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006-06 >

第24章

2006-06-第24章

小说: 2006-0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以为天才绝伦,非关学也;今观诗集,蕴酿六朝三唐,兼博采典籍云云。”这是对曾广钧诗学内涵的很有影响的概括评语,其后论诗之人也多以“圣童”、“圣小儿”等语呼重伯。汪国垣在这首七言后接着所发的议论对于研究晚清“西昆派”是非常重要的,他说:“比拟之工,使事之博,虞山而后,此其嗣音。太傅、惠敏,并致力玉溪,至重伯则所造尤邃,可谓克绍家风矣。”在汪国垣看来,袭风义山是曾氏家族诗学的“连城璧”。正因为曾广钧在其《环天室诗集》中写下了大量的摹仿李商隐的作品,才成为在清末诗坛上颇有影响的“西昆派”代表诗人。这一诗派曾因其诗学温、李,以藻丽词采和丰富典故写旖旎诗境,一时慕效。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亦云:“天彗星拼命三郎石秀,曾广钧、曾重伯为求阙斋主人之孙,早慧,王湘绮目为圣童。诗承求阙崇尚玉溪之论,而不学韩、黄,惊才绝艳,犹是楚、骚本色。七律《和李亦元王聘三庚子落叶词》十二首最负盛名,狄葆贤所谓‘摹玉溪之妍辞,继谢家之哀诔’,盖为悼珍妃而作。”清德宗光绪与慈禧太后帝后不和之事是清史上公开的秘密,珍妃是光绪宠妃,也不为慈禧所喜,庚子年间宫中集体逃离时,珍妃被弃于枯井中,光绪心痛却无可奈何。对于珍妃之死,世间曾有诸多谈论,曾广钧据此写下的十二首七律,既是他集中的盛名之作,也是诗学义山的最典型作品。
  丁亥(1887)十月,曾广钧写下:“雁下平芜秋气深,要从湖海试雄心。玉龙灰烬难成烛,彩凤归来不听琴。正月繁霜伤小雅,斜飚细雨冻号禽。阻风中酒兼朝夕,转毂光阴思不禁”(《登舟一夕对酒偶成时从阅云梯关归青江浦》);戊戌(1898)三月又云:“红巾自拭伤离泪,青鸟何因更一衔”(《梧州柳枝词》)。很明显这些诗句都是袭用常见的李商隐诗歌中“青鸟”、“彩凤”、“灰”、“烛”等意象而成。在自己的诗中袭用习见的义山诗意象、义山诗艺术风格、并摹仿写作《无题》类诗歌等等,都是他在承传家风,诗学李商隐,把身为庙堂之上、言不由衷的人生慨叹抒发于“来是空言去不得,鹊桥中路起红墙”(《有感》)一类的“私人话语”式诗句里的绝好方式,令后人读其诗,可推想其人。

  “毛与刘、邓矛盾源于八大”不是“猜测”

  
  ? 朱 健
  有人认为,“毛与刘、邓矛盾源于八大”是“西方的一些人”根据“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在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中,没有提到‘毛泽东思想’”所作的“猜测”〔1〕。其实不然。
  事实上,“毛与刘、邓矛盾源于八大”一说,恰恰出于毛泽东本人之口。1967年11月5日,在与中央“文革”成员谈关于党的九大和整党问题时,毛泽东明确地说:“刘、邓互相合作,‘八大’决议不通过大会主席团,也不征求我的意见就通过了。刚通过,我就反对。”〔2〕可见,毛泽东虽然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主要抓了若干大事,“对各项重要文件作了认真的修改”〔3〕,但他对刘、邓的一些做法,还是心存不满。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毛泽东传》介绍,决议中关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有这样一句话:“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在决议的历次修改稿上都没有,9月27日凌晨大会主席团常委会通过的稿子上也没有,是在大会闭幕式开会前临时加上的。“急急忙忙地送毛泽东看过,就印发大会了”〔4〕。看来,毛泽东说的“决议不通过大会主席团,也不征求我的意见”,就是指这件事。
  李捷先生认为,在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社会的主要矛盾”等“这些问题上的思路,同中共八大的决议,在当时是基本一致的”。然而事实是,八大闭幕不久,毛泽东对决议中的这一句话的提法就表示“怀疑”〔5〕。据王光美回忆,当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对刘少奇说:八大决议中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提法不正确〔6〕。这时距八大闭幕才四天。
  注释:
  〔1〕〔3〕李捷:《毛泽东与中共八大》,载叶匡政编:《大往事:纵横历史解密档案》,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8~9、3~8页。
  〔2〕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37、537页。
  〔6〕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67页。

  梦底家山

  梦 底 家 山
  ? 陈 平 画

  谷地阳光(小溪)

  
  ? 萧沛苍 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