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127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27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身,近无己身,信解无己身。心无碍,心无浊,心得乐,能致乐,远离一切己身
      及因己身生诸漏烦热忧戚,解彼脱彼,复解脱彼,彼不复受此觉,谓觉因己身生。
      如是己身出要,阿难!是谓第五出要界。阿难!此五出要界,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
      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五出要界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
      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应该非常重视,而且仔细观察身体,因为非常重视,而
      且仔细观察身体,心便不会向于身体、以身体为乐、接近身体、于身体生信心。如
      果〔执着〕身体之心生起,则会立刻熔化萎缩,不得增长,而且会舍离身体、厌恶
      身体。阿难!譬如鸡毛与筋,放入火中,便会立刻熔化萎缩,不得增长。同理,阿
      难!广泛学习的圣弟子也是一样,应该非常重视,而且仔细观察身体,因为非常重
      视,而且仔细观察身体,心便不会向于身体、以身体为乐、接近身体、于身体生信
      心。如果〔执着〕身体之心生起,则会立刻熔化萎缩,不得增长,而且会舍离身
      体、厌恶身体。心便能观察不执着身体、向于不执着身体、以不执着身体为乐、接
      近不执着身体、于不执着身体生信心。内心没有障碍,没有污浊,得到快乐,导致
      快乐,彻底远离一切身体,解脱从身体生起的烦恼忧愁,不再经历从〔执着〕身体
      生起的感受。阿难!如此,从身体出离是出离的第五个要素。阿难!你应当为这些
      年轻比丘解说出离的五个要素,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出离的五个要素。如果你为这
      些年轻比丘解说出离的五个要素,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出离的五个要素,他们便能
      得到安隐快乐,得到修行的助力,使身心不生起烦恼,终身修习梵行。”
  37。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财(915),信财,戒、惭、愧、闻、施、慧财。阿难!此七财,
      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财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
      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为你解说过七财,信心、戒律、惭、愧、学习、布施、智慧。阿难!你
      应当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七财,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七财。如果你为这些年轻比丘
      解说七财,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七财,他们便能得到安隐快乐,得到修行的助力,

一二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一二六  长寿王品第七(86)说处经第十五

      使身心不生起烦恼,终身修习梵行。”
  38。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力,信力,精进、惭、愧、念、定、慧力。阿难!此七力,
      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力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
      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为你解说过七力,信心、努力、惭、愧、忆念、禅定、智慧。阿难!你
      应当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七力,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七力。如果你为这些年轻比丘
      解说七力,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七力,他们便能得到安隐快乐,得到修行的助力,
      使身心不生起烦恼,终身修习梵行。”
  39。 “阿难!我本为汝说七觉支(154'),念觉支,择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阿
      难!此七觉支,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丘说教此七觉支者,彼
      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为你解说过会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忆念、择法、努力、欢喜、轻安、
      禅定、内心平衡。阿难!你应当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会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为这
      些年轻比丘教导会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如果你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会导致觉悟的
      七个要素,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会导致觉悟的七个要素,他们便能得到安隐快乐,
      得到修行的助力,使身心不生起烦恼,终身修习梵行。”
  40。 “阿难!我本为汝说八支圣道(190),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
      念、正定,是谓为八。阿难!此八支圣道,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
      少比丘说教此八支圣道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阿难!我为你解说过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
      念、正定。阿难!你应当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八正道,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八正
      道。如果你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八正道,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八正道,他们便能得
      到安隐快乐,得到修行的助力,使身心不生起烦恼,终身修习梵行。”
  41。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
      教处。”
      于是,尊者阿难合掌告诉佛陀:“佛陀!非常的好,非常的难得。佛陀为这些年轻
      比丘解说‘处’,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修习的方法。”
  42。 世尊告曰:“阿难!如是,如是,甚奇!甚特!我为诸年少比丘说处及教处。阿

一二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一二八  长寿王品第七(86)说处经第十五

      难!若汝从如来复问顶法及顶法退者,汝便于如来极信欢喜。”
      佛陀回答说:“阿难!是的,我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处’,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修
      习的方法,这是非常的好,非常的难得。阿难!如果你再进一步问我‘顶法’及
     ‘顶法的退失’,则你对于佛陀会有更大的信心与欢喜。”
  43。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
      诸比丘说顶法及顶法退,说及教者,我及诸年少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于是,尊者阿难合掌告诉佛陀:“佛陀!现在正是时候。佛陀!现在正是时候。如
      果佛陀为年轻比丘解说‘顶法’及‘顶法的退失’,为年轻比丘教导‘顶法’及
      ‘顶法的退失’,我们听了之后,一定好好地受持奉行。”
  44。 世尊告曰:“阿难!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及诸年少比丘说顶法及顶法
      退。”尊者阿难等受教而听。
      佛陀回答说:“阿难!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我现在就为你们详
      细地解说‘顶法’及‘顶法的退失’。”尊者阿难等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45。 世尊告曰:“阿难!多闻圣弟子真实因心,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
      我。彼如是思念,如是称量,如是善观分别,便生忍(916)、生乐、生欲、欲闻、欲
      念、欲观,阿难!是谓顶法。阿难!若得此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
      阿难!是谓顶法退。如是内、外、识、更乐、觉、想、思、爱、界、因缘起。阿
      难!多闻圣弟子此因缘起及因缘起法,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
      彼如是思念,如是称量,如是善观分别,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
      观,阿难!是谓顶法。阿难!若得此顶法复失哀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阿难!
      是谓顶法退。阿难!此顶法及顶法退,汝当为诸年少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年少比
      丘说教此顶法及顶法退者,彼便得安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佛陀说:“阿难!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应以真实恳切的心,忆念思惟,仔细地观察分
      别无常、苦、空、无我。因为如此的忆念思惟,仔细地观察分别无常、苦、空、无
      我,广泛学习的圣弟子便能生起忍辱、快乐、善欲、欲学习、欲思惟、欲观察,阿
      难!这就是顶法。阿难!如果不努力、不修习、不守护,使得顶法退失,阿难!这
      就是顶法的退失。同理,对于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
      六爱、六界、缘起法则及缘起所生法也是一样。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对于六内处、六

一二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一三○  长寿王品第七(86)说处经第十五

      外处、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界、缘起法则及缘起所生法应以
      真实恳切的心,忆念思惟,仔细地观察分别无常、苦、空、无我。因为如此的忆念
      思惟,仔细地观察分别无常、苦、空、无我,广泛学习的圣弟子便能生起忍辱、快
      乐、善欲、欲学习、欲思惟、欲观察,阿难!这就是顶法。阿难!如果不努力、不
      修习、不守护,使得顶法退失,阿难!这就是顶法的退失。阿难!你应当为这些年
      轻比丘解说‘顶法’及‘顶法的退失’,为这些年轻比丘教导‘顶法’及‘顶法的
      退失’。如果你为这些年轻比丘解说‘顶法’及‘顶法的退失’,为这些年轻比丘教
      导‘顶法’及‘顶法的退失’,他们便能得到安隐快乐,得到修行的助力,使身心
      不生起烦恼,终身修习梵行。”
  46。 “阿难!我为汝等说处及教处、顶法及顶法退,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
      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
      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
      训诲。”
      “阿难!我已经为你解说‘处’及修习的方法、‘顶法’及‘顶法的退失’,我身为
      导师,总哀悲愍弟子,为弟子求利益,求安隐快乐的责任,我已经完成了。你们应
      当实践我的教法,前往没有干扰的地方,或者在树下,或者在空旷的地方,禅坐思
      惟,切莫懈怠!勤奋努力,以免将来后悔!这就是我的教法,我的训诲。”
  47。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年少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阿难及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阴.内.外.识.更.觉.想.思.爱.界,
          因缘.念.正断.如意.禅.谛.想,
          无量.无色.种.沙门果.解脱,
          处.根.力.出要.财.力.觉.道.顶。

一三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三二  长寿王品第七(86)说处经第十五

          秽.求.比丘请.智.周那问见,
          华喻.水净梵.黑.住.无在后。

      (八七)中阿含秽品秽经第一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婆奇瘦(820),在鼍山(821)怖林鹿野园(822)中。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婆奇国首都鼍山的恐怖林鹿野苑中。
   2。 尔时,尊者(77)舍利子(119)告诸比丘:“诸贤(120)!世有四种人。云何为四?或有一人内实有
      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或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有秽知如真;或有一人内
      实无秽不自知,内无秽不知如真;或有一人内实无秽自知,内无秽知如真。”
      有一次,尊者舍利子告诉比丘众:“各位贤者!世间上有四种人。是哪四种人呢?
      第一种人是内有秽不知如真,即自己不知道有污秽;第二种人是内有秽知如真,即
      自己清楚知道有污秽;第三种人是内无秽不知如真,即自己不知道没有污秽;第四
      种人是内无秽知如真,即自己清楚知道没有污秽。”

一三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三四  秽品第八(87)秽经第一

   3。 “诸贤!若有一人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为最下贱。
      若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有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为最胜也。若有一人内实
      无秽不自知,内无秽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为最下贱。若有一人内实无秽自
      知,内无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为最胜也。”
      “各位贤者!内有秽不知如真的人,即自己不知道有污秽的人,是下贱的人。内有
      秽知如真的人,即自己清楚知道有污秽的人,是殊胜的人。内无秽不知如真的人,
      即自己不知道没有污秽的人,是下贱的人。内无秽知如真的人,即自己清楚知道没
      有污秽的人,是殊胜的人。”
   4。 于是,有一比丘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尊者舍利子,白曰:“尊者舍利子!
      何因何缘说前二人俱有秽,秽污心,一者下贱,一者最胜?复何因缘说后二人俱无
      秽,不秽污心,一者下贱,一者最胜?”
      于是,有一位比丘从座起身,偏袒右肩,合掌请示尊者舍利子:“尊者舍利子!为
      什么对于前二种有污秽的人,你会说其中一种是下贱的人,另一种是殊胜的人?又
      为什么对于后二种没有污秽的人,你会说其中一种是下贱的人,另一种是殊胜的
      人?”
   5。 于是,尊者舍利子答彼比丘曰:“贤者!若有一人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
      真者,当知彼人不欲断秽,不求方便(38),不精勤学,彼便有秽,秽污心命终。彼因
      有秽,秽污心命终故,便不贤死,生不善处。所以者何?彼因有秽,秽污心命终
      故。贤者!犹如有人或从市肆,或从铜作家,买铜槃(917)来,尘垢所污。彼持来已,
      不数洗尘,不数揩拭,亦不日炙,又着饶尘处,如是铜槃增受尘垢。贤者!如是若
      有一人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者,当知彼人不欲断秽,不求方便,不精
      勤学,彼便有秽,秽污心命终。彼因有秽,秽污心命终故,便不贤死,生不善处。
      所以者何?彼因有秽,秽污心命终故。”
      尊者舍利子回答说:“贤者!如果有人是内有秽不知如真,即自己不知道有污秽,
      他便不会想要断除污秽,不会想办法,也不会努力学习断除污秽,最后,带着污
      秽,以污秽的心而命终。因为他带着污秽,以污秽的心而命终,所以是不善终,不
      会再生到善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带着污秽,以污秽的心而命终。贤者!譬如有人
      从市场中,或从打铁店中,买了一个沾满灰尘的铜钵。带回来后,不但不清洗,不

一三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三六  秽品第八(87)秽经第一

      擦拭,也不晒太阳,而且放在有灰尘之处,使得铜钵上的灰尘愈来愈多。同理,贤
      者!如果有人是内有秽不知如真,即自己不知道有污秽,他便不会想要断除污秽,
      不会想办法,也不会努力学习断除污秽,最后,带着污秽,以污秽的心而命终。因
      为他带着污秽,以污秽的心而命终,所以是不善终,不会再生到善处。为什么呢?
      因为他带着污秽,以污秽的心而命终。”
   6。 “贤者!若有一人我内有秽,我内实有此秽知如真者,当知彼人欲断此秽,求方
      便,精勤学,彼便无秽,不秽污心命终。彼因无秽,不秽污心命终故,便贤死,生
      善处。所以者何?彼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