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 >

第12章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芙、陆白烈、紫藤、沉樱、邹郎、聂华苓、管琼、朱西宁、李春阳、钟肇政、劳影、赫连宙、袁爱琼、云山樵、朱夜、姚芷、章君谷、梅逊、鱼贞、钟理和、周啸虹、司马中原、耿沛、隐地、庄灵、丁树南、秦战、郑焕等。说明林海音网罗了当时台湾的多数优秀小说家。由于来稿的踊跃,加上“联副”每天也刊载短篇小说,“联副”成为小说的丰收园地,是台湾小说发展的一个重镇。林海音认为星期小说中司马中原的《鸟羽》,朱西宁的《偶》,郭智化的《九层槽》,咸思的《莲心》,隐地的《榜上》,鱼贝的《绝招》,钟理和的《贫贱夫妻》,翻译小说中卡缪的《来客》等,都是让人难忘的好小说。 
  至于编辑工作的调整,过了不数月,“联副”便改回由林海音编,据林海音回忆,大约在九十月份的时候又由她编“联副”,林海音的工作量变得非常大,“星期小说”、“妇女生活”都要照常发稿,好在“妇女生活”出到三十八期,也就停了,林海音可以专心编“联副”和“星期小说”了。这时候台湾本省的老作家陈火泉开始为“联副”撰稿,钟肇政常以“路家”作为他翻译日文的笔名,司马桑敦的日本通信也写得较多,海外的稿件多起来。侯榕生这时在菲律宾,常寄回作品来。东方画会的萧勤正在西班牙,开始了他的“海外艺坛”的通信。连载有王蓝的中篇小说《妻的秘密》,文心也有中篇小说《千岁桧》,白先勇也于12月5日写了短篇小说《小黄儿》来。姚姮、徐斌、杨海宴、郑清文、吴友诗都有创作或翻译给“联副”。 
  1958年初起,有一篇重要的长篇小说,即敏学写的《霓虹桥》,故事的主要背景是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霓虹桥,写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的悲剧,非常真实动人。连载以后,感动了许多读者。还刊载了另一篇翻译小说即法国沙冈的第二本小说《岁月》。 
  这一年,汪梦湘以笔名“东方望”为文,这笔名继续了很久,后来他给别的报刊杂志撰稿,也用的是它,杂文风格仍一秉以往。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法国的卡缪,林海音马上找到他的万字小说《来客》,由何欣翻译,刊于1月26日的星期小说版。余光中也为“联副”翻译毛姆的小说《书袋》。谢冰莹到马来西亚教书去了,时时给林海音写来通信报道她在那儿的生活和感想。“联副”这段时期有十二栏的篇幅,以林海音的说法是“很阔气”,可以给读者许多东西看,文艺性高多了。但是到3月里,就又减为九栏了。 
  这一年,施翠峰找来了日文的卡缪名著《异乡人》,在“联副”翻译连载,读者颇为欣赏。郑清文、钟肇政都有不少短篇小说来。夏元瑜在“联副”登场是1958年3月25日的事,谈邮票上的昆虫。《霓虹桥》读者非常受小说的感动,纷纷写信来问各种问题,作者敏学不得不做个总答复。他说书中男女主角虽无其人,但作者却是为了国际间一个不合理、不合法、不公平的愤怒和憎恨而写的,也因此受到美国官方的注意。 
  早先以“庄妻”为笔名的作者,现在又以“庄根房”为笔名重来“联副”,林海音认为他仍是那样富于哲学家气质地写他的散文式小说。林海音开始给长篇连载配上插图。因为魏希文的关系,林海音会见了早年在大陆认识的女画家梁白波,她当年在上海成舍我办的高级小型立报上,画连续漫画,以一个时髦女性做主角,“七七事变”前她和画家叶浅予等人到北平去,与林海音结识,那时林海音还没有结婚。此番在台湾相见,彼此都有说不出来的亲切,但梁白波的情绪并不是很好,正独自北来生活,林海音希望她重拾画笔,振作起来,便邀她画插图,但是她画了两三部小说的插图,就难以为继了。 
  赵云、王家诚这一对后来成为夫妇的年轻作者,以写短篇小说为多。蔡文甫、邱刚健、吴瀛涛、张时、杨文璞也都来到“联副”,或译或写。宣诚则是直接由德文翻译作品或报道德国文坛。笔名“奔炀”的张良泽也开始小说的写作,张菱舲写来散文。8月间“联副”又刊登了一个重要的翻译小说,就是郑清茂翻译日本原田康子的《挽歌》。原田康子是日本战后兴起的女作家,当时被称为日本文坛的一朵奇葩,这部小说在日本是畅销书,在台湾也拥有大量读者。 
  余光中、鲁蛟、辛郁、吴望尧、夏菁、罗门、夐虹、方良、舒兰、覃子豪、丹扉、上官予、辛鱼、钟鼎文,都有诗作,老一辈的金溟若、乔鹏书、钱歌川也都有文章。萧勤开始寄来他的艺术的意大利旅行通信。 
  这一年“联副”对被禁于前苏联而且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帕斯捷尔纳克(林海音译作巴斯特奈克)的《日瓦格医生》有所报道。还有王镇国译介的《西洋文学名著》,原是他为广播电台编写的,材料很完整,林海音认为它可以作为西洋名著的资料,也很有可读性。对在美国轰动畅销并引起道德争端的《罗丽塔》,“联副”也有报道。 
  1959年的开始,林海音自己上了一个中篇小说《惠安馆传奇》,这是林海音的名著《城南旧事》的第一部分。这一年写作活跃的有郑清文、邵僴、文心,他们为“联副”撰稿已经有三年了。“联副”后来的主编痖弦,是在1959年2月16日才出现在“联副”上,是一首长诗《赫鲁晓夫》,很适合朗诵。余光中也常有作品,诗作或评介欧美文学,何明亮则不时译介或报道日本文学。女作家方面,琦君、沉樱、孟瑶、丹扉也时见作品,她们的作品也都很稳健练达了。在香港工作的作家易金,写《幕前冷语》专栏,每天一篇,读者很多,专门报道大陆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情况。4月14日,钟理和的第一篇小说《苍蝇》出现在“联副”上,第二篇《做田》发表在同月18日上,从此奠定了他向“联副”投稿的基础,一直到他1960年8月3日去世。钟理和一生的著作,百分之九十是在“联副”发表的。徐薏蓝的中篇《悲歌》5月5日起连载。劳影又重出现于“联副”,丁树南译了一些《现代寓言》,王文兴翻译纯文学作品。林海音的《晓云》6月9日起开始连载。郑清茂又为“联副”自日文转译波兰的小说《一周的第八天》。9月12日,钟肇政译日本井上靖的新著畅销小说《冰壁》开始连载。这年底,“联副”仍在何凡的《风云人物》推荐下结束了。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的《风云人物》推荐及揭晓,是全世界瞩目之事,自林海音1953年底接编以来,何凡就及时地将它翻译过来,一年一度已是第七年了。 
  1960年的开年,“联副”连载了林枕客的《血价》,写医院、病人因需血而产生的血的故事,卖血背后的种种黑暗。故事写实动人,也给了读者许多常识和意想不到的真事。林枕客即台湾南部名记者林今开,他除了采访新闻、写文艺作品外,对于医院也特别关心。这时喜爱文艺及学习写作的青年渐渐多起来了,林海音便请丁树南选译许多国外指导学习写作的文章,总题目就叫《写作浅谈》。为配合钟肇政译井上靖《冰壁》,林海音还请彭歌写了一篇《关于井上靖》,刊于1月8日。田湜是台湾最早一本纯文艺杂志《野风》的创办者,郭良蕙、王鼎钧、刘非烈都是他的作者,他也开始为“联副”撰稿,1月11日林海音刊登了他写的福建民间故事《望夫塔》。 
  罗裕、华明、彭中原、李元庆都是搞翻译的,他们不但将国外有关新知、科学的隽永小品翻译过来,有时也配合“联副”正在谈论的话题,翻译些相关的文章来。杨御龙(笔名“言知”)、立础、徐鳌润等有的在外岛工作、有的在学校教书,经常写些对于“联副”来说很必要的小短文。 
  禾辛(就是何辛)一直为“联副”撰译有关欧美文坛新讯,何明亮则是专于日本文坛的,碰到国际文坛有什么新事发生,如诺贝尔文学奖,各国的畅销书,作家的重要作品或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林海音打电话向他们打听或要参考资料,或请他们及时赶写些什么,他们都是非常热心地赶写赶译。耕耳开始给“联副”译来短短的外国寓言,而且附图。 
  桑品载的短篇小说《讨债》刊于2月18日,这以后他为“联副”写了很多短篇小说,背景有时是外岛,因为他曾调在东引驻军。写诗的则有陈慧、蓉子、周梦蝶、苏念秋、孙思照、秦松等位。这时台湾省籍的作家为“联副”撰稿的渐渐多了,除了钟肇政、文心、廖清秀、郑清文、陈火泉、庄妻、钟理和等前面提及的,又有林钟隆、郑焕、石栋。郑清茂虽亦为台湾省籍,但他和施翠峰一样,都是做翻译方面工作的。杨蔚的短篇小说《鞋子》刊于2月15日,颇引人注意。钟肇政创作的长篇小说《鲁冰花》于3月29日青年节(这是台湾的青年节)上场。鲁冰花是一种种植在茶叶树行中的花,是作为茶树的肥料的。这本小说背景为茶园,却写的是教育、孩子、老师、美术的故事。 
  这一年的“联副”可以说是文学性非常浓的时期了,纯文学的创作者也更多了。 
  笔名“桑雨”的庄因,写短篇小说《黄昏雨》刊于5月5日,这以后他也写了不少引人注意的小说。不断在创作小说的,有邵僴、李斌贤、赵慕嵩、王家诚、奔炀、野庄、王逢吉、白颖、孟际、赵银龙、姚芷、吴东权、杨思谌、邓文来、呼啸、卢克彰等位。徐为“联副”译介了一些国外的文艺评论文章。彭歌的中篇小说《蓝桥怨》6月16日开始连载。金陵也是一位短篇小说颇有功力的作者,他的《狭桥》载于6月21日。叶曼是一位外交官的太太,她随夫到澳洲,便陆续写了《天南寄札》的游记等,首刊于7月26日。 
  正在“联副”的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丰收之际,年来为“联副”撰写小说也日益精练而引人注目的钟理和,却于8月3日因肺痨去世,这位苦命又狂爱写作的作家,得年不过四十四岁。他的去世是“联副”的一件大事。林海音先以编者的立场,写了悼文于8月12日刊出,惊动了不少读者,熟与不熟的读者、文友都有悼念的文章来。林海音首先刊出了马各的追悼之作《被宰了的鸡》,接着刊出了耿迩、奔炀、文心、梅逊等人的悼念文章。到了9月1日,林海音刊登了其遗作《雨》,并向读者作了一个总报告《同情在人间——为〈雨〉告读者》,钟理和是在修订《雨》这部作品时倒下的。 
  9月4日“联副”刊出了陈清汾的旅游文章《塞茵河畔》,陈清汾是台湾的茶叶巨子,早年留法学画,也爱文学。他旅游欧洲和出产茶的地方,写给“联副”多篇纪行之文,法国是他的旧游之地,所以写得比较多,不同于一般的游记。钮先铭的中篇小说《圣母的画像》9月12日起连载,钮先铭在抗战中曾剃发为僧,掩饰身份逃避日本人注意,他的故事早年曾被张恨水写成小说,而他自己也是一个爱好文艺的小说作者。李敖的《妈妈的梦幻》11月20日刊出。现在很少人知道李敖最早是向“联副”投稿的,他为“联副”所写都是以家族人物做开玩笑的对象,无论妈妈、姐妹、兄弟。林海音自己的中篇小说《婚姻的故事》也在连载。还在学习的青年也越来越多地向“联副”投稿,萧南、吕幸治、魏畹枝等位都是。1960年可以说是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丰收季。 
  1961年开始,“联副”对诗歌也开始关心起来,余光中写了《中国新诗选译后》,徐写了《六十年代诗选》的评论。2月24日,林海音为钟理和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开始连载,又写了一篇《告读者》。《笠山农场》是钟理和的一部心爱之作,1956年曾获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的首奖。他得奖后就逢该会结束,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发表,而他也借此数度修改,到“联副”发表时,他家中已经有三份草稿本了,内容是关于农场、爱情、婚姻,仍是作者特长的台湾乡土风格。 
  日本北海道女作家原田康子,继《挽歌》之后,又写了一部畅销小说《轮唱》,仍由郑清茂翻译,于3月6日起连载。 
  李敖继续他的《独白》之作数篇。钟肇政到钟理和的故乡美浓一行,写了一篇会见钟理和妻子平妹的文章。 
  朱介凡、娄子匡几年来仍不时写些研讨民俗文学的文章。段彩华是4月11日来到“联副”的,写的是《神井》,村野的传说,后来愈写愈精彩。林怀民第一次来“联副”,写的是《儿歌》一文,刊于4月24日。这时的林怀民还是一个初中生呢! 
  海明威举枪自杀,举世震惊,他是7月2日死的,何欣写有关海明威之事,7月4日就刊出了。陈之藩第一次给“联副”撰稿,写的就是《迷失的时代与海明威》,之后他写了许多隽永的散文,如《科学与诗》《永恒之城》《方舟与鱼》等,拥有大量读者。这一年还有新来的年轻作者,如黄懿、黄娟、孟丝,都是女性作者,前两位写得很多,但黄懿在林海音离开“联副”后没再执笔,黄娟却接着写了多年。男作者有林显荣、王尚义、钟灵等。陈若曦也是这一年投稿到“联副”的,叶珊(即杨牧)的诗《树薯园》,第一次被刊登是6月25日。 
  年长的作家也满怀热情地为“联副”撰稿,中央通讯社的副社长王家棫,笔名“朴人”,为“联副”写了许多笔记式的散文,所谈甚广而有趣,对历史上的细微之事颇下工夫研究。孙多慈谈游美观感,梁实秋为“联副”写的第一篇散文是这年12月21日的《散步》。史唯亮留学出国,陆续写来瑞士通信。这一年为“联副”撰稿的,尚有魏子云、梅逊、程光蘅、彭邦桢、许森茂、繁露等位。 
  几年努力下来,林海音说了如下一番话: 
   
  “联副”渐渐在报纸副刊里,有了它应有的地位、风格和引人注目及读者的喜爱。作为一个编辑,岂不更要战战兢兢地从事工作?五十一年,算是第十个年头了,这时台湾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教育普及、建设齐备,报纸的广告也多得常常要挤借副刊篇幅。“联副”当时既无竞争的对象,我又战兢个什么劲儿呢?因为读者的要求也随之高扬,我必须博览群报、群志、群书,碰到刊登抄袭的,立刻被人发现,碰到不同意见的,立刻来信讨论,而“联副”的作品,都是有思想的,读后要开卷有益,而非消闲娱乐,虽然编得得心应手,我却因为十年的努力不懈,求好心高,小心谨慎,这样长年累月积下来,就显得有些职业上的疲倦了。 
   
  1962年,“联副”的作品,水准更高,开年就有王作民翻译黎锦扬的《天之一角》,是写云南土司的小说,背景奇特,文笔幽默。黎锦扬这时正因《花鼓歌》名扬世界,原著被搬上银幕和舞台,极为轰动。2月24日胡适心脏病突发,在中央研究院会上逝世,“联副”随后即刊了多篇悼文,苏雪林、梁实秋、覃子豪、钟鼎文、梁容若、曹旭东、朱信等位,他们的身份是朋友、学生、记者、诗人、读者,而陈之藩却于3月8日起把和胡适的通信,写了十篇纪念胡适的文章,谈的是文化、文学的问题,颇值一读。后来他的畅销书《在春风里》,多是在“联副”刊的文章。专治美国文学的朱立民,写了他的研究《库伯的皮袜子小说五部曲》。谭旦冏到美国访问美国博物院,在这一年中写了二十几篇通信。陈绍馨也是一位研究民俗俚谚的台大教授,他写了《民间文化与谚语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