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67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67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kamapatisandhisukhino somanassanuyogam anuyutta hinam gammam
      pothujjanikam anariyam anatthasamhitam; sabbe te sadukkha
      sa…upaghata sa…upayasa saparilaha micchapatipanna ti”
      na evam aha。“Anuyogo ca kho sadukkho eso dhammo sa…
      upaghato sa…upayaso saparilaho micchapatipada ti”
      it vadam dhammam eva deseti。“Ye kamapatisandhisukhino
      somanassanuyogam anuyutta hinam gammam pothujjanikam
      anariyam anatthasamhitam; sabbe te adukkha anupaghata
      anupayasa aparilaha sammapatipanna ti” na evam aha。
     “Ananuyogo ca kho adukkho eso dhammo anupaghato anupayaso
      aparilaho sammapatipada ti”iti vadam dhammam eva deseti。”
      (MN。 III。 p。232),中文译为“当他不说:‘所有从事与欲望相关之
      低下的、卑贱的、凡夫的、非圣人的、没有义利的乐,享受的追求者,
      他们都是有痛苦、恼害、忧愁、烦热的人,是邪恶的行为者。’而说:
     ‘追求是一种带有痛苦、恼害、忧愁、烦热的状态,是邪恶的行为。’
     〔如此,〕他只是说法。当他不说:‘所
                                                                                 335

                                                                                 336
      有远离与欲望相关之低下的、卑贱的、凡夫的、非圣人的、没有义利
      的乐,享受的追求者,他们都是没有痛苦、恼害、忧愁、烦热的人,
      是正确的行为者。’ 而说:‘远离是一种没有痛苦、恼害、忧愁、
      烦热的状态,是正确的行为。’ 〔如此,〕 他只是说法。” 
1602。 有结不尽,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己,
      则便说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说,若有结不尽者,彼有亦不尽,是
      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不达此法,唯有苦法,有
      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也:对应之巴利文为
     “Yesam kesanci bhavasam yojanam appahinam; sabbe te sadukkha
      sa…upaghata sa…upayasa saparilaha micchapatipanna ti”na
      evam aha。“Bhavasamyojane kho appahine; bhavo appahino hotiti”
      iti vadam dhammam eva deseti。”(MN。 III。 p。232…233),中文译为
     “当他不说:‘所有恼害尚未断除存在的束缚者,他们都是有痛苦、
      忧愁、烦热的人,是邪恶的行为者。’而说:‘当存在的束缚尚未断除
      时,存在也尚未断除。’〔如此,〕他只是说法。”
1603。 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
      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则不可修也:
      对应之巴利文为“kamasukham milhasukham puthujjanasukham
      anariyasukham。 Na asevitabbam na bhavetabbam na bahulikatabbam
      bhayitabbam etassa sukhassati vadami。”(MN。 III。 p。233),
      中文译为“是欲乐、秽乐、凡夫之乐、非圣者之乐,我说:
      这种乐不应追求、不应发展、不应多作、应怖畏。” 
1604。 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
      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也:对应之巴利文为“nekkhamasukham
      pavivekasukham upasamasukham sambodhisukham。 Asevitabbam
      bhavetabbam bahulikatabbam na bhayitabbam etassa sukhassati
      vadami。”(MN。 III。 p。233…234); 中文译为“是出离之
      乐、远离之乐、寂静之乐、觉悟之乐,我说:这种乐应追求、应发展、
      应多作、不应怖畏。” 
1605。 有相道说不真实、虚妄、无义相应:对应之巴利文为“rahovadam
      abhutam ataccham anatthasamhitam ”(MN。 III。 p。
      234),中文译为“秘密语是不真实、不如实、无义利”。 
1606。 彼为知时,正智正念,令成就彼:对应之巴利文为“tatra kalannu
      assa tassa rahovadassa vacanaya。 Tatra … yam janna sammukha
      khinavadam
                                                                                 337

                                                                                 338
      adhutam ataccham anattasamhitam; sasakkam tam sammukha
      khinavadam na bhaseyya; yam pi janna sammukha khinavadam
      bhutam taccham anatthasamhitam; tassa pi sikkheyya avacanaya;
      yan ca kho janna sammukha khinavadam bhutam taccham
      atthasamhitam; tatra kalannu assa tassa sammukha khinavadassa
      vacanaya。”(MN。 III。 p。234),
      中文译为“应该知道适时地把秘密语说出来。如果知
      道当面使人苦恼的话是不真实、不如实、无义利,则绝对不可以说;
      如果知道当面使人苦恼的话是真实、如实、无义利,则应该学习不说;
      如果知道当面使人苦恼的话是真实、如实、有义利,则应该知道适时
      地说出来。” 
1607。 不齐限说者,烦身,念喜忘,心疲极,声坏,向智者不自在也:
      对应之巴利文为“taramanassa bhasato kayo pi kilamati cittam
      pi uhannati saro pi upahannati kantho pi aturiyati; avissattham
      pi hoti avinneyyam taramanassa bhasitam”(MN。 III。 p。234),
      中文译为“当一个人急忙而说时,〔他的〕身体会疲劳,心会混乱,
      声音会受到损害,喉咙会受到影响,急忙而说的话是不清楚,又不明了”。 
1608。 云何随国俗法,是及非耶:对应之巴利文为
      “Kathan ca。。。 janapadaniruttiya ca abhiniveso hoti samannaya
      ca atisaro?”(MN。 III。 p。234),中文译为“什么是坚持地方的语词,
      拒绝一般的通称?”
1609。 彼彼方、彼彼人间、彼彼事,或说瓯,或说堕,或说杅,或说
      碗,或说器。如彼彼方、彼彼人间、彼彼事,或说瓯,或说堕,或说
      杅,或说碗,或说器,彼彼事随其力,一向说此是真谛,余者虚妄:
      对应之巴利文为“tad ev' ekaccesu janapadesu Patiti sanjananti;
      Patta ti sanjananti; Vitthan ti sanjananti; Saravan ti sanjanati;
      Dharopan ti sanjananti; Ponan ti sanjanti; Pisilan ti sanjanti;
      Iti yatha yatha thamasa paramassa abhinivissa voharati: Idam eva
      saccam mogham annan ti。”(MN。 III。 p。234…235),中文译为
     “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称呼〔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名字,例如盘、碗、
      容器、小碟、平锅、瓶、坏、盆。对于在不同地方所做的不同称呼,
      有人顽固地坚持、执着〔特定的称呼〕,说:‘只有这个称呼是正确的,
      其他的称呼是错误的。’”
1610。 彼彼事不随力,不一向说此是真谛,余者虚妄:对应之巴利文
      为“Iti yatha yatha nam tesu tesu
                                                                                 339

                                                                                 340
      janapadesu sanjananti :Idam kira 'me ayasmanto sandhaya
      voharantiti; tatha tatha voharati aparamasam。”(MN。 III。
      p。235),中文译为“对于在不同地方所做的不同称呼,有人不坚持
     〔特定的称呼〕,说:‘这些尊者确实在说关于这个东西的称呼。’”
1611。 有诤法、无诤法:从此段落编号20 以下的经文,是把前面所
      说的内容归类成有诤论法及无诤论法。因为部分的经文与对应之巴利
      文经典有所出入,因此本书将原经文不足的部分,以翻译的巴利文经
      文补之。但由于这些巴利文经文与前面之经文极为相似,所以此处不
      再重复刊出, 
1612。 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对应之巴利文为
     “Subhati ca pana … kulaputto aranapatipadam patipanno ti。”
      (MN。 III。 p。237),中文译为“良家子弟须菩提是无诤论道的修
      行者。”其中,“须菩提”(Subhuti),又译“须扶提、苏部底、
      善现、空生”是给孤独长者的弟弟,在胜林给孤独园奉献给僧团时,
      跟随佛陀出家。他是佛弟子中“无诤第一,应受供养第一”的比丘。 
1613。 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在对
      应之巴利文经典中并无此句。 
1614。 鹦鹉摩纳都提子:巴利文为“Subha manava Todeyyaputta”。
      他的父亲“都提”(Todeyya)是拘萨罗国有钱的婆罗门,
      但却非常吝啬。其中,“摩纳”(mamava)是“青年、童
      子”的意思。
1615。 汝不应尔,谓汝从呧至吠:《佛说兜调经》(大一˙八八七中)
      作:“汝平常时举手言咆,今反作拘吓,不知惭愧。”其中,
      呧,音ㄉㄧˇ,毁谤。 
1616。 掊,音ㄆㄡˊ,取、把。
1617。 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
      其高下处妙不妙:对应之巴利文为“Kammassaka… satta
      kammadayadayada kammayoni kammabandhu kammapatisarana。
      Kammam satte vibhajati yadidam hinappanitatayati。”;
      (MN。 III。 p。203),中文译为“众生是业的拥有者,业的继承者,
      依业而生,被业束缚,以业为归趣。业把众生分成卑劣的与胜妙的。”
1618。 无事禅屋:对应之巴利文为“arannakutikaya”(MN。
      III。 p。207),中文译为“森林中的小房舍”。
1619。 哺罗陀子:巴利文为“Potaliputta”,是外道游行者的名字。 
1620。 身、口业虚妄,唯意业真谛。或有定,比丘入彼定无所觉:对应之
      巴利文为“Mogham kayakammam; mogham vacikammam; manokammam
      eva saccan ti; atthi ca sa samapatti yam samapattim
                                                                                 340

                                                                                 341
      samapanno na kinci vediyatiti。”(MN。 III。 p。207); 中文译为
      “身业是无效的,口业是无效的,只有意业是有效的。有一种定,具
      足这种定的人,不会有任何的受。”无效是指没有作用,不会带来报
      应。 
1621。 看三弥提比丘痴人无道。所以者何?异学哺罗陀子问事不定,
      而三弥提比丘痴人一向答也:对应之巴利文为“Samiddhina
      moghapurisena Potaliputtassa paribbajakassa vibhajja
      byakaraniyo panho ekamsena byakato ti。”(MN。 III。 p。208),
      中文译为“哺罗陀子游行者〔提出〕应分别再解说的问题,被愚痴的
      三弥提〔作〕一边的回答。” 
1622。 尊者阿难白曰: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这是“乌陀夷”(Udayi)
      比丘所说的话,所以被佛陀诃责(参考注解310)。 
1623。 所有觉者是苦: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kinci vedayitam tam 
      dukkhasmin”(MN。 III。 p。208),中文译为“所有的感受都在苦中”。
1624。 分别大业经:对应之巴利文为“mahakammavibhangam”
      (MN。 III。 p。209), 中文译为“大业分别”。 
1625。 如是见者,则为正见;异是见者,则彼智趣邪。若一所见所知
      极力扪摸,一向着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对应之巴利文为
     “Ye evam jananti; te samma jananti。 Ye annatha jananti;
      miccha tesam nanan ti。 Iti so yad eva tassa samam natam
      samam dittham samam viditam; tad eva tattha thamasa 
      paramassa abhinivissa voharati: Idam eva saccam mognam
      annan ti。”(MN。 III。 p。210); 中文译为“凡是知如此者是正知,
      凡是知其他者是邪知。他顽因地坚持、执着自己所理解、所见、
      所知,说:‘只有这个才是真理,其他的都是虚妄。’”
1626。 如来知彼人异:对应之巴利文为“Tathagatassa
      mahakammavibhange nanam hoti”(MN。 III。 p。212),
      中文译为“如来有大业分别智”。
1627。 或有人无有似有,或有似无有,或无有似无有,或有似有:对
      应之巴利文为“atthi kammam abhabbam abhabbabhasam; atthi
      kammam abhabbam bhabbabhasam; atthi kammam bhabban c'eva
      bhabbabhasan ca; atthi kammam bhabbam abhabbabhasan”
      (MN。 III。 p。215),中文译为“有〔些〕不会〔带来善报〕的
      业似乎不会之〔带来善报〕;有〔些〕不会〔带来善报〕的业
      似乎会〔带来善报〕;有〔些〕会〔带来善报〕 的业似乎会〔带
      来善报〕;有〔些〕会〔带来善报〕 的业似乎不会〔带来善报〕”。
      注释书作:造作恶业者受恶报,造作恶业者受善报,造作善业者受善
      报,
                                                                                 343

                                                                                 344
      造作善业者受恶报。 
1628。 谁将世间去?谁为染着?谁起自在:对应之巴利文为“Kena nu
      kho … loko niyyati; kena loko parikissati; kassa ca
      uppannassa vasam gacchatiti?”(AN。 II。 p。177),中文译为
     “世间被什么导引?世间被什么牵引?〔世间〕被什么已生起的
      力量支配呢?”其中,“自在”(vasa)是力量。 
1629。 谓有贤道而有贤观,极妙辩才,有善思惟:对应之巴利文为
     “Bhaddako kho te … ummaggo bhaddakam patibhanam kalyani
      paripuccha”(AN。 II。 p。177),中文译为“你的方法很好,
      辩才很好,问题很好”。 
1630。 多闻比丘:对应之巴利文为“bahussuto dhammadharo”(AN。
      II。 p。178),中文译为“多闻持法者”。 
1631。 四句偈:对应之巴利文为“Catuppadaya。。。 gathaya”(AN。 II。
      p。178),中文译为“四句的偈颂”这是形容极少的意思。 
1632。 说多闻比丘无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