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343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43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97。 畜沙弥‘巴利文为“samaneram upatthapeti”,意思是“为
      男性的初学者剃度”。其中,“沙弥”(samanera)是年龄在二
      十岁以下,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初学者;“沙弥尼”(samaneri)
      是年龄在二十岁以下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初学者。
 498。 白衣:巴利文为“odata…vasana”,意思是“穿白、在家人”,
      这是相对于“穿黄衣服的出家人”。
 499。 诃梨勒:巴利文为“haritaka”,又译“呵梨勒、柯子”,是
      一种可作为药用的树果。
                                                                                 103

                                                                                 104
 500。 三日夜: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部第一二四经薄拘罗经》,
      尊者薄拘罗是在第八天断尽烦恼,得到解脱。
 501。 三达证,巴利文为“tisso vijja”,又译“三明、三达、三证、三
      明达”,即“宿命明”(pubbe…nivas' anussati nana)是
      能够知道众生宿世的种姓、行为等的智慧;“天眼明”
      (cut’upapatti nana)是能够知道众生此处死彼处生的智慧;
      “漏尽明”(asavanam khaya nana)是断尽烦恼,脱离生死的智慧。
      六神通(即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通)的前五通是
      共外道的,但三明是阿罗汉所专有的。在阿罗汉身上,这三通
      彻底究竟,所以称为三明。
 502。 鞞兰若:巴利文为“Veranja”,又译“毗兰若、鞞兰帝、随兰
      然”,是村庄的名字” 
 503。 黄芦园,巴利文为“Nalerupucimandamula”,又译“那邻罗
      宾洲曼陀罗树下、黄竹园”。其中,“那邻罗”(Naleru)是夜叉
      名,因为夜叉依止于此树而得名。
 504。 婆罗逻:巴利文为“Paharada”,又译“波呵罗”是阿修
      罗的名字。 
 505。 大海从下至上,周迥渐广,均调转上,以成于岸,其水常满,
      未曾流出:对应之巴利文为“Mahasamuddo … anupubbaninno
      anupubbapono anupubbapabbharo na ayataken' eva papato。”
      (AN。 IV。 p。198),中文译为“大海是渐渐地变深,渐渐地往下降,
      渐渐地变倾斜,没有突然的断崖。”
 506。 大海潮未曾失时:对应之巴利文为“mahasamuddo 
      thitadhammo velam nativattati。”(AN。 IV。 p。198),
      中文译为“大海〔的范围〕 是确定的,不会超过范围。”
 507。 大海水甚深无底,极广无边:对应之巴利文为“ya kaci loke
      savantiyo mahasamuddam appenti; ya kaci antalikkha 
      dhara papatanti; na tena mahasamuddassa unattam va 
      purattam va pannayati。”(AN。 IV。 p。199),中文译为
      “虽然世间上的河流都流入大海,雨水也从天空落下,
      但是大海不会因此而有不足或充满。”
 508。 瑰:音ㄍㄨㄟ,同“瑰”,是次于玉的宝石。
 509。 碧:青美之石。
 510。 珂:音ㄎㄜ,属于海中的螺。
 511。 螺璧:巴利文为“sankha”又译“车渠、壤伽”,海中的大型
      贝类。璧,音ㄅㄧˋ,瑞玉圜;“渠”同磲,音ㄑㄩˊ,贯耳之环。
 512。 玳瑁:音ㄉㄞˋ.ㄇㄠˋ,雄海龟,“玳”同“玳”。雌绿龟
      为“觜蠵”,音ㄗㄨㄟˇ.ㄒㄧ。
 513。 琁,音ㄒㄩㄢˊ,美玉。
                                                                                  105
 
                                                                                  106
 514。 鱼摩竭,巴利文为“makara”,又译“摩竭鱼”,是神话中的
      海中怪物。 
 515。 鼍:音ㄊㄨㄛˊ,鳄鱼。 
 516。 婆留泥:巴利文为“varuni”,意思是“海蛇?”
 517。 帝觉、帝觉伽罗、提帝麑伽罗:巴利文为“timi timihgala 
      timitimingala”,又译“提鼻、提鼻伽罗、提提鼻伽罗”,是三种鱼,
      第二种鱼可以吃掉第一种鱼,第三种鱼可以吃掉第一种及第二种鱼。
      麑,音ㄋㄧˊ,野兽。 
 518。 渐作渐学,渐尽渐教:对应之巴利文为“anupubbas ikkha
      anupubbakiriya anupubbapatipada na aya taken' eva anna…
      pativedho。”(AN。 IV。 p。201),中文译为“渐渐学习,渐渐练习,
      渐渐前进,没有突然的成就。” 
 519。 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施设禁戒,诸族姓子乃至命
      尽,终不犯戒:对应之巴利文为“Yam pi … maya savakanam
      sikkhapadam pannattam; tam mama savaka jivitahetu pi
      natikkamanti。”(AN。 IV。 p。201),中文译为“我为弟子们所制定
      的学处,即使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也不会违犯。”
 520。 诸法甚深,甚深无底,极广无边:对应之巴利文为“bahu ce
      pi bhikkhu anupadisesaya nibbanadhatuya parinibbayanti;
      na tena nibbanadhatuya unattam va purattam va pannayati。”
      (AN。 IV。 p。202),中文译为
      “即使有很多比丘证得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是涅槃境界不会因此而
      有不足或充满。”
 521。 四念处:巴利文为“cattaro satipatthana”,即
      “观身不净”观照五蕴所成身体的种种不清净,即观色蕴;“观受
      是苦”观照一切感受都不会令人感到满足,是苦的,即观受蕴;“观
      心无常”观照内心(想法、意识)的刹那生灭,变化不已,即观想
      蕴;“观法无我”观照五蕴、六根、六尘等一切现象(心的对象)
      都是因缘合会而生,分散而灭,没有不变的实体,都是无常、无我的
      现象,即观行、识蕴。这是用来对治“常、乐、我、净”的颠倒邪见。 
 522。 四正勤:巴利文为“cattaro sammappadhana”,四种增长
      善法,断除恶法的努力,即“已生之恶令断除”、“未生之恶令不生”、
      “未生之善令生起” 、“已生之善令增长”。“勤”(padhana)
      常常被误读为“断”(pahana)。“勤”(padhana)有四重
      意思:“律仪勤”(samvarapadhana),即努力于约束六根;“断
      勤”(pahanapadhana),即努力于断除恶念;“修勤”(bha
      vanapadhana),即努力于修习禅定;“守护勤”(anurakkhana
      padhana),即努力于守护个人的性质。 
                                                                                 107

                                                                                 108
 523。 四如意足:巴利文为“cattaro iddhipada”,要得到神通所
      必须具足之四个条件,即“欲神足”(chanda…samadhi)想要
      得到神通之意愿所发起的禅定;“心神足”(citta…samadhi)
      由心念力所得到的禅定;“精进神足”(viriya…samadhi)
      由努力止恶行善所得到的禅定;“思惟神足”(vimamsa…sama
      dhi)由思惟法义所得到的禅定。
 524。 五根:巴利文为“panca indriyani”,能令众生成就的五
      种能力,即“信根”对于佛说的四圣谛,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进
      根”努力修习信根的对象(即四圣谛);“念根”念念不忘于进
      根的内容(即四圣谛);“定根”一心专注于念根的对象(即四圣
      谛);“慧根”思惟分别定根的对象(即四圣谛)。
 525。 五力:巴利文为“panca balani”,能令众生去除障碍,趣
      向成就的五种增长力量,即“信力”信根增长能断疑惑;“进力”
      进根增长能断懈怠;“念力”念根增长能断邪念;“定力”一定
      根增长能断散乱;“慧力”慧根增长能断无明。 
 526。 阿罗诃、向阿罗诃、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
      须陀洹、向须陀洹:对应之巴利文为“sotapanno sota…
      patti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 sakadagami 
      sakadagami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 
      anagami anagami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 araha
      arahattaya patipanno”(AN。 IV。 p。204),中文译为“须陀洹、
      为了作证须陀洹果的行者、斯陀洹、为了作证斯陀洹果的行者、阿那
      含、为了作证阿那含果的行者、阿罗汉、为了阿罗汉果的行者”这八
      种圣人就是“四双八辈、四向四果”。其中,“向”(patipanna)
      是指尚在途中的行者。从最初的“须陀洹向”至“阿罗汉向”的七种
      圣人称为“有学”(sekha):最究竟的“阿罗汉”是“无学”(asekha)。
      “须陀洹向”是“见道位”,即断除见惑;从“须陀洹”至“阿罗汉
      向”的六种圣人是“修道位”,即断除思惑或修惑;“阿罗汉”是“解
      脱者”,即断除一切迷惑烦恼。
 527。 曰地:巴利文为“Vajji”,又译“跋耆、越校⑴娴o、佛栗
      氏”,是城市的名字。 
 528。 有三因缘令地大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为“八因缘令地大动”,
      即风吹水,水扰则地动;有神通之比丘、天众使地震动;菩萨(未来
      佛)入母胎;菩萨出母胎;如来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转无上法轮;
      佛陀弃舍寿行;佛陀入无余涅槃(AN。 IV。 p。312…313)。
 529。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是色界三禅的三天,即“少净天” 
      (Parittasubha deva),又译“少善天、少净果天、波利首诃天”;
      “无量净天”
                                                                                 109

                                                                                 110
      (Appamanasubha deva),又译“无量善天、无量净果天、
      阿波摩首天”;“遍净天”(Subhakinna deva),又译“广善天、
      净果天· 难及净天、首诃迦天”。 
 530。 无挂碍天、受福天、果实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
      天:这七天再加上“色究竟天”就是色界四禅的八天,即“无挂碍天”
      (Anabhrakah),又译“无云天、阿那婆迦天”;“受福天”(Puny
      aprasavabh),又译“福生天、福德天”;“果实天”(Vehapphala
      deva),又译“广果天· 大果天”;“无烦天”(Aviha deva),
      又译“无造天、阿浮诃天”;“无热天”(Atappa deva),又译“无
      求天、阿陀波天”;“善见天”(Sudassa deva),又译“善观天、
      妙见天”;“善现天”(Sudassi deva),又译“大善见天、乐见天”;
      “色究竟天”(Akanittha deva),又译“无小天、阿迦腻吒天”。
      其中,从“无烦天”至“色究竟天”称为“五净居天”,是圣人所居
      之天。在对应之巴利文经典中,没有“无挂碍天”与“受福天”,只
      有“无想有情天”(Asannasatta deva)。 
 531。 瞻波:巴利文为“Campa”,又译“萨婆、瞻卜、詹波、占波、
      无胜”,是“鸯伽”(Anga)国的首都,位于瞻波河边。
 532。 恒伽池:巴利文为“Gaggara”,又译“伽伽(罗)池、揭伽
      池、健伽池、雷声池”,是以皇后的名字
      “伽伽”(Gaggara)命名的莲花池。
 533。 后夜垂尽,将向欲明,明出不久:对应之巴利文为“nikkhanto
      pacchimo yamo; uddhastam arunam nandimukhi ratti”(AN。 IV。
      p。205),中文译为“后夜已经过去了,太阳已经升起,夜色是令人
      欢喜的”,意思是“后夜已经结束了,太阳已经升起,天色已亮”。 
 534。 大海中龙水从空雨堕,渧如车轴:对应之巴利文为“antalikkha
      dhara papatanti”(AN。 IV。 p。199); 中文译为“雨水从天而降” 
 535。 不移动心解脱:对应之巴利文为“anupadisesaya nibbanadhatuya”
      (AN。 IV。 p。202),中文译为“无余涅槃境界”(参考注解63) 
 536。 不移动心解脱,于我正法律中无增无减:对应之巴利文为“bahu
      ce pi bhikkhu anupadisesaya nibbanadhatuya parinibbayanti;
      na tena nibbanadhatuya unattama va parattam va pannayati。”
      (AN。 IV。 p。202),中文译为“众多比丘证得无
      余涅槃的境界,但是涅槃境界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减。”
 537。 郁伽:巴利文为“Ugga,又译“郁瞿罗、优迦、郁伽陀、最首、
      威德”。他是“跋耆”(Vajji)国“毗舍
                                                                                 111

                                                                                 112
      离”(Vesali)城“象”(Hatthi)村的长者,被佛陀称赞为“僧
      团中常施饮食第一”的长者。 
 538。 金澡罐:巴利文为“bhinkara; bhingara”,金水瓶。
 539。 众园:巴利文为“sangharama”,又译“僧伽蓝、僧园”,
      即比丘僧团所住的园林。 
 540。 坐己听法,彼尊为我说法,我亦为彼尊说法:对应之巴利文为“So
      ce me … ayasma dhammam deseti; sakkaccam yeva sunami
      no asakkaccam; no ce me ayasma dhammam deseti; aham assa
      dhammam desemi。”(AN。 IV。 p。2ll),中文译为“如果比丘为,
      我说法,我会很恭敬地听法,不会不恭敬;如果比丘不为我说法,我
      会为比丘说法。”
 541。 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世尊善说法,如来圣众善趣向:对
      应之巴利文为“svakkhato … Bhagavatadhammo”(AN。 IV。
      p。2ll),中文译为“法是由世尊善说”。
 542。 宗正:古代地方官职的名称。
 543。 国相:巴利文为“amacca”,意思是“大臣”。
 544。 游阿逻鞞伽逻,在想林中:对应之巴利文为“Alaviyam viharati
      Aggalave cetiye”(AN。 IV。 p。218),中文译为“住在阿罗鞞伽
      罗城的阿伽罗瓦塔庙中”。其中,“阿逻鞞伽逻”(Alavi),又译
      “阿罗毗、阿罗婆伽、旷野、旷野禽兽住处”,是位于
      舍卫城南方三十由旬的城镇。“阿伽罗瓦塔庙”(Aggalava cetiya)
      是阿罗鞞伽罗城的主要塔庙,原本是非佛教徒的圣地,后来变成佛教
      的精舍。其中,“和林”即是“尸摄和林”(参考注解222)。
 545。 手长者:巴利文为“Hatthaka”。他是“阿逻鞞”(Alavi)
      王的儿子,由于他是佛陀从夜又阿逻鞞(Alavaka)手中救出来
      的,所以名为“呵多阿罗婆”(Hatthak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