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习俗分册 >

第2章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习俗分册-第2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习俗分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散文为“外……篇”;用于小说为“外……章”。 



                                诗话的由来 



     诗话是专门评论诗及其作者风格流派的著作;有关考证诗之类的亦属此 

范畴 (古代小说亦有称诗话的,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属说唱艺术,与本 

条无关)。严格地说,诗话源于南北朝,南朝梁钟嵘所撰《诗品》一书,是 

论述诗歌最早的专著。论诗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都曾有论 

诗之语。宋代欧阳修撰《六一诗话》是最早的诗歌评论集。论诗为题并以《诗 

话》命名者,即由他开创,此后仿者甚多。 



                               歇后语的由来 



     歇后语起源于唐时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书·郑 

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 

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 

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 

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 

 “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 

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 


… Page 6…

                                词牌的由来 



     词和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家族中重要的一员,词的起源和音乐,与民歌 

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牌,就是始兴于唐宋时代的一些流行的曲调。当时歌舞的人,都按照 

这些曲调配上歌词,这就是“词”。后来,文人墨客在写词的时候,都按照 

唐宋时的曲调来填写,所以后人便把它叫作“填词”。这些留下来的曲调有 

 《忆江南》、《清平乐》、《念奴娇》等。每个词牌句子的长短,字的平仄, 

以及押韵等都不一样,一般有小令、中调和慢词 之分。词牌的数目,按清 

人所作的词谱统计,共有800多调,而常用的只有100多调。 

     按照诗牌的格式来填写,看起来很受束缚,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名 

篇,却是利用这些形式而作的艺术精品。因此,就是在今天,许多词牌仍然 

常为人们所用。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 

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由此得“沁园春”词牌。 



                           “菩萨蛮”词牌的由来 



     作为词牌名,菩萨蛮是唐代教坊 (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曲名,始于唐 

宣宗大中初年 (公元850年左右)。 

     相传唐代女国 (位于下缅甸的罗摩国)来进贡,他们梳着高高的发髻, 

戴着金饰的帽子,身上挂满了珠玉缨络,称为菩萨蛮队,于是有人制作出了 

 “菩萨蛮”词牌。 



                             传记文学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传记文学当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但是, 

传记文学的萌芽比这还要早。战国时代已有了称为“传”或“家传”的作品。 

如战国时的《世本》一书,已有“传”的文体,它记录了黄帝以来至春秋时 

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 (都邑)、作(制作)等,又如《左传》中 

也有一些“家传”。还有人认为,《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生民》、《公 

刘》、 《绵》、《皇矣》、《大明》等已有传记的性质。这种传记所以采用 

诗歌形式,是因为其来源是口头文学,为了便于记诵,多用韵语,待到后来, 

这些韵语被记录下来,即成诗歌,因此也可以说,有传记文学基本特征的文 

字最早是 《诗经·大雅》中的五首史诗,它的产生年代可能在西周初年,即 

公元前11世纪。 



                                杂文的由来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 


… Page 7…

体的人,是南朝 (梁)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 

 “杂文”的一章。他一方面总结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总括其名为“杂文”, 

另一方面又历述秦汉以来杂文有三类,以泉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 

发》、扬雄的《连珠》等为最早的代表作。但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之时, 

杂文也已随之出现。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后来,杂文又有 

新的发展。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晚唐皮日休、 

陆龟蒙、罗隐等的杂文,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 

杂文不仅源流最早,而且它的地位最初也很高。诚如班固所说:“杂家者流, 

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比其 

所长也。”可见,杂文对于当时社会的作用之大。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 

其中最杰出的当首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他说:“在风沙 

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 

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 

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就将现代杂文的作用作了 

准确的说明。 



                                笔记的由来 



     笔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不少学者、诗人的笔记涉及到政治、 

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像宋朝王应麟的 《困学纪闻》、清人顾炎武的《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 

书》等,都包含有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 

     笔记这种体裁在我国虽产生较早,正式以其做书名,则始于北宋的宋祁。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就是很有名的笔记。 

     古往今来的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做读书笔记,相传和苏东坡同时代的一 

位学者苏子容,对于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苏东坡向他请教读书的经验, 

他说:我曾经按照年月排史实,这样编写了一遍,以后又在史实下面注出年 

月,这样又编写了一遍,编来编去自然就熟了。 



                                笑话的由来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笑话”,当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 

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充满笑料, 

诙谐风趣,寓意深刻。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宫廷艺人“俳优”。从《史记》、 

 《汉书》等古籍记载来看,这类艺人不仅能歌能乐能舞,而且“常以谈笑讽 

谏”,进行规劝。秦国优旃以“笑言”讽谏秦始皇就是一例。秦始皇准备扩 

充鹿苑,以备狩猎,“东至函谷关,西至陈仓”,优旃就故意表示赞成说: 

 “多好啊!多放些禽兽在里面,有外寇从东方入侵,让麋鹿用角去顶就行了!” 

由此可以看出,其讽刺大胆有战斗性,虽然采用的是玩笑形式,却有着一定 

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儒学衰微,人重异术, 

诙谐调滤,风行一时。值得一提的是,这时还出现了我国的第一部笑话著作 

—— 《笑林》。 


… Page 8…

      《笑林》共三卷,是后汉人魏国邯郸淳撰述的。《笑林》中如“鲁有执 

长竿入城门者”,竖着过不去,横着还过不去,最后只好依一个“见事多矣” 

的老人意见,“锯中截而入”的故事,至今还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继《笑林》 

之后,各种笑话著作相继出现,历代不衰。 



                                日记的由来 



     据现有资料,我国最早的一部日记应推唐代李翱的 《来南录》,它记述 

了作者去广州的行程和见闻,文笔简洁、古朴、流畅、自然,全文仅842字。 

经过宋元明清,日记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由于大多是依照年月日时气候的 

程式记载的,往往展示了作者生活年代的政治变迁、经济动态、社会生活、 

战争始末、文艺活动等各个方面,可说是囊括万千。同时,它一般是写给自 

己看的,所以出语率直,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日记真正得以流传,开始于明代。这一时期以日记为书名,而且比较有 

名的著述,不下20种,风格也多样。例如,有专记观赏各种花卉的(归庄《寻 

花日记》),有记述朝政掌故、涉及前代名人的 (许浩《复斋日记》),有 

记述旅途见闻兼录朝政时事的 (史鉴《西村日记》),也有专记祖国自然风 

貌和山水胜迹的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等等。其中,《徐霞客游记》是 

我国古代游记体日记中的巨著,其影响之大,非其他日记所能比。 



                               小品的由来 



     翻开报纸,经常可以看到“知识小品”、“科学小品”等栏目。小品并 

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 

它们很早就是文学家族中的一员。因为小品有隽永而精辟的特点,文章短小, 

写来容易,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 

     至于“小品”一词的来源,则是出自古老的佛教经典。因为在佛经中, 

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之为“大品”,节本称之为“小品”。如后秦高 

鸠摩罗什等翻译的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就有27卷本和10卷本两种,27 

卷本称为 《大品般若经》,10卷本称为 《小品般若经》。文学中的“小品” 

便是由此而来的。 



                               标题的由来 



     标题即文章的题目。在我国,标题约源于公元前3世纪。屈原 (前340 

—前278年)的《离骚》,其标题为“遭逢忧患”之意,内容是抒发诗人怀 

才不遇、报国无门、傲岸不屈之情,可说是文题一致的最早最完整的诗篇。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庄子》,完成了散文由纯语录体和对话式向专题议论的 

过渡,同时,也就出现了“文以明道”的最早的文章标题。自公元前3世纪 

标题问世之后,并不是所有文章、作品均有标题。这种“无题”的现象,在 

诗歌创作中尤为普遍,先后持续了近千年。直至中唐时期,白居易继承杜甫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和顾况“首章标其目”之传统,创出大量“一事一 

题”的讽喻诗,诗歌的标题才完善起来。散文的标题,则是自庄子之后,便 

越来越为散文家所重视。 


… Page 9…

                         “序”称为“引”的由来 



     我们通常把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排体例和作者情况等的一类文 

章称“序”或“引”。 

      “序”为什么又称“引”呢?溯其源还得从名讳谈起。古时对帝王将相 

或尊长不敢直称其名,谓之“避讳”。如汉吕后名雉,为了避讳,遂改雉为 

 “野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避州官田登之讳的。 

     唐朝以前“序”并不称“引”,例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刘向的 

 《战国策序》等。唐朝以后,因为诗人刘禹锡之父名刘绪(“绪”同“序” 

谐音);宋代散文家苏洵的父亲名苏序,他们二人为了避先父讳,就改“序” 

为“引”,如刘禹锡《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苏洵的《族谱引》。 

由于刘、苏二人在文学上的影响,人们渐渐开始称“序”为“引”,有人也 

作起“引”来。如刘天华的琵琶曲《歌舞引》。 



                            “笔耕”一词的由来 



      “笔耕”一词现在常指勤奋写作。但它最初的意思却是指识字的人以用 

笔给人抄抄写写为生,寓义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种田地一样辛苦。 

     在 《后汉书》注释中记载,东汉的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 

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才能。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 

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由于他们家庭经济不宽裕,班超就 

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报酬,借以维持生活。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 

和苦闷。有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丈夫独不效 

傅介子 (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名人)立功绝域,安能久事耕乎!”于是从军, 

跟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了大功。从此,“笔耕”一词便流传开来。 



                                稿费的由来 



     稿费就是新闻出版机构在发表著作、译稿、图画、照片等的时候付给作 

者的报酬。稿费最初叫“润笔”,起源于隋朝。 

     一次,隋高祖命手下的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位官员在一旁调侃道: 

 “笔干了。”于是一位官员随口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从这以后, 

文人们把文章卖给别人而得到报酬。有的文人,还标明各种文体所要报酬的 

数目,称为“润列”。报刊出现之后,作者向报刊投稿而得到报酬,便称为 

 “稿费”。 



                              “涂鸦”的由来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名添丁,幼年时喜欢涂抹诗书,常把书弄得一团糟。 

为此卢仝戏赋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玉川子集·示 

添丁》)使儿童顽皮天真的神态跃然纸上。 

     后来人们就用“涂鸦”一词称随意写作或绘画,也用来比喻书法幼稚, 

但多用于谦辞。清人徐枋 《与杨明远书》云:“外一扇乃幼儿涂鸦,亦以申 


… Page 10…

敬。” 



                              “腹稿”的由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人称佳句。《滕王阁序》系即兴之作。传说王勃写文章时,先研 

墨数升,然后引被而卧,过一段时间,忽然坐起,挥笔疾书,一气呵成。人 

们说王勃从研墨到“引被而卧”,都是在腹中打稿,即打“腹稿”。于是, 

 “腹稿”这个词就流传下来,并被广泛应用。 



                              “杜撰”的由来 



     古代有个人叫杜默,很爱写诗。但他的诗多数是无病呻吟,不讲究诗的 

格律,令人生厌。因而有人讥之为:“这是杜默所撰的狗尿诗。”这句话被 

东传西传之后,变成了“杜撰”两字。现在人们把不真实的文章称“杜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