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113章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13章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曾融合的内附人即蕃人以安禄山为代表,一直保持着割据势力,占有河北三镇。唐末,又有内附的沙陀部落参加割据战争,五代中唐、晋、汉三个小朝廷,都是沙陀统治阶级建立的割据国。最后,由于内附人融合过程的完成,北宋内部不再有汉族与游牧族的斗争。
  唐两次割据,第一次的发动者是内附人的统治阶级,第二次是汉族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沙陀成为分裂活动的重要参加者。
一 第一次割据
  安禄山是杂胡(父胡人,母突厥人),史思明是胡人。二人都居住在营州,充当互市牙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用二人为小将,使侵害奚、契丹。二人凭着狡猾和勇力,逐渐得到张守珪以至唐玄宗的重用。七四四年,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统率兵马比别镇都多。七五○年,安禄山又被任为河北道采访处置使,黄河以北军政、民政都归一人掌握。他收集一批徒党,其中蕃汉文武全有,以高尚、严庄为首,积极策划叛变。七四九年,王忠嗣暴死;七五一年,武库起火,烧兵器三十七万件,也可能是安禄山阴谋的一部分。七五五年,安禄山以惩罚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在军中宣布:谁敢持异议动摇军心,查获后,灭三族。这说明很多士兵并不赞成反叛。安禄山攻入洛阳,留史思明守河北。七五六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分兵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到成都,唐肃宗在灵武继位。七五七年,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燕帝。唐军收复长安,出潼关击洛阳。安庆绪弃洛阳逃归河北邺郡。七五九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进兵到河南,取得洛阳城。七六一年,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燕帝。七六二年,史朝义被唐军击败,弃洛阳逃到河北,七六三年,逃到范阳。范阳守将李怀仙杀史朝义。安史叛乱形式上算是结束了。
  安禄山用来作乱的精兵有曳落河(同罗、奚、契丹降者)、六州胡(河曲六州突厥)数万人。安庆绪失败后,曳落河、六州胡带着大批掠获的人和物,逃到范阳投史思明。史思明为安禄山攻河北诸郡县时,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物、妇女都被掠夺,壮男被迫当役夫,尤其野蛮的行为是用刀枪刺杀老幼病弱,作为游戏;每郡置防兵三千,其中杂有监视汉兵的蕃兵。史朝义逃奔到范阳,随从不散的只有胡骑数百人。这些事例,说明安、史叛军主要是以杀掠为目的的蕃兵,将领是野心更大、行为更恶的蕃将和一些善化了的汉将。所以,安禄山、史思明尽管死去,留下来的军队依然保持原有的特性,与唐朝处于对立的地位。
  史朝义逃到河北,唐军追击,史朝义部将邺郡节度使薛嵩、恒阳节度使张忠志(李宝臣)、范阳节度使李怀仙及田承嗣等人先后投降唐朝。七六三年,朝廷任命这些降将为节度使。河北名义上归还朝廷,实际是朝廷承认安史叛军的割据为合法。
  藩镇叛乱的经过,已在唐中期的政治概况节作了些说明,这里只说各镇内部劫夺的事情,显而易见,以杀掠为目的的军事集团,内部是不可能相安无事的。
  实行割据的藩镇,在一般情况下,必须取得唐朝廷的官爵,表示不是叛镇。在本境内,招集徒党,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尽量保持独立的权利。藩镇境内养大量军队,用来箝制民众并出境作乱,民众的痛苦可以想见;唐朝廷因抵御藩镇,也养大量的军队,加重搜括财物作军费,唐境民众特别是江淮地区的民众,痛苦又可以想见。腐朽的唐朝廷和以杀掠为业的藩镇,配合起来构成了全国民众的大祸害。
  下列三镇是割据河北的强镇。此外,还有一些较弱的割据者和短期割据者,这里不再叙述。
  魏博镇——田承嗣是安禄山的死党,是蕃化的汉人。他是诸叛人中最凶狡的一个,投降唐朝作魏博节度使后,积极准备永久割据。他强迫本境内壮男当兵,只留老弱人耕种,数年间兵多至十万;又选强悍人一万充卫兵,称为牙军,给养特别优厚。节度使依靠牙军的支持,到后来,牙军操纵节度使的进退。八一二年,魏博镇内讧,牙军废田氏继承人,拥立牙将田弘正(非田承嗣子孙)为节度使。当时唐宪宗在位,朝廷颇有威望,田弘正懂得归朝有利,举魏博镇反正。田氏割据魏博镇四十九年,田弘正归朝,割据算是告一结束,但割据势力依然存在。
  八二一年,幽州、成德两镇叛。八二二年,魏博牙兵拥牙将史宪诚(奚人)反叛,节度使田布(田弘正的儿子)被迫自杀。唐穆宗即任史宪诚为节度使。魏博联合幽州、成德两镇,又恢复割据。八二九年,牙军杀史宪诚,拥牙将何进滔为节度使。八七○年,牙军杀何氏继承人(何氏割据四十二年),拥立大将韩君雄为节度使。八八三年,大将乐彦祯废韩氏继承人(韩氏割据十四年),自立为节度使。八八八年,牙将杀乐氏继承人,立罗弘信为节度使。当时已进入第二次割据时期,罗弘信依附朱全忠,参加朱全忠、李克用二人争夺河北的大战,相、卫两州民众大部分被杀死。九○六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感到牙军的威胁,借朱全忠兵歼灭牙军,凡灭八千家,连婴儿都杀死。魏博镇从此衰弱,受朱全忠支配。九一二年,梁将杨师厚灭罗氏(罗氏割据二十五年)。魏博镇自田承嗣至罗氏灭亡,割据凡一百五十年。
  成德镇——李宝臣原是奚人,擅长骑射,范阳将张锁高养作义子,得姓名为张忠志。安禄山反叛,又作安禄山的义子,他投降唐朝较早,朝廷任为成德镇节度使,并赐姓名为李宝臣,七八一年,李宝臣死,子李惟岳继任。六八二年,王武俊杀李惟岳(李氏割据二十年),举成德镇投降唐朝。
  王武俊原是契丹人,善于谋划,得李宝臣信任。杀李惟岳后,唐德宗即任为恒冀观察使。王武俊怨朝廷不给节度使名义,起兵反叛。七八四年,王武俊又投降唐朝,得到成德军节度使名号。唐宪宗灭淮西、淄青两叛镇,成德镇孤立。八二○年,王氏继承人王承元自请归朝(王氏割据三十九年)。唐穆宗任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王承元为义成节度使。八二二年,王庭凑鼓动牙兵杀田弘正,又恢复割据。
  王庭凑原是回鹘人,非常阴险狡诈,得王武俊喜爱,被养作义子。杀田弘正后,自称留后。朝廷不得已任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王庭凑三传至王熔,正当唐末大乱。王熔依附李克用,成德境成为梁(朱全忠)晋(李克用、李存勗)两军互攻的大战场。九二一年,部将张文礼杀王熔(王氏割据一百年)。九二二年,李存勗杀张文礼。成德镇自李宝臣至王氏灭亡,割据凡一百六十年。
  幽州镇——幽州镇是安史叛军的巢穴,也是河北三个叛镇中最为强大、内部劫夺更为剧烈的一镇。李怀仙原是被契丹役使的胡人,后来加入安禄山叛军,做一个偏将。史朝义任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史朝义死,唐朝又任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七六八年,部将朱希彩、朱泚、朱滔合谋杀李怀仙,朝廷任朱希彩为节度使。七七二年,部属杀朱希彩,拥立朱泚,朝廷任朱泚为节度使。七七三年,朱泚使朱滔率五千精骑到京西防秋,对朝廷表示恭顺。唐代宗给朱滔重赏。朱滔归幽州,劝朱泚也入朝,说是得天子喜欢,可以保子孙富贵。朱泚听信他的话,七七四年,入朝。朱滔拒绝朱泚回镇,朝廷任朱滔为留后。七八一年,朝廷任朱滔为节度使。七八五年,朱滔死(朱氏割据十四年),将士拥刘怦为节度使。刘怦将死时,唐德宗任刘怦子刘济为节度使。
  八一○年,刘济次子刘总杀刘济,又杀长兄刘绲,唐宪宗任刘总为节度使。刘总见河南、北叛镇都被削平。八二一年,奏请弃官为僧。唐穆宗任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代刘总。当年,将士逐张弘靖,拥立朱克融。朝廷任朱克融为节度使。八二六年,将士杀朱克融,拥立李载义。八三一年,杨志诚逐李载义自立。八三四年,将士逐杨志诚,拥立史元忠。八四一年,偏将陈行泰杀史元忠自立,牙将张绛又杀陈行泰自立。唐武宗用李德裕策,破例不加任命,别任幽州旧将张仲武为节度使,张绛被逐,张仲武与朝廷发生较好的关系。八四九年,将士逐张仲武的继承人,拥立周。八五○年,周死,将士拥立张允伸。八七二年,张公素逐张允伸的继承人自立。八七五年,回鹘人李茂勋(唐武宗时回鹘国破败,李茂勋等内附)逐张公素自立。八七六年,李茂勋传位给儿子李可举。八八五年,李可举约成德镇王熔共同防御太原李克用进兵河北地区。李可举使部将李全忠攻易州,被守军击败,李全忠收败兵因攻幽州,李可举自杀。李全忠作节度使。八八六年,李全忠死,子李匡威作节度使。八九三年,李匡威率兵救王熔,弟李匡筹据幽州城自作节度使。李匡威谋夺取成德镇,被王熔杀死。蔚州守将刘仁恭攻李匡筹,战败,投奔李克用,劝李克用攻幽州。
  八九五年,李克用攻破幽州,李匡筹败死。李克用任刘仁恭为节度使。刘仁恭得幽州,不再听李克用调遣。八九七年,李克用攻幽州,大败,兵士死亡过半。刘仁恭依附朱全忠,发大兵步骑十万,攻魏博镇,屠贝州(治清河,河北清河县),投尸于清水,清水被壅塞不能流。朱全忠发兵救魏博镇,大破刘仁恭军。朱全忠军追击,自魏州以北数百里,沿路都是刘仁恭军尸体。九○六年,朱全忠率兵攻沧州(守将是刘仁恭长子刘守文),刘仁恭发境内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全部男子当兵,面上刺“定霸都”三个黑字,文人在手臂上刺“一心事主”四字。沧州城被围百余日,城中人吃泥土甚至人相食,居民大半饿死。刘仁恭向李克用求救,出兵三万供李克用使用。李克用攻朱全忠的潞州,朱全忠才解沧州围退兵到贝州。九○七年,刘守光(刘仁恭次子)拘禁刘仁恭,俘获刘守文,自作节度使。九一三年,李存勗攻破幽州,杀刘仁恭、刘守光。幽州镇自李怀仙至刘守光,割据凡一百五十一年。
  以上河北三叛镇,是野心蕃人、汉族豪强、失意文土的结合体,割据一百五六十年,表现出极为强烈的破坏力,三叛镇实是唐时社会的毒瘤。三镇割据,大体上有三个动向。在唐中期,三镇主要是和朝廷对抗,要确立割据者子孙世袭制。在唐后期,朝廷承认世袭制,有人夺得节度使,即照例任命,魏博、幽州两镇转为剧烈的内部劫夺。在唐末、五代,三镇加入梁、晋两国的混战,河北遭受更严重的摧残,但割据状态也从而结束,黄河流域又合成一体,自唐前期以来,内附人的融合过程基本完成了。
  藩镇割据是一幅群盗劫杀图。前面一个又一个的强盗拿着刀在劫杀,背后又是一个个强盗暗藏着刀准备劫杀前面的人,忽得忽失,以暴易暴,丑恶不堪入目。朝廷拥有巨大的兵力,足以消灭割据者,但本身已经腐朽,养兵多,只能支出更多的军费,使民众负担更重的赋税,对割据者却并无实际作用。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取淮西,说,淮西是一个孤立的小镇,国家经常置数十万兵四面防御,军民劳苦,费用浩繁,实在不是久长之计,如今不取,以后将更难下手。唐宪宗用兵,果然收效。这说明不是叛镇太强而是朝廷太缺少进攻的决心。大抵朝廷对叛镇,平时聚兵防御,无积极进攻的准备;有时进攻,无切实有效的办法;河北叛镇一时归顺,无消除隐害的措施。藩镇纷起叛乱,河北割据竟至一百数十年,归根说来,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朝廷本身的腐朽。
二 第二次割据
  唐后期,朝廷放弃河北,不再对三叛镇用兵。淮西镇消灭后,河南地区完全受控制,江、淮赋税到长安,路上通行无阻,唐朝廷也就愈益奢侈腐朽。黄巢起义军发动以前,唐在河南地区的诸镇,兵力薄弱,江南地区更是兵备空虚,因之,起义军纵横南北,受唐兵的阻力并不大。但是,一大批新起的反动势力,借对抗起义军的机会,纷纷拥兵割据,从此出现一幅比第一次割据更凶暴、更丑恶的群盗劫杀图,全国民欢都直接遭受劫杀的大灾难。
  下面叙述八个割据者,其中李克用、朱全忠两人最强。从这伙人开始,后来演变为五代十国。
  (一)李克用(晋国)
  沙陀是西突厥的一个小部,唐德宗时内附,居定襄神武川的新城(在山西大同市西南),有骑兵一万,号沙陀军。八六八年,庞勋据徐州叛变,唐发十镇大兵攻徐州,酋长朱邪赤心率沙陀军在义成节度使康承训部下充先锋。八六九年,唐懿宗任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改姓名为李国昌。八七八年,李国昌子李克用杀唐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治云中,山西大同市),公开反叛,攻夺州县。八八○年,唐军击败沙陀军,李国昌、李克用率亲属逃入鞑靼部(靺鞨别部,在阴山一带游牧)。八八一年,黄巢率起义军进入长安。河东监军陈景思请朝廷招李国昌父子,唐僖宗任李克用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八八二年,宦官杨复光又去招请。李克用野心得到唐朝廷的支持,即率沙陀、靺鞨兵一万七千人向长安行进,沿路增兵,到河中已有四万人。八八三年,唐僖宗任李克用为东北面行营都统,杨复光为东面都统监军使,陈景思为北面都统监军使,两个宦官拥着一个沙陀酋长,互相依仗,声势颇盛。长安附近唐各镇兵,也因沙陀来到,气焰又张。李克用与各镇合力进攻,起义军战败,退出长安。唐朝廷得救。任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作为酬谢,从此李克用据有河东,以太原为出发点,积极参加割据战争。
  八八四年,黄巢退到河南,攻唐诸镇,唐宣武镇节度使朱全忠等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得到招请,就出兵到河南。起义军战败,黄巢逃向兖州。李克用入汴州城,几乎被朱全忠杀死。李克用大怒,与朱全忠结成深仇,两人间发生一联串的恶战。李克用、朱全忠都算是唐臣,都必须利用唐朝廷。唐后期的朝廷,为宦官所把持,朱全忠利用在朝士族来反对宦官,李克用是新得势的沙陀人,在唐境内缺乏根基,利用宦官来反对士族,使朝廷在沙陀人保护下得以存在一时,对自己较为有利。两人都想掌握唐朝廷,恶战的根本原因在此,报私仇并不是重要原因。唐朝廷在农民起义军打击下,已经迫近崩溃,经两人恶战,加剧了南北司的冲突,宦官消灭,唐朝也就崩溃了。朱全忠灭唐以后,李克用始终不放弃拥唐的名义,这说明李克用是有谋略的,所以成为朱全忠的劲敌。
  李克用回河东,招募国境内外游牧部落人当兵,扩展属地,谋攻朱全忠。朱全忠正与别一割据者秦宗权对敌,处于劣势。李克用要求出兵,朝廷竭力劝阻,朱全忠因此得在河南立足。八八九年,朱全忠消灭秦宗权,军势大盛。八九○年,朱全忠上表请朝廷讨伐李克用,宰相张濬等附和朱全忠,力主出兵。唐昭宗任张濬为统帅,率兵五万入河东境,朱全忠也发宾来会攻,结果是唐军大败,朱全忠军也败退。八九一年,李克用出兵攻成德镇王熔,幽州镇李匡威来救,两镇合兵十万,被李克用战败。八九三年,李克用攻王熔,王熔献帛五十万匹求和,成德镇附属于李克用。八九四年,李克用灭幽州镇,使刘仁恭为幽州节度使。八九五年,唐昭宗封李克用为晋王,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