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本草崇原-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上本经上品
柴胡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
目益精。
(柴胡一名地薰,叶名芸蒿,始出宏农川谷及冤句,今长安及河内近道皆有。二月生苗
甚香
,七月开黄花,根淡赤色,苗之香气直上云间,有鹤飞翔于上,过往闻者,皆神气清爽。柴
胡有硬软二种,硬者名大柴胡,软者名小柴胡。小柴胡生于银州者为胜,故又有银柴胡之名
。今市肆中另觅草根白色而大,不知何种,名银柴胡,此伪充也,不可用。古茈从草,今柴
从木,其义相通。)
柴胡春生白 ,香美可食,香从地出,直上云霄。其根苦平,禀太阴坤土之气,而达于
太阳
之药也。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为阳中之太阳而居上,腹为至阴之太阴而居下,肠胃居
心腹之中,柴胡从坤土而治肠胃之结气,则心腹之正气自和矣。治饮食积聚,土气调和也。
治寒热邪气,从阴出阳也。从阴出阳,故推陈 而致新谷。土地调和,故久服轻身。阴气上
出于阳,故明目。阳气下交于阴,故益精。
愚按∶柴胡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故仲祖《卒病论》言∶伤寒
中风,不从表解,太阳之气逆于中土,不能枢转外出,则用小柴胡汤达太阳之气于肌表,是
柴胡并非少阳主药,后人有病在太阳,而用柴胡,则引邪入于少阳之说,此庸愚无稽之言,
后人宗
卷上本经上品
升麻
内容: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
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
年。
(升麻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以川蜀产者为胜。一名周麻。春苗夏花,叶似麻
叶,其根如蒿根,其色紫黑,多须。)
升麻气味甘苦平,甘者土也,苦者火也。主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气。太阳标阳本寒,故微
寒。
盖太阳禀寒水之气而行于肤表,如天气之下连于水也。太阳在上,则天日当空,光明清
湛。
清湛,故主解百毒。光明,故杀百精老物殃鬼。太阳之气,行于肤表,故辟瘟疫、瘴气、邪
气。太阳之气,行于地中,故蛊毒入口皆吐出。治蛊毒,则中恶腹痛自除。辟瘟疫瘴气邪气
,
则时气毒疠,头痛寒热自散。寒水之气,滋于外而济于上,故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
则阴精上滋,故不夭。阳气盛,故轻身,阴阳充足,则长年矣。
愚按∶柴胡、升麻,皆达太阳之气,从中土以上升,柴胡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标阳,升麻
兼启
太阳之寒水,细辛更启寒水之气于泉下,而内合少阴,三者大义相同,功用少别。具升转周
遍之功,故又名周麻。防风、秦艽、乌药、防己、木通、升麻,皆纹如车辐,而升麻更觉空
通。
卷上本经上品
桂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
身不老。
(《本经》有牡桂、菌桂之别,今但以桂摄之。桂木臭香,性温,其味辛甘。始出桂阳
山谷
及合浦、交趾、广州、象州、湘州诸处。色紫黯,味辛甘者为真。若皮色黄白,味不辛甘,
香不触鼻,名为柳桂,又名西桂。今药肆中此桂居多。真广者,百无一二。西桂只供发散,
不能助心主之神,壮木火之气,用者不可不择。上体枝干质薄,则为牡桂。牡,阳也。
枝干
治阳本乎上者,亲上也。下体根 质浓,则为菌桂。菌,根也。根 治阴本乎下者,亲下也
。仲祖《伤寒论》有桂枝加桂汤,是牡桂、菌桂并用也。又云∶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稍
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是枝与干又各有别也,今以枝为桂枝,干为桂皮,为官桂,
即《本经》之牡桂也。根为肉桂,去粗皮为桂心,即《本经》之菌桂也。生发之机在于干枝
,故录《本经》牡桂主治,但题以桂而总摄焉。)
桂木凌冬不凋,气味辛温,其色紫赤,水中所生之木火也。上气咳逆者,肺肾不交,则
上气
而为咳逆之证。桂启水中之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逆除矣。结气喉痹者,三焦之气
,
不行于肌腠,则结气而为喉痹之证。桂秉少阳之木气,通利三焦,则结气通而喉痹可治矣。
吐吸者,吸不归根,即吐出也。桂能引下气与上气相接,则吸入之气,直至丹田而后出,故
治吐吸也。关节者,两肘两腋、两髀两 ,皆机关之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皆神气之所游
行。桂助君火之气,使心主之神,而出入于机关,游行于骨节,故利关节也。补中益气者,
补中焦而益上下之气也。久服则阳气盛而光明,故通神。三焦通会元真于肌腠,故轻身不老
。
卷上本经上品
羌活
内容:气味苦甘辛,无毒。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痉,女人疝瘕。久服轻身耐老
。(甘辛旧本作甘平,误,今改正。)
(羌活始出壅州川谷及陇西南安,今以蜀汉、西羌所出者为佳。《本经》只言独活,不
言羌
活,说者谓其生苗,一茎直上,有风不动,无风自摇,故名独活。后人以独活而出于西羌者
,名羌活。出于中国,处处有者,名独活。羌活色紫赤,节密轻虚。羌活之中复分优劣,西
蜀产者,性优。江淮近道产者,性劣。独活出土黄白,晒干褐黑,紧实无节,其气香烈,
其味辛腥。)
羌活初出土时,苦中有甘,曝干则气味苦辛,故《本经》言气味苦甘辛,其色黄紫,气
甚芳
香,生于西蜀,禀手足太阴金土之气化。风寒所击,如客在门而扣击之,从皮毛而入肌腠也
。羌活禀太阴肺金之气,则御皮毛之风寒。禀太阴脾土之气,则御肌腠之风寒,故主治风寒
所击。金疮止痛,禀土气而长肌肉也。奔豚乃水气上奔,土能御水逆,金能益子虚,故治奔
豚。痫痉、风痫、风痉也。金能制风,故治痫痉。肝木为病,疝气,瘕聚。金能平木,
故治女子疝瘕。久服则土金相生,故轻身耐老。
卷上本经上品
防风
内容:气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
。久服轻身。
(防风始出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皆属中州之地。春初发嫩芽,红紫色,三月
茎叶俱青,五月开细白花,六月结实黑色,九月、十月采根,色黄空通。)
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
风证
。盖土气浓,则风可屏,故名防风。风淫于头,则大风头眩痛。申明大风者,乃恶风之风邪
,眩痛不已,必至目盲无所见,而防风能治之。又,风邪行于周身,甚至骨节疼痛,而防风
亦能治之,久服则土气盛,故轻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
李东垣曰∶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贱之职也。
愚按∶《神农》以上品为君,羌活、防风皆列上品,俱散风治病,何以贵贱回别若是。
后人发明药性,多有如此谬妄之论,虽曰无关治法,学人遵而信之,陋习何由得洗乎。
卷上本经上品
紫苏
内容: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久服通神明,
轻身耐老。(《纲目》误列中品,今改入上品。)
(紫苏《本经》名水苏,始生九真池泽,今处处有之,好生水旁,因名水苏,其叶面青
背紫,昼则森挺,暮则下垂。气甚辛香,开花成穗,红紫色,穗中有细子,其色黄赤,入土
易生。后人于壤土莳植,面背皆紫者,名家紫苏。野生瘠土者,背紫面青。《别录》另列紫
苏,其实一种,但家野之不同耳。又一种面背皆青,气辛臭香者,为荠 。一种面背皆白者,
名白苏,俱不堪入药。)
紫苏气味辛温,臭香色紫,其叶昼挺暮垂,禀太阳天日晦明之气。天气下降,故主下气。
下气则能杀谷,杀谷则能除饮食。除,消除也。味辛臭香,故辟口臭。辟口臭,则能去邪毒。
去
愚按∶紫苏配杏子,主利小便,消水肿,解肌表,定喘逆,与麻黄同功而不走泄正气,
故《
卷上本经上品
苏子(附)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下气,除寒,温中。(《别录》附)
卷上本经上品
苏枝(附)
内容:气味辛平,无毒。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通十
二经关窍脉络。(《新增》附。)
(苏枝是茎上傍枝,非老梗也。)
卷上本经上品
橘皮
内容:气味苦辛温,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橘生江南及山南山谷,今江浙荆襄湖 皆有。枝多坚刺,叶色青翠,经冬不凋,结实
青圆
橘实形圆色黄,臭香肉甘,脾之果也。其皮气味苦辛,性主温散,筋膜似络脉,皮形若
肌肉
,宗眼如毛孔,乃从脾脉之大络而外出于肌肉毛孔之药也。胸中瘕热逆气者,谓胃上郛郭之
间,浊气留聚,则假气成形,而为瘕热逆气之病。橘皮能达胃络之气,出于肌腠,故胸中之
瘕热逆气可治也。利水谷者,水谷入胃,藉脾气之散精,橘皮能达脾络之气,上通于胃,故
水谷可利也。久服去臭者,去中焦腐秽之臭气,而整肃脾胃也。下气通神者,下肺主之气,
通心主之神,橘皮气味辛苦,辛入肺,而苦入心也。
愚按∶上古诸方,只曰橘皮个用不切,并无去白之说。李东垣不参经义,不礼物性,承
《
嗽。
夫咳嗽非只肺病,有肝气上逆而咳嗽者,有胃气壅滞而咳嗽者,有肾气奔迫而咳嗽者,有心
火上炎而咳嗽者,有皮毛闭拒而咳嗽者,有脾肺不和而咳嗽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
咳,非独肺也。橘皮里有筋膜,外黄内白,其味先甘后辛,其性从络脉而外达于肌肉、毛孔
,以之治咳,有从内达外之义。若去其白,其味但辛,只行皮毛,风寒咳嗽似乎相宜,虚劳
不足,益辛散矣。后人袭方书糟粕,不穷物性本原,无怪以讹传讹,而莫之止。须知雷 乃
宋人,非黄帝时雷公也。业医者当以上古方制为准绳,如《金匮要略》用橘皮汤治干呕哕,
义可知矣。日华子谓∶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
肤也。夫橘皮从内达外,凡汗多里虚,阳气外浮者,宜禁用之。
卷上本经上品
青橘皮(附)
内容:气味苦辛温,无毒。主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图经本草》附。)
卷上本经上品
橘核(附)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肾疰腰痛,膀胱气痛,肾冷。(《日华本草》附。)
卷上本经上品
橘叶(附)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导胸膈逆气,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乳痈胁痛,用之
行经。(《本草衍义补遗》附。)
卷上本经上品
辛夷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 。久服下气,轻身,明目,
增年耐老。
(辛夷始出汉中、魏兴、梁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人家园亭亦多种植。树高丈余,
花先叶后,叶苞有茸毛。花开白色者,名玉兰,谓花色如玉,花香如兰也。红紫色者,名木
笔,谓花苞尖长,俨然如笔也。入药红白皆用,取含苞未开者收之。)
辛夷味辛臭香,苞毛花白,禀阳明土金之气化也。阳明者土也,五脏之所归也。故主治
五脏
不和而为身体之寒热。阳明者金也,金能制风,故主治风淫头脑之痛。阳明之气有余,则面
生光,故治面 。 ,黑色也。《经》云∶阳明者,胃脉也,其气下行,故久服下气,土气
和平,故轻身。金水相生,故明目。下气轻身明目,则增年耐老。
卷上本经上品
木香
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久服不梦寤魇寐。
(木香始出永昌山谷,今皆从外国舶上来,昔人谓之青木香,后人呼马兜铃根为青木香,
改呼
此为广木香以别之。《三洞珠囊》云∶五香者,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
叶间五节,故名五香。根条左旋,采得二十九日方硬,形如枯骨,烧之能上彻九天,以味苦
粘牙者为真,一种番白芷伪充木香,皮带黑而臭腥,不可不辨。)
木香其臭香,其数五,气味辛温,上彻九天,禀手足太阴天地之气化,主交感天地之气,
上
下相通。治邪气者,地气四散也。辟毒疫温鬼者,天气光明也。强志者,天一生水,水生则
肾志强。主淋露者,地气上腾,气腾则淋露降。天地交感,则阳阳和,开合利,故久服不梦
寤魇寐。梦寤者,寤中之梦。魇寐者,寐中之魇也。
卷上本经上品
续断
内容:气味苦微温,无毒。主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
益气力。
(续断始出常山山谷,今所在山谷皆有,而以川蜀者为胜。三月生苗,四月开花红白色,
或紫色,似益母草花,根色赤黄,晒干则黑。)
续断气味苦温,根色赤黄,晒干微黑,折有烟尘,禀少阴阳明火土之气化,而治经脉三
因之
证。主治伤寒者,经脉虚而寒邪侵入,为外因之证也,补不足者,调养经脉之不足,为里虚
内因之证也。金疮者,金伤成疮,为不内外因之证也。经脉受邪,为痈为疡,亦外因也。折
跌而筋骨欲续,亦不内外因也。妇人经脉不足而乳难,亦里虚内因也。续断禀火土之气,而
治经脉三因之证者如此。久服则火气盛,故益气。土气盛,故益力也。
卷上本经上品
蒺藜
内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恶血,破瘕症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蒺藜始出冯翌平泽或道旁,今西北地多有。春时布地,蔓生细叶,入夏做碎小黄花,
秋深
结实,状如菱米,三角四刺,其色黄白,实内有仁,此刺蒺藜也。《尔雅》名茨。《诗》言
∶墙有茨者是也。又,同州沙苑一种,生于牧马草地上,亦蔓生布地,茎间密布细刺,七月
开花黄紫色,九月结实作荚,长寸许,内子如脂麻,绿色,状如羊肾,味甘微腥,今人谓之
沙苑蒺藜,即白蒺藜也。今市肆中以茨蒺藜为白蒺藜,白蒺藜为沙苑蒺藜,古今名称互异,
从俗可也。)
蒺藜子坚劲有刺,禀阳明之金气,气味苦温,则属于火。《经》云∶两火合并,故为阳
明,
是阳明禀火气而属金也。金能平木,故主治肝木所瘀之恶血,破肠胃郛郭之症瘕积聚,阴阳
交结之喉痹,阳明胃土之乳难,皆以其禀锐利之质而攻伐之力也。久服则阳明土气盛,故长
肌肉。金水相生,故明目。长肌肉,故轻身。
其沙苑蒺藜一种,生于沙地,形如羊肾,主补肾益精,治腰痛虚损,小便遗沥。所以然
者,味甘带腥,禀阳明土金之气,土生金而金生水也。
卷上本经上品
桑根白皮
内容:气味甘寒,无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纲
目》误书中品,夫桑上之寄生得列上品,岂桑反在中品也,今改入上品。)
(桑处处有之,而江浙独盛。二月发叶,深秋黄陨,四月椹熟,其色赤黑,味甘性温。)
桑名白桑,落叶后望之,枝干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