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作者:阎崇年-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1628年)九月初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决定亲率大军,会同蒙古诸部,征讨察哈尔部。皇太极第一次以“盟主”的身份发号施令,统率蒙古诸部军队向察哈尔林丹汗发起进攻。初六日,皇太极率领大军离开沈阳,西征林丹汗。初八日,大军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地方,敖汉、奈曼等部兵来会。尔后,喀尔喀、科尔沁、扎鲁特部、喀喇沁各部兵来会。随后,天聪汗皇太极指挥满洲、蒙古大军,乘胜前进,追捕败军,直至兴安岭。《清太宗实录》记载:“遣精骑追捕败军,至兴安岭,获人畜无算。”(《清太宗实录》卷四)皇太极亲征察哈尔大军,于十月十五日回到沈阳。是役,为后金第一次由天聪汗亲自统率,会集蒙古诸部兵马,共同进击察哈尔部林丹汗。皇太极通过对察哈尔部的第一次进兵,确立了对漠南蒙古东面诸部的盟主地位,建立了蒙古归附各部对后金的臣属关系。林丹汗受到皇太极的威逼开始西迁,于是,皇太极对察哈尔部发动了第二次征伐。
第二次。崇祯六年即天聪七年(1633年)四月初一日,皇太极发动了第二次对察哈尔部的进军。初九日,大军到西拉木伦河时,沿途蒙古各贝勒率所部兵来会,共同大举进攻察哈尔部。这次满洲、蒙古大军出征的目的:“一欲为我藩国报仇,一欲除却心腹大患。”(《天聪朝臣工奏议》)林丹汗闻警大惊,“遍谕部众,弃本土西奔,遣人赴归化城,驱富民及牲畜尽渡黄河。察哈尔国人,仓卒逃遁,一切辎重,皆委之而去”(《清太宗实录》卷十一)。林丹汗部众散处黄河河套及套西一带。皇太极鉴于形势发生变化,谕率兵诸贝勒大臣曰:“察哈尔知我整旅而来,必不敢撄我军锋,追愈急,则彼遁愈远。我马疲粮竭,不如且赴归化城暂住。”于是大军回返,趋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后金军经宣府、张家口等地,大肆抢掠,饱欲而返。七月二十四日,皇太极率军回到沈阳。
《清太宗实录》中关于察哈尔部归降的记载皇太极第二次亲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役,历时40天。据《清太宗实录》记载,仅斩一人、获六人,又获马一匹、骆驼一峰。后金军始终未同察哈尔军队相遇,无果而还。皇太极在深入察哈尔境后,主要困难:一是缺水——“天气炎热,无水,人亦晕倒”(《满文老档·太宗朝》)。其时,以一只黄羊换水一碗,可以看出水之珍贵。二是缺粮——大军“分道而猎,及合围,见黄羊遍野,不可数计,遂杀死数万。时军中粮尽,因脯而食之”。
经过两次大的冲击和西迁,林丹汗人心离散,势不可为,“食尽马乏,暴骨成莽”(《明史·鞑靼传》)。为了逃窜,舍弃故业,西奔图白忒部落,牲畜死得很多。部民没有吃的,“杀人以食”(《清太宗实录》)。察哈尔许多部众,不愿再随林丹西迁土番——青藏一带地方。部落首领纷纷投归后金,就连他的一位妻子也率其八寨桑,以1200户归降后金。闰八月,皇太极连续得到来自察哈尔的奏报:察哈尔林丹汗出病痘,殂于打草滩地方阿拉他拉。又得到奏报:察哈尔寨桑噶尔马济农等送察哈尔汗窦土门福晋,带着人来归附。于是,皇太极决定三征察哈尔。
第三次。崇祯八年即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命多尔衮、岳讬、萨哈廉、豪格为统兵元帅,率骑兵万人,三征察哈尔,往收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三月,多尔衮等在宣府水泉口,招抚了林丹汗的遗孀囊囊福晋,从她们口中得知额哲等人的驻牧地。多尔衮等率领后金大军继续前进,前往黄河河套一带,收抚察哈尔部众,寻找苏泰太后及其子额哲等人的下落。苏泰太后是皇太极母舅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孙女,台吉德尔格勒之女。
二十八日,大军进抵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等人所驻牧的托里图地方。其时,天雾昏黑,额哲没有防备。多尔衮等议商决定,派遣随军的叶赫金台石贝勒之孙南楮等,先见南楮之姐林丹汗遗孀苏泰太后及其子额哲。南楮等受命后,急驰至苏泰太后大营。到大营后,南楮高声喊道:“尔福晋苏泰太后之亲弟南楮至矣,可进语福晋!”苏泰太后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后,既惊又喜,但怕有诈。苏泰太后遂令她的旧叶赫随从亲自加以辨认,回来报告说:“是真的!”苏泰太后恸哭迎出营帐,与久别的弟弟抱头相见。随后,苏泰太后令其子额哲,率领众寨桑,归附后金。这是多尔衮利用姻亲关系,取得政治与军事“一石二鸟”的生动史例。
第二天,苏泰太后、额哲设宴,送多尔衮等驼马、雕鞍、貂裘、琥珀、金银、苏缎等物。除了驼、马外,多尔衮等把其余礼品都收下。多尔衮等设宴款待,并赠以雕鞍、马、黑貂裘等礼物。八月初三日,和硕贝勒多尔衮,贝勒岳讬、萨哈廉、豪格等,征察哈尔部,获历代传国玉玺。玺文为“汉篆‘制诰之宝’四字,Й_为质,交龙为纽,光气焕烂,洵至宝也”。后世伪造的“受命于天,既寿永
昌”玺
多尔衮等见宝玺后甚喜,曰:“皇上洪福非常,天锡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也。”(《清太宗实录》卷二四)九月,后金军旋师回到沈阳。多尔衮把林丹汗的传国玉玺献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将察哈尔部安置于义州,分设左右翼察哈尔八旗,设都统和副都统管辖;封林丹汗子额哲为亲王,并将次女马喀塔格格嫁给他。
当林丹汗“八大福晋”归顺后,满洲贝勒济尔哈朗娶林丹汗大福晋苏泰太后(额哲之母)为妻,皇太极娶窦土门福晋和囊囊福晋为妃。后囊囊福晋生下了林丹汗的遗腹子阿布奈。额哲因病去世后,其弟阿布奈袭为亲王,又尚公主。
林丹汗不仅是察哈尔部的大汗,而且是蒙古各部的宗主。察哈尔部的灭亡,既是漠南蒙古全部归于后金统治的标志,也是成吉思汗创立大蒙古国在其故土最终覆灭的标志。
察哈尔部被后金征服,明朝失去北面屏障,入塞通道被打开。《明史·鞑靼传》记载:“明未亡,而插(林丹汗)先毙,诸部皆折入于大清。国计愈困,边事愈棘,朝议愈纷,明亦遂不可为矣!”(《明史·鞑靼传》)林丹汗之死,他的儿子额哲降附后金—清,标志着漠南蒙古归入清朝,满蒙结成联盟,扩大兵员和实力,囊括自东海到青海的版图,以更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同明朝争夺天下。明与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满洲和蒙古联盟,苏泰太后和额哲归附皇太极,加快了满蒙联盟。三、满蒙联盟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明朝当时力量比较强大,实际控制长城以南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清朝兴起之后,对明朝发动攻势,把明朝打得焦头烂额。蒙古从元顺帝北退之后,始称北元,不断向南骚扰,把明朝折腾得200多年不得安宁。仅仅一个瓦剌部,就在土木堡打了胜仗,俘虏明朝英宗皇帝。后来俺答汗又带军队打到通州,威逼北京。满蒙两个拳头联合起来打明朝,明朝必然处于一种劣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一个高明之处就是建立满蒙联盟,以语言、习俗相近来说服蒙古,宣称明朝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应该联合起来进行报仇。不仅如此,皇太极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满蒙联盟。
皇太极在统一蒙古过程中,对蒙古各部,颁政策,定制度,封官爵,重管理,加强满蒙联盟,合力对付明朝。
联姻。早在天命朝,努尔哈赤不仅娶科尔沁两贝勒的女儿为妻,他的儿子也相继纳蒙古王公的女儿做妻子。仅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努尔哈赤的四个儿子,次子代善娶扎鲁特部钟嫩贝勒女为妻,第五子莽古尔泰娶扎鲁特部纳齐贝勒妹为妻,第八子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莽古思贝勒女为妻,第十子德格类娶扎鲁特部额尔济格贝勒女为妻。尔后,第十二子阿济格娶科尔沁部孔果尔女为妻,第十四子多尔衮娶桑阿尔寨台吉女为妻。努尔哈赤在位时,同科尔沁联姻10次,其中娶入9次、嫁出1次。皇太极在位时,同科尔沁联姻18次,其中娶入10次、嫁出8次。皇太极的皇后是莽古思贝勒之女,两位爱妃是寨桑贝勒之女,其中庄妃辅育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定鼎中原,功在社稷。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两位皇后也都出自科尔沁。蒙古科尔沁部与后金政权,通过联姻,巩固同盟,以加强自己的势力,来对抗察哈尔部。总之,由于蒙古科尔沁部归附后金最早,博尔济吉特氏与爱新觉罗氏世为懿亲。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和圣祖康熙先后有4位皇后、13位皇妃,出自蒙古科尔沁等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影响清初五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四帝(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的政治与血缘,而以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尤为突出。
刻有“天聪汗之牌”字样的蒙古文信牌
在天聪朝,满洲与察哈尔联姻也是一例。皇太极先娶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巴特马·璪),后封为衍庆宫淑妃。又娶其遗孀囊囊福晋(那木钟),后封为麟趾宫贵妃。囊囊福晋先生下林丹汗的遗腹子阿布奈。她为皇太极生下一子,名博穆博果尔。皇太极还将第二女马喀塔下嫁给林丹汗之子额哲为妻。额哲死后马喀塔再嫁其弟阿布奈。康熙十四年(1675年),阿布奈之子布尔尼,乘吴三桂反乱而发动叛乱,遭清军击溃,布尔尼被杀。清廷命杀阿布奈及其诸子,女子没为官奴。察哈尔汗后嗣遂绝。
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妻子已死,继娶其妻妹、林丹汗遗孀苏泰福晋为妻。大贝勒代善娶林丹汗之女、额哲之妹泰松格格为妻。皇太极之子豪格娶察哈尔伯奇福晋,皇太极七兄阿巴泰也娶察哈尔俄尔哲图福晋。满洲与察哈尔,由昔日之仇敌,成为今日之亲家,结成政治联盟。
此外,还通过编旗(即把蒙古一部分人编入八旗)、册封、赏赐、重教(就是重喇嘛教)、会盟等措施,不仅加强与密切了后金—清朝同蒙古诸部的关系;而且为清朝入关后对蒙古的管理,提供了模式与经验。
前面讲到,皇太极征蒙古的一大收获是得到了林丹汗的传国玉玺,他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命所归,于是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改国号,即把后金改成大清。
第三十九讲 建立大清
我们讲“明亡清兴”,其实,努尔哈赤建立的满洲政权在较长时期内都叫“金”,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叫“清”?为什么叫“清”?为什么改“金”为“清”?“汗”和“帝”有什么区别?本讲将分别回答上面这些问题。一、南面独坐
从天命元年(1616年)到天聪十年(1636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经过20年的奋争,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崇德帝皇太极朝服像
文化等都取得巨大成绩。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同明朝争夺江山,夺取全国政权。而此时,建立大清,与明抗衡,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
第一,南面独坐柄政。皇太极为了加强以汗为首的中央集权,削弱八旗主旗贝勒的权势,逐步取消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天聪六年即崇祯四年(1632年)正月,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由“四尊佛”改为“一尊佛”。
皇太极继汗位是经过贵族共和推选出来的。当时,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才是皇太极。举行朝廷会议的时候,四个人并排坐着,史书上叫做“四尊佛”。皇太极为达到“一佛独尊”,首先拿三贝勒莽古尔泰开刀。前面讲过,大凌河之战时,皇太极派莽古尔泰攻南城。因伤亡惨重,莽古尔泰便发牢骚。皇太极借此把他幽禁起来,后来莽古尔泰暴死,死因不明。第二个是阿敏,他是舒尔哈齐的儿子。皇太极占领京东四城,即永平、滦州、迁安、遵化,派阿敏守永平。因明军反击,后金军队接连失利,阿敏仓皇弃城而逃。皇太极乘机削夺了阿敏的兵权,把他囚禁起来。后来阿敏死在狱中。至此就剩下代善了。代善是大贝勒,而且实际控制着两红旗,势力很大。《清太宗实录》中关于皇太极“南面独尊”的记载
但代善有个特点,知进知退,而且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皇太极没有杀他,也没有软禁他,但削弱了他的权力。于是,代善便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这样,皇太极实现了南面独坐柄政。这标志着君主集权制的确立与强化。
第三十九讲建立大清|第二,民族成分变化。满洲刚兴起的时候,主要是女真人。后金经过多年的征抚,不仅已经吞并哈达、辉发、乌拉、叶赫,而且重新整合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还有大量汉人、蒙古人、朝鲜人、锡伯人、达斡尔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虎尔哈人等,同满洲融合,而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为此,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十月十三日(1635年11月22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关于改族名的《汗谕》: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清太宗实录》卷二五)
从此,满洲这个族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典册上。
第三,扩充八旗建制。原来只有满洲八旗,尔后,逐渐扩建并组成蒙古、汉军八旗。
八旗蒙古:天聪三年即崇祯二年(1629年),已将原有的蒙古军,扩编成“蒙古二旗”。天聪九年即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命将蒙古二旗扩充建制为八旗蒙古。它的旗色和建制,与八旗满洲相同。
八旗汉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在满洲八旗中就有16个汉人牛录。皇太极即位后,天聪五年即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将汉人牛录拨出2000多人,正式成为一个汉军旗,命汉官佟养性统辖。天聪八年即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皇太极正式将“旧汉兵”定名为汉军,以黑旗为标志。因当时铸造火炮者基本是汉人,而使用这些火器、大炮者也基本是汉人,所以“汉军”满文为ujencooha,汉音译作“乌真超哈”,汉意译作“重军”,就是使用重型武器、特别是火器的军队。崇德二年(1637年),汉军扩充为二旗。崇德七年(1642年),汉军再扩充为八旗。
总之,八旗蒙古和汉军的建立,使后金军事实力得到极大增强。皇太极直接指挥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其军政实力得到极大加强。
第四,版图空前扩大。皇太极统治时期,清朝的版图用皇太极的话来说:
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蒙古大元,及朝鲜国,悉入版图。(《清太宗实录》卷六一)
就是说,东自鄂霍茨克海,西迄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广阔地域,原明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山东北部除外)和蒙古部分辖境内的各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