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 >

第2章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第2章

小说: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创作,才使一部民间的作品升格为一部高水平的文学巨著。没有施耐庵、罗贯中应该说就没有《水浒传》。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真正的成书时间应该是明代嘉靖年间,也就是1522年以后,那么这样一看呢,《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大概要长达四百年之久。具体最后写定者姓名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但是我觉得不妨碍我们把施耐庵、罗贯中看成是水浒作家群的一个代表。他们代表着《水浒传》创作的一个最高水平,文人阶段的一个最高水平,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仍旧没有能够破解《水浒传》的成书之谜。刚才我们提到了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到了小说发展到千军万马。历史上的宋江呢,是小部队流动作战,到了《水浒传》里头变成大规模的水上军事对抗。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怎么来的?有人这样解释,他说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虚构。那么,《水浒传》作者完全可以凭借着虚构来完成这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我们知道《水浒传》它是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之一。那么小说家呢,尝试着进行这种长篇创作,恐怕他的能力、那种虚构的能力没有这么高明。那么我就这样设想,我说长篇小说的写作,实际上是一只大筐,是个大筐,那么当这个小说家尝试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时候,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上哪儿找这么多的材料来填满这只大筐。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那一点点材料,我觉得是不足以填充长篇小说的这么一个框架。所以我想如果换了我们,我们会怎么办?我想我们无疑会打破宋江起义历史史实的这个框框,我们到处去找材料。凡是农民起义的材料、民族战争的材料,无论发生在哪朝哪代,无论发生在南方北方,有一句话就是:拣到筐里就是菜。来填满这只大筐,这个是作者所要做的。这个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遍的做法,一个普遍的规律。鲁迅曾经这样说,他说他所写的这个小说人物呢,没有具体的模特,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上海、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想《水浒传》也应该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农民起义。而且我们现在通过研究发现,《水浒传》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我也举几个例子,比如咱们读《水浒传》,读到《水浒传》的第一任的山寨头领是谁?王伦,王伦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北宋庆历年间一次士兵起义的领袖,带领着几百个士兵活动在山东、苏北一带,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他起义的时间早于宋江起义七八十年,那么被作者也拿来充实他这部小说,变成山寨的第一任领袖,这是一个例子。 
  再一个例子,方腊起义的故事也被小说家写入小说,方腊在小说当中除了作为宋江起义的对立面,那么很重要一点,有关方腊的一些史实也被用来描写宋江。比如说小说里写有个童贯,童贯是北宋王朝的枢密史,相当于国防部长。他曾经率领大军镇压宋江起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嘛。那么事实上作为国防部长率领大军来攻打宋江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宋江三十六人,杀鸡焉用宰牛刀,那么童贯镇压过谁呢,镇压过方腊。所以他把童贯镇压方腊这段史实挪来写宋江。此外,有一个学者还曾经提到,他说方腊的家乡那个村叫碣村,而水浒小说里头阮氏三雄、晁盖都在石碣村,他认为这是用了方腊的素材。 
  再举,比如一百二十回《水浒传》,也就是《水浒全传》当中插增了征田虎、征王庆,那么学者考证田虎、王庆也都是历史上真实的农民起义领袖。这个都是有据可查的。此外呢,《水浒传》当中有很多梁山好汉都有着历史真人的原形。像杨志、刘唐、张横、解宝、史进、关胜、张顺。张顺这个人实有其人,他是南宋末年抗击蒙古人的一个民间好汉、一个民兵头领,最后也是死在水里,乱箭射死。跟《水浒传》里写的那个张顺死于西湖可以说连细节都是相同的。总之,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看,《水浒传》不愧称之为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不是哪一次农民起义的忠实记录,它是对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包括宋江起义之前、之后农民起义、民族战争的一个全景式描述。既有历史的真实厚重,又有史诗的壮丽恢弘。 
  那么说到这儿呢,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决。就是我们说这个“水浒”,“浒”是什么意思?“浒”是水涯的意思、水边的意思,水浒是发生在水边上的英雄造反的故事。那么顾名思义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水边,水在这个小说当中应该扮演主角。如果没有水的话,连这个书名都失去意义了。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并不曾在水边安营扎寨,甚至于早期某派故事里头只提太行山,不提梁山泊,好像宋江不是“水寇”,而是“山贼”,所以我就想探讨这个问题,《水浒传》里的水是从何而来的?那有人就说了,说梁山泊那儿不是有水嘛,梁山泊有没有农民起义呀?如果有农民起义的话,被小说家吸收来,梁山泊确实有一些民间武装在那儿活动过。但是总的来讲,从历史上考察,都是一些小部队、小规模、小打小闹,没有那样大规模安营扎寨的,没有这样的历史记录。 
  清代的时候,有一个姓曹的官员到山东的寿章去做知县,到了那儿以后,听说梁山泊在附近,非常高兴。兴致勃勃地到那里去旅游观光去了,结果到那儿一看,大失所望。一看梁山就是小山坡,梁山泊一点儿水都没有,完全干了。老百姓喝水得靠打井,无一泉一溪,无险可守。也就是说,梁山泊这个地儿,实际上不适于军队大规模驻扎、建起水寨抗击官军,不适合。那么我想,《水浒传》的作者对绿林题材非常感兴趣,我们还应该到农民起义的历史当中去寻找这样一次水泊聚义的模式。我就想有没有这样一次农民起义?首先它规模应该非常大,参加的人数几万人,十几万人;再有,它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那么最重要的一条,我想这次起义应该是借助一个大湖大泽、大的水面建筑山水寨来抗击官军。那么朝廷为了镇压这些起义军,应该是投入大量的部队或者剿抚并举,使用招安的手段,最后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那么,农民起义军被改变成官军,或者是抵御外寇,或者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军,有没有这样一次农民起义?如果有,可以作为《水浒传》故事的一个原形。后来我们就考察农民起义的历史,还真的发现有这么一次农民起义,就是南宋初年的洞庭湖钟相、杨幺大起义。那么这次起义呢,兴起于南宋初年的建炎年间,前后长达五六年之久,给南宋王朝带来沉重打击。因此呢,在官私史书、文人笔记、民间传闻都留下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尤其我觉得应该注意的,就是说这次起义离宋江起义非常近,宋江起义大概失败的时候是宣和三年,1122年,而洞庭起义开始的那年是1130年,前后相差八年。历史上八年就是一瞬之间,我们可以说宋江起义和洞庭湖起义它们的民间传说是混在一块儿在民间流传的,很容易相互借鉴。 
  那么下边呢,我想做这么一个工作,就是我们比较一下:一个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一个是小说里描写的宋江起义;一个是洞庭湖起义。我们把三种资料放在一块儿来比一比,看看小说里的描写是更接近历史上的宋江呢?还是更接近洞庭湖是钟相、杨幺。第一方面,我想先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先说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它的战斗区域是河北、山东、苏北,主要是流动作战,根本没到过梁山泊,更没有在梁山泊聚水结寨的这种记录。总之一句话,跟水没有关系,这是历史上的宋江。那么小说里的宋江就不同,凭借八百里梁山泊,建筑山水寨抵御官军,水在水浒故事里头是重要角色了。再看洞庭起义,洞庭湖真正是八百里洞庭湖,周长八九百里,港汊纵横、地形复杂,有山有水,有君山,杨幺的大寨建在君山,杨幺建的水寨,最多的时候,全盛时期七十多座,抵御官军。所以我们翻遍农民战争史发现,凭借大湖大泽建水寨抵御官军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洞庭湖是惟一的一次。这是从地理环境来看,小说更接近洞庭湖,远离历史上的宋江。 
  从起义的规模上来看,历史上的宋江队伍只有三十六人,即便后来有所发展,也就是几百人。我们看它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后来张叔夜以一州一县之兵就把他给打败了,说明战斗力还是有限的。到了《水浒传》,宋江的义军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一开始三五百人,后来发展为几千人。如果你仔细读读那个小说,小说写得真是精致极了。它这个发展有个过程,哪一次的战争,调动多少部队,它是不断壮大的一个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到了最后,接受招安的时候,号称是梁山泊十万之众、十万人。 
  再来看洞庭湖,洞庭湖上关于钟相、杨幺起义的人数文献记载不同,也是起义发展历史时期不同吧。有的记载说是两万人,《宋汇要辑稿》里头提到两万人。那个《皇宋十朝纲要》里头提到十万人,这跟梁山就非常接近了。也有说十几万人,甚至最多的说四十万人。我想这个四十万人里是不是带着家眷老小。因为那个农民起义不是正规部队,拉家带口,为逃避战争的威胁,四十万人,我想也有这种可能。那么最准确的一种资料,应该是岳飞的孙子岳珂他编了一部书《金佗粹编》,它里边提到是“有众八万、号十万”。就是说起义军真正能打仗的精锐部队八万人,号称十万,兵不厌诈,对外号称壮大声势,号称十万,这个和《水浒传》的数目都是非常接近的。 
  第三方面,从起义成员的籍贯和他们的社会成分、他们的身份,从这个角度来看。先看历史上的宋江,历史上的宋江呢,带有一种地域色彩,山东、河北嘛。我想他们虽然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我们猜想三十六人,大概大部分都是山东、河北人,这个比较简单。具体的社会成分应该是以农民或者是士兵,因为我看这支小部队战斗力很强,很可能有一些士兵,这是历史上的宋江。《水浒传》小说里的起义军从籍贯上来讲,是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喜欢《水浒传》的同志都知道,既有北方的好汉,也有南方的英雄,体现的就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因为梁山就是个小社会呀,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养马的也需要、打铁的也需要、造船的也需要。所以它形成这样一种五行八作的社会成分。这个就跟历史上的宋江大为不同了,那三十六人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它就不需要这些。 
  再来看洞庭湖,洞庭湖虽然是一次地域性的起义,围绕着洞庭湖,但是它的队伍籍贯体现的是五湖四海。为什么呢?洞庭湖起义是在南宋初年,当时正是天下大乱,金人打进了东京以后,北方的很多衣冠之族纷纷逃到南方,北方北宋的部队打败了仗,溃散,流落到南方。再看它的社会人员的组成:我们说洞庭起义的士兵主要是农民和渔民。他们采取了这样的战略,叫做水战陆耕,在水里头打仗,种庄稼的时候到陆上来种,抢收完了以后,把粮食装上船,然后又到水中逃避官军的讨伐。所以有人说这个是洞庭湖起义创建的一个战略,水战陆耕,一边打仗一边耕田。此外呢,洞庭起义军的头目大多数是乡村好汉,市井豪强,这个跟水浒也非常相似。此外也有一些地方豪强,你像钟相,实际上就是一个豪绅,那个身份和晁盖非常相近。我们总有一个疑问,《水浒传》既然是文学的虚构,为什么在宋江前边要安排一个晁盖,以前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晁盖文涛武略都不如宋江,而且早早就死了。但是宋江对晁盖恭敬有加、言听计从。晁盖死了以后在山寨里头还要竖一个晁盖的牌位,一直到最后受招安以后,才把这个牌位烧了。为什么晁盖会有这么高的威信,我想这应该就是洞庭湖钟相、杨幺的关系在小说中的一个投影。 
  另外,我想说说水战的情况。宋江三十六人陆上作战,跟水没关系,这不必说了。那么小说中呢,宋江是依山傍水建立水寨,小说里多次描写到水战。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可能有的同志看书比较细,应该注意到:它这个水战有个固定的模式,往往是官军跟义军在水面上相遇了,然后水军头领就跳到水里逃走了,留下一条空船。那官军一看,乘胜追击了,最后陷入埋伏圈打败了。好几次水战无一例外,起义军使用都是这种空船计。镇压洞庭湖起义的时候,因为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湖泊,所以朝廷调动的是建康府水军正副都统制崔征、吴泉。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发现高俅打梁山的时候,调了一支水军,也是金陵建康府水军。我觉得这个就不合常理了,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嘛,我从建康府长江流域来调水军,这个是合情合理的。你梁山泊是黄河流域的一个湖泊,你怎么会调动长江流域的水军去攻打?从这儿我觉得透露出一点蛛丝马迹,就是小说利用了洞庭湖的素材。此外,还有一点,三败高俅,高俅怎么被捉住的?第八十回,高俅使用了一种叫做大海鳅船,这种船实际上历史上叫车船,这就是轮船的前身,不是划桨,船的两边装着车轮,人夫踏动,在水上行走如飞,外边有护板,射箭也不怕,这种船叫车船。而车船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用于战争是在洞庭湖,杨幺的旗舰,这个车船有三十二车,三十二个车轮,长三十丈、高三层,可以装载战士上千人,这个旗舰的名字就叫混江龙,和水浒里李俊的绰号是一致的。所以从这些地方呢,我们都看到水浒是受洞庭湖的影响更多,而远离历史上的宋江。 
  总而言之吧,《水浒传》的具体描写,我有一个看法,就是说《水浒传》这部书是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作为一个框架,宋江作为一个符号存在,那么具体的内容吸收了大量的农民战争、民族战争史料。那么在创作过程当中,我个人认为洞庭湖起义的史料和传说给《水浒传》作者以极大的启发。因此我认为,深入研究洞庭湖起义的素材,是解开《水浒传》成书之谜的一把钥匙,今天就说到这儿。 
  经侯先生说书式的一番梳理,我想可以使我们脑子中多少浮现出这样一个轮廓,就是《水浒传》是如何由历史的素材、民间的流传,经过罗贯中、施耐庵之手,最后升华为了有艺术创造力的、描写农民战争的、史诗性的艺术作品。好,让我们感谢侯先生带给我们的演讲。(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