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医效秘传-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候,最多空窦,邪势必乘虚内陷,虚处受邪,为难治也。如经水适来适断,邪将陷血室,少阳伤寒,言
之详悉,不必多赘。但数动与正伤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汤,提出所陷热邪,参枣扶胃气,以冲脉隶
属阳明也,此与虚者为合治。若邪热陷入与血相结者,当宗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查
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药加延胡归尾
桃仁,挟寒加肉桂心,气滞者加香附陈皮枳壳等。然热陷血室之症,多有谵语如狂之象,防是阳明
胃实,当辨之,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阴主重浊,络脉被阻,侧旁气痹
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络,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王
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为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录出以备
学者之用。
卷之一
瘟疫附
属性:瘟疫者,因伤寒之热未已,更感时行之气,而为瘟疫也。其症身热头疼,烦渴呕逆,或有汗,或无汗。皆
由温热相合而成,治宜寒凉解热为主。经曰、更遇温气,变为瘟疫。则知是再感温气而成瘟疫,更感
温热而成温毒者也。何活人书混注冬温症下,而百病歌强以冬温温疫为一病。不知冬温是感非
节之气,长幼之病相似,时行之气为病也。温疫乃伤寒再感温气而成,实相似而非也。敢录之。
卷之一
瘟疫附
属性:瘟疫者,浑身壮热,惛惛不爽,沿门阖境,递乡传染,盛于春夏之间者是也。虽因时气而得,然所感者
皆由恶毒异气而成,非若春寒夏凉秋热冬温之类也。夫天地间之气,升于春,浮于夏,不无有恶毒
者在焉。人在气中莫知也,若正气虚者,遂致传染。或病者身热,其气蒸蒸浮越于外,若正气虚者,亦
致传染。然感天地之邪者,在春夏间,感病人之邪者,无分春夏者也。是以狱中此病,四时无间,最易
传染,其不染者,由正气内实邪不能感也。然感是邪者,从口鼻而入也,由是正被邪侵,怫郁烦扰,而
病作矣。虽因天地之邪,实自内出者也。故感受之因,异伤寒,异温暑,异非时感冒之寒疫。其治法亦
异也,故丹溪用人中丸,补、散、降三法并施。明医杂着用清热解毒汤,内、外兼施。斯二者,乃治瘟疫之
大法也,大率当辟邪散气,扶助正气为主。若与长幼相似之时行混论,则非矣。今人多以温病热病
名时行,又以温毒为瘟疫,谬之甚矣。噫,非造道之元,乌能识此。
西山记曰、近秽气,伤真气。孙真人曰、乘马夜行,当沐浴更衣,方可近小儿、使不闻马毒气,不然则多天吊急
惊也。钱仲阳曰、步粪秽之履,毋近婴儿。亦此意也。
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属先生制此方,全活甚众,时人比之普济消毒饮云。
先生云、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
交,阳光不治,疫气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
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若壮热旬日
不解,神昏谵语,斑疹,当察其舌,绛干光圆硬,津涸液枯,寒从火化,邪已入营矣,用神犀丹。
卷之一瘟疫附
甘露消毒丹
属性:飞滑石十五两 淡 芩十两 茵 陈十一两 藿 香四两 连 翘四两 石菖蒲六两
白 2 四两 薄 荷四两 木 通五两 射 干四两 川贝母五两
神3糊为末。
卷之一瘟疫附
神犀丹
属性:犀 尖六两 生 地一斤熬膏 香 4 八两熬膏 连 翘十两 黄 芩六两 板蓝根九两
银 花一斤 金 汁十两 元 参七两 花 粉四两 石菖蒲六两 紫 草四两
即用生地香4金汁捣丸,每丸重三钱,开水送下。
卷之一类伤寒四症
痰症
属性:痰者,津液所化。盖由风伤肺,肺气不清而生痰,湿伤脾,脾气凝浊而生痰。其人亦憎寒壮热,恶风自
汗。但胸膈病满,气上?咽不得息,皆因肺气不舒。故虽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或寸脉浮滑,或沈
伏为异尔。宜瓜蒂散或稀涎散吐之。
卷之一类伤寒四症
伤食
属性:伤食类伤寒者,以其亦有发热恶寒头疼等症,但非若伤寒之甚者也。其症或兼恶食,或噫气作酸。
或饱闷作痛,气口脉紧者是也。当于消食门中求之。
卷之一类伤寒四症
虚烦
属性:烦者热也,心中郁郁不安,故谓之烦也'盖缘其人素弱有劳损。因而损气,气衰则精虚,精虚则火旺,
即内经所谓阴虚生内热也。以内有热。则应于外。然虽发热而无恶寒头疼身痛等症。治宜补中益
气汤加黄柏。
卷之一类伤寒四症
脚气
属性:脚气类伤寒者,以其有发热头疼身痛等症,但起初足胫肿痛,或足膝屈强不能移动为异尔。其病
始于受湿,复感挟风寒暑热而成,故陈无泽曰、脚气不专主一气,亦不专在一经,若自汗走注为风
胜,无汗挛急为寒胜,肿满重者为湿胜,烦渴热蒸为暑胜,若四气兼中,但推其多者为胜。又曰、足胫
煟喽渍撸纫病;瓢锥渍撸病4蠓ㄓ枚跻栽锸甙匾郧迦龋樯忠缘餮鞠汩睦啤
以行气,乌附行经络以除湿散寒,羌独利关节以散风胜湿,防己牛膝,行之下引,以去湿消肿。更看
所梜风寒暑热之有无微甚,及在表在里,总当于脚气门中求之。切不可用补剂,及汤药淋洗,并冷
药摊?,使毒气上入心腹,胸痹气喘,死矣。
卷之一添加类伤寒四症
疮毒
属性:疮毒初生,必有寒热交作,不可作伤寒治之。盖痈毒浮于肌表,脉亦浮数,经络为邪壅遏,身亦发热,
热毒居表,阳气不能卫外,故亦恶寒,其人饮食起局如常,或偏着一处痛者,此即痈毒病也。当验其
头面身体手足,若有痛处,或红肿或坚块,或疔毒者,须疡科治之。
卷之一添加类伤寒四症
瘀血
属性:瘀血类伤寒者,以其有寒热故也。盖因素有痰火,或胯缝,或腋下,略有动作,必肿硬疼病,脉来弦数
无力者,为异也。宜调养气、养血、活血,有热者、或滋阴、降火、清痰。
卷之一添加类伤寒四症
劳发
属性:劳发有类伤寒,以其虚寒虚热故也。其人或因于劳倦,或伤于七情酒色,以致精神疲惫,营卫失司,
恶寒发热,骨节疼痛,其脉或浮芤虚数,或弦涩沈紧,或博坚,阶其候也。治当察其阴虚阳虚,上损下
损,以分藏性之阴阳喜恶而调理之,总当于虚劳门中求之。
卷之一添加类伤寒四症
痘疹
属性:凡幼?之儿,并长成之辈,忽然发热憎寒,头疼身痛,唇红脸赤,嚏欠呕吐,状类伤寒,不可遽施汗下,
须问其曾否出痘。如未出,当验其尻骨耳尖并足心皆冷者,再观耳后有红脉赤缕,即令专门调治
之。
卷之一
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属性:凡治伤寒,须识阴阳二症。如初起之时,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来浮大,即是阳经之表症也。自此以
后,烦躁作渴,或不大便,即是阳经传入阴经之热症也。脉虽沈伏,不可?作阴症治之。如初起之时,
脐腹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脉来沈伏,即是直中阴经之寒症也。
一、或曾是阳症,其人素弱,不任转下。医者下之太过,忽然脐腹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阳症而
转为阴症也。当温之。
一、或曾是阴症,其人素有内热,医者补之太过,忽然烦躁作渴,大小便不通,此阴症而转为阳症也。
当解之。
凡治伤寒,须识表里,汗下无?。如病在表而反下之,则乘虚入里,微为痞气结胸,甚为肠滑洞泄,此
皆?下之坏症也。如病在里而反汗之,则表益虚而里益实矣,或为?血斑黄,甚则亡阳,此皆?汗
之坏症也。
凡治伤寒,不论日数,但有头疼身痛,恶风恶寒,脉来浮大,即是表症。虽有便难小便不利,亦当先解
其表,后攻其里也。
凡治伤寒,不论日数,但有腹痛吐利,脉来沈弱,即是里症也。虽有恶风恶寒,亦当先救其里,后解其
表也。
凡治伤寒,先视两目。若黑白分明,内无热也。目不明者,里有热也。
凡治伤寒,须看唇舌。若唇红而鲜湿者,内无热也。唇干而燥者,热入里也。若舌白滑者,表未解也。舌
黄者,热渐深也。舌黑者,热已剧也。
凡欲发汗,须审其头真痛,项真强,风寒真恶,即当用汤药汗之,不可妄用水攻火劫之法。
凡欲攻下,须审其头不痛,风寒不恶,其便果硬,其腹果满,即当以汤药下之,亦不可妄用丸药。
凡伤寒在霜降以后、春分以前,名为正伤寒,宜用辛热之药以发之。若至春而发,名为温病。至夏而
发,名为热病。宜用辛凉之药以解之。若入里者,宜用苦寒之药以下之。若直中者,宜用辛热之药以
温之。其在四时,有辛然感冒,当视其寒暄,或用辛热,或用辛凉要在适中。
凡风寒始伤太阳,必用辛温散之,如麻黄桂枝之类。若传入阳明、少阳,必用辛凉解之,如葛根柴胡
之类。至邪传入胃府,必用苦寒下之,如承气之类。夫邪自表而入里,用药由温而渐寒。若?治而致
热入,攻之必宜苦寒。
凡服汗药,不可太过,过则反致阳虚。如服一剂无汗,再作汤与之,又复无汗,此营卫乏绝,法当养阴
辅正而再汗之,三治无汗者死。
凡服下药,燥屎已来,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药,但利清水一二次,又无燥屎,痞满如故,此未解
也,再当下之。如服下药二三次而不通者,此肠胃枯苦□也,当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凡治伤寒,须审胸腹若何。胸满而痛,名为结胸。胸满不痛,名为痞气。如未经下而有之,此传经之邪
也已经下而有之,此?下之坏症也。未经下,饮水多而得者,此水气也。
凡治伤寒,须按其腹痛与不痛,硬与不硬。若腹中痛与硬者。此燥屎也。脐下硬而痛者。此燥屎与蓄
血也。脐下筑筑然痛,上冲于心者,此奔豚气也。腹中响,气下趋者,欲作泻也。燥屎者,小便不利,而脐
下如疙瘩状。蓄血者,小便利,而脐下如怀孕状。
凡治伤寒,须问其渴与不渴。渴而不饮水者,邪在表也。渴而饮水多者,内热甚也。含水不欲吞者,欲
作?也。
凡伤寒得死症,其脉尚可治者,则当弃症从脉,虚补之,实泻之。
凡伤寒得死脉,其症有可治者,则当弃脉从症,表急解之,里、急攻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
凡伤寒脉洪大浮数动滑,此阳脉也,阳症宜见此脉,若阴症得此者凶。脉来沈涩弱弦微,此阴脉也,
阴症宜见此脉,若阳症得此者凶。
凡伤寒头疼身热,忽然无脉而昏冒,此欲汗之候,如天将明,六合皆晦之象,不须服药。
凡伤寒头疼身热,便是阳症,不可服热药。
太阴,头不痛,身不热。少阴,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有头疼而无身热。
凡伤寒之症,不可骤用补益。
凡伤寒不思饮食,不可就用温补脾胃药。
凡伤寒腹痛,亦有热症,不可概用温暖药,当参脉症治之。
凡伤寒自利者,当看阴阳,不可便用止泻温补。
凡伤寒手足厥冷,当分热厥、冷厥。
凡伤寒若见吐蛔虫者,虽有大热,忌用寒凉。
凡服下药,另用盐炒麸皮于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得热,则行而易通。
凡服药吐出不纳,须用姜汁半钟热饮,其吐即止。
凡伤寒发黄,用生姜周身擦之。若心胸□下结实、满闷、硬痛,用姜渣炒热,于患处熨之。若加□水,更
妙。
凡伤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如无韭汁,鸡子清亦可。
凡伤寒热病,亢极不解,用黄连煎汤一盏,井中顿冷,浸于青布上,搭在胸中,徐徐易之,候热稍退即
除。
凡伤寒腹中痛甚,将河水一钟饮之,其痛稍可,属热,当用凉药清之,清之不已急用寒药下之。若饮
水愈加作痛,属寒,当用温药和之,和之不已,急用热药救之。
凡直中真寒阴症,或痛甚无脉,或吐泻脱元无脉,须用酒酿姜汁各半钟服之,脉来可治,脉不来者,
死。
凡直中阴经之直寒症,或腹中绞痛,或呕逆厥冷,或不省人事,或药不得入口,或六脉暴绝,将□白
三寸捣成饼,先用麝半分填于脐中,后放□饼在上,以火熨之,连易二三饼,稍醒,灌入姜汁,然后煎
服回阳急救汤,如不醒,再灸关元、气海,若得手足温和汗出者,生。
凡伤寒阴病,不论热与不热,不分脉之浮沈大小,但指下无力,或重按全无,便是阴病也。最为良法。
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症
属性:表症者,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而脉浮者是也。然恶寒者,表症也,恶寒为表之虚,此属太阳,宜汗之。若
热多寒少,脉来微弱,或尺脉迟者,不可汗。?血下血者,不可汗也。坏病者,不可汗也。经水适来者,不
可汗也。风温者,不可汗也。湿温者,不可汗也。虚烦者,不可汗也。动气者,不可汗也。又有三阴病,不可
发汗,发汗则动经血。若太阴症脉浮者,宜微汗之。少阴症发热脉沈者,又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
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里症
属性:里症者,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腹胀满,大便硬,脉沈而滑者是也。然恶热者,里症也,恶热为里之
实,此属阳明,宜下之。若脉浮者,不可下也。虚细者,不可下也。呕吐者,不可下也。不转矢气者,不可下
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也。三阴,大约可温而不可下,然有积症,又当下也。如太阴腹满时痛,少阴口燥
咽干,或腹满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此积症也。
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表里俱见症
属性:病人脉浮而大,即是表症当汗之。其人发热烦渴,小便志□,却当下。此是表里症俱见也,五苓散主
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即是里症,当下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发汗。此是
两症俱见,未可下,宜桂枝汤。
病人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即是里症,当下之。其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却当汗。此是两症俱见,
仲景所谓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主之。
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无表里症
属性:伤寒四五日,或十余日,无表症,无里症,俱用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用之。
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阳症
属性:阳症者,即太阳、阳明、少阳也。初病发热头疼项强,以后唇焦口燥,烦渴喜冷,面色光彩,语言清亮,手
足温暖,爪甲红润,大便或闭或硬,小便或赤或□,脉来浮洪数大,此阶阳症之候也。其治或汗或和
或下可也。
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阴症
属性:阴症者,即直中太阴、少阴、厥阴之寒症也。初病无头疼,无身热,无口渴,就便恶寒或战栗,面如刀刮,
身体沈重,难以转侧,呕吐泻利,小便清白,蜷卧欲寐,手足厥冷,爪甲青面,面色惨黯而无光,脉来沈
涩而细小,此皆阴症之候也。其治或温或补可也。
卷之一伤寒治例三十七条
阳毒
属性: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绝所致也。或阳症?服温热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