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

第115章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15章

小说: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二二二上)。
        本经叙述实意居士前往外道无恚的园林,无恚想要以一个问题打败佛陀,佛陀
        以天耳通得知此事,便前往外道无恚的园林,为外道详细地分别有污秽与无污
        秽之苦行,得到表皮与节之苦行,以及得解脱之法。虽然外道均认同佛陀的说
        法,但因为受制于魔王波旬,所以无人欲学习佛陀所说的法。
(一O五) 愿经……………………………………………………………………………四一三
       《中部》六〈愿经 Akankeyya sutta〉(MN。 I。 p。33)、《增支部》十.七一
       〈愿经 Akanha sutta〉 (AN。  I。  p。33)。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比丘应该希望的十三件事,要实现这十三件事,比
        丘应该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即修习增上戒学、增上心学、
        增上慧学)。
(一O六) 想经……………………………………………………………………………四二一
       《中部》一〈根本法门经 Mu1apariyaya sutta〉(MN。 I。 p。1)、佛说乐想(大
        一.八五一上)。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能够证知地、水、火、风、众生、天神、造物
        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征服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
        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所闻、所觉、所识、单一性、种种性、一切、涅槃
        为涅槃,不思惟〔自己〕为涅槃,不于涅槃思惟〔自己〕,不从涅槃思惟〔自
        己〕,不思惟“涅槃是我的”,不于涅槃生欢喜,就是具足遍知的人。
(一O七) 林经(上)………………………………………………………………………四二五
       《中部》十七〈林薮经 Vanapattha Sutta〉 (MN。 I。 p。104)。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 选择依住的森林、村落、小镇、城市、国家、人
        时,应考虑四种情况,即如果不得正念、心定、解脱、漏尽、涅槃,即使具足
        四事供养,也不应依住;如果可以得正念、心定、解脱、漏尽、涅槃,即使缺
        乏四事供养,也应依住;如果不得正念、心定、解脱、漏尽、涅槃,而且缺乏
        四事供养,则不应依住,应连夜离去;如果可以得正念、心定、解脱、漏尽、
        涅槃,而且具足四事供养,则应终身依住。
(一O八) 林经(下)………………………………………………………………………四三三
       《中部》十七〈林薮经 Vanapattha sutta〉(MN。 I。 p。104)。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选择依住的森林、村落、小镇、城市、国家、人
        时,应考应四种情况,即如果不能够达到出家修行应该达到的修行目的,即使
        具足四事供养,也不应依住;如果能够达到出家修行应该达到的修行目的,即
        使缺乏四事供养,也应依住;如果不能够达到出家修行应该达到的修行目的,
        而且缺乏四事供养,则不应依住,应连夜离去;如果能够达到出家修行应该达
        到的修行目的,而且具足四事供养,则应终身依住。
(一O九) 自观心经(上)…………………………………………………………………四三九
       《增支部》十.五四〈寂止经 Saatha sutta〉 (AN。 V。 p。98)。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比丘无法观察他人的心,则应观察自己的内
        心,即是否已成就自己内心的平静,是否已成就以增上慧观法的能力。此外,
        佛陀也说明如果亲近衣、食物、卧坐具、村落、小镇、乡村地区、人,会使善
        法增长,邪恶不善之法衰退,则应亲近,反之,则不应亲近。
(一一O) 自观心经(下)…………………………………………………………………四四五
        《增支部》十.五一〈己心经 Sacitta Sutta〉 (An。 V。 p。92)。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比丘无法观察他人的心,则应观察自己的内
        心。如果有增伺、瞋恚心、睡眠缠、掉、贡高、疑惑、身诤、秽污心、不信、
        懈怠、无念、无定、恶慧,则应努力断除这些恶法。如果没有这些恶法,则应
        努力彻底断尽一切烦恼。此外,佛陀也说明如果亲近衣、食物、卧坐具、村
        落、小镇、乡村地区、人,会使善法增长,邪恶不善之法衰退,则应亲近,反
        之,则不应亲近。
(一一一) 达梵行经……………………………………………………………………四五一
        《增支部》六.六三〈抉择经 Nibbedhika sutta〉(AN。 III。 p。410)。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抉择法门”,即应该知道漏、觉、想、欲、
         业、苦,及其原因、果报、差别、灭尽、灭尽的方法。
(一一二) 阿奴波经……………………………………………………………………四六三
        《增支部》六.六二〈水经Udaka sutta〉(AN。 III。 p。402)、佛说阿耨风经
         (大一.八五三下)。
         本经叙述佛陀尊者阿难:由于提婆达多没有丝毫的清净法,所以命终后必
         堕地狱。此外,佛陀也说明“分别人根智”,授记二重三种人,即得清净法、
         得衰退法、命终坠地狱者;得衰退法、得清净法、现世般涅槃者。
(一一三) 诸法本经……………………………………………………………………四八一
        《增支部》八.八三〈根本经 Mu1a sutta〉(An。 IV。 p。338)、《增支部》十.
         五八〈根本经Mu1a sutta〉 (AN。 V。 p。106)、佛说诸法本经(大一.八五五
         下)。
         本经叙述佛陀教导诸比丘,对于外道所问,关于一切诸法的“本、和、来、
         有、上主、前、上、真、讫”,比丘应回答“欲、更乐、觉、思想、念、定、
         慧、解脱、涅槃。”此外,佛陀更勉励比丘应当学习“学道心、无常想、无常
         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秽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知世间好恶、
         知世间习有、知世间习、灭、味、息、出要”,如此便能断爱离苦。
(一一四) 优陀罗经……………………………………………………………………四八五
        《相应部》三五.一○ 三〈优陀罗经 Uddaka sutta〉(SN。 IV。 p。83)。
         本经叙述优陀罗罗摩子误把第四禅定的成就当成究竟的解脱,宣称“一切知者
         、一切胜者、具知痈本。”因此,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如何成就正观〔即
         一切知〕、觉〔即一切胜〕、具知痈本〔即断一切苦〕,以及何谓痈、痈本。
(一一五) 蜜丸喻经……………………………………………………………………四八九
        《中部》十八〈蜜丸经 Madhupindika Sutta〉(MN。 I。 p。108)、增一阿含七日
         品第十经(大二.七四三上)。
         本经叙述佛陀为舅舅执杖释及诸比丘略说宗本法,前者不是不非掉头而去,后
         者不明法义。后来,尊者大迦旃延为诸比丘广说法义,并且得到佛陀的认可,
         取名为“蜜丸喻法”。
(一一六) 瞿昙弥经……………………………………………………………………五○五
        《增支部》八.五一〈瞿昙弥经 Gotami sutta〉(AN。 IV。 p。274)、《律藏》小
         品10.1 (Vin。 II。 p。253)、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大一.八五六上)、五分律卷第
         二十九(大二二.一八五中)、四分律卷第四十八(大二二.九二二下)。
         本经叙述佛陀的姨母瞿昙弥大爱三度请求出家,都被佛陀拒绝。后来,尊者阿
         难代为求情,佛陀便说“八尊师法”,女众必须遵守八尊师法,才能出家。最
         后,佛陀说明女众出家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女众不能成就的五事。
(一一七) 柔软经………………………………………………………………………五二九
        《增支部》三.三八〈柔软经 Sukhuma1a sutta〉 (AN。 I。 p。145)、《增支部》
         三.三九〈骄慢经 Mada sutta〉(AN。 I。 p。146)。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在他尚未出家以前,在家所过的奢华生活。后来从
         初禅中体悟到人生不可免的生病、表老、死亡,便生起修行之心,欲求断除再
         生。
(一一八) 龙象经………………………………………………………………………五三七
         《增支部》六.四三〈龙象经 Naga sutta〉(AN。 III。 p。344)、长老偈经(Thag
         68九704)。
         本经叙述佛陀因为看见波斯匿王的大象,而为尊者乌陀夷说明龙的意义,即不
         以身口意伤害他人者为龙。最后,尊者乌陀夷以偈颂赞叹佛陀。
(一一九) 说处经………………………………………………………………………五四五
        《增支部》三.六七〈说处经 Kathavatthu sutta〉 (AN。 I。 p。197))。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有三种说处,即过去、未来、现在;圣弟子听法
         后,应能断一法、修一法、证一法,得正定,达到解脱。其次,佛陀又说明可
         用来观察一个人是否可以共论的两种四处,即一向论、分别论、诘论、止论;
         以及于处非处、所知、说喻、道迹。最后,佛陀说明论说时应有的态度与方法。
(一二O)  说无常经………………………………………………………………………五五一
        《相应部》二二.七六〈阿罗汉经 Arhanta sutta〉(SN。 III。 p。82)。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应观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修习三十七道品,净
         化思、念,则能断一切漏,证阿罗汉。
(一二一) 请请经…………………………………………………………………………五五五
        《相应部》八.七〈自恣经 Pavarana sutta〉(SN。 I。 p。190)、杂阿含第一二
         一二经(大二.三三○ 上)、别译杂阿含第二二八经(大二.四五七上)、增一
         阿含善聚品第五经(大二.六七六中)、佛说受岁经(大一.八五八上)、佛说
         解夏经(大一.八六一中)、长老偈经(Thag。  123四1237)。
         本经叙述佛陀在月圆十五的自恣日告诉诸比丘:他是解脱的婆罗门,是无上的
         大医王;比丘众是从他。中教法所生的儿子,应当继续他的教法,教化众生。
         佛陀也称赞尊者舍梨子的成就,并且说明比丘众不同的成就。
(一二二) 瞻波经…………………………………………………………………………五六三
        《增支部》八.十〈废物经 Karandava sutta〉(AN。 IV。 p。168)、《增支部》
         八.二十〈布萨经 Uposatha sutta〉 (AN。 IV。 p。204)、佛说瞻婆比丘经(大
         一.八六二中)。
         本经叙述在月圆十五布萨之日,原本佛陀要为比丘说戒,但是,因为僧众中有
         一位不清净的比丘,所以,自此之后,佛陀不再说戒。最后,佛陀以三个譬喻
         说明为何要驱逐不清净的比丘(参考第三七经瞻波经)。
(一二三) 沙门二十亿经…………………………………………………………………五七三
        《增支部》六.五五〈输轮经 Sona sutta〉(AN。 III。 p。374)、《律藏》大品
         5。1。…30(Vin。 I。 p。179)、杂阿含第二五四经(大二.六二中)、增一阿含地主
         品第三经(大二.六一二上)、四分律卷第三十八(大二二.八四四中)、五分
         律卷第二十一(大二二.一四六中)。
         本经叙述尊者二十亿,因为过度精进,不得解脱,而想舍戒还俗。于是,佛陀
         以弹琴喻为他说明,过度努力,心会激动不安;过度放松,心会懈怠放逸,应
         以适度的努力,才能得到解脱。后来,尊者二十亿得到解脱之后,在佛陀面前
         宣说他所证得的究竟解脱智慧,并且得到佛陀的赞许。
(一二四) 八难经…………………………………………………………………………五八五
        《增支部》八.二九〈难经 Akkhana sutta〉(AN。 IV。 p。225)、增一阿含八难
         品第一经(大二.七四七上)。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对于要修习梵行的人,有八种障碍,即八种无法修
         习的时机,以及唯一的一种不是障碍,即一种可以修习的时机。
(一二五) 贫穷经…………………………………………………………………………五九三
         《增支部》六.四五〈贫穷经 Da1iddiya sutta〉(AN。 III。 p。351〕。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世间上有欲的人,以贫穷、向他人借贷财物、支付
         利息、被债主催讨利息、常常被债主追讨利息、被债主绑走为苦。在佛陀的圣
         法中,以没有信戒闻施慧、造作身口意恶行、覆藏恶法、受指责却不承认恶
         行、生三恶念、堕地狱为苦。
(一二六) 行欲经…………………………………………………………………………六○三
        《增支部》十.九一〈行欲经 Kmabhogi sutta〉(AN。 V。 p。176)、佛说伏淫
         经(大一.八六三中)。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给孤独居士:世间上有十种行欲人,即(1)非法求财,不自
         利不利他,不行施作福;(2)非法求财,自利利他,不行施作福;(3)非法求
         财,自利利他,行施作福;(4)如法不如法求财,不自利不利他,不行施作
         福;(5)如法不如法求财,自利利他,不行施作福;(6)如法不如法求财,自利
         利他,行施作福;(7)如法求财,不自利不利他,不行施作福;(8)如法求财,
         自利利他,不行施作福;(9)如法求财,自利利他,行施作福,但染着财物,
         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用;(10)如法求财,自利利他,行施作福,不染着财
         物,见灾患,知出要而用。其中,第一种人是最下贱的人,第六种人是最普遍
         的人,第十种人是最尊贵的人。


      (八○)中阿含长寿王品迦絺那经第九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尊者(77)阿那律陀(472)亦在舍卫国,住娑罗逻岩山中。于是,尊者阿那律陀过夜平
      旦,着衣持钵,入舍卫乞食。尊者阿难(314)亦复平旦着衣持钵,入舍卫乞食。
      有一次,尊者阿那律陀住在舍卫城的娑罗逻山。有一天,尊者阿那律陀在夜过天亮
      后,着衣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尊者阿难也在夜过天亮后,着衣持钵,进入舍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