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 >

第26章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第26章

小说: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二、大成就者白玛旺甲所撰摄义
  颂曰:今生有利乐者应当做,
  现世无有利乐之行为,
  及损害后世者悉应断,
  二大车轨学处尽含摄。

  具有菩提心的菩萨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对自他有暂时的利益或可获得究竟安乐之事都应当行持;若对自他现世无有利益,后世感受恶趣痛苦之事,以及现世暂时有利,后世有害之事,都应当断除。如上所述内容在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二大菩萨戒仪轨学处中全部含摄了。
  乙五、发起菩提心所依之身
  颂曰:所生依身天龙夜叉等,
  罪业之人龙树亦承许;
  先须获别解脱无著宗,
  总须佛法菩提果生信,
  如海佛子行亦欢喜信,
  即可生起殊胜菩提心,
  佛于宝灯经中如是说。

  龙树菩萨承许生起菩提心的所依身即能解义的众生,包括想获取菩提心的六道众生都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依身范围较广,如天、龙、夜叉等,即使罪业深重之人及非人等身形低劣的众生,也能获得愿菩提心。如《大宝积经》云:“闻是法已,会中天、龙、夜叉、阿修罗、紧那罗、莫呼罗伽等无量大众皆发无等等三藐三菩提心。”
  无著之宗承许生起行菩提心的所依身是三界之中的欲界、四洲之中的东、南、西三洲的男女,必须具足七种别解脱戒之一。如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云:“恒具余律仪,七众别解脱,有菩萨律仪,善根而非余。”相对龙树之宗而言,所承许的依身范围不广,只限于人。
  二大车轨互不相违,而是一致的。根据有二:一者,龙树菩萨主要从愿菩提心方面而言,无著菩萨主要从行菩提心而言,洛钦大译师也如此说。二者,发起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前提,二轨均需遣除别解脱戒的违品,也就是说菩提心利益众生,无论是否已受小乘别解脱戒,都必须遣除损害他人的身口等恶业,否则与菩萨戒的学处相违。总之,受菩萨戒的所依身如上所说,以下讲所依之心。
  依靠信心等,即可生起菩提心。如《宝灯经》云:“对于佛与佛法生信心,无上正等菩提也生信,诸佛子行海亦欢喜信,能生菩萨殊胜菩提心。”
  菩萨戒所住依身。已经生起菩提心的现世之身及后世身中,菩提心都可安住,如果没有失坏菩提心,即便到后世,此补特伽罗也没有失掉菩萨戒体,所以,后世中他自然会欢喜利益众生的修行,欢喜遣除有损众生的行为。如果在转世时忘却菩提心,则于下一世中遇到大乘善知识,经善知识指导,很容易忆念菩萨戒,使戒体坚固增长,不必再重新受菩萨戒。理由是若没有产生失坏菩萨戒的违品,菩萨戒体一直可保持到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因为受戒正行发誓说:“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此与小乘别解脱戒不同。
  乙六、犯已还净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一、略说
  颂曰:最后宣说犯已还净相。

  受持愿行菩提心学处不令失坏,假如失坏,应当忏悔清净。
  丙二、广说
  分三:一、宣说四边堕罪;二、了知开缘犯缘后之善行;三、宣说真实忏悔义。
  丁一、宣说四边堕罪
  颂曰:何者不察合理与非理,
  做或不做以及无记舍,
  当做不做违越成堕罪;
  修大义舍小义为影事;
  非自境界不做无堕罪;
  无能力而做是无罪影。

  受持菩萨戒者,无论何人对当做与不当做之事都应以智慧进行观察。如果不了解开缘与遮持,不观察其事合理与不合理,当做的事不做,不当做的事反而去做,当作取舍而不作取舍,以无记之心度日,那么,大多数人会造业,违越菩萨学处。
  堕罪依四边分四:一、经观察后,明知当做而不做,犯堕罪。譬如,应断杀生,但因嗔恚心去杀生,所做非理。再如,当行布施,但因吝啬而不布施。此二皆犯堕罪。颂曰:“当做不做违越成堕罪。”二、修大义舍小义,譬如,因行布施而影响持戒,若为了持守净戒而不行布施,看起来未行布施好象违犯菩萨学处,但为了戒律清净,未行布施只是随罪之影事,不犯堕罪。如《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大宝积经》云:“何者欢喜意,百年作布施,不如一日间,受持清净戒。”所以持戒为大义,布施为小义。颂曰:“修大义舍小义为影事。”三、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去做,或者是自己的境界无误地作取舍行持,都不犯堕罪。譬如布施头目手足不是凡夫初学者的境界,不行此种布施无堕罪。颂曰:“非自境界不做无堕罪。”四、凡夫初学者等,虽然自己无能力做,譬如布施自己的头等,但他还去做,或者相续中没有生起那么高的见解,不具清净之发心而去行持那种布施等,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犯堕罪的行为,其实是犯堕罪。颂曰:“无能力而做是无罪影。”
  此四边堕罪对应菩萨三律仪而言,如下所说。就禁恶行戒而言,若以嗔恚心杀生犯堕罪,若以菩提心等的善心去杀生,是堕罪之影事。杀生是严重损害众生的事,以大悲心不杀生是无罪的,但若杀众生对他有大利益,不去杀他是无罪的影事,实则造罪。以其它烦恼心造罪业情况依此类推。就摄善法戒而言,若以吝啬心不行布施犯堕罪,以大悲之善心不行布施,是堕罪之影事,是无罪的。以清净心行布施当然无罪,若以损害他人为目的而行布施,是无罪之影事,实则造罪。其它持戒度等依此类推。就饶益有情戒而言,若有病人应当探望而不探望犯堕罪,但为做更有意义之事而舍弃看病人之事是堕罪之影事,是无罪的。以慈悲心照看病人当然无罪,若病人本有人照顾,舍弃自己之闻思修等又复去照看,表面看起来无罪,是无罪之影事而已,实则造罪。其它方面依此类推。
  丁二、了知开缘犯缘后之善行
  颂曰:对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开许其实成善法。

  当对他人获得利益成了殊胜方便的时候,十不善业中身口之七不善业有开许的机会。譬如为了救度很多众生的生命而杀一屠夫;遇到一个快饿死的人,自己去一个富人家偷东西给他吃,使他免于死亡;若有一女人贪淫烦恼炽盛,若不与淫,她将死亡,为救度她而行邪淫;若有一人即将被杀,藏于自家而妄语说见他逃别处;若有一恶友欺骗另一人,将彼引入堕落险地,为救彼而作两舌;若有一人内心痛苦,为减轻其苦恼,或有喜欢言语之人,为引导他进入佛门,有这种必要而绮语;或为调伏某人而呵斥责骂等作恶口,如上所说皆为开缘,表面看起来为不善业,实是善法。身口七支之开缘如下作详述。
  一、杀生开缘。如果菩萨得知有一盗贼为了获得财物即将杀害许多生命,或者将杀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者他将造多种无间罪业,菩萨这样想:“如果我杀死那个恶人,自己就会堕地狱,如果不杀,他将造无间罪业,受无量大苦。我自己宁可杀那个恶人堕地狱,而不让他受无间地狱大苦。”菩萨如此思考之后,生起意乐,为将来的缘故生起怜愍心而断恶人性命。在正行杀时,自己怀着善心或无记心,不间杂恼恨。又因为没有其它方便可得,所以深生惭愧。由这样的因缘,虽然杀了那个恶人,但不违犯菩萨戒,反而能引生很多功德。
  二、不与取开缘。如果菩萨看到国王大臣等暴恶成性,对民众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心生悲愍,为利益众生,废止或夺取王位,不违犯菩萨戒,并能引生很多功德。又菩萨若看到盗贼夺他财物,或盗僧伽物、塔庙物,盗取众多物品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生起怜愍心,为了利益那个盗贼,不让他受用这些财物,从而使他免受长久的痛苦果报,随自己所能夺回财物,归还物主;或者,如果菩萨见执事人及守园人取僧伽物、塔庙物纵情受用,菩萨思维抉择其人之恶业,生起怜愍心,为了不让他因此邪受用而受长久苦恼,随力所能废除其人的职务,如上所说,菩萨虽行不与取,但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三、欲邪行开缘。如果在家菩萨见有女人熏习淫欲法,希求菩萨行非梵行,菩萨思维:“不要让她心生嗔恨,多生非福,若随顺其欲,便得自在,若不随者,她将死亡。”于是随她方便安处,并且让她学习善法,舍弃不善之业。如此菩萨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行秽染之法,但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持别解脱戒,一切时一切处不应行非梵行。《梵网经》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集学论》云:“诸梵行者,为利他故,于彼应作母姊之想,无离邪行。”《律仪二十颂新疏》云:“淫欲行者,是有罪犯,无间能令堕那落迦,令多所化不信圣教,诸世间人多住此行。由见此故,大士不应习近淫欲。”
  四、妄语开缘。如果菩萨为了使许多众生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剁手足难、割耳鼻难、剜眼等难,虽然菩萨为自命难也不明知故说妄语,但是为了救脱那些有难众生,故说妄语。即菩萨观知有情义利,自己没有染着心,只为饶益有情的缘故,掩盖正知而说妄语,如此说时,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五、离间语开缘。如果菩萨观见有情被恶友所引诱,菩萨心生怜愍,为了使他得利益安乐,不让他因接近恶友而受长久损害,随己所能说离间语,使他远离恶友。菩萨以此饶益心说离间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六、绮语开缘。如果菩萨观见有情喜欢猖、吟、咏、歌、讽,或喜欢谈论有关王贼、饮食、淫荡、街头巷尾无义之事,菩萨为了使他出离不善行,安立善行,而说绮语,先使他欢喜,再以善法方便引导。菩萨如此说绮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七、粗恶语开缘。如果菩萨见有情离开正路而行非理事,为了让他出离不善行安立善行,菩萨说粗恶语,猛利呵斥责备,菩萨如此以饶益心说粗恶语,不违犯菩萨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所谓行非理事,《传释》说:“行十不善,或虽善知大乘道而行小乘道,及知小乘而行外道,名越路行,虽知正理而于学处不敬缓慢,名非理行。”越路行即离开正途,非理行即行非理事。
  如上所说,表面上看起来不善之行为,其实于众生有利益,为善法,佛均开许。《大日经》等经论只开许身语七支,于意之贪嗔痴不开许,因为判别善与不善唯依发心。《清净心之罪障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颂云:“善意将鞋垫,置于能仁顶,他人舍弃彼,二者得王位。”《中观四百论》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萨戒二十颂》云:“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悉无犯。”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宁玛巴大成就者无畏持明洲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因此,判断善恶的根据是发心,意之不善业何时也不开许。
  丁三、宣说真实忏悔义
  分二:一、龙树菩萨所宣忏悔义;二、无著菩萨所宣忏悔义。
  戊一、龙树菩萨所宣忏悔义
  颂曰:超越座时失坏圣者前,
  黎明祈祷梦中忏堕罪,
  余罪昼夜念诵三聚经,
  三遍清净罪障龙树宗。

  一般来说,失坏菩萨戒或舍菩萨戒归纳为三种情况:一、基础是舍弃基础的愿菩提心;二、违品,违犯上品缠的根本罪;三、舍缘,舍菩萨戒的缘现前。
  第一和第三两种情况,立刻就失掉菩萨戒,要想恢复,只是忏悔是不够的,必须重受菩萨戒。若犯上品缠根本罪,于六座时的一座时中造罪,于其次一座时没有产生对治法而超过时间,为超座时堕罪。如此产生失坏戒之堕罪,其忏悔方法是观想本尊,在本尊前作忏悔。观想菩萨戒行者共同的本尊——圣者虚空藏菩萨,于菩萨前昼夜不断洗浴、燃香、念圣号,顶礼等,而后现见虚空藏菩萨本身,祈求加持,清净堕罪,依靠勇猛祈祷现见本尊,或于梦中见种种验相,如梦见日月、雪山、穿白色衣服,出现与自己根器相应的人或旁生、非人等来宣说清净罪业的方便方法,此为清净堕罪之相。如果上述验相没有出现,则在黎明时,于东方阿噜拿天与虚空藏菩萨俱来其人前。以如此相忏悔堕罪,谓大智方便、知见方便、善巧智方便。
  其余恶作罪等,于白天念《三聚经》(即礼佛大忏悔文)三遍,再于夜晚念《三聚经》三遍,即得清净。此是龙树之宗所讲忏悔方法。
  总的来说,失坏菩萨戒犯堕罪,有三大过患:过患之一,受戒的时侯,在佛、菩萨、上师面前立过誓言,失毁誓言则欺骗了诸圣者,使他们不欢喜;其次,发菩提心的对境是六道一切众生,失坏菩萨戒则欺骗了众生,他们得不到满足;再次,欺骗了自己,失坏自利,所以成为佛、菩萨、上师、六道众生及自己共同呵责之处。《十地经》云:“是菩萨于诸佛如来现前戒学发生乐欲正行应别授学,彼或无有善知识者,向十方现在佛菩萨前,专念作观随力称量。已坚持是戒,勿复欺诳十方一切佛菩萨众,及彼世间诸天人等。”《法集经》云:“善男子,菩萨应当尊重实谛,何以故,善男子,以集实谛名为法集。善男子,云何名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舍弃身命不舍是心,不舍诸众生故,是名菩萨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于后时弃舍是心,及舍诸众生者,是菩萨为大妄语,实可呵厌。”
  过患之二,舍弃或失坏菩萨戒后,菩萨之名字及实义全都丧失,积集许多不悦意之痛苦。譬如国王失掉王位,多受苦恼,菩萨失菩萨戒,现世中产生许多不吉祥事,并于临命终时,会有诸多痛苦压迫之觉受。如《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譬如世间若王王臣欲饷一切城邑人民,集已弃舍,若饮若食不为办设,于诸人民则为虚诳,而(诸人民)于饮食少不可得,高声呵责忿恚而出。佛言,海意,是菩萨亦复如是,(初发心)于诸众生未度者令度,不应但修捷语利辨,乃至而不勤修多闻积集诸善菩提分法,(否则)彼菩萨者则为虚诳诸天世人,是圣所呵厌,于智大智无上胜智俱极难得。是故当知,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间。”
  过患之三,失坏菩萨戒之罪业极重的缘故,后世堕落恶趣,难以得到解脱。如《地藏十轮经》云:“如是十善业道佛所证果,若不真实守护一善业道,乃至临命终时,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是极虚诈,是大妄语,于十方佛世尊前诳惑世间,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尤其是因失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