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265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65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因、所行者,彼亦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长鬼天!此三族姓子如是有大如意
      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佛陀便说:“的确如此!长鬼夜叉!跋耆族人有大利益,因为佛陀与三位尊者,阿那
      律陀、难提、金毗罗住在这里。长鬼夜叉!地居天听到你的话之后,便发出高大声
      音:‘佛陀!跋耆族人有大利益,因为佛陀与三位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住
      在这里。’听到地居天的四王天、三十三天发出的声音之后,空居天的焰摩天、兜
      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也发出高大声音:‘佛陀!跋耆族人有大利益,因为佛
      陀与三位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住在这里。’而且立刻响彻至梵天。长鬼
      夜叉!如果这三位尊者的族人能够忆念这三位尊者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正当地从
      俗家离开而成为无家者的原因,以及所做的修行,他们将会长期得到佛法的利益,
      得到安隐快乐。如果这三位尊者所住村落城镇的修行人、婆罗门、乃至其他一切的
      天、人、恶魔、梵天能够忆念这三位尊者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正当地从俗家离开
      而成为无家者的原因,以及所做的修行,他们将会长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安隐
      快乐。长鬼夜叉!这三位尊者有如此伟大的神通力,德行、福报。”

四六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六二 双品第十五(185)牛角娑罗林经(下)第四

  32。 佛说如是,此三族姓子及长鬼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这三位尊者及长鬼夜叉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一八六)中阿含双品求解经第五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137)剑摩瑟昙(138)拘楼都邑。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拘楼国的剑磨瑟昙镇。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尽觉不可知,云何求
      解于如来乎(1724)?”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诸比丘!虽思察却不知他心的比丘,应当探求如来,以
      便识知他是否为正等正觉者。”
   3。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 “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
      已,得广知义。”
      比丘众回答说:“佛陀为一切法的根本,佛陀为一切法之主,一切法为佛陀所知所证
      ,请佛陀告诉我们,使我们听法之后,可以了知其义。”
   4。 佛便告曰:“比丘!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

四六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六四 双品第十五(186)求解经第五

      佛陀便告诉比丘众:“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
      这个法的意义。”比丘们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5。 世尊告曰:“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当以二事求解如来,一者眼知色,二者
      耳闻声(1725)。若有秽污眼、耳知法(1726),是彼尊者(77)为有、为无耶?若求时,则知所有秽污
      眼、耳知法,彼尊者无。若无此者,当复更求。若有杂眼、耳知法(1727),是彼尊者为有
      、为无耶?若求时,则知所有杂眼、耳知法,彼尊者无。若无此者,当复更求。若
      有白净眼、耳知法,是彼尊者为有、为无耶?若求时,则知所有白净眼、耳知法,
      彼尊者有。若有此者,当复更求。彼尊者为长夜行此法、为暂行耶?若求时,则知
      彼尊者长夜行此法,不暂行也。若常行者,当复更求。彼尊者为为名誉,为为利义
      入此禅耶?不为名誉,不为利义入此禅耶?若求时,则知彼尊者非为灾患故入此禅
      也(1728)。”
      佛陀说:“虽思察却不知他心的比丘,应当以二法探求如来,即由眼、耳识知。由眼
      、耳所识知的秽污法,这位尊者是有?还是没有?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这位专
      者没有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求。由眼、耳所识知
      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这位尊者是有?还是没有?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这
      位尊者没有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
      求。由眼、耳所识知的清净法,这位尊者是有?还是没有?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
      :‘这位尊者有由眼、耳所识知的清净法。’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求。这位尊者
      具足此清净法,是长久如此的?还是暂时的?当他探求时,他会知道:‘这位尊者具
      足此清净法,是长久如此的,不是暂时的。’他知道之后,更进一步探求。这位长
      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吗?诸比丘!当比丘
      没有得到名望与声誉时,他不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但是,诸比丘!
      当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时,他会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当他探求时,他
      会知道:‘这位长老比丘得到名望与声誉,但是他没有〔因名望与声誉引起的〕灾患
      。’”
   6。 “若有作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1729)。’便应问彼:‘贤
      者(120)!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1730),令贤者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
      不行欲,欲已尽耶?’彼若作是答:‘贤者!我不知彼心,亦非余事知,然彼尊者

四六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六六 双品第十五(186)求解经第五

      或独住,或在众,或在集会,若有善逝,若为善逝所化为宗主,因食可见彼贤者,
      我不自知,我从彼尊者闻,面前谘受:我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1731)。贤
      离欲不付
      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不恐怖,离欲不
      行欲,欲已尽也。’”
      “〔他更进一步探求,这位尊者是不是无怖畏的寂静者?是不是因为他是断尽贪欲
      的离贪者而不接近爱欲?〕他会知道:‘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
      而寂静,他不接近爱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可能有人会问他:‘贤者!
      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根据,使你这样说: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
      畏而寂静,他不接近爱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他应该如此回答。‘贤者
      !不论这位尊者是住在僧团或独居,而在那个地方的人是善行者、恶行者或领众者
      ,在这个地方的人是染着于财物者、不染着于财物者,这位尊者都不会轻视他们。
      从佛陀的口中,我听到、领受到:我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而寂静,我
      不接近爱欲,因为我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贤者!这就是我的理由,这就是我的根
      据,使我这样说:这位尊者是无怖畏的寂静者,不是因为怖畏而寂静,他不接近爱
      欲,因为他是断尽贪欲的离贪者。’”
   7。 “于中当复问彼如来法(1732);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
      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白净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如来为彼答:
      ‘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
      尽无余;若有秽污眼、耳知法,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若有杂眼、耳知法
      ,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若有白净法,如是我白净。如是境界,如是沙门
      ,我如是成就此正法律(1733)。’有信弟子往见如来,奉侍如来,从如来闻法,如来为说
      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1734)。如来为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者,如
      是如是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1735)。”
      “于此,诸比丘!应更进一步反问如来: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如来是有?还
      是没有?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如来是有?还是没有?由眼、
      耳所识知的清净法,如来是有?还是没有?对此,如来会回答说:‘如来没有由眼、
      耳所识知的秽污法;如来没有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时而秽污之法;如来已经
      彻底断除由眼、耳所识知的秽污法;如来已经彻底断除由眼、耳所识知时而清净,

四六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四六八 双品第十五(186)求解经第五

      时而秽污之法;如来有由眼、耳所识知的清净法。我有这样的道、这样的行处,所
      以没有人与我一样。’诸比丘!为了听法,弟子应亲近作如是说的尊师。尊师为他
      说超越更超越、胜妙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当尊师为他说超越更超越、胜妙
      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时,在此法中,他证知某一法之后,便于诸法得究竟,
      于尊师得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向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
   8。 “复应问彼∶‘贤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贤者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
      ,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耶?’彼如是答:‘贤者!我不知世尊心,亦非余事知
      ,我因世尊有如是净信,世尊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1736)。贤者!如如
      世尊为我说法者,如是如是我闻,如来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如
      是如是我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贤者!我
      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
      觉也。’若有此行、有此力,深着如来,信根已立者,是谓信见本不坏智相应(1737),沙
      门、梵志(9)、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夺。如是求解如来,如是正知如来(1738)。”
      “可能有人会问他:‘贤者!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根据,使你在证知某一法之后,便
      于诸法得究竟,于世尊得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
      者。’他应该如此回答∶‘贤者!于此,为了听法,我亲近世尊。世尊为我说超越更
      超越、胜妙更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贤者!当世尊为我说超越更超越、胜妙更
      胜妙,而且具足黑白之法时,在此法中,我证知某一法之后,便于诸法得究竟,于
      世尊得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由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贤者!这就是
      我的理由,这就是我的根据,使我在证知某一法之后,便于诸法得究竟,于世尊得
      净信:世尊是正等正觉者,法是向世尊善说,僧众是正行者。’如果有人经由这样
      的理由与根据,于佛陀生起坚固的信心,这样的信心是合理的、以见为根本的、坚
      固的净信,而且是修行人、婆罗门、乃至其他一切的天、人、恶魔、梵天所不能动
      摇的。诸比丘!这就是对如来如法的探求,这就是对如来如法的善探求。”
   9。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涧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四六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四七○ 双品第十五(186)求解经第五

      说智˙阿夷那˙拘楼明圣道,
      东园论小空˙大空最在后。

      (一八七)中阿含双品说智经第六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 ,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来向汝说已所得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者,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1739)。善然可彼,欢
      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贤者(120)!世尊说五盛阴(401),色盛阴,觉、想、行、识
      盛阴。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3)尽心解脱耶?’”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如果有比丘向你们宣称已得到究竟智:‘没有再生,尽
      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你们听了之后,
      不应欢喜,也不应诃责。你们不欢喜,也不诃责,但应问他:‘贤者!佛陀教说五取

四七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四七二 双品第十五(187)说智经第六

      蕴,即执取色、受、想、行、识蕴。贤者!你如何知见此五取蕴,使心不执着,而
      从烦恼解脱?’”
   3。 “漏尽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1740):‘诸贤!色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
      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于色盛阴有欲、有染、有着、有缚、缚着
      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1741)。如是觉、想、行、识
      盛阴,非果、空虚、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变易法,我知如是。若于识盛阴有
      欲、有染、有着、有缚、缚着使者,彼尽、无欲、灭、息、止,得知无所受,漏尽
      心解脱。诸贤!我如是知、如是见此五盛阴,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漏尽比
      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应如是答。”
      “诸比丘!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已放下、妙义已
      达成、有结已遍断、有正慧解脱的比丘,应当回答说:‘各位贤者!我知道色是脆弱
      的、会消逝的、不安隐的之后,便因为断尽、远离、灭尽、舍离那些关于色的执着
      、取着、心的偏见、执取、随眠,而知道我的心是解脱的。同理,我知道受、想、
      行、识是脆弱的、会消逝的、不安隐的之后,便因为断尽、远离、灭尽、舍离那些
      关于受、想、行、识的执着、取着、心的偏见、执取、随眠,而知道我的心是解脱
      的。各位贤者!我就是如此知见此五取蕴,使心不执着,而从烦恼解脱。’诸比丘
      !这就是烦恼已断尽、尽苦之道已成就、应做之事已完成、重担已放下、妙义已达
      成、有结已遍断、有正慧解脱的比丘,应有的回答。”
   4。 “汝等闻之,当善然可,欢喜奉行。善然可彼,欢喜奉行已,当复如是问彼比丘:
      ‘贤者!世尊说四食(400),众生以此得存长养。云何为四?一曰抟食粗细,二曰更乐,
      三曰意念,四曰识也。贤者!云何知、云何见此四食,得知无所受?漏尽心解脱耶
      ?’”
      “你们听了之后,不应欢喜,也不应诃责。你们不欢喜,也不诃责,但应问他:‘贤
      者!佛陀教说四种可以维持众生身心的滋养品。是哪四种呢?一是抟食,或粗或细
      ,可以滋养身体的食物;二是触食,透过沐浴、按摩身体,或与外界接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