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习俗分册-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站在丹特士背后的朝臣——陷害普希金的真正罪人,送到社会舆论的法
庭上。他认为:杀害普希金的真正罪人是那些围绕王座的“贪婪的一群”。
这首诗还未正式发表,手抄本就已辗转流传开来,人们朗读它,背诵它,
热烈地谈论它。于是骠骑兵禁卫队旗手莱蒙托夫的名字,立刻被照亮了。诗
篇表达了全俄罗斯进步人士对普希金之死的悲伤和痛苦。然而,这首大胆揭
露朝廷的诗,却引起了当朝权贵们的不满。不久,莱蒙托夫被捕了,几天以
后,他被流放到高加索。这时他年仅23岁。
在普希金与丹特士决斗之后四年,莱蒙托夫与军官学校的同学玛尔廷诺
夫因一件小事出发生了决斗。玛尔廷诺夫这个头脑空虚而又自高自大的花花
公子先开了枪,枪弹击中了莱蒙托夫的心脏。年仅27岁的莱蒙托夫就像普希
金一样不幸地去世了。
《复活》的由来
《复活》是一部深刻揭露和批判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文学名著。
《复活》源于一个诉讼案件。作者托尔斯泰的朋友阿纳托里·费道罗维
奇·科尼是一个地方法院的检查官。1877年,科尼给他讲了一个诉讼案件:
一个青年人准备同女犯人罗扎丽娅结婚。罗扎丽娅的父亲是贵族的佃户。父
亲死后,女主人收留她当佣人,她在16岁那年被女主人的亲戚诱奸,有了身
孕后遭遗弃,后又被女主人赶出家门,被迫沦为妓女。她因偷了嫖客100卢
… Page 34…
布被判了罪。在法庭上,受害的罗扎丽娅站在被告席上,而诱奸她的那个出
身贵族的年轻人,却坐在陪审员的安乐椅里,这个年青人良心发现,坚持要
同女犯人结婚,女犯人也表示同意,后因她得了伤寒而死去,婚礼未能举行。
这个案件深深打动了托尔斯泰,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托尔斯泰把农民当做主体,并把重心从聂赫留朵夫 (原型即案件中那个
贵族青年)身上转移到玛丝洛娃 (原型即罗扎丽娅)身上,通过玛丝洛娃的
悲惨遭遇,对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托尔斯泰经过不懈努
力,终于写成《复活》。
《父与子》的由来
《父与子》是一部描写两辈人矛盾冲突的文学名著。
《父与子》源于一位青年人的启发。作者屠格涅夫于1860年夏去德国旅
行,在车上遇到一个叫德米特里耶夫的俄国青年。闲谈中,他发现这个青年
人思想很敏锐,对俄国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深刻批判的眼光。于是他
开始探索,发现生活正发生新的变化,在俄国出现了一种新的人物,而这些
新的人物、新的思想在俄国文学作品中尚未表现出来。不久,他又来到英国,
在英国南海岸的怀特岛海滨洗澡时,想到要写一个叫巴扎洛夫的人物。自此,
他每天给巴扎洛夫写日记,如生活中遇到了新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新印象,
亦按巴扎洛夫的感受记下。日积月累, 《父与子》的主要素材已在他脑海中
形成。
1861年,屠格涅夫回到家乡,开始创作。他在作品中安排了父与子两代
人,父一辈是保守的贵族,他们的代表是基尔桑诺夫兄弟;子一辈是激进的
平民知识分子,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巴扎洛夫,以两代人在废除奴隶制前的矛
盾冲突贯穿始末,一年后写成 《父与子》。
《外套》的由来
《外套》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外套》源于一个真实故事:有
个酷爱打猎的穷公务员,节衣缩食买了支猎枪。当他第一次乘船外出打猎时,
不小心把猎枪掉进了水中。他费了很大的劲,还是没有把猎枪捞上来。这个
意外的打击使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多亏几个朋友同情他,凑钱为他买了
一只猎枪,他的病才好起来。这个故事使果戈里联想起自己的命运。中学毕
业后,他的地主家庭已经破产。他千方百计谋到了一个替人抄抄写写的公务
员工作,但薪俸微薄,连一件保暖的外套也买不起。他以上述故事为素材,
结合自己的经历,把一支猎枪改成一件生活必需的外套;把那个失而复得的
喜剧性结尾改成纯悲剧性的结尾,写出了《外套》。
《教育诗》的由来
1915年,苏联作家马卡连柯还只有27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愚笨
的一天》写完之后,就寄给了当时正在《纪事月刊》当编辑的高尔基。作品
没有发表。但马卡连柯接到了高尔基提出中肯意见的回信,他决定暂时不再
写作,而是集中时间开始认真学习。他弄了一本记事簿,每天把自己认为是
… Page 35…
值得记的一切都记下来。开头,他记一些格言警句,后来又记生活中的细节、
景色、比喻、对话和人的外貌等等。这样,一天天地记,一年年地积累,一
直坚持了10多年。
又过了几年,高尔基来到了以高尔基命名的儿童教养院,他对教养院发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和马卡连柯两个人热烈地讨论了教育的原则、教育的方
法。在谈到培养世界新人的时候,高尔基却一下子谈到了写作。在高尔基的
鼓励下,马卡连柯又拿起笔来了,当他思考这些年自己走过的道路时,教养
院孩子们的生活一幕幕浮现在眼前;10多年笔记簿上所写的生活细节、景
色、比喻、警句等,也都一下子跃然纸上。所以,他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就完成了《教育诗》的第一部。后来,在高尔基的支持下,《教育诗》出版
了。这时,马卡连柯已经45岁。
《毁灭》的由来
经过1921—1924年国内战争的漫长岁月,苏联作家法捷耶夫酝酿成熟了
关于长篇小说《毁灭》的主题,和这个主题相应的故事情节也构思成功。1925
年,作家便开始了这部长篇的写作。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美谛克的形象是在小说的第二章里开始出现的。他
怀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参加了游击队,目的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渴望丰功伟绩的虚荣心。他把出身于人民大众的游击队员的粗野看成是巨大
的缺点,而把自己看得比他们不知高尚多少倍;但是一旦遇到艰苦的环境,
他那种贪图享受、害怕艰苦的毛病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他的利己主义使得他
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和自己的救命恩人木罗士加的妻子也勾勾搭搭……
在开始的构思里,美谛克的结局应当是自杀。但是形象发展到最后时,
法捷耶夫逐渐认识到:这个人物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是不会自杀的。
如果把他的结局写成是自杀,也就美化了这种人,这是不应该的!想到这里,
作家的笔锋一转,美谛克的结局便由“自杀”变成了“叛变”。
法捷耶夫在创作过程中改变了这个人物的原来构思,这是他在创作过程
中提高了认识的结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由来
1930年的秋天,双目失明、两腿瘫痪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写作。早晨,妻子拉亚去工厂上班前,尼古拉让她把一
切写作的用具给自己准备好,在外面把门锁上。拉亚预先替他在带漏孔格的
纸夹里装好25页或30页的白纸,扎得牢牢的,把削好的铅笔和这个纸夹都
放到尼古拉的稍稍垫起来的膝盖上。这样,他便身体不动地沿着孔格写下去,
他头一动不动,铅笔不离开纸格,因为这样才不会将一行字写到另一行上去。
就这样,一直写完一页,然后用右手把它从纸夹里抽出来,这页纸就滑到地
上了。第二天早起,拉亚走过来把地上的稿子拾起来……尼古拉终于忍着病
痛,坚持完成了自传体小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巨著。
1932年5月,小说在《青年近卫军》杂志发表。后来,出版社在出这部
书时,劝说作者更改书名为《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不,
书名决不能改,我同这个名称血肉相联。对我来说,它好比指路灯塔。它不
… Page 36…
仅是描写共青团员保尔·柯察金的生平事迹,而且是阐明人怎样锻炼成为共
产党员的小说。贵族可以是天生的,但共产党员决不能是天生的。这就是这
本小说所要阐明的主题。让这本书保留原名吧!”
《青年近卫军》的由来
1942年7月,德国侵略军占领了克拉斯诺顿,惨无人道的暴行在这里接
连不断地发生。市立公园里,一次就活埋了50个人。16岁的共青团员奥列
格·柯歇伏伊看到了德国法西斯的杀人暴行后,愤怒地说:“再也忍耐不下
去了!”9月,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秘密组织了“青年近卫军”。一个月
后,这支战斗队伍已发展到103人,他们不断给侵略者以有力打击。正当苏
军快要解放这个城市的时候,由于叛徒的出卖,许多队员被捕。他们英勇不
屈,惨遭杀害,仅有8名队员保全了性命。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到过发生这些事件的地点,在那里待了一个月左右,
访问了许多人。他到过许多“青年近卫军”队员的家里,跟他们的同学和老
师谈过话,并看了审问叛徒库列肖夫的材料。他会见克拉斯诺顿的许多游击
队员和地下工作者,也会见了伏罗希洛夫格勒州各区的游击队员和地下工作
者。
在描写主要人物的时候,法捷耶夫总是尽力根据他们亲人的叙述,根据
照片或是根据他所认识的活着的人,来真实地描写他们的外表和性格,因此,
这个长篇小说是严格地根据史实写成的。
《狄公案》的由来
荷兰的罗伯特·汉斯·梵·古利克,中文名字叫高罗佩。他在抗战时期
曾来中国,在重庆做了几年外交官。回国后,他以唐代的狄仁杰为主角,写
出许多公案小说,题名为《狄公案》,在西方先后出版了17集之多,受到读
者的广泛欢迎,至今还不断再版。由于作者知识渊博,又有说故事的才能,
娓娓道来,确能使西方读者 (包括一些专家学者)折服。
1940年,高罗佩曾把中国公案小说《狄公案》译成英文,20世纪50年
代起,他索性以此为题自己试写起中国公案小说来。这一尝试,使他在西方
出了名,被视为“中国小说家”。
公案小说,又称侠义公案小说,是中国旧小说的一种,往往带有较浓厚
的封建迷信色彩。高罗佩的公案小说,也有明显的缺点和局限性,但封建迷
信色彩不浓。作者把破案的关键,更多地放在调查、推理上。这同传统的中
国公案小说往往借助于鬼神显灵大不一样。另外,对罪犯的揭露,放在小说
的结尾处,更像是西方的推理小说。
《老人与海》的由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自幼热爱大海,喜欢捕鱼。旅居古巴期间,
他经常驾驶快艇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有一次,他和大副弗翁蒂斯游弋在比
那尔德里奥时,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正在捕捞一条大马林鱼。马林鱼拼
命挣脱,老人和孩子已累得精疲力竭,渐渐不支,眼看鱼就要溜走了。这时,
… Page 37…
海明威上前想助一臂之力,不料老人很逞强,不但一口拒绝,还出言不逊,
讽刺了海明威一通。海明威非常尴尬,只得袖手旁观。离去前,他吩咐弗翁
蒂斯将一些食品留下,供老人和孩子充饥,自己则在一旁掏出笔记本,记下
所见所闻,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果然,这个倔强老人的形象触发了海明威
的灵感,他终于以老人为模特儿,加上自己的捕鱼经历和想象,写出了世界
著名小说《老人与海》。
《草叶集》的由来
惠特曼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第一部诗集题名为《草叶集》呢?他认为,最
适合作诗的主题的东西是普遍的、最常见的事物,是像人类各民族中的普通
人民一样到处生长的青草。他说“我的诗不是用一般作者所采用的创作方法
——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进行写作,精心研究文学公式,随时请教权威等等,
而是用另一种完全与此不同的方式写作出来的,那就是首先使自己投入到那
一时期的生活的人群,现实生活和火热的斗争中去。”
诗集出版前没有预告,初版时封面上甚至没有作者的名字,但是《草叶
集》三个字却郑重地烫了金,字的周围缀满了长串的金黄色的草叶和草根,
充分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热爱和崇敬。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由来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是19世纪美国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庭妇
女,她叫斯托夫人。
斯托夫人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条件是极坏的。首先,在奴隶制的美国,
作者要想写一部反对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歌颂黑奴的反抗和斗争的小
说,显然是要担很大风险的。其次,斯托夫人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凭着
丈夫在大学教书挣来的微薄收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斯托夫人在写作时,
想买点书籍、稿纸、墨水,都是很困难的。另外,她是个家庭妇女,而且是
一个已有六个孩子的母亲,她要煮饭、洗衣服、奶小孩,她常常是一边洗衣
服,一边构思;一边做饭,一边想故事;一边奶小孩,一边看稿子。就这样,
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轰动国内外的小说。
这部小说出版三天就售出了一万册,她在美国一次就出版了30万册,不
久也全部卖完。后来还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出版。难怪当时领导黑奴解放战争
的林肯总统在一次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
小妇人”。这句话虽然是玩笑,但也说明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之影响
确实是很大的。
《教父》的由来
《教父》是美籍意大利作家马里奥·普佐写的小说,出版于1969年 3
月,曾一连67周高踞于《纽约时报》畅销书栏榜上,被认为是美国当年第一
号畅销书。
该书作者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之前,并不是什么知名作家,他自己
就说过:“我一共写了三部小说,《教父》是其中最差的一部。我写这本书
… Page 38…
的目的,就是要赚钱。”
黑手党是美国无恶不作的黑社会组织,专门干包娼、包赌、绑票、暗杀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