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子午流注说难-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儿慢风。
x针灸x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商丘。乃阴经金穴。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商乃西金之高音。脾
井荥俞经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内踝。乃与三阴交会而入合于阴之
陵泉。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
五、阴陵泉(合穴)
x部位x 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与阳陵泉斜对。稍高一寸。
x证治x 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
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
x针灸x 针入五分。不言灸。
按∶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源也。故灵枢经
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盖五俞合穴。下达于上。内通于外之要点。治病当求其源也。其穴不
言灸者。以脾为土脏。土中含湿。则万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则土燥而不能育物也。
上卷本输穴说难
手少阴心经五穴
属性:一、少冲(井穴)
x部位x 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x证治x 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掌中热。胸中痛。口中热。咽
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
x针灸x 针入一分。可灸三壮。
二、少府(荥穴)
x部位x 在小指本节后陷中。平直劳宫。
x证治x 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
x针灸x 针入二分。可灸七壮。
三、神门(俞穴)
x部位x 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x证治x 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
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x针灸x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炷如小麦大。
四、灵道(经穴)
x部位x 在臂内下廉。去掌后横纹后一寸五分。
x证治x 心痛。悲恐相引螈 肘挛。暴喑不能言。
x针灸x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五、少海(合穴)
x部位x 在肘内廉横纹头尽处陷中。曲手向头取之。
x证治x 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
举。
x针灸x 针入五分。不宜灸。
按∶以上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为心本藏之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
水五穴。乃扁鹊所增。本输篇并未记载。然神门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时针
之。治大小人痫证有特效。(仙)用针数十年。心本藏九穴。仅取神门一穴。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盖
尊经旨。外经病而内不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之正义。
兑骨即掌外侧腕后高起之踝骨。手踝骨向内转。踝内侧骨有空即神门穴。踝骨上
另有一空即养老穴。经称此骨名兑骨。兑有内通之义。向内一转则神门养老两孔
穴皆开。与足内外踝之顽梗不开无穴可取者。迥然不同。故别其名曰兑骨。继起针灸家多书作
锐骨。义未妥。
上卷本输穴说难
手太阳小肠经六穴
属性:一、少泽(井穴)
x部位x 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x证治x 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螈 。咳嗽。颈项急不可
顾。目生肤翳覆瞳子。
x针灸x 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少泽井金。乃手少阴交手太阳之起穴。心乃五脏六腑之主。合于小肠。山泽通气。一手
小指而两井穴出其内外。心井曰少冲。小肠井曰少泽。
二、前谷(荥穴)
x部位x 在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
x证治x 热病汗不出。 疟。癫疾。耳鸣颔肿喉痹。咳嗽衄血。颈项痛。鼻塞不利。目中
白翳。臂不得举。
x针灸x 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前谷荥水穴。乃手太阳脉之所溜。在小指本节前。故称前谷。
三、后溪(俞穴)
x部位x 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掌取之。
x证治x 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
x针灸x 针入一分。可灸一壮。
按∶后溪俞木穴。乃手太阳脉之所注。在手小指本节之后。掘掌视之。较前谷高起。
故称后溪穴。内通督脉。乃灵龟八穴之一。照开时针之。可针六分或八分。
四、腕骨(原穴)
x部位x 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x证治x 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
臂肘不得屈伸。 疟头痛烦闷。惊风螈 。五指掣。
x针灸x 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按∶腕骨乃手太阳脉所过之原穴。手外侧腕前一小骨。手常屈伸转侧。则此骨宛转。
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继起针灸家更名起骨。以免与穴名混同。亦可。
五、阳谷(经穴)
x部位x 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
x证治x 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臂腕外侧痛
不举。妄言左右顾。螈 目眩。
x针灸x 针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三壮。
按∶阳谷经穴。乃太阳脉之所行。在手外侧腕中。斜上兑骨。则为养老。与腕上手少
阳阳池及大次指两筋间之阳溪穴成一横线。然此穴不如阳溪阳池之宽深。故名阳谷。
六、小海(合穴)
x部位x 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伸臂而得之。
x证治x 肩 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四肢不举。
x针灸x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按∶小海合穴。乃手太阳小肠脉之所入。合治内府。其脉入缺盆者。络心。循咽。下
膈。抵胃。属小肠。胃为水谷之海。小肠与胃相连缀。故肘内合穴名小海。且手
三阳脉皆起于足。小肠合于巨虚下廉。大肠反合巨虚上廉。盖大肠展转反侧。为
传导之官。小肠乃受盛之官。直趋于下。化物出焉。故合穴反居大肠合穴之下也。
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太阳膀胱经六穴
属性:一、至阴(井穴)
x部位x 在足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
x证治x 目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
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
x针灸x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所出之井金穴。考经脉十二回环之次序。足太阳终于此穴。交
足少阴肾之经。盖太阳经穴至此已交于阴经。故曰至阴。
二、通谷(荥穴)
x部位x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x证治x 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颈项痛。目KT KT 。
x针灸x 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按∶通谷乃足太阳所溜之荥穴。荥小水也。谷能通行小水。故名通谷。
三、束骨(俞穴)
x部位x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之后。赤白肉际陷中。
x证治x 腰脊如折。髀不可曲。 如结。 如裂。耳聋。恶风寒。目眩。项强不可回顾。目内 赤烂。
x针灸x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束骨穴乃足太阳所注之俞穴。前有足小指本节骨。后有京骨穴上之大骨。此穴居
外侧赤白肉际陷者中。前本节骨后大骨如受约束之形。故名束骨。
四、京骨(原穴)
x部位x 在足外侧大骨之下。赤白肉际陷中。
x证治x 膝痛不得屈伸。目内 赤烂。疟寒热。善惊。不欲食。筋挛。足 酸。髀枢痛。
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衄血不止。目眩。
x针灸x 针入三分。可灸七壮。
按∶京骨穴乃足太阳所过之原穴。京大也。其穴在足外侧大骨之下。此大骨本名京
骨。因与穴同名。别其名曰大骨。与手腕骨别称起骨。同一义也。
五、昆仑(经穴)
x部位x 在足外踝后。跟骨之上陷中。
x证治x 腰尻痛。足 肿。不得履地。鼽衄。 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暴
满。阴肿痛。小儿发痫螈 。
x针灸x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炷如小麦大。妊妇刺之堕胎。
按∶昆仑乃足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此穴居踝后。较井荥俞原各穴皆高。昆
仑乃水之高源。故以此名其穴。
六、委中(合穴)
x部位x 在 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
x证治x 膝痛。腰挟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
凡伤寒热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委中者。血 也。大风发眉堕落。可刺之出血。
x针灸x 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七吸。禁灸。
按∶委中乃足太阳膀胱经所入之合穴。穴在 中央。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凡太阳经
脉所过。腰髀膝关重痛。大风眉落。风邪深入于阳跷奇经。乃足太阳之别脉。均
可刺委中出血。以上所言。皆邪实宜泻之之证。正虚者。则不可妄刺。素问云。
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不可不知也。
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少阴肾经五穴
属性:一、涌泉(井穴)
x部位x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
x证治x 腰疼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咳嗽。身热。
喉痹胸胁满。目眩。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
针灸 针入三分。无令出血。可灸三壮。
按 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肾为生
气之藏。立命之根。故刺之不可见血。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则死矣。慎之慎之。
二、然谷(荥穴)
x部位x 在足内踝腕骨前。然骨之下陷中。
x证治x 咽内肿。心恐惧。如人将捕之。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少腹
满。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女子不孕。男子精溢。 酸不能久立。足
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初生小儿脐风。口噤痿厥洞泄。
x针灸x 针入三分。不宜见血。可灸三壮。
按∶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
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
克。故名然谷。吾蜀有产盐区。名自喷井。火自地中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证也。
三、太溪(俞穴)
x部位x 在内踝之后跟骨之上。动脉陷中。
x证治x 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呕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
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若 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
瘠。手足厥冷。
x针灸x 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按∶太溪穴。肾脉所注为俞土。乃九针十二原之要穴。久病重病欲知脏气之强弱者。
必诊此脉。金匮中脉法。有寸口趺阳少阴之分。趺阳即胃原冲阳。少阴即太溪
也。(仙)曾于途中救治倒地昏迷之急痧证。寸口无脉。太溪有脉。用开十宣法。救之而痊。如太溪
脉已绝。不可救也。
四、复溜(经穴)
x部位x 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而不休陷中。
x证治x 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
收履。 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溺青赤黄白黑。
青取井。赤取荥。黄取俞。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肿。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热。盗汗不止。
x针灸x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五壮。
按∶穴名复溜。以足少阴别入跟中之脉。下歧为二。后绕大钟交足太阳。前下行水
泉照海。为阴跷奇经之起点。上达交信。亦在内踝上二寸。此别脉也。其太溪正
经直上之脉。复从内踝稍后上二寸而溜于此。与出涌泉溜然谷同义。故名其穴曰
复溜。复溜在后。交信在前。中隔一小筋。交信乃阴跷 。再上 分中曰筑宾
穴。又阴维脉之起点。故曰阴跷阴维者。足少阴之别也。
五、阴谷(合穴)
x部位x 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
x证治x 膝痛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少腹急引阴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
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
x针灸x 针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按阴谷乃足少阴肾所入为合之水穴。穴在内辅骨后下。大筋小筋间。互相根据倚。
取穴者必先令病者微屈其膝。以指审其间应手之脉。再拨开上下大小筋。乃可进
针。此乃足阴经最高而深藏不露之穴。故名阴谷。
上卷本输穴说难
手厥阴心包络五穴
属性:一、中冲(井穴)
x部位x 在手中指之端。
x证治x 热病烦闷。汗不出。掌中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
x针灸x 针入一分。灸一壮。
按∶中冲乃心包络所出之井穴。膻中为臣使之官。其脉出手三阴之正中。手诸井穴皆
在指侧。此穴独居中指端之正中。故名中冲。
二、劳宫(荥穴)
x部位x 在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
x证治x 中风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
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口腥 。胸胁支满。黄胆目黄。
x针灸x 针入二分。留六呼。可灸三壮。
按∶劳宫乃心包络之荥穴。阴荥火穴。劳勤也。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故曰劳宫。
三、大陵(俞穴)
x部位x 在掌后两骨之间方下。两筋间之始陷中。
x证治x 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若饥。喜悲泣惊恐。目赤。小便如血。
呕逆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
x针灸x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按∶大陵乃心包络所注之俞穴。在掌后两骨结点之下。两大筋间之始。近大指前有大
渊。小指后有阴 神门。成一横线。穴位宽大。故名大陵。
四、间使(经穴)
x部位x 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x证治x 心悬如饥。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
挛。卒心痛。多惊。喑不得语。咽中如鲠。
x针灸x 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按∶间使二字皆作去声读。在内关之后与外关别络相通。三焦孤府之营卫气有余而过
于此则脉至。无余而不过于此则脉止。臣使之官。或至或止。故曰间使。
五、曲泽(合穴)
x部位x 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取之。
x证治x 心痛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胗。臂肘手腕善动摇。
x针灸x 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按∶曲泽乃心包络所入之合穴。在肘内廉大筋之下陷者之中。微屈其肘乃得之。其穴
位深。故曰曲泽。
上卷本输穴说难
手少阳三焦六穴
属性:一、关冲(井穴)
x部位x 在无名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x证治x 口干。头痛。舌卷喉痹。霍乱。胸中气噎不食。肘臂痛不能举。目生翳膜。视物
不明。
x针灸x 针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按∶关冲乃三焦手少阳所出之井穴。外关内关。别络横通。心包络井穴曰中冲。心本
藏之井曰少冲。此穴居少冲中冲之间。故曰关冲。
二、液门(荥穴)
x部位x 在小指次指之间合缝处陷中。
x证治x 惊悸妄言。寒厥臂痛。不能自上下。 疟寒热。头痛。目眩赤涩。泪出。耳暴聋。
咽外肿。牙龈痛。
x针灸x 针入二分。灸三壮。握拳取之。
按∶液门乃三焦之荥穴。阳荥为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之精谓之液。阳
受气于四末。故名其水穴曰液门。
三、中渚(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