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07 >

第8章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07-第8章

小说: 中华历史演义全书yyj0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宗旨。议决以后,时已夜半,共拟明日依议进行,定约而散。 
古人有言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这原是声响相感的原因, 

… Page 57…

民国演义                                                              ·876· 

物且如此,人岂不如?内地各省,为了国耻纪念及青岛问题, 
集众开会,不甘默视。就是我国留学日本的学生,系怀故国, 
未忍沦胥,也迫成一腔公愤,应声如响。五月初上,留学生议 
择地开会,四觅会场,均被日本警察阻止。众情倍加愤激,改 
拟在我驻日使馆内开会,免得日人干涉,当时选派代表,往谒 
代理公使庄景珂,说明意见。庄颇有难色,唯当面不便驳斥, 
只好支吾对付。待代表去后,即通知日本报馆,否认留学生开 
会。 
      到了五月六日晚间,使馆内外,巡警宪兵,层层密布,仿 
佛如临大敌。留学生前往侦视,但听得使馆里面,笙箫激越, 
弦管悠扬,又复度出一种娇声,脆生生的动人耳鼓,是何情由? 
快乐至此。及问明究竟,乃是燕京名伶梅兰芳 ,赴日卖艺, 
即由使馆中人延聘,令唱《天女散花》,侑酒娱宾,所以这般 
热闹。中国官吏,尚得谓有人心么?留学生得此报闻,无不叹 
恨,料知使馆开会一节,定难如愿,乃当夜改议,决定分队游 
行,向各国驻日公使馆中,递送公理书。待至天晓,留学生约 
集二千余人,析为二组,一从葵桥下车,一从三宅坂下车,整 
队进行。三宅坂一路,遇着日本巡警,胁令解散,各学生与他 
辩论,谓无碍治安举动,奈何见阻?当即举起白布大旗,上书 
 “打破军国主义”、“维持永久和平”、“直接收回青岛”、“五七 
国耻纪念”等字样。日警欲上前夺旗,因留学生不肯照给,竟 
去会同马队,截住去路,甚且拔剑狂挥 ,横加陵践 。留学生 
冒死突出百余人,竟至英国使馆,进谒英代理大使 。英使 
倒也温颜相见,且云 :“诸君热心国事,颇堪钦佩,我当代达 
敝国政府,及巴黎讲和委员。惟诸君欲往见他国公使,当举代 
表前往,倘或人数过多,徒受日警干涉,有损无益”等语。留 
学生即将陈述书交出,别了英使,再往法国使馆。法使所言, 

… Page 58…

民国演义                                                             ·877· 

与英使略同。外人都尚优待,偏是同种同族,不肯相容。各学 
生又复辞出,时已为下午四时,因尚未知葵桥一路,情形如何, 
特往日比谷公园相候。不意行至半途,又有日本军警,杂沓前 
来,所有留学生的白布旗帜,尽被夺取。龚姓学生,持一国旗 
前行,亦为日警所夺,抵死不放,旁有学生吴英,朗声语日警 
道 :“这是中华民国国旗,汝等怎得妄犯?”日警瞋目呵叱道: 
“什么中华民国!”中国人听着!说着,复召同日警数十名,攒 
击吴生,把他打倒,拳殴足踢,更用绳捆住两手,狂拖而去。 
还亏后队留学生,拚死赴救,猛力夺回。日警尚未肯干休,沿 
路殴逐,又被捕去数名。余众奔入中国青年会内,暂免陵轹, 
但已是不堪困惫了。 
      同时葵桥一路,先至美国使馆,求见美使,美使适因抱病, 
未能面会,特令书记官出与接洽,亦许电达美国政府,暨巴黎 
会议委员。学生辞退,转至瑞士公使馆,为日警所阻,不得入 
内,因即举出代表,入递意见书。复循行至俄使馆,俄使出语 
学生道 :“现在我国内乱方张,连巴黎和会中,且未闻代表出 
席,本使对着诸君举动,也表同情,可惜力不从心,势难相助, 
但仍当就正义人道上极力主张,仰副诸君热望 。”说罢,为之 
欷嘘不已。彼亦得毋有同慨么?学生慨然辞退。到了馆外,统 
说是外国使馆,尚许我等出入,同声赞成,独我国使馆,反闭 
门不纳,太没情理,我等非再至使馆一行不可。乃各向中国使 
馆折回,将至使馆前面,忽来了无数军警,马步蹀躞,刀剑森 
横,恶狠狠地奔向留学生前队,夺取国旗。执旗前导的,是著 
名留学生山东人杜中,死力坚持,不肯放手。偏军警凶横得很, 
用十数人围住杜中,一面指挥众士,蹂躏学生,把全队冲作数 
段。可怜杜中势孤力竭,被他击仆,不但国旗被夺,并且身受 
重伤,被他拘去。此外各学生不持寸铁,赤手空拳,怎能禁得 

… Page 59…

民国演义                                                              ·878· 

住马蹄?受得起剑械?徒落得伤痕累累,气息奄奄。有一湖南 
小学生李敬安,年才十龄左右,身遭毒手,倒地垂危,虽经众 
力救出,已是九死一生。各学生遭此凶焰,不得不各自奔回, 
陆续趋入中国青年会馆,当由青年会干事马伯援,代开一临时 
职员会,筹议办法,即派人赴代理公使庄景珂,及留学生监督 
江庸处,请他提出此事,与日本政府交涉。哪知使人返报,统 
受了一碗闭门羹。小子有诗叹道: 

      闭门不顾国颠危,宦迹无非效诡随。 
      笑骂由他笑骂去,眼前容我好官为。 

      毕竟留学生如何自救,待至下回表明。 

      青岛问题,纯为弱肉强食之见端,各界奋起,求还青岛, 
虽未能执殳前驱,与东邻争一胜负,然有此人心,犹足为一发 
千钧之系。假令有良政府起,教之养之,使其配义与道,至大 
至刚,则他日干城之选,胥在于是。越王勾践之所以卒能沼吴 
者,由是道也。乃北京各校倡于前,上海各界踵于后,留学生 
复同时响应,为国家力争领土,而麻木不仁之政府,与夫行尸 
走肉之官吏,不能因势利导,曲为养成,反且漠视之,摧抑之, 
坐致有用之材,被人凌辱,窃恐志士灰心,英雄短气,大好河 
山,将随之而俱去也。 
      读是回,殊不禁有深慨云。 

… Page 60…

民国演义                                                              ·879· 

                             第一百七回 

             停会议拒绝苛条 徇外情颁行禁令 

      却说留学生遭了凌辱,欲诸驻日公使,及留学生监督,出 
为维持,借泄众忿,偏庄、江两人,置诸不理,好似胡越相视, 
无关痛痒一般,实恐得罪强邻。惹得众学生满腔怨愤,无处可 
泄。嗣由青年会干事马伯援,亲往日警署探问,共计学生被捕 
为三十六人,拘入麹町区警察署,约二十三人,拘入日比谷警 
察署,约十一人,尚有二人,受锢表町警察署。于是设法运动, 
得于次日午后六时,放还麹町区警署中二十三人,尚有十三人, 
未曾释出。日本各报,反言留学生胡俊,用刀砍伤日警,不能 
无罪,所以日比谷警署中,拘有胡俊在内,应该移入东京监狱, 
照律定刑。留学生看着报语,当然大哗,一面登报辩护,一面 
再函诘庄公使及江监督,词极迫切。庄景珂、江庸方电达北京 
政府,自称制驭无方,有辞职意。假惺惺的做什么。这消息传 
到上海,上海总会中,便复电慰勉,且决计不买日货,作为抵 
制。一经鼓吹,八方响应,就是广州人民,亦组织国民外交后 
援会,号召各界,于五月十一日大开会议,到会人数,几至十 
万,比上海尤为踊跃,演说达数十万言,传单约数十万纸,结 
果是张旗列队,至军政府递请愿书,要求岑春煊、伍廷芳等, 
力起与争。请愿书分三大纲:(一)宜取销二十一条件,及国 
际一切不平等条件;直接收还青岛。(二)应循法严惩卖国贼。 

… Page 61…

民国演义                                                             ·880· 

 (三)请北方释放痛击卖国贼因此被逮的志士。岑、伍等极口 
应许,大众才各散归。既有了这番要请,遂山岑春煊等致电上 
海,使总代表唐绍仪提出和会,严重交涉。上海和会中正彼此 
争论,凡各种条件审查,统有双方龃龉情事,相持已一月有余, 
再加入青岛问题,致生冲突,哪里还能融洽?唐绍仪即拟定八 
大条件,通告北方总代表朱启钤,作为议和纲要,条件列下: 
       (一)对于欧洲和会所拟山东问题条件,表示不承认 。 
       (二)中日一切密约,宣布无效,并严惩当日订立密约关 
系之人,以谢国民。 
       (三)参战军国防军边防军,立即一律撤销。 
       (四)恶迹昭著,不协民情之督军省长,即予撤换。 
       (五)由和会宣布前总统黎元洪六年六月十三日解散国会 
令,完全无效。 
       (六)设政务会议,由和平会议推出全国负重望者组织之, 
议和条件之履行,由其监督,统一内阁之组织,由其同意。 
       (七)所有和会议决审查案,由政务会议审定之。 
       (八)北方果承认以上七条约款,悉数履行,则由和会承 
认徐世昌为大总统,执行职权,至国会选举正式总统之日为止。 
     看官试想!这八条要约,与北方都有关碍,就使末条中有 
承认老徐字样,也只得为短期大总统,不能正式承受,多约半 
年,少约数月,还要受政务会议的节制,这等无名无望的总统, 
何人愿为?显见是南方作梗,强人所难哩。朱总代表启钤,不 
待电问政府,便即复绝,然后报告中央,声言辞职。就是唐总 
代表绍仪,亦向广东军政府辞职。广东军政府尚有复电留唐, 
独北京政府,竟准朱启钤辞职,不再慰留,明令如下: 
      国步多艰,民生为重,和平统一,实今日救国之要图。本 
大总统就任以来,屡经殚心商洽,始有上海会议之举。其间群 

… Page 62…

民国演义                                                              ·881· 

言哓杂,而政府持以毅力,喻以肫诚,所期早日观成,稍慰海 
内喁喁之望。近据总代表朱启钤等电称:“唐绍仪等于十日提 
出条件八项,经正式会议,据理否认。唐绍仪等即声明辞职, 
启钤力陈国家危迫情形,敦劝其从容协商,未能容纳,会议已 
成停顿,无从应付进行,实负委任,谨引咎辞职”等语。所提 
条件,外则牵涉邦交,内则动摇国本,法理既多抵触,事实徒 
益纠纷,显失国人想望统一之同情,殊非彼此促进和平之本旨。 
除由政府剀切电商,撤回条议,续开会议外,因思沪议成立之 
初,几经挫折,哓音瘏口,前事未忘,既由艰难擘划而来,各 
有黾勉维持之责。在彼务为一偏之论,罔恤世棼,而政府毅力 
肫诚,始终如一,断不欲和平曙光,由兹中绝,尤不使兵争惨 
黩,再见国中。用以至诚恻怛之意,昭示于我国人,须知均属 
中华,本无畛域,艰危夙共,休戚与同。苟一日未底和平,则 
政治无自推行,人民益滋耗斁。甚至横流不息,坐召沦胥,责 
有攸归,悔将奚及?所望周行群彦,戮力同心,振导和平,促 
成统一。若一方所持成见,终戾事情,则舆论自有至公,非当 
局不能容纳。若彼此同以国家为重,凡筹虑所及,务期于法理 
有合,事实可行,则政府自必一秉夙诚,力图斡济,来轸方遒, 
泯棼何极!凡我国人,其共喻斯旨,勉策厥成焉!此令。 
      相传徐总统派遣朱启钤时,曾与启钤密约,除总统不再易 
人外,余事俱有转圜余地,就使牺牲国会,亦可磋商。玩这语 
意,可知徐东海上台,虽由安福派拥他上去,但心中却暗忌安 
福,意欲借南方势力,隐为牵制。朱氏受命至沪,果然南方总 
代表等,有反对北京国会的论调,经朱氏传达徐意,许为通融, 
所以二次周旋,未闻将国会问题,互生争论。惟北方分代表方 
枢、汪有龄、江绍杰、刘恩格等,统是安福系中人物,探知朱 
氏词旨,即电致北京本部,报告机密。安福派顿时大哗,众议 

… Page 63…

民国演义                                                             ·882· 

院中的议员,几全受安福部卵翼,便即招请内阁总理钱能训出 
席质问。谓 :“朱虽受命为总代表,究竟是一行政委员资格, 
不能有解释法律的特权。国会系立法最高机关,总统且由此产 
出,内阁须由此通过,若没有国会,何有总统?何有内阁?今 
朱在上海,居然敢议及国会问题,真是怪事,莫非有人畀他特 
权不成?”这一席话,说得钱总理无言可答,只好把未曾预闻 
的套话,敷衍数句,便即退还,报知老徐。老徐已是焦烦,偏 
偏变端迭出,内外不宁,南方提出八项条件,又是严酷得很, 
简直无一可行,自知统一希望,万难办到,不如召还朱总代表 
等,另作后图,为下文派遣王揖唐张本。一面令国务院出面, 
召集参众两议院议员,商及青岛问题,应该如何办法。各议员 
当然说出不宜承认,应仍电令陆使力争,决勿签字。国务院俟 
议员别去,即有电文遍致各省云: 
     青岛问题,迭经电饬专使,坚持直接归还,并于欧美方面, 
多方设法。嗣因日人一再抗议,协商方面,极力调停,先决议 
由五国暂收,又改为由日本以完全主权,归还中国,但得继续 
一部分之经济权,及特别居留地。政府以本旨未达,正在踌躇 
审议,近得陆使来电,谓 :“美国以日人抗争,英、法瞻顾, 
恐和会因之破裂,劝我审察;交还中国一语,亦未能加入条文。 
 “但和约正文,陆使亦未阅及,尚俟续电。此事国人甚为注重, 
既未达最初目的,乃并无交还中国之规定,吾国断难承认。但 
若竟不签字,则于协商及国际联盟,种种关系,亦不无影响, 
故签字与否,颇难决定。本日召集两院议员,开谈话会,佥以 
权衡利害,断难签字为辞。并谓 :“未经签字,尚可谋一事后 
之补救。否则铸成定案,即前此由日交还之宣言,亦恐因此摇 
动 。”讨论结果,众论一致,现拟以此问题,正式提交国会, 
一面电嘱陆使暂缓签字。事关外交重要问题,务希卓见所及, 

… Page 64…

民国演义                                                              ·883· 

速赐教益,不胜祷企。近日外交艰棘,因之风潮震荡,群情厖 
杂,政府采纳民意,坚持拒绝,固已表示态度,对我国人,在 
国人亦当共体斯意,勿再借口外交,有所激动。台端公诚体国, 
并希于晤各界时,切实晓导,共维大局为要。 
      原来欧洲和会中,本有国际同盟的规定,为协约国和议草 
约第一条件。列席诸国委员,统入同盟会,应该签字。惟同盟 
虽另订约章,却与和约有连带关系,和约中若不签字,便是同 
盟会不得加入。所以中国专使陆徵祥等,为了日人恃强,不肯 
将青岛交还,列入和约,更生出许多困难,屡与政府电文往还, 
政府也想不出完全方法。国民但为意气的主张,东哗西噪,闹 
成一片,惹得政府越昏头磕脑,无从解决。再加南北和议,又 
复决裂,安福派且横梗中间,这真是徐政府建设以后第一个难 
关。做总统与做总理的趣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