔。他看到这里繁荣富裕,百姓安居乐业,从心里对范蠡叹服不已,遂决定次日去府上亲见范蠡。第二天清早,子玉沐浴更衣,整理好冠带,便带家仆马良等人前往范蠡的庄园。子玉拜过范蠡之后,对范蠡说道:“齐王治国已有十余年,但齐国国力并不见增强,反而有逐渐衰落之势。因而,邻邦常常以武力相胁,使齐国只能居于他国之下,齐王也因此惶惶终日,不得安宁。今闻先生贤能,齐王特此招贤,愿鸱夷先生就任相国一职。”范蠡逃离越国为的就是不居于高位,如今到了齐国,齐王却又一心招纳为相,他心中自然不愿担此责任。于是,范蠡回禀子玉说:“鄙人鸱夷子皮,乃是一介草夫,实无举国为相之材。齐王招贤纳士,应前往大学府寻求高人为是。”子玉是一个有学识的人,看出范蠡诚心不愿位居高官,也只好就此作罢,带领着家人和手下离开了范蠡的庄园。可是,没过几日,范蠡在家中听到外面鼓号齐鸣,而且还有开道的大锣声。范蠡从院中翘首向外望去,只见离他家不远的大道上来了一队官兵模样的人马,正向他家的方向开赴而来。原来,在子玉离开范蠡的海滩盐场之后,齐王得知子玉在这里所见的一切,范蠡并非如自己想象的是一个喜好求官发财拜谢相印的人,而是贤明达理、富余知足的居士。因而,齐王决定择日亲自拜访。此时,齐王已经来到了范蠡的庄园之外,正带领着家人忙碌的范蠡,知道已经无法躲藏,只好出门前去迎驾齐王。齐王从马车上下来,面容和蔼地走到范蠡面前,施以一礼。范蠡见状,忙以礼相迎,把齐王请入家中。齐王此次来拜访范蠡,主要目的就是劝服范蠡出任齐相,自然范蠡也不好再次推脱,只好答应齐王以三年为期,帮助齐王出谋划策,使齐国国富民兴,重振雄风,以使齐王建下千秋功业,树万年丰碑。就这样,旷世奇才范蠡,又一次被历史的潮流推上了政治舞台。日月荏苒,转瞬间,范蠡出任相国已有三年,如今的齐国上下已经是一片兴隆,国富民旺。而此时,范蠡向齐王许诺的任相期限也日趋逼近,因而范蠡也开始着手准备辞官还乡,重归往日经商治家的生活。可是,当他拜见齐王,并向齐王告知自己准备辞官回乡时,齐王却出尔反尔不让他离去。范蠡感叹地说:“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经是到了极点了。如果一个人长久地处于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于是,范蠡执意将相印归还给齐王。为避免齐王再次找上门来,范蠡回家之后便把钱财分给了至交好友以及在海边垦荒时的那些老乡们,自己则带着妻儿、奴仆,悄悄地从小道离开了海畔,向西而去了。从此,“鸱夷子皮”便在齐国这片土地上销声匿迹了。
范蠡 第6节:5。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5。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离开海滨之后,范蠡一行人向西而行,来到了一个叫做陶邑(今山东定陶)的地方。范蠡之所以来到陶邑,自有他的一番道理。首先,范蠡认为,选择一个对做买卖非常有利的地点,如交通便利之处、居民集中之点、物产丰盈之地,都可使经营业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范蠡眼中,陶邑就是这三点的汇合之处,因为在当时陶邑东北是商业发达的卫国,正东是齐国和鲁国,向西则是魏国和韩国。所以,陶邑是各国人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商品交易频繁,能够轻易获得有利的信息,从而能自如地掌控商品转运买卖的时机,在这里经商必能财源茂盛。其次,陶邑正东的齐国多产布帛和鱼盐等,而北面的赵国则盛产鱼、盐、枣、栗,而南面的邹国和鲁国,是桑麻产业发达的国家。因此,这些在当时比较富强的国家,所生产的丰富多样的商品便为范蠡经商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再加上,陶邑的道路四通八达,与各国经商以及往来联系都非常方便。他利用南北各地之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差异,待时而动,转运,将南方商品卖到北方,将北方产品倒运南方,只要从中赢利十分之一,便可成为积资巨万的大富翁。最后,陶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适宜,既为经商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又可为商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之后,范蠡便在陶邑居住了下来,与家人开始由耕畜起家,继而再积聚货物,据时而买或卖,从商品交易中获取丰厚利润。经过短短几年的打拼,范蠡终于又一次“致货累至巨万”,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富翁,人称“陶朱公”。聪明的商人总能将他们的智慧与外界优势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也是他们总能够立足于商战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因为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因素对于各种经营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非常有必要加强地理优势的观念。在可能的条件下,经营要尽量运用地利,不管是建设工厂,还是开办商店,首先就是选择理想的位置。对于地利的考察和鉴别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捧着金碗讨饭,住在宝地喊穷”就是不识地利的表现。所以,在选择地利优势时要从大处远处着眼,看是否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是否有利于商品信息的获得。但是,对于大部分商人来说,地理条件常常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一个企业不可能经常迁来迁去,四处游荡,而且一个商家每一次迁址往往会损失大量的原有客户,即使到了一个有利的地方也没有多大的成效。所以,这时就要学会发挥当地优势。比如,当时居住在猗氏城南王寮村的盐商猗顿,因为大雨连绵,盐池中盐花不生,贩盐业陷入窘境。于是,他上门请教陶朱公,寻求新的致富途径。陶朱公看到涑水河两岸沃野无际,草盛水聚,就劝猗顿发展畜牧业,农、牧、商结合起来发展。后来,猗顿也成了当时的巨富。因此,立足当地,善于发现优势,正确运用地理条件,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陶邑,范蠡利用当地信息和交通的便利,大力发展商业,不断地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以至于积聚了巨资家产。后来,范蠡年老力衰,其子孙便继承了他的事业和经商经验。陶朱公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居住的村庄命名为陶村,并为他修建了墓地,盖起了碑楼。另外,在猗顿的故里王寮村,人们也修建了庙宇,庙内供奉的陶朱公和猗顿两位富商的塑像,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从此之后,世上便有了“富比陶朱”的说法,“陶朱公”已经成为财富和富有的代名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财神”。
范蠡 第7节:6。天地圆道,万物反复
6。天地圆道,万物反复
范蠡的经营理念,植根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周易》的圆道思想,主要经营思想之一就是“极而复反”的规律。范蠡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不断变化的。万物生于土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而万物不论美恶,大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同样人类也依赖大地得以养生。但是,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就不可能勉强生长,而人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也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可以把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扭转过来。范蠡善观大局,他把自己的“积贮之理”放在自然环境、社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圆道循环中来看待。这样,通过研究事物内部的循环运动与外部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就能有效地预见和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范蠡深知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他认为每年的气候不同,产量也就不同,从而对市场价格的涨落也会有很大影响。所以,遇到丰年,范蠡就大胆收进农产品,而遇到歉收的年景,收进的货物就不发愁没有机会卖出去了。同样,在这种歉收的灾年里,物价会大幅上涨,也不必担心没有进货的机会而吝惜货物,所以尽可能地抛售出去。就这样,他在致富的同时,也为平抑物价、调节商品流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简单的由小到大、再到消失的抛物线,而是一个复杂甚至曲折的过程。所以,仅仅意识到以积蓄储备来应对客观规律带来的影响是不够的。在深入了解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还要利用这种规律进行反向投资。也就是说,当大多数人不想投资的时候,你去投资;而大多数人都急于投资时,你则卖出。因为市场上的某种货物价格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