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122章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22章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厮抻辣宦灏偃恕A善锉撼雒蛔笥遥桓冶平U钥镓肪酵咔殴兀墒亟怠V苁雷谌胪咔殴兀赡荽淌贰㈠荽淌废嗉汤唇怠K镄杏岩踩〉靡字荩绷梢字荽淌贰A晒伎志澹酚闹萘杀笸恕V苁雷谔街登椋芟不叮晕蠊Ρ爻桑嶂罱槿∮闹荨V罱担导堇刖┧氖眨谎校⊙嗄先客恋兀馐悄蟮墓āO衷诹善锉途塾闹荼辈浚揖灰松钊搿O肮哂谠谀谡街心备还蟮慕欤苁桥露酝庾髡剑蛭酝庹秸话闶潜冉霞ち业摹J粤汕瑁灰晕埽绕涓切┠谡浇煲粤汕靠晌返拇砦蟾芯酢J率瞪暇龆ㄕ秸ぐ艿墓丶谟诿裥牡南虮常嗄现钪莺凸乜冢鼙绞保徽阶越担褪窃诿裰谘沽ο拢墒亟坏貌煌督怠A删烦鲇闹荩彩桥旅裰凇W匀唬庑┙煨哪恐胁换嵊忻裰冢蛑痪醯昧善锉膳拢桓胰∮闹荨V艹ㄗ谔酥罱囊槁郏懿宦猓酱傧确娑贾富邮沽踔亟刃校莨贪渤牵约呵椎桨惭羲铝钤烨牛急盖敖5碧欤苁雷诘貌。缓猛V菇谕咔殴厣栊壑荩ê颖毙巯兀娼蚬厣璋灾荩ê颖卑韵兀詈罾な匕灾荩滤既檬匦壑荩月蚀缶乜狻K灾黄穑贾煤笫拢刮喝势忠允嗝苁辜嫒卧紫啵紫嗤蹁摺⒎吨始嬷嗝茉菏拢挥秩问涛狼拙倍贾富邮购嬖紫啵钋岸嫉慵煺庞赖氯ゾ埃娜卧紫啵哉钥镓反庞赖氯蔚钋岸嫉慵臁V苁雷诒闭魇保腥嗽煲パ运怠暗慵熳魈熳印薄U庞赖率侵芴娴呐觯⒂芯Γ钋爸畎嘤质亲罹竦慕蚨庞赖卤灰桑魅ゾ埃娜挝紫唷U钥镓沸麓拥图毒偬嵘释锨常岬畚挥Ω檬遣缓芸赡堋K酝蹁摺⒎吨省⑽喝势治歉桑乒苁嗝茉海只旌衔奈浯蟪荚谡绿茫雇乒肜吹畚豢杀N抻萘恕V苁雷谒溃庸谘的昶咚辏痰畚唬ㄖ芄У郏V芄У奂次缓螅钪乇偶婊茨辖诙仁梗滥咸疲嫣炱浇诙仁梗揽舛泵妫钥镓芳婀榈陆诙仁梗揽舛妫蜓滴骶逖簦┝羰兀揽馕髅妫N谰┏强沙浦苊堋>帕鹉辏苋撼颊诤卦ǜ昴辏颉⒍ǘ莺鲎啾伞⒈焙汉媳锨帧U钥镓仿式罱サ钟匠虑沛洌ǹ獬潜倍铮┍洌嫡钥镓肺邸U钥镓仿示乜饷鹬埽⑺纬
  周世宗改革了不少五代的积弊,开辟了统一全国的道路,他的功绩应该得到尊重。
  周先后凡十年。
  自九○七年梁太祖称帝,至九六○年周亡,先后五十四个年头,中间经历五个小朝廷。梁十七年算是最长。唐十四年,按唐庄宗、唐明宗(无姓氏)、唐废帝(本姓王)三人各一姓来说,换姓平均还不到五年。晋不足十二年,汉不足五年,周不足十年。朝廷改换如此迅速,说明政权极不稳定,也就是武夫们劫夺得异常剧烈。周世宗是好皇帝,在位还不满六年,就有人想夺取他的帝位。五代时武夫们除了彼此间用武力相劫夺、怀恶心相猜忌以外,很少有其他关系。统治阶级也有它的阶级道德,五代时,道德完全破坏,善意相维持、椎诚相信任的风气根本不存在。武夫们分裂成毫无黏性的无数碎片,组成的朝廷,坏的固然很快就消灭,偶有较好的同样不免于被劫夺,统治阶级丑恶到如此地步,社会将无法得到安定。宋朝竭全力抑制武夫们劫夺的恶习,使政权稳定下来、民众免除战乱的痛苦,在这一点上,应该肯定宋朝的贡献。
  构成统治阶级的文官部分,丑恶并不亚于武夫们。文官的代表是冯道。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是这个时期的特产,是官僚的最高典型。东汉有个典型官僚名叫胡广,当时人们给他考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天下中庸有胡公”,意思是胡广熟悉典章,有办事经验,柔媚谦恭,不抵触任何人。冯道所处环境比胡广危险复杂得多,因之他的中庸手段发挥得更加充分。《通鉴》总括冯道的行径说,“为人清俭宽弘,人莫测其喜愠,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决断)”。这和五代官吏无不贪暴放纵,明争强夺的风气有异,他就这样被认为有“德行”,各朝都要重用他来安抚众文官。他尤其擅长的手段是揣度胜败,估量强弱,舍弃败弱,奉迎胜强,按照时机做来,不过早也不过迟,被舍弃者来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适合需要,他就这样避免危害,长享富贵。南朝梁刘峻作《广绝交论》,说,小人以利相交,叫做利交。利交有五种方法,其中一法是量交,观望形势,计算利害,谋而后动,丝毫不差。冯道就是使用量交法最精的一人。“德行”加量交,使冯道成为特出的官僚典型。想到冯道,就会想到官僚是多么可憎的腐朽物。下面举出他的一些事例:
  冯道在唐末,投刘守光作参军。刘守光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看他有“德行”和文学,荐给李克用,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唐庄宗时任翰林学士,开始贵显。唐明宗时,任宰相。从此尽管改朝换姓,他总不离将、相、三公、三师的高位,李从阿攻唐愍帝,兵到陕州,唐愍帝逃往河北。冯道为首相,准备率百官班迎,促卢导起草劝进文书。卢导不肯,说,天子还在河北,人臣那可轻率劝进。冯道说,“事当务实”。所谓务实,就是看准唐愍帝必死,李从珂必立。唐废帝(李从珂)拜冯道为司空(三公之一),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冯道说,扫地我也干。只要官位高,职事是什么,他并不在意。晋高祖入洛阳,任冯道为首相。他要冯道出使辽国行礼,表示对父皇帝的尊敬。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好个奴才的奴才!自辽国回来,大得信任,朝政都委冯道处理。有一次,晋高祖问及军谋,冯道答,“征伐大事,在圣心独断,臣书生,惟知守历代成规而已。臣在(唐)明宗朝,曾以戎事问臣,臣亦以斯言答之”。这是冯道保身的秘诀,守历代成规不与闻任何担干系的事情,正是一道避祸的护身符。晋高祖临死,召冯道一人受遗命,使幼子石重睿拜见冯道,又使宦官抱石重睿置冯道怀中,意思是要冯道出力辅立石重睿。晋高祖死,景延广主张立长君,立晋出帝。冯道一句话也不说,依然做首相。不久,出任威胜(鄂州)节度使。辽主灭晋,冯道自动入朝。辽主责问,你是那一种老子(老东西)?冯道答,“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辽主喜欢他能辱骂自己,使为太傅(三师之一)。汉高祖使为太师,官位达到最高点。郭威举兵入开封,汉隐帝被杀,冯道破向来率百官班迎、奉表劝进的老例,改为率百官谒见,并且受郭威的拜礼。因为郭威设谋要诱杀刘赟,如果冯道冒昧劝进,必然遭受郭威的斥责。郭威派他奉迎刘赟。刘赟到宋州被拘,对冯道说,我这次敢来,因为你是三十年老宰相,所以不疑有诈,现在事急,怎样办?冯道默不作声,表现一副痴顽相。有人要杀冯道,刘赟阻止,说,这件事不干冯老翁。实际上,冯道固然不是同谋杀刘赟,但郭威的暗算,他心里很明白,他替郭威立了这一功,回朝后仍任太师。周世宗出御北汉,冯道力阻,周世宗发怒,看不起他,使他做山陵使,为周太祖造坟墓。冯道第一次打错算盘,不免烦恼,葬事完了,他这条丑恶的生命也同时完了。冯道自号长乐老,作《长乐老自叙》一篇,叙述历事四朝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自谓孝于家,忠于国,做子做弟做人臣做师长做夫做父,都做得无愧色,只有一点不足(缺点),就是“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所谓大君,自然包括辽主在内。哀莫大于心死,冯道就是心死透了的人。他在五代、宋初有极高的声望,《新五代史》载冯道死后,“时人皆共称叹,以为与孔子同寿(冯道七十三岁死),其喜为之称誉盖如此”。范质称冯道“厚德稽古(同于古圣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改变),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旧五代史。冯道传·赞》说“道之履行(行为),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字量(气量),深得大臣之体”。这都是怪异的议论,说明五代、北宋初的文官们,与冯道同样是心死的人,正如欧阳修所说“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以冯道为代表的官僚风气,对统治阶级也很有害,宋人讲理学,就是想改变冯道对士大夫群的巨大影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学曾起着某些有益的作用,当然它是唯心主义哲学,根本性质是反动的。
第二节 环绕中原地区的十个小国
  唐末和梁、唐、晋、汉四朝,黄河南北广大地区遭受严重的战争破坏。唐末杨行密割据淮南,阻止北方的战乱波及长江流域,南方诸国得以稳定内部,发展经济,虽然也不免有战争和暴君,比起北方来,却显得较为安宁。全中国政治统一是符合人民基本利益的好事,但在五代大乱的情况下,南方立国分治,并不是坏 事。南方民众受统治者的祸害轻一些,这就是诸国应该暂时存在的理由,一切以广大民众的利益为标准,不能单凭统一与分治的形式来判断好坏。北汉立国的性质是完全反动的,不得与南方诸国同等看待。
一 吴国(八九二年——九三七年)
  八九二年,杨行密据有淮南镇。九○二年,唐昭宗希望他攻宣武镇朱全忠,封为吴王。吴国建都扬州,逐渐扩地,到九○九年,共有二十七州。九○五年,杨行密死,子杨渥继位。九○八年,权臣徐温杀杨渥,立杨隆演,军政大权全归徐温执掌。自然,杨行密留下的许多旧将,还是拥护杨氏政权的。徐温以严可求为谋主,立法度,禁强暴,提倡节俭,颇得民心,在杨氏政权中自成一个势力。九○九年,徐温兼任升州(江苏南京市)刺史,使养子徐知诰治升州。当时诸州长官多是武夫,专管军务,不理民事,徐知诰改变旧习,选用廉吏,修明政教,招延士人,得进士宋齐丘为谋主,在徐氏势力中又自成一个势力。九一七年,徐温爱升州繁富,筑金陵城,自居城中,执掌吴国大政,使徐知诰为润州(江苏镇江市)团练使,使子徐知训居扬州,管理国政。徐知训骄横淫暴,侮辱吴王及吴国旧臣。九一八年,吴将朱瑾(八九七年,被朱全忠战败,投降杨行密)愤恨,杀徐知训。徐知诰即日从润州渡江入扬州,徐温只好让徐知诰管理国政。
  徐知诰改变徐知训的作法,对吴王表示恭敬,对文武众官表示谦逊;又以吴王名义免收九一六年以前欠税,九一七年以后欠税,待有丰收年时再补缴。这样,不仅吴王和文武众官都满意,也取得民众的好感。吴国原有丁口钱,又按田亩收税钱,钱贵物贱,民众极为不便。徐知诰用宋齐丘策,废除了口钱,田税改为缴纳谷帛。徐知诰改善政治,减轻赋税,江淮间民众乐于开辟荒地,发展农桑,吴国愈益富强。尽管上面有吴王和徐温,徐知诰的势力从此稳固不可动摇。杨行密懂得争取军心和民心,因而造成吴国,徐温从杨握手中夺取政权,也是依靠军民归心,徐知诰更着重在争取民心,扩大自己的势力。此后,杨氏王室和徐温势力逐渐在削弱,徐知诰势力逐渐在强盛,等到徐知诰足够强盛时,吴国自然要灭亡。
  徐温夹在两个势力的中间,想寻求出路。严可求劝徐温用子徐知询代徐知诰掌国政。徐知诰逐严可求出扬州。徐温计谋不成,不能再向下面有所作为,只好转向上面。九一八年,徐温请吴王称帝,借以提高自己的官位。杨隆演不敢答应。徐温势力比杨隆演大,九一九年,杨隆演被迫称吴国王,改元,用天子礼,表示吴是独立国,不再是唐朝的一个旧藩镇。徐温得到的官爵自然非常高大,封郡王,主要官职是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他本来执掌吴国军政大权,有这些官职,并不能增加什么新权力,只是使群臣感到他要夺取吴国工位。杨隆演被迫称吴国王,很不满意,九二○年,优郁成病,临死时,群臣议后嗣,有人提议徐温继位。徐温板着面孔说,我绝对不存这个念头!杨家即使没有男子,有女也可以立。敢乱说的斩。他看到当时灭杨氏,很可能引起内乱,拒绝继位的意思大抵在此。向上面寻出路,只得到一些官爵,实际上并没有寻得出路。徐知浩却取得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的官职,仅次于徐温的政治地位更加确定。杨隆演死,弟杨溥立。九二七年,徐温要率诸藩镇入朝,逼吴王称帝,临行得病,使子徐知询往扬州代徐知诰执政。徐温死,这个计划落空,灭杨氏的人肯定是徐知诰,徐温想自己的儿子代杨氏做皇帝,完全无望了。
  徐温死后九天,徐知诰使杨溥称帝,自任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九二九年,令徐知询入朝,收回徐温留在金陵的军队,拥徐温、徐知询的文武官,都改拥徐知诰,徐知诰势力成为吴国唯一的势力。九三一年,徐知诰仿照徐温的作法,出镇金陵,执掌吴国大政,使子徐景通留扬州管国政,任宋齐丘等为吴宰相,辅助徐景通。九三七年,徐知诰废吴皇帝杨溥,自称皇帝(唐烈祖),国号唐,建都金陵。唐烈祖改姓名为李昪(音弁bian),儿子徐景通改姓名为李璟。
  吴国自杨渥时起,政归徐温,杨氏却仍保持国君名位数十年,原因是杨行密留下的一部分将士拥护杨氏政权。到李昪称帝时,庐州节度使周本还自称杨家老臣,不能事二姓,愤恨病死。徐温不敢轻率行事,徐知诰经营到年老才实行禅让,足见转移政权必须有步骤。在北方,武夫凭暴力劫夺,忽起忽灭,经历了梁、唐、晋三朝,在吴国,只转移一次。徐温、徐知诰谨慎缓进,远比北方武夫有识见。换姓本是统治阶级自己的事情,但往往因此伤害民众,唐代替吴,国内免于战乱,在五代时期是少有的现象。
  吴先后凡四十六年。
二 南唐(九三七年——九七五年)
  吴国自杨行密死后,实际执政的徐温、徐知诰,都能留意民事,吴国安宁,起着保障长江流域不受北方武夫侵扰的作用。唐烈祖即位后,尤其坚持保境安民政策,不敢轻易动兵。九四○年,晋安州(治安陆,湖北安陆县)节度使李金全降唐。唐烈祖派兵去接应,临行时戒诸将不得入安州城。诸将违命入城,晋军击败唐军,杀唐诸将,监军杜光业及兵士五百人被俘送开封。晋主石敬瑭送杜光业等还唐。唐烈祖不受,使杜光业等回开封。他这样做,意思是要唐、晋和好,避免战争。早在九一九年,吴越国主钱镠攻吴常州。徐温大破吴越军,乘胜与吴越讲和,实行休兵息民。唐烈祖继续与吴越和好。九四一年,吴越国府大火,宫室库藏几乎烧完,吴越国主钱元瓘受惊发狂病。唐群臣劝出兵灭吴越。唐烈祖说,我不做幸灾乐祸的事,遣使去慰问并送礼物。朝臣冯延己爱论兵说大话,曾讥笑唐烈祖说,乡下老那能成大事。冯延己无知狂妄,唐国民众需要休息,唐烈祖的政策是符合民欢需要的。
  唐烈祖着重在内政的改善,自九一八年管理国政以来,以“兴利除害”为目的,陆续变更旧法很多,即位后,删定为《升元(唐烈祖年号)条》三十卷,通行全国。严禁“压良为贱”,不许买良人(平民)子女为奴婢,立文据要通过官府审查。田租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