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84章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84章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四邻往来,交换有无,本是中国朝廷应做的好事情,但隋炀帝做来却成为害多利少的坏事情。他为满足声威扩张的侈心,对突厥、西域诸国,行为极其愚蠢,对南方赤土,东方倭国,因有海洋的限制,侈心受阻,使得往来的情况较为正常,从而有利于文化上的交流。
三 开边
  隋文帝末年已经表现了开拓疆域的倾向,隋炀帝加强这种开拓,短时期内造成领土广大的帝国。
  吐谷浑——吐谷浑国王的始祖是西晋时辽西鲜卑酋长慕容涉归的庶长子吐谷浑。慕容涉归立慕容瘣为嗣,吐谷浑率所部西迁,在青海一带广大土地上游牧。吐谷浑国官制器械衣服大体上与中原同,风俗与突厥相似。北朝末年,吐谷浑国王开始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地在青海西岸十五里处。国土兼有西域都善、且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等地。五九七年,国内大乱,国人立伏允为可汗。六○八年,隋使铁勒袭击吐谷浑,伏允大败,逃入隋西平郡(治湟水,青海乐都县)境,请求隋兵保护。隋炀帝出兵两路迎击,伏允大败。六○九年,隋炀帝亲到浩亹,派兵四面围攻,伏允逃走。吐谷浑十余万人降隋。隋兵取伏俟城。自西平、临羌城(青海西宁县西)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的土地,尽为隋所有。隋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青海西宁市西南)四郡,郡下设县、镇、戍多处,迁徙全国轻罪人来充实这些新郡县。大开屯田,防御吐谷浑残部,保障通西域的道路。隋末大乱,伏允收复旧境,侵扰河西诸郡。
  伊吾——伊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是通西域的要道,突厥一向设吐屯设(官名)镇守伊吾。六○九年,隋炀帝击破吐谷浑,在张掖召集高昌王、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者大朝会。吐屯设献西域地数千里。
  流求(台湾)——在建安郡(治闽县,福建福州市)
  东,相隔有五天海程。三国时代,称为夷州。二三○年,孙吴的将军卫温、诸葛直曾率兵万人到达这里。六○七年和六○八年,隋炀帝先后两次派朱宽到流求。六一○年,隋炀帝令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余人,自义安(广东潮州市)航海到达流求。从此,流求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就更密切了,内地迁居到流求的人也就更多了。
  隋炀帝开拓疆域,到六○九年止,全国共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余。西到且未,北到五原,东西九千三百里,甫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国势号称极盛。
四 侵略
  这里所说侵略是专指对高丽的三次战争。隋朝迅速崩溃,这三次战争起着更重要的催促作用,因为战争中民欢所受痛苦,比游玩、耀威和开边更严重得多。侵略战争引起农民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大起义,大起义催促隋朝的迅速崩溃。企图用大力击灭高丽的隋炀帝,就是这样被民众击灭了。
第一次侵略战争
  五九八年,隋文帝出兵侵高丽,失利退回。当时国家兴盛,朝臣们都以为国威受挫,应继续用兵,只有儒生刘炫不附众议,作《抚夷论》指陈利弊。隋炀帝侵高丽,开始时显然受到所谓众议的支持。
  六○八年,隋炀帝开永济渠,自黄河北通涿郡。六一○年,课天下富人买军马,一匹贵至十万钱;又派使官检阅兵器,务求精新,如检阅不认真,使官立即被斩首。他作了这些准备以后,六一一年,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下诏征天下兵,在涿郡集中。征兵中有江、淮以南水手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镩(小矟)手三万人,足见这次出兵,确是动员了全国的兵力。令东莱(山东掖县)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工极严急,匠役昼夜立水中,不敢休息,腰以下腐烂生蛆,死去十之三四。令河南、淮南、江南造军用车五万辆送高阳(河北高阳县),供军士挽载衣甲帐幕。发河南、河北民夫,运送军需。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船只相衔接,长千余里。经常有数十万人在水陆两路运送兵甲和攻城器具,昼夜不息。民夫病死后,尸体遗弃在路旁,满路臭秽。山东郡县负担尤其沉重,民夫运米,车牛一去不得回来,丁男大量死亡,田亩多荒弃,米价腾贵,东北边上一斗米竟贵至数百钱。牛车被征发完了,又征发鹿车(人力小车)夫六十余万人。二人共推一车,载米三石,道路遥远,送到粮台时,米已吃完,无法缴纳,只好逃亡。官吏大肆贪虐,尽量刻剥,百姓困穷,生机断绝。居家只有一条死路,反抗还可活命,农民纷纷聚众起义,攻击城邑。隋炀帝令郡县官搜捕,随获随斩。当然,这只能激起农民更坚决的反抗。
  不必等待出兵,隋朝崩溃的前景已经显然在望了。
  六一二年,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涿郡。隋炀帝令左右各十二军分为二十四路,向着平壤出发,每军设大将、次将各一人,统率骑兵四十队,步兵八十队。骑兵每队一百人,十队为一团。步兵二十队为一团。每团设偏将一人。又有辎重、散兵等四团,由步兵夹路护送。每军特置受降使者一人,直接听皇帝指使,不受大将节制。全军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运输粮饷的民夫比兵士加倍。二月九日,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四十里,连营渐进,实际上经过四十日,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衔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长九百六十里。御营分六军,最后出发,长八十里。《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种近古未有的大出师,在隋炀帝看来,无非是又一次大游玩。战争的后果将是什么,他是根本不考虑的。他满以为大兵一到,高丽就会来投降。
  隋炀帝依据高丽会投降的愿望来部署战争。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都要奏报等待命令,不得专擅。又令诸将,高丽如请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隋兵渡辽河进围辽东城(辽宁辽阳市)。守城军每遇危急,就声称要投降。隋军不得不停攻,驰奏请旨,等到请旨回来,守军补充完备,又坚守拒战。如此再三,隋炀帝还是深信高丽会投降,辽东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个不曾攻取。隋大将来护儿从海路到平壤城下,被高丽守军战败。大将宇文述等九军渡鸭绿水,攻至平壤附近,又被高丽军战败。来护儿所率攻城精兵四万,逃回船上仅数千人,宇文述等所率三十万五千人,除卫文升一军不败,其余溃军逃回辽东城下,只有二千七百人。隋炀帝大怒,率残余军回洛阳。
  大败引起隋炀帝大怒,大怒引起又一次大出师,出师引起更严重的后果,隋朝的崩溃不可避免了。
第二次 侵略战争
  六一三年,隋炀帝下诏,征发全国兵到涿郡集中。又招募勇士从军,号称骁果。他对朝臣们说,“凭我这个力量,海可以拔,山可以移,高丽算得什么!”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到处发动,他还在遥望着高丽,以为只有自己去才能成功。他率大军渡辽河,攻辽东城。这一次作战,算是有些改善,允许诸将便宜从事,不必事事奏请命令。诸军猛攻辽东城,高丽守军非常勇敢,击退昼夜不息的攻城军。攻守二十余日,双方死伤都极重。在兵力对比下,高丽军以少御多,持久是有困难的,正当危急的时候,隋民众起兵攻洛阳,客观上援助高丽民众取得守城的胜利。
  大贵族杨玄感,受命在黎阳仓督运军粮。杨玄感是个凡庸的野心家,并不真正想到民众的痛苦,只是认为有机可乘,起兵一试,夺取洛阳,称些时皇帝,就算 满足了。别一贵族李密向他献上、中、下三策,说,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使隋军溃散在关外;中策是攻取长安,安抚士民,等隋炀帝回来,据关中和他对抗;下策是袭攻洛阳,但洛阳有越王杨侗率兵留守,久攻不下,隋兵四面来救,事情就难说。这三策都是很不可靠的军事冒险,下策更是必败之道,因为即使攻下洛阳,也免不了四面受攻。杨玄感恰恰采用下策,说:不取洛阳,怎能显示我的威力,你的下策,正是我的上策。起兵后攻洛阳不下,隋炀帝已派兵来救,杨玄感取城的希望断绝,想在城外称皇帝,被李密劝阻。事情眼看不成,还想称一称帝,足见他谋求的不过是这个称号。
  杨玄感的军队,却仍是农民起义军性质。杨玄感在黎阳选运粮民夫五千余人,又选江南船夫三千余人,对他们说,皇帝无道,不管百姓死活,天下骚扰,成千上万的人死在辽东。现在我同你们起兵救百姓,你们是否同意?听众欢喜踊跃,愿意从命。杨玄感说的话,是符合民众意旨的,民众追随他,是相信他真的想救百姓,所以这支军队,还是以救百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
  杨玄感引兵向洛阳,从汲郡南渡河,沿路民众自动从军,军门前热闹象个市集。杨玄感军没有弓箭甲胄,只用单刀柳木楯。他使弟杨积善率兵三千沿洛水西进,又使弟杨玄挺率兵一千越邙山南进。杨侗派出精兵五千人拒杨积善,八千人拒杨玄挺。杨积善兵到,隋兵不战自溃,弃甲仗在地上,有意送给杨军。杨玄挺兵到,隋兵一战就后退,如此五退,杨军到洛阳城门下,隋将率十余骑逃入城,隋兵全部投归杨军。杨玄感屯兵城外,告兵民说,我做官做到上柱国,积财产积到万金,我用不着再求富贵了。现在冒灭族的风险,只是想救百姓呵!民众相信他的话,每日有上千的人到军门投效,杨玄感军扩大到五万余人。长安留守代王杨侑使卫文升率兵四万出关救洛阳。杨玄感已有兵十万,卫文升军每战,兵士弃甲坐地不起,让杨玄感军收取甲仗。前后凡十二战,卫文升剩下兵士无几。
  隋炀帝督大军猛攻辽阳城,得洛阳告急书,大惧,连夜退兵,军用物资,全部放弃。命令大将宇文述、屈突(姓)通、来护儿等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兵败,向西逃奔,在路上自杀。
  杨玄感走必败的道路,起兵时已经决定了败局。民众踊跃从军,两个月便聚众至十万人,这种极端厌弃隋朝的表示,也决定了隋朝的败局。隋炀帝反以为自己得胜了,回到洛阳,大杀示威。他对臣下说,杨玄感一声号召,便聚众十万,更证明天下人不要多,人多盗也多,不杀个干净,怎能惩戒别人。他以治杨党为名,杀三万余人,流放六千余人。杨玄感曾开仓赈济百姓,凡取米的人都被隋炀帝坑杀。经过这次大屠杀,他认为又可以出兵侵高丽。
第三次 侵略战争
  六一四年,隋炀帝到涿郡,下诏征天下兵。当时国内已乱,诸郡多留兵不发,在路上的兵士也纷纷逃亡,兵数比六一三年少得多。他自己驻辽西怀远镇(辽宁北镇县境),不敢渡辽河东进了。来护儿军战胜,将进攻平壤,高丽民众已经困弊不堪,国王高元只好派遣使者来讲和。隋炀帝算是获得战果,率军回洛阳。他要求高元亲身来会见,高元当然不听,气得他令诸将准备行装,谋第四次出师。
  他是不能在一个地方安居一时的。六一五年,到北边游玩,被突厥围困,他不得已以不再侵高丽为条件,悬赏格招募救兵。解围后回到洛阳,在街道上看见行人往来很热闹,对从官们说,还大有人在!意思是说,往年治杨党,杀人太少。他否认赏格,并且又要发动侵高丽的战争,这个失信行为使将士们愤怨,对他丧失信心。
  隋炀帝仇视民众,是死不悔罪的民贼;一心好战,是众叛亲离的独夫。《隋书》论隋炀帝侵高丽事说:“内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怒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闻之也”。封建朝廷当它富强的时候,往往用兵力向外扩地,但也未必一定会亡国。隋炀帝这样做,却非亡国不可,因为他的狂暴行为使他成为一个十足完全的民贼,不折不扣的独夫,独夫民贼决不能逃避人民的惩罚。
  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辛勤地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游玩、扩张、侵略三种形式,迫不及待地加以消耗,特别是三次侵略战争,民众死亡流离,实在不能再有所容忍。要摧毁这个残暴统治,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农民大起义。
第四节 隋末农民大起义
  农民要推翻一个朝廷,重要条件之一,是在几乎是同一的时期内普遍地展开武装斗争,使得原来的统治机构应接不暇,力量消散,逐渐陷入瘫痪状态,然后有强者(不一定是起义者)出来取而代之。不过,这种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动是很困难的。隋炀帝三次攻高丽,在全国范围内连年征发兵士和夫役,每一个劳动民众穷困以外再加上死亡的威胁,有些人为求免于死亡,甚至自断手、足,称为福手、福足。暴政惨毒到这样的地步,大规模起义也就蓬勃地发动起来。
  农民起义,只要求(一)推翻旧统治建立起较好的新统治;(二)恢复和平与统一,得以安守乡土,进行生产。要满足这些要求,并不需要什么明确的答案,因之,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加入农民队伍,取得领导权,成为起义军的首领,大体上,起义军首领有两种:一是代表起义要求的农民领袖;二是不讲纪律,从事攻掠的草莽雄豪。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很大的复杂性,但是,只要以反抗旧统治为号召,并且得到一部分民众的追随,不论那些首领把起义军领导成什么模样,都应是农民起义运动中的产物。
  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旧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乘机分裂出来,反对旧统治者,更反对农民起义,割据土地,自成一种势力。农民起义的成败,取决于旧统治者、割据者、农民起义军三种势力斗争的结果。一般他说,农民起义,起初总是分散在各地区,自然带着地方性。这是发动时期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对抗旧统治的进攻,其次是地方性兼并。斗争的结果,有些起义军突破地方性的局限,转为全国性的斗争,这是兼并时期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基本上完成了本地区的兼并,为求得全国的统一,消灭其他起义军和割据势力。隋末农民大起义,产生了许多起义军,但都不曾脱离发动时期的局限状态。这是因为具有若干优越条件的唐朝,利用隋的旧统治,成立唐的新统治,不待起义军转入兼并时期,它却以强者的姿态进行兼并,消灭各种起义军和割据者。既然没有一个起义军首领能够实现农民的要求,唐朝的成功,起着缩短兼并过程的作用,也就有合于民众的需要了。
一 发动时期
甲 农民起义
  隋炀帝自六○四年即位时开始,连年游玩和扩张,到六○九年击破吐谷浑,设西海、河源等四郡,算是他诸事顺利,志得意满的时候,另方面,却是广大民众遭受暴政,难以忍耐的时候。六一○年(大业六年)夏历正月初一日,拂晓前有壮士数十人,白衣白冠,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进入建国门(端门)。守门官、兵都叩头礼拜。壮士夺取武器,将进入宫内,与齐王杨暕的卫兵互斗,壮士斗败被杀死。佛教说释迦佛衰落,弥勒佛代兴,因之,凡假借弥勒佛出世作号召,都含有反抗旧统治的意义。这数十个壮士的行动,显然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第一个信号。隋炀帝杀死这数十人,又在洛阳大搜查,连坐千余家,自以为平静无事了。夏历正月十五日,就在端门外大街上举行规模盛大的百戏,供西域人赏玩。六月,雁门(山西代县)豪帅尉文通聚众三千,据莫壁谷。六一一年一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